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燕歌行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300字

作者&投稿:苌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燕歌行 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1、解答:

 全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2、原诗: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4、创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5、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对战争的厌恶
对前线作战士兵的钦佩和同情
对那些失去丈夫的妇人的同情
对将领骄傲却又无能的暗讽
征战之苦

战争与和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战争是绝对的,和平是相对的。纵观世界发展史,就会看到历史车轮被战争推动着前进,战争中企盼和平,和平时准备战争,二者不是简单的轮换与交替,没有严格的地里、民族、行业的界限。不能说我们现在处于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形式不同而已,阶段不同而已,范围不同而已。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众多的人口,必须把我们的文化、理念继续传承下去。坚定不移的继承、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理念、道德、文化、艺术。现在我们的民族主义不是在抬头,而是低头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发生颈椎病,压迫大脑神经,有些迷糊了。中国人抬起头,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高唱国歌,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吧。别惧怕战争,那不过是历史大戏上开幕典礼的爆竹;别惧怕战争,那是使敌人灭亡的钟声;别惧怕战争,那是凤凰涅槃的交响乐章。正是因为新中国建国以来发生过几场局部战争,才赢得了现在较长时期的和平。善良不能避免战争,战争才能维持和平。 看看地图吧,我们周边是这个星球上导弹最集中的区域,是核武器风险最大的区域,是军火交易最活跃的区域,印度、日本、美国都把我国当作战略打击的目标,你还有闲工夫看韩剧吗,还能睡得着觉吗!


古代文学关于燕歌行的作品分析题目怎么出
结合《燕歌行》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对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反映。这道题目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燕歌行》这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本身的文学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战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燕歌行并序高适感情字眼?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这首诗通过对行军、作战等场面的描写,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亲人的苦闷心情,同时深刻揭露了军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以及边将恃恩轻敌和不恤士卒的事实。诗作采用对比手法,...

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燕歌行》。节选如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译文如下: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

燕歌行诗词鉴赏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不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不。这...

高适的《燕歌行》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为一体,试分析之。
这场战争是敌人发起的,唐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保卫战,所以尽管处于劣势,士兵们面对强敌,仍然毫不畏惧,英勇战斗。两军短兵相接,拼命厮杀,唐军兵士伤亡惨重,好多战士倒下了。“战士军前半死生”,军前:阵前,战场上。半死生,死者一半,生者一半。死生这个词,在这里是偏义复合词,作者主要强调...

燕歌行原文及赏析
原来是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她用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孔雀东南飞》诗句) 的梧桐树和原来应该成双成对比翼齐飞的春燕却毫无道理地被拆散的痛苦作对比,已隐喻出自己与丈夫的痛苦离别。受离别痛苦的人见到春天里成双成对的飞鸟自由翱翔,更增添无限愁绪。因此 “五重飞楼...

关于战争诗句的主持词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古代爱情诗燕歌行原文及赏析
本篇所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正是在这一苍凉广阔的背景下逐一展开的。“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由自然环境转入对前线战事的描绘,两句诗分用了两个典故。 前者见于《史记·赵世家》,战国初,晋知伯率韩、魏以攻赵。赵襄子惧,奔保于晋阳。有三神人给他两节竹子,剖开后,内有朱书,授以反...

请问解读边塞诗的四个角度是什么?请详细说一说。
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高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港南区17141508795: 燕歌行并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谯梵壹枚: 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

港南区17141508795: 燕歌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
谯梵壹枚: 燕歌行中描写边塞意象的语句有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港南区17141508795: 描写战争的古诗 -
谯梵壹枚: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

港南区17141508795: 燕歌行中抒发了作者高适多少情感 -
谯梵壹枚: 1. 对战争的厌恶 2. 对前线作战士兵的钦佩和同情 3. 对那些失去丈夫的妇人的同情 4. 对将领骄傲却又无能的暗讽 5. 征战之苦

港南区17141508795: 结合作品谈谈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
谯梵壹枚: 以高适《燕歌行》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来谈一谈: 一、反映内容的层次.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

港南区17141508795: 说说战争你对战争的看法,要求语句优美(可复制)20 - 100字 -
谯梵壹枚: 战争是由鲜血与悲伤谱写出的篇章,是静默无声的胜利,历史的创伤.

港南区17141508795: 《燕歌行》高适本诗是如何写战斗危急且失利的? -
谯梵壹枚: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描写唐军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容整肃,而前方军情紧急. 第二部分四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两句紧承开头四句,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被提到嗓子眼上急于了解下情.第三部分写战斗进行的情况,写的既形象又概括,而作者的感情也显得相当鲜明.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这是第四部分,写战斗结束以后,兵士们的心情和想法.

港南区17141508795: 《燕歌行》诗前小序中提到的“感征戍事”,你认为包括哪三个方面内容? -
谯梵壹枚: 《燕歌行》诗前小序中提到的“感征戍事”,包括慨叹唐军气势之盛、思乡盼归之情、谴责主将骄傲轻敌之败三个方面内容. 在感叹唐军气势之盛方面,写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

港南区17141508795: 以高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歌风格,对战争矛盾态度的分析. -
谯梵壹枚: 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玄宗在蜀,用诸王分镇,高适切谏,以为不可,为肃宗所知.数月后,永王璘据金陵起兵,肃宗即召高适计议,适分...

港南区17141508795: 高适的《燕歌行》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地位 -
谯梵壹枚: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