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兴邦,一言亡邦。史记(战国策)

作者&投稿:勾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言兴邦一言亡国的事例~

一言兴邦一言亡国的事例如下:
1、贾诩献计张绣
建安二年(197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
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
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
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
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2、苏秦巧言夺十城
鬼谷子的弟子苏秦,帮着燕王夺回十城那个故事。齐国派了数万人马,用了好长时间,把燕国的十个城池夺走了,老燕王为了这件事情气死了,一命呜呼。新燕王上台了,对这件事情依然耿耿于怀,主忧臣辱。当你的领导人,他发愁忧虑的时候,是臣子的羞耻,
苏秦自动请缨说:大王我愿意到齐国去说齐王归还我们十座城池。苏秦来到了齐国,见了齐王就说了三句话,十个城池就回来了。说了那三句话呢,见了齐王鞠躬,说恭喜齐王,齐王说了,苏相国我何喜之有啊?他说了,大王多得了十个城池国土面积增加了,那不是可喜可贺吗。
第二句话是,悲哉!齐王。齐王说,刚刚还祝贺我怎么有可悲了呢?苏秦说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肚子饿了的时候有东西吃,当然可喜可贺,但是如果他吃到肚里以后发现吃到肚子里面是毒药那不就是可悲了吗。他说苏相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苏秦就说了。
我在问你现在齐国称霸天下时机到了吗?他说现在还没有,他说如果是羽翼未丰,不能高飞啊,实力未存,不可图霸。如果你的实力没到,你就把称霸的野心让天下知道了,结果会好吗。现在秦国把它的公主嫁给了燕王,你就夺了燕国的十个城池,一个大国燕国日夜想着复仇,
而秦国则不会坐视不管的,你还没有称霸的时候,就得罪两个大国,你结果多可怕。齐国说,那你说该怎么办呢。苏秦微微一笑,问他一句话,他说如果一个人发现吃到肚里面是毒药,他还想活命,他会怎么做,
齐王现在就说了,那把他吃到肚里食物吐出来就行了。苏秦就说了大王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家明白了吗。所以说他们国家派了数万人马,用了好长时间夺了十个城池,苏秦说了三句话就回来了。
3、退齐军屈完陈辞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屈完到齐军营地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走失了也跑不到对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任命我们的先君齐太公时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还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屈完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
齐桓公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4、烛之武说退秦军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听取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情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用这件事劳烦您手下的人呢。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然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虑‘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逄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军容整齐的军队打军型散乱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5、管仲一言兴邦,不听则亡国。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二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
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人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
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贾诩,真正的一言兴邦,一语亡国的策士,有道曰,文和乱舞三分碎,片言危国扰群雄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
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得到曹操这样的评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当着袁绍行进大军的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一碟嫩豆腐。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程昱所料丝毫不差,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
含义:邦:国家。指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关键人物的言语。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2600年前左右,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曲阜城。那时孔子受到了鲁定公的重视。

有一天,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子路》)

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没有这样的话?”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啊。不过,人们都这样说:‘做国君很艰难,做臣子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了吗?”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说啊。不过,人们都这样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那么,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鲁定公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态度或一句话,照着去做,国家会兴盛或灭亡?讨论的是国家兴亡的大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表达有些机械,有点急于求成。孔子的回答比较辩证,有主次迟速之分。

那么为什么知道做国君很艰难,做臣子也不易,这样就能兴邦呢?这一点古人做了进一步说明。

朱熹说:“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 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谨以持之。”知为君难,就会极端的谨慎,一点都不会粗心大意。御六马之车,不小心,弄不好会翻车的。

那么为什么说做国君的说话没有敢违抗就会亡国呢?这一点古人也做了进一步说明。宋人范氏说:“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宋人谢氏说:“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也就是是说:国君不是上帝,不能垄断真理,言言正确,如果言论错了,臣子不能提出谏诤意见,君主也听不到不同意见,其后果是君主会日益骄纵,而臣子会天天讲谄媚之言,这样国家会一天天坏下去。

