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注意的三个重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鄞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是“民心。”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扩展资料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治民。治民,汉语词语,指治理人民。治民:治理人民。治理百姓。治民,是中国古代太守(郡守)的主要职责之一。
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这里有问号)”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里有问号)”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七章)(子贡问政。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就得到民信了。”子贡说:“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要先去哪一项?(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迫不得已,在这二者中再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是死,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失去民心,国家不能存在。”)粮食、军备、民信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这是治理国家必须注意的三个重点。民信,即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也就是民心。

粮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证,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灾,粮食储备充足,人民不会挨饿,社会不会动乱。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个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作为行政工作的重点,同时,必须建立国家粮库,增加粮食储备,在灾荒歉收年景保证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不是年年把几百亿吨粮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遇到天灾怎么办?(这里有问号)“足兵”即充实军备,加强国防。从西周到春秋,中国版图的四周还有一些游牧民族,如当时所称的戎、狄、夷、蛮等,在内地也还杂处一些异族部落。他们经常入境侵略或在内地骚扰。西周亡国,就是因为犬戎族入侵占领西部,逼得周王室迁都洛阳,从此周王室一蹶不振。为了抵御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和人民,不能不扩充军备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一个政府应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执政者到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由人民供养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粮,一切用度是人民纳的税。用现代话说,政府靠的是税收,人民是纳税人。增加粮食生产和储备,要老百姓生产劳动和交纳税赋;加强军备,老百姓既要纳税,又要当兵。没有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发展到积极对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国家灭亡。

隋王朝有洛口仓,唐王朝有琼林库,里面粮米堆积如山,金银财宝满库,战将如林,铁骑如云,然而却不免国破家亡,有粮食不能吃,财宝归别人所有,因为人心一失,一切全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从无数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粮食、军备、民信三者都重要。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个重点,先去哪个?(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去掉军备。这里说的“不得已”,指非常时期,实在这三者不能兼顾时,不能同时作为重点。孔子说的“去兵”,是先不当重点来抓,暂缓扩充军备的意思。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军备建设必须适合国家财力,扩充军备与发展国民经济按合理的比例统筹安排。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民经济让军备竞赛拖住,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一些经济和政治措施失掉民心。有钢铁,有核武器,有宇宙飞船,其军备不谓不强,当时号称超级大国的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联盟终于还是解体了。

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再去一个,去哪一个?(这里有问号)孔子回答说“去食”。去食,当然不是大家都不吃饭,而是迫不得已时可以暂时牺牲农业生产,减少粮食储备。为了长远的利益,不能不作暂时的牺牲,只要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万众一心,就可以渡过难关,粮食会再生产,重新储备,但若亡了国,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民心最重要。




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翻译
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的翻译是:所以,守护天下,不是用道守护就难以持久。这句话主要阐述了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思想。韩非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要成功地治理国家,必须遵循道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衰落甚至灭亡。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统称,是君主必须遵循的准则。韩非子...

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小地方),使人民富足。公西华想要做外交官,处理国家之间的事务,和祭祀一类的大事。曾点想要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然后安乐的过日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大同小异,但是曾点得到孔子的赞赏,是因为他的梦想中已经实现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康富足。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他说话不谦逊。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
依法治国:韩非子主张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认为人性本自私,君主需利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维持秩序。他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倡“法不阿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君主在内都应受法律约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韩非子倡导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君主权威的至高无上,认为君主应...

法家的基本主张和主观理论是什么?
(同上)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仁义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只能实行法治。同时,商鞅是从奖励农耕、富国强兵以及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为出发点来论证实行法治的必要性的。商鞅认为,要富国强兵,最重要的是君主要重视农战、推行农战、奖励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荨”(《商君书·...

治国之道原文及翻译
翻译为: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贫穷就难以治理。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呢?百姓富裕就安心于家乡,重视家园,安逸而爱惜生命,就会尊敬君主,惧怕刑罪。这样,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贫穷就不安心于家乡,轻视家园,就会肆意作乱,敢于冒犯君上、违反禁令。这样,就难以...

写一篇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的英语作文,怎么找思路啊?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而且孔子还...

韩非子主张什么思想
4、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认为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主张通过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力量,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以强权来实现统治,以法治国来治理国家,通过改革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

韩非子在<<兼罪>>中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你好 1.局限:韩非是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出发认为只有对下属严加控制才能更好地进行法治管理,而现在已经过时 2.翻译:所以贤明的君主驾驭臣子,臣子不得越过官位而有功劳(在君主之上),不得说不正确,不妥当的话。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懂得
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

渭城区15753105716: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
抄单人参:[答案]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 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 简言之,就是强调一种秩序,要依照伦理纲常来行事

渭城区15753105716: 一位学生去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
抄单人参: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对于“信”,有人解释为“信任”,百姓信任政府,国家才是好的国家;有人解释为“信用、信念”,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没有信念,都不讲信用,这个国家就治理不好.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B.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不同

渭城区15753105716: 英语翻译{诗}诗云:站站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中文翻译 -
抄单人参:[答案]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

渭城区15753105716: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 -
抄单人参: 孔子说: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

渭城区15753105716: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谁有全文,必定悬赏. -
抄单人参: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

渭城区15753105716: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 -
抄单人参: 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渭城区15753105716: 论语第十二章孔子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
抄单人参: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渭城区15753105716: 民无信不立的意思 -
抄单人参: 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难以存在.指明诚信的重要性.出自《论语 · 颜渊》,是孔子所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渭城区15753105716: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
抄单人参:[答案] 子贡让孔子去一条 ,孔子说去兵 又让去一条 孔子说去食 然后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当然是民信最重要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