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的争论

作者&投稿:吉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何执迷不悟——谈认知失调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些悲情的人物,这些人也许是我们的亲戚,也许是我们的朋友,也许只是无甚相关的人生过客。他们屡受欺负,却始终执迷不悟。最典型的故事,就是一个痴心女子,爱上了一个薄情郎,男人满口谎言,轻予承诺,但屡次跳票,让女子一再受骗,堕胎了无数次,却始终苦苦等待男子的回心转意。暂时撇开这例子,再看另外一个实例:刮刮乐诈财事件。故事很老套,总是某个苦主,在某个不幸的时刻,捡到了一张印刷拙劣的彩票,苦主一刮,哇!不得了,得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大奖——好运竟然从天上掉下来,挡都挡不住,赶紧打电话去询问——一问,对方也是满口恭喜,但是,最后还是落下一句:请先缴所得税金。税金数目不大,为了大奖,自然得赶紧缴。然而,尽管缴了,钱还是没有,急急忙忙地再问,说要缴入会金——就这样,大奖一直没到手,小钱却一直付阿付。到最后,被榨得干干净净。输上数千万的人所在多有。上述的两个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其实都是有原因的。这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行为失调理论。但是,有些时候,行为却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这就是说:因为我们先做了,我们只好改变我们的观念。为什么呢?认知行为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认知一旦跟行为脱节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我们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却发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痛苦,因为我们认知衣服是不好的,我们却买了,认知跟行为失调了,我们的举动彷佛告诉我们:自己是个大呆瓜。这就是敝帚自珍的道理。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却也会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为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发生失调。回头看看先前的例子好了:一个女子选择了一个烂人,所有的亲友可能都劝告她,但她终究选他了。等到激情过去,烂人开始原形毕露,这下惨了,女子怎么自圆其说?她牺牲了亲情、友情,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她当然不能接受,不能改变对方之下,她只好改变自己的认知,她得说服自己,那男的虽烂,但是还有可取之处。等到女子为男人牺牲更多时,她就更不能放弃了,这就像股票套牢的观念一样——都套那么多了,万万不能卖,一卖就损失惨重,所以只好牢牢地抱着,眼睁睁看着股价一直下跌。刮刮乐也是这样。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无法接受自己受骗的事实,所以,他就得穷究各种可能,来让自己相信这不是一场骗局。因为聪明,所以说服自己的功力就越高,被骗的金额就越大;金额越大,就更无法接受这是一场骗局。很奥妙吧?这就是认知行为失调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只要有办法让别人吃了我们的亏,他就得努力来为我们讲话,不然,就证明他自己是个笨蛋或无能的人。就像我们开车,被一辆车子无理地超车,我们一定会想:对方可能有急事,所以才开这么快,有了这个解释,我们不爽的心情才得到纾解——好笑吧?被无理超车,还得为对方解释,否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认知行为失调理论指出了人们越陷越深的机转,很多患者就是身陷其中,而痛苦不堪。这现象是很难打破的,除非,你我都能对之有充分认识,及早防备,否则不管你再聪明,一旦陷入自欺的死胡同,一样很难自拔。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着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释。比姆指出,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复的争论和探索终于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于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后一点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象的改变;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理论分享2 | 认知失调理论(con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主要探讨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信念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的调整策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寻求认知一致性,当出现不协调时,会尝试改变行为或态度以达成一致,这在《1984》主角温斯顿·史密斯的故事中有所体现。核心内容:费斯廷格的实验和后续...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描述了个体在同一时间持有两种相矛盾的想法,从而产生心理紧张状态的现象。为减轻这种紧张,个体可能调整行为或想法,使之与内心信念一致。例如,员工尽管觉得工资低且工作辛苦,但因热爱工作而继续付出;遭人指责后,个体不愿承认错误,选择保持轻松态度;加入面临严峻考验的...

利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简介
实验分为“无预期组”,并让一部分人以不同酬金告知他人工作有趣。结果发现,得到较低酬金的人更可能调整自己,认为工作有趣,以减少认知失调。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以保持一致。总的来说,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揭示了人类在处理信念冲突时的认知处理机制。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了...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心理学中存在一个理论,名为认知失调理论。1. 许多人最初并不相信锦鲤的效力,但后来却开始转发相关内容。这种转变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最初的不信任与后来的行为之间出现了认知上的不一致,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感,人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与行为保持一致。2. 在通常情况下,认知与行为是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的例子有哪些(至少三个以上)?
其次,即使对某个明星有些许抵触,但为了维护朋友间的和谐,我们可能会在朋友追星时假装热情。这种为了迎合他人而调整自我态度的情况也属于认知失调的范畴。再者,在购物时,我们可能被一件心爱的商品价格所阻碍,内心的欲望与实际的经济考虑产生了冲突,这就构成了认知失调的场景。认知失调理论的核心是,当...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知失调?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它解释了人们如何处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当这些矛盾和冲突产生于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时。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尽力去减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所谓的...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偏见和决策、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着重探讨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态度的变化问题。他的理论认为,人类普遍都有一种需求,就是追求认知和行为的平衡协调,一旦失调就会造成心理紧张,感到不舒服,并促使人去减少...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本来想帮助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和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很不喜欢上司夸夸其...

简述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③认知的失调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第二,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④根据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

安顺市15248732225: 关于认知失调的理论是什么?
斗盛瑞复: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

安顺市15248732225: 自我知觉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谁更正确 -
斗盛瑞复: 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它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该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的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之下.如果忽略了这些前提,那么就可能导致归因失败.所以在使用这个理论进行自我评价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该理论适用的前提. 对自己的感知﹑理解和评价.D.J.比姆1972年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是颇受重视的一个理论.

安顺市15248732225: 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及相关实验 -
斗盛瑞复: 费斯汀格创立了一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你的公开立场通常会与你的个人观点或信念大体一致.所以,如果你相信“X”,而公众立场为“非X”,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的不适.然而,假如你知道支持“非X”的理由显然由压力、报酬的...

安顺市15248732225: 为何执迷不悟——谈认知失调理论 -
斗盛瑞复: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些悲情的人物,这些人也许是我们的亲戚,也许是我们的朋友,也许只是无甚相关的人生过客.他们屡受欺负,却始终执迷不悟.最典型的故事,就是一个痴心女子,爱上了一个薄情郎,男人满口谎言,轻予承诺...

安顺市15248732225: 认知失调的信息概述是什么?
斗盛瑞复: 认知失调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

安顺市15248732225: 为什么现代人都需要调节心态 -
斗盛瑞复: 因为心态不好的时候,人会不舒服会焦虑.我在天音心理学习的时候了解到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里紧张.当你的认知和你的行为产生冲突的时候,你要么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要么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行为,就只能调节心态.比如去上班,本来不是你的任务,老板又强行加给你,你拒绝不了,只能自我安慰就当是提升自己咯.

安顺市15248732225: 什么是认知失调 -
斗盛瑞复: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

安顺市15248732225: 认知失调理论和不和谐理论相同吗? -
斗盛瑞复: 当然不一样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不和谐理论就是指广义的某种行为表现不同步

安顺市15248732225: 人是不会轻易改变习惯的想法的.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心灵的不平衡,混乱和痛苦,这是为什么不平衡,混乱痛苦 -
斗盛瑞复: 这个观点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出现新认知(新的想法、信念)与旧认知(习惯的想法、旧的信念)相互冲突时会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