很显然,孔子是赞成国君听谏诤的,也是反对臣子无原则媚上的。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一句话也可以灭亡国家。
《论语・子路》:“不几平一言而兴邦平?…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济公全传》六八:“这一句话,那人要掏钱就不掏了。这就是一言丧邦,一言兴邦

来自论语中的。




“一言兴邦一言亡国”的事例有哪些?
贾诩,真正的一言兴邦,一语亡国的策士,有道曰,文和乱舞三分碎,片言危国扰群雄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得到曹操这样的评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孔子说虽然语言的威力不至于那么大,但是做为领导者仍要以此为警示。做为在领导之位的人,或许是你自己有意为之,也或许会因为下属们对权力的依附,将领导的语言奉为圣旨,而不敢以反对之言。则领导容易居上位而令智昏,如果这样,就容易形成领导者的一言堂。如果领导者能做出正确...

一言丧邦,一言兴邦成语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言丧邦,一言兴邦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释义 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出处 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路》。故事 一天,鲁定公见到孔子,就问他说:“...

一言兴邦的意思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中,“一言兴邦”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的影响力。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获得身边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要相信,只要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是积极的,只要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力量和爱心努力,我们一起就能够建立...

“一言丧邦,一言兴邦”的说法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
言指的是言语,言语属于人的意识。邦指的是国家,国家属于客观事物。丧和兴指发生的效用。因此,该句话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当的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一言兴邦什么意思
一言兴邦的意思: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常用于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一言兴邦(拼音:yī yán xīng bā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子路》。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常用于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成语寓意:孔子对“一言兴邦”、“...

为什么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因为一个国家的兴亡不可能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而引起的,即使是,那也只是一个引子,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一个国家的兴亡是有很多因素经过多年的积累而最终爆发的

君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方面,这个“一言”应该就是有决策权,决策就是决定与想法的体现。而这个决策“一言”之后的兴或衰,就是无数个流程中的无数个人反应操作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讲,应该可以算的唯物主义。生活、环境、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很难找到一个办法去唯一论。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B项正确,唯意志论将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和情感扭曲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它把意志提到精神的首位,并视之为存在的最高原则,“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强调英雄人物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属于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实际上,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产生本身就体现...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学习《论语》第167天之第十三篇【子路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

雅安市17381773405: 一言兴邦,一言亡邦.史记(战国策) -
謇甄唯虫: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2600年前左右,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曲阜城.那时孔子受到了鲁定公的重视.有一天,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雅安市17381773405: 体现话语的力量的文言文 -
謇甄唯虫: 联想到论语的一段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 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话语的力量,有点含糊.先想到张仪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诸侯国,配六国相印,连横合众,左右天下,参看《史记 苏秦传》和《史记 张仪传》.还有后来廷叱秦王的蔺相如,参看《史记 蔺相如廉颇列传》.《战国策》中有勇有谋的唐雎,参看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雅安市17381773405: 《战国策》 -
謇甄唯虫: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

雅安市17381773405: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
謇甄唯虫: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

雅安市17381773405: 请问有谁能帮我翻译下面的句子 -
謇甄唯虫: 子路请益,孔子答以“无倦”.请益,即是请孔子加以说明.颜渊篇颜子请问其目,也是请益的意思.无倦,即是先之劳之,永不懈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

雅安市17381773405: 《战国策》的资料 -
謇甄唯虫: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

雅安市17381773405: 《 》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历史的过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三十三章 -
謇甄唯虫: 的确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雅安市17381773405: 翻译 《战国策 秦策三》 -
謇甄唯虫: 翻译: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 假如大王认...

雅安市17381773405: 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兵 出自哪里 -
謇甄唯虫: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雅安市17381773405: 《史记》与《战国策》区别有那些? -
謇甄唯虫:《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