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史学的面临挑战

作者&投稿:壹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QQ公众号历史消息~

qq公众号历史消息链接已完美解决,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底部菜单了解

如果你喜欢那种搞猎奇、排名 、断章取义、华而不实的文章,建议你去看那些历史大号;如果想看点有思想、有深度的的,我给你推荐一个:tianshanlaolang0991,更新的节奏频率没那么快,内容都比较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合了作者的思考和见解,能学到一些知识,我看的比较多。

20世纪末历史学回归公共领域,或者说历史学家回归公共领域,可以说成为公共史学运动新的灵魂。公共史学运动因而发动了一场具有双重意义的挑战,一种挑战是针对国家公共领域中那些崇尚传统史观、力图维护传统秩序的保守主义势力及其在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支持者,另一种挑战则是针对史学界内部的传统势力。这是一场界限和立场并非能够绝对清楚地加以区分的斗争。
第一类挑战在1994年达到高潮。当年围绕如何展出投放第一颗原子弹的飞机Enola Gay的问题,美国展开了一场影响颇大的辩论。负责筹划展览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原本打算在展出飞机的同时,也展出一些原子弹爆炸后带给日本人民的伤害的内容,包括受害者的照片等。但这个设想立刻遭到二战老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加进这些内容,会使参观展览的人对美军的行为产生质疑,为此他们组织起强大的游说活动。美国国会为此通过决议,宣称当年以投放原子弹的方式来结束战争是必要的举动,为带来“一个具有仁慈心的结局”起了重要的作用。迫于来自政府和二战老兵的压力,博物馆只好修订了原初的展览计划,仅展出了飞机,而对整个事件在当时和后来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则保持沉默。
但同年发生的围绕《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辩论则将历史解释权的归属问题带人美国政治漩涡的中心。这部由专业历史学家起草的《标准》吸收了“新美国史”(New Ameri— can History)——即以新社会史为基础的美国史学研究——的许多成果和内容,对传统的以白人历史为主、以宣扬崇美主义为主的传统美国史观进行了大量革新,结果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大不满。保守派声称,《标准》歪曲了美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过分渲染了美国历史上的阴暗面,诋毁了美国历史的光荣传统。支持《标准》的人则认为,《标准》如实地反映了美国历史进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尤其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的经历,在史实、选题、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议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对培养美国中小学生的美国史观以及接受和适应多元化美国社会的能力十分重要。这场辩论同样惊动了政界,参议院甚至于1995年1月通过决议,对《标准》予以谴责,并威胁要停止对起草单位的拨款(《标准》的起草是由美国人文基金会资助)。虽然负责编写《标准》的历史学家最终同意进行修改,但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停息。
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分歧。就《标准》的辩论而言,反对《标准》的人指责《标准》无视美国的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很少提及盎格鲁一撤克逊民族对美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认为,没有西欧民族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所奠定的基础,没有类似华盛顿、杰斐逊、爱迪生这样英雄人物的贡献,美国不可能有今日的伟大。支持《标准》的人则认为,美国的政治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种族和群体在分享所谓“美国梦”时曾经是极度的不公平,而正是因为不同群体利用美国政治思想中的“自由”和“民主”思想,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才使美国历史上的极度不公正得以矫正,美国思想和体制才增添了更富有活力的新内容,传统的美国精神才可以不断地获得新生,并为过去受到歧视的群体所接受和欣赏。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国历史观。其实,支持《标准》的人并非是在诋毁美国的传统,相反,他们试图把依据新美国史学所建构的历史观传递给美国民众,帮助他们准确地认识美国的过去,为迎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做好准备。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交锋,因为它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谁书写的历史能够进入公共教育体制、并作为公共领域的知识传播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大众。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如格拉斯伯格所说,公共史学所代表的不仅是关于历史的看法,也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它代表的思想涉及“公共”概念本身的定义,涉及“一个政治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并非所有的公共历史学家都赞同左翼历史学家的新社会史观。事实上,上文提到的关于美国历史的两次争论中,历史学家的立场并不一致。一些专业历史学家认为,公共历史学家往往因为其工作的环境和性质,很难坚持史学家的立场,不得不屈从压力,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帮助渲染旧史观,构建传统的“想象的共同体”的神话,制造美国的“国民宗教”(civil religion)。专业史学界的批评隐含了一种担忧,即公共史学不可能坚持其史学立场,无法坚守史学研究客观和中立的底线。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皮特。诺瓦克(Peter Novick)在他那部影响巨大的讨论美国史学史的著作中,充分表达了这种担忧。他认为公共史学所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应读作“受特殊利益驱使的历史学”),它以一种学术的形式包装自己,追求一种看似公正的史学理想。