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宁死不下山,最终葬身于火海后,下令的重耳结局如何呢?

作者&投稿:拔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子推死前做的那首诗是什么?~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一些有关介子推的诗:
  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南门四房内,称英毅圣王庙。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历尽辛苦,可是当晋文公掌权后封赏时,却忘了他。他和母亲隐居到山西绵山。后来文公请他出山做官,他又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而不允。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竟抱树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特定清明前一日,禁止用火,称寒食节。

  割股奉君的贤士——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在62岁立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外出逃19年,在这19年当中有一帮文武豪杰不离不弃的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
  重耳刚开始奔逃的那几年非常的惨,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才被救了一命。

  重耳复国成功,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愿意与那帮曾经追随重耳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就有了功成名就归隐山林的想法。每天托病在家,不去上朝。
  后来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因介子推当时不在朝,竟然也就把他给忘记了。

  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劝说子推去请功封赏。介子推不以为然,笑笑没讲话,后来就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

  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书信的大概意思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看了书信后,一拍脑门“啊,子推!我怎么会竟然忘记子推!”于是便派人去请介子推。
  派去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可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晋文公很羞愧的说“子推可能是非常的怨恨我,不然不会不出来的。我知道他非常孝顺,如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
  另外一个大臣也说“当年我们都追随主公,又不是只有子推一个人,现在他以隐居来要挟君王,真是不厚道。看他出来我不羞辱他一番。”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文公看见后大哭了一场。命人葬之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

  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日子是三月份,后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介子提宁死也不下山,最后死在了火海中。订单的结果是什么?因为金文功忘记了自己的功劳,也不敢向金文功索要工资报酬,所以他感到很委屈。

金代西安王在金朝朝廷中打仗时,儿子重耳逃到了魏国。路上没有吃的,只好吃野菜充饥。冲儿从小在皇宫长大,吃不下野菜。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煮成汤端给冲儿,说是麻雀汤。

冲儿找不到介子推母子,便下令放火烧山。他以为会烧了介子推的母子。但介子推的心却藏了起来。他宁死也不愿出山。他背着母亲摇摇晃晃地走到西藏,最后被烧死,留给人们永远的遗憾。金文公也将被帮助成为君主。于是他把母亲带回山林,藏在绵山。有人写诗讽刺金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场上流传开来,很快就传到了金文功的耳朵里。

冲儿得知介子藏身,突然意识到自己错过了这个功臣的赏赐,于是带着人和马去搜山。但介子推的心却藏了起来。他宁死也不愿出山。他背着母亲摇摇晃晃地走到西藏,最后被烧死,留给人们永远的遗憾。流亡19年后,金代的儿子重儿遭受了许多苦难。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割掉他的那份,吃掉国王。然而,在重返祖国并掌管政府后,他拒绝赏赐他,并与母亲在介休Mianshan躲藏起来。文公封绵山为界推店,命界推在死日烧火烧寒食,这是寒食节。

作为一个拒绝做官、回归隐逸的隐士,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他。但他有洁子翠这样的正直,真的很有价值。金文公穿好衣服,爬上绵山,在燃烧的柳树下献祭,发现柳树已经升起。



下令的重耳结局不是很好,但却是一个完美的诠释。

重耳的结局也不是太好,但相对于介子推而言,也算不错

每个人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但是活着总比死了好

她的结局应该是不怎么好的,必将毕竟人品就拿颜值高i了


介子推是如何死的,和晋文公有什么直接关系?
当然有直接关系,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火烧死的,当时晋文公想要封赏他,但介子推不愿意接受而屡次拒绝,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想要将他逼出来,介子推宁死不从。在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而每年的四月四日便是寒食节,这一天家家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个节日便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重耳...

古时谁不愿下山为官 被意外烧死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躲进绵山,至死都不见晋文公,是逃避还是怨恨?
读过《介子推不言禄》的同学都知道,当年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深陷夺嫡风波,被迫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同五贤士共同辅佐重耳,直至重新回国登上国君之位。 期间介子推甚至割股奉君,只为喂饱快要饿死的重耳公子。等重耳登位之后封赏这些陪他同患难之人时,只有介子推也不求利禄,功成身退,退隐山...

介子推为何宁死不去当官
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后来重耳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十分感动,承诺说以后回去了一定会重重打赏他的。后来经过了重重难关,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他的那些随从也都去找他要了赏赐,晋文公也全部都打赏了他们,可是介子推却没有去,晋文公也没有自觉的赏赐他。介子推的母亲很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儿子做了那么多事情却不要...

