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的“五类分子”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镡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革时期的四类分子是指哪四类~

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简称“地、富、反、坏(右)”。

一、红五类
是作为家庭成分(政治身份之一)划分的阶级成分的特定指称,指1949年以后出身为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的人为红五类。后来也泛化到称他们的子女出生家庭成分为红五类。
“红”指这五类家庭成员在现实社会的阶级分层结构上,与执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确性,是其阶级基础、主体和依靠对象。因而在种种资源占有、利益分配(升学、招工、晋级调资、分房、医疗等社会流动的机遇和福利)上,他们享有优先权。
在政治参与(参军、提干、参选人民代表、从政为官)、接班人的培养(入队、入团、入党、选拔各种积极分子和入选干部后备队名单)上,享有优先权(因为“根正苗红”)。
二、黑五类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五类人的子女的称呼,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文革初期,在血统论观念的影响下,黑五类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中国改开放以后,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渐淡漠,“黑五类”这一政治用语也不再使用。

扩展资料
文革初期,在血统论观念的影响下,黑五类或黑七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
到了文革中后期,"黑五类子女"被改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们在各方面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在社会上所受的歧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五类

文革时的“五类分子”是指黑五类黑五类是在文革时对政治身份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等五类人的统称,合称地富反坏右。文革初期,在血统论观念的影响下,黑五类或黑七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扩展资料:

1979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了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家分子以及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

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农村人民公社社员,成分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享有同其他社员一样的待遇。今后,他们在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应看本人的政治表现,不得歧视。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再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五类




黑五类,文革期间用语。“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常指黑五类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四类分子的介绍
四类分子指1940-1970年代,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的统称。分子指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人。

什么是四类分子
指建国初期土改以后,以及文革结束以后一段时期大约30年的时间,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的统称。

什么是“黑五类“?
有利于头发生长。三、黑米 黑米是由禾本科植物稻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类特色品种。粒型有籼、粳两种,粒质分糯性和非糯性两类。糙米呈黑色或黑褐色。黑米外表墨黑,营养丰富,有“黑珍珠” 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黑米、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

什么是四类分子
四类分子是指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特务分子的统称。这四类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和含义。以下是对四类分子的详细解释:一、地主分子:指的是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的人。他们通常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权威。这些地主分子可能因为长期统治农村经济而...

四类分子的其他信息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解决四类分子问题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拨乱反正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胡耀邦在打倒“四人帮”后不久就曾经说过:至于地富反坏中的“地富”,作为一个阶级早已被推翻被剥夺了;但...

革命知识分子定义
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

四类分子起源
在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中,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以及坏分子被定义为革命的对象。从理论层面来看,地主和富农作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现者,代表着旧社会的经济基础;反革命和坏分子则是对社会变革持有敌意,实施破坏行为的象征。然而,将这些群体作为整体,视为一个敌对阶级的集合,对其进行行为管理和改造,...

解释一下“四类分子”
1956年,农村普遍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1958年后增加“坏分子”,简称“四类分子”)规划入社,经群众评审,领导批准,表现好的吸收为正式社员,表现一般的为候补社员,对表现坏的进行监督劳动。由公安派出所协助治保委员会对“四类分子”建立汇报、义务劳动等评审制度...

“干校”和“牛棚”有什么区别
牛鬼蛇神原意是指是阴间鬼卒、神人,牛头马面、人面蛇身之鬼神。在57年反右斗争时毛泽东称那些右派们,即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以及右派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五类分子中的资产阶级右派为“牛鬼蛇神”。三、针对对象不同 1、干校 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

过去的生产队,和贫农,中农,富农是怎么回事,地主什么时候打倒的?
劳动作息,标准工作日指普通劳动的一天8小时,作息时间依照季节由生产队自行规定。全年上午作息时间多为8:00~12:00;下午作息时间依照各个季节而定,春秋二季多为下午2:00~6:00,冬季1:30~5:30,夏季2:30~6:30。报酬,报酬以“工分”形式体现,生产队根据当年社员所获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工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