然而事实上,公共史学所从事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种“私有的历史”(private history)。公共史学家收集材料,为政府部门或大公司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能参与决策的过程。即便在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工作的历史学家,也必然考虑普通参观者的感情、口味和知识能力。公共史学家缺乏专业历史学家的学术自由,缺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专注而单纯的学术氛围。诺瓦克注意到,虽然美国历史学会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都接受了公共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承认公共历史学家是历史学家队伍的一部分,但这不过是出于“专业上的礼貌”,而实际卜对公共史学的学术性(learnedness)都持有保留态度。
对于公共史学运动的倡导者来说,公共史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历史回归到公共领域和公众生活中,而且要让“公众”(the public)参与到历史的解释中来,赋予他们解释历史和发出声音的机会。公共史学的积极倡导者、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迈克·弗莱希(Michael Frisch)认为,公共史学所代表的是一种“重新界定和重新分配智识权威”的运动,它将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的权力分散开来,避免其成为“一种仅供掌控权力和等级所使用的工具”。公共史学不仅要把新的历史知识带绐大众,同时还需要挑战历史学界内部对公共史学的“歧视”和不信任。在一些左翼历史学家看来,普通人民创造了历史,但他们并不能从公共领域中获得自己的历史,而专业历史学家又垄断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的权力,即便是研究劳工问题的历史学家也没有途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众社会广泛分享。许多新史学的实践者一直希望推倒两道墙:“那些将人民与他们的历史分离开来的”和“那些将研究历史的人与曾亲历历史的人分割开来”的墙。对于这些历史学家来说,他们不能继续躲在象牙塔里自成一统,而必须走向社会,承担起构建新的公民信仰的社会责任。
关于史学解释权的讨论隐含着公共历史学家和新社会史学家对美国史学界近百年来实施的“专业化工程”(professionalization project)的猛烈批判。这个所谓的工程始自20世纪初,以建立历史学研究的规范化、专业化为目标,将史学研究与史学写作逐步改造成为一种为专业历史学家所垄断的知识产业。1884年建立的美国历史学会原本是一个同时容纳专业和业余历史学家的组织,在早期(1890—1910)的会员中,大学教授只占1/4,其他成员则包括了来自各地历史学会的负责人和自学成才的业余历史学家,甚至连西奥多。罗斯福也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20世纪20年代之后,几乎所有的学会主席都拥有博士学位。历史学界的旗舰刊物《美国历史评论》(The A merican Historicol Re— view)也只发表那些使用了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以追求“客观性”为目标的作品。史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夹带着想象与虚构,堂而皇之地成为了专业历史学家的垄断行业,唯有取得同等资格的人,方可进入这一领域。而该领域的规范则由专业历史学家自己拟定,并作为衡量学术地位和学术荣誉(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酬劳)的评判标准。用米哈尔。瑟度(Michel de Certeau)的话来说,史学家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地方(大学)、一种分析过程(史学专业)和一种文本(史学话语),以此来生产乃至垄断史学知识,通过垄断知识生产过程而建立起专业历史学家的话语霸权。
随着史学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史学也日渐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高深”学问。史学内部分工细致人微、研究精细琐碎、界限划分严格、写作生硬刻板,研究成果与大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需求变得越来越脱节,也与公民素质培养(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需求相去甚远。史学因而也就失去了传统的魅力,在校大学生选择就读历史学专业的人数锐减。史学研究生的训练也只锁定一个目标,即为专业历史学家队伍培养人才,课程设置也都指向这个方向。为了维护“专业化”的尊严和权威,专业历史学家并不关心公共领域,而是热衷于内部的交流,听任业余历史学家在大众文化和大众教育领域中“创造”和“传播”史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之前,历史学家被迫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而所谓史学客观性的神话早已受到质疑。应该说,当公共史学兴起的时候,专业史学界实际上已经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20世纪的最后20年,美国专业史学界一直在积极努力和探索,希望为史学找回“失去的天堂”。应该说,公共史学即代表了这样一种努力。诚然,公共史学的出现与发展有其现实主义的动机,但它的确也代表了史学界内部的一种反思,一种对传统史学教学方式的挑战,一种对专业史学内涵、方法和功能的质疑。这场史学界内部的讨论实际上受到学术界之外许多事件和发展的影响,包括美国社会的种族和性别关系的变化、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美国国内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辩论、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质量问题、美国历史记忆的重构、因特网的出现与普及、电子化时代史料保存和传播手段的更新以及全球化等。这一切都对史学界内部关于公共史学的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讨论的焦点发生了转移,从最初的要不要将公共史学纳入专业史学的范围转向讨论史学的本质、内容、形式以及史学家与大众社会的关系等。这些讨论最终触及“谁应该拥有历史”(who own$history?)这一深层问题,迄今为止,这是一个远没定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专业历史学家长期以来拥有的史学话语霸权已经动摇了。