清明节关于介子推的小故事短一点60到70个字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臣。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肉喂食,拯救重耳生命。重耳归国为君,欲封介子推官,介子推却隐居山林。有人提议焚山逼其出,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重耳悔恨,将介子推逝日定为寒食节,后称清明节,以纪念其忠诚。

清明是怎么来的呢
1. 清明节的起源与晋文公有关,他是一位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曾因误信谗言而使忠臣介子推被迫隐居,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晋文公为了找到他,竟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最终在烧死的树上留下诗句,其中最后一句“清明复清明”,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清明节,人们全国性地开始食用冷食。2. 清...

春秋三杰之一的介子推,为何他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当官?
但也有一些人对此产生过质疑,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五》谈到介子推的时候就曾指出:“二书去当时未远,为得其实,然之推亦未几而死,故以田禄其子尔。”当然,无论这两件事是真是假,都无法改变介子推是个忠义廉洁之士,如果抛开这两件事不提,单说介子推不要封赏的原因,其实《左传》中...

传统木屐的由来
”晋文公同意了这个意见,吩咐下人立即留路烧山,自己在后山路旁等待老朋友来临。但是,直到大火一直烧到山顶,也不见介子推母子出来。晋文公十分焦急,派人上山查看。原来,介子推宁死不肯下山做官,母子俩双双抱住山顶一株大树,已经被活活烧死了。晋文公眼见惨状,十分悲伤。为了纪念这位为他出生入...

寒食节和清明节有区别吗
4. 介子推与忠臣们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但在进国都时,介子推却悄悄回家孝敬老母。重耳即位后,忘记了对介子推的承诺。经人提醒后,重耳深感悔恨,下令全国寻找介子推。5. 介子推不愿再见重耳,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其出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肯下山,最终与母亲一同被烧死。晋...

炎陵县15845876726: 介子推为什么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 -
雀灵泽奇: 介子推不肯出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晋文公忘记了对他的承诺,让他感到失望和愤怒,因此他不想再为晋文公效力.2. 介子推性格孤傲,不屑于追求功名利禄,只想隐居深山,安享晚年.3. 介子推可能已经预测到,如果出山,他的命运可能会被他人掌控,而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命运,因此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任人摆布.以上原因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炎陵县15845876726: 为什么介子推宁死也不肯出山呢?重耳想请介子推出来,可为什么他偏偏
雀灵泽奇: 1、文公请他出山做官,他又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而不允.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他为了维护自已的气节,竟抱树而死. 2、介子推的故事 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国王...

炎陵县15845876726: 介子推的名人事迹200字 -
雀灵泽奇: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

炎陵县15845876726: 介子推怎么死的 -
雀灵泽奇: 生气不出来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

炎陵县15845876726: 中介子推的故事要文言文和翻译,越快越好 -
雀灵泽奇:[答案]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它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只有一天之差.所以现在民间很多地... 若说“孝”,意气用事,赌气不食君禄,陷母于草衣穴居,是为“孝”吗?最后竟然累及老母葬身火海,是为“孝”吗?以...

炎陵县15845876726: 介子推清明节由来,要简洁! -
雀灵泽奇: 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遭到陷害于是被迫带着一群家臣出逃,其中包括介子推. 他们一路上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地儿住,病厄交加,处境相当的穷困潦倒.介子推为了保全重耳的性命,决然的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他食用. 后来,重耳登上...

炎陵县15845876726: 清明节来历10字
雀灵泽奇: 清明节现在都放假了,就是为了让人们回家扫墓,但是朋友们是否知道清明节的起源... 便归隐山林,为了请他出山,晋文公吩咐手下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下山,最后...

炎陵县15845876726: 介子推作文 -
雀灵泽奇: 介子推提到介休,你一定会想到闻名全国的介子推吧! 春秋时期, 献公死后,他的儿子们因争夺王位而酿成内乱,献公的次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当时跟从他的侍臣们,由于连日跋涉逃奔,饥寒交迫,亡的亡、散的散、所剩无几,只有介子...

炎陵县15845876726: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0字 -
雀灵泽奇: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0字,我国是一个文化传承未曾断代的国度,而清明节是一个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的节日,这个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为大家介绍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0字.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0字1 清明节的传说1 清明节是...

炎陵县15845876726: 我想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有关的风俗 -
雀灵泽奇: 曾黎介绍寒食节习俗,很会玩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