中国环境史学时代意义和发展前景
最后,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文明连续不断的国家,且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挑战,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经验”对环境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环境史学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样本,尽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将为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科学编史学科学哲学与科学编史学
科学哲学家研究科学家,而科学编史家研究科学哲学家),但因为哲学家并非编史学的研究对象,所以避免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误解。最后,科学哲学家由于更直接地与科学家关联,往往更容易受到科学家的忽视和质疑,因此他们更能体会科学编史学所面临的挑战。

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内容简介
第二章深入剖析了近代自然科学观念对新历史考证学的影响,分析了这一思潮的共同主张及其独特特色。章节中详细论述了社会问题如何推动历史学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历史如何成为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中编部分则转向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变革,探讨这一时期史学研究方法、理论的革新与挑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史学的...

历史的价值
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历史,只是迫于会考的压力,才不得不学;高三文理分科,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逃避历史学习而报了理科;由于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不少历史教师见异思迁,勉强应付,缺乏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这种...

历史学好就业吗
总的来说,历史学专业并非没有就业前景。虽然选择历史学专业相对于其他职业导向更为明确的学科来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兴起为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学专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增长人文素养的机会,这些都是足以支 ...

初中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弊端较多。如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缺乏历史思维的灵活性;师生普遍缺少深入思考和广泛阅读历史的时间和兴趣;也有少数学生因基础差而不愿配合“灌输式”的历史教学等。二是统编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或世界的大历史,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人类文明...

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口述史学基本理论,对口述史学进行了详尽的定义,它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以及它与公共历史学和学院历史学的关系,都在这一部分得以解析。同时,讨论了口述史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独特功能,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口述史学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选择和分析口述历史项目,访谈技巧,资料整理与编辑,...

历史学主要学什么难学吗
历史学者会为了解决当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而不应毫无理由的去研究一个与现在生活无关的议题。历史学并非为了累积知识而累积知识;反之,它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计画的研究。但是,在20世纪後期,随著微观史和文化史的兴起,传统的历史观遭到挑战。女权主义和酷儿理论...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内容简介
环境史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活跃。包茂红的著作《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独具创新,它以国家和地区为章节划分,详细剖析了全球环境史兴起的根源、发展历程、核心学术观点和流派,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该书首次采用口述历史的手法,邀请全球顶尖环境史学家分享他们的研究实践和对国际环境史学的见解,这些深度...

当今世界存在竞争,挑战与机会并存,要强大自己该怎么去做?(从另国和...
论提出挑战,将泛军事化问题、边缘性问题纳入研究视野。新的使命军事理论研究应以最根本和最长远的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问题上,提出的设想应当是中长期的,并以清晰的概念和思路来规范未来的军事理论研究。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类过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

福建省14770829449: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
脂殷五维: 一、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无论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还是高考改革、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不同版本教材...

福建省14770829449: 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我们现在的文明又是发展中的第几波?史前的人类和我们现在外貌有差别吗? -
脂殷五维:[答案] 你说的是重复文明假说吧. -----------------------------------------------------------奎瑞瓜山顶有一块刻有象形文字的玛雅石碑,考古学家...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人类科学的进步,达尔文的学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福建省14770829449: 几道修改病句!帮帮忙3个对的剩下的都是错的错的说明怎么改(1)海
脂殷五维: (2)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改为:我们应该防止类似“... 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改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发展...

福建省14770829449: 英语疑问the special challenge confronting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 is one of shaping an“integrated core”of common learning.译文是:本科院校所面临的... -
脂殷五维:[答案] 如果此句中one是...中之一的意思,of后应用名词复数才对,句中没有,所以这样理解显然不合适. 译文也不合适 本句理解重点在of,of意思很复杂,此句我取about意,故译文如下: 本科院校面临的特殊挑战是关于构建公共课程“统一核心”的.

福建省14770829449: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有哪些? -
脂殷五维: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中国面临的机遇.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2)中国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二,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福建省14770829449: 分析华为公司成功的原因 -
脂殷五维:华为为什么如此成功,我们可以从英国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管理学毕马威教席教授大卫·德克莱默和浙江大学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联席所长田涛的《引领华为:任正非的七大 领导力 启示》来了解华为成功七大领导的原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福建省14770829449: 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各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
脂殷五维: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 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