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王是谁的儿子?在哪死

作者&投稿:汤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惠王是谁的儿子?在哪死~

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下落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1.自 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 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 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 火而 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 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 焦的尸 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 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后,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近人孟森等学者也持建文帝自 焚说。 2.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 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 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 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 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白话表达是: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真是令人真假难辨,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采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 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 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 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 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 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2.4.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2.6.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 2.7.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亡,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惠王是万历皇帝的第六子,其兄长是明光宗朱常洛。

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下落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1.自 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 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 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 火而 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 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 焦的尸 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 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后,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近人孟森等学者也持建文帝自 焚说。 2.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 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 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 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 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白话表达是: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真是令人真假难辨,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采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 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 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 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 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 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2.4.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2.6.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 2.7.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亡,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记得采纳啊

明惠王朱常润是万历皇帝第六子,母亲是李贵妃。天启七年(1627年),朱常润开始到封地荆州,直到崇祯十 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克荆州,惠王朱常润在官军 的护卫下逃离惠城,八月,张献忠攻长沙,九月,张献忠追明三藩王(即桂王朱常瀛、吉王朱慈奎、惠王朱常润)于永州。后来朱常润在南明时被清廷所杀。

明惠王朱常润是万历皇帝第六子,母亲是李贵妃。天启七年(1627年),朱常润开始到封地荆州,直到崇祯十 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克荆州,惠王朱常润在官军 的护卫下逃离惠城,八月,张献忠攻长沙,九月,张献忠追明三藩王(即桂王朱常瀛、吉王朱慈奎、惠王朱常润)于永州。后来朱常润在南明时被清廷所杀。


我记得春秋战国秦国似乎有两个秦惠公,是不是啊?谢谢。
事实上,有一个秦惠公,还有一个秦惠王。秦惠公是春秋时代秦国国君,而秦惠王是战国时代的 ,准确点,秦惠王实际上是秦惠文王。秦惠公 秦简公的儿子,秦惠公做了十三年国君。秦惠文王 战国时秦国君主。名嬴驷。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行法,曾黥其师傅...

秦惠文王和秦惠王什么关系
秦惠文王赢驷简介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赢驷继位。秦惠文王生平最大的成就就是破魏灭蜀,消灭义渠,得到很多河西之地,而且还得到少数民族的优质牧场,国土范围逐渐扩大,国力也日渐强盛。秦惠文王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商鞅,商鞅在...

魏惠王·苟伟的哪个儿子在他死后继承了王位?
苟伟,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魏即位,达到顶峰。苟伟年轻时,很受魏文侯的喜爱。凭借他的天赋和老师的指导,苟伟很快崭露头角。他在即位前,击败了得到文官大臣支持的才子钟繇,成功登基。此后,魏国贵族与文官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国内秩序得以恢复。苟伟即位后,整顿军权,提拔...

魏惠王有几个儿子 魏惠王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而魏理的记载不详,我们不得而知。魏申是魏国的太子,曾经参与马陵之战在此战中惨死。而魏惠王一生政绩并不突出,却很长寿,他在公元前319年卒,一直活到了82岁才辞世。

魏惠王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 魏惠王最后是怎么死的
魏惠王有三个儿子,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魏嗣,魏理和魏申。魏嗣,姬姓,魏氏,名嗣,就是后来的魏襄王。魏申是魏国的太子,曾经参与马陵之战在此战中惨死。魏惠王一生政绩并不突出,却很长寿,他在公元前319年卒,一直活到了82岁才辞世。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

清朝的惠亲王是谁?
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1814年-1864年),清朝皇族、大臣。清朝嘉庆帝第五子。嘉庆帝第五子,母为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时为如妃。有同母姐皇八女和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两姐皆早夭。被封为惠亲王,他的文集为《爱日斋集》。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十二,绵愉病死,谥号端,有奕详、奕...

秦惠文王为什么车裂商鞅
秦惠文王嬴驷乃秦孝公之子,秦国第一个称王的男人,他在位期间重用名士张仪,连横列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将来统一天下奠定经济、军事基础。秦惠文王不愧于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然而他刚一即位,就车裂了秦国最大的功臣商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据史书记载,当年...

请介绍燕惠王其人
燕惠王(公元前278——前272年)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孙。在位七年,为其相成安君公孙操所弑。谥曰惠王。战国时代燕惠王手下大臣邹衍被冤入狱,五月盛夏之时(阴历五月等于阳历六月)霜从天降。燕惠王见此异象,相信邹衍,于是将他释放。(《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

历史上秦惠文王的儿子公子通的结局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昭襄王接受右丞相甘茂的提议将武遂之地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对昭襄王提议反对这件事。由于二人仇恨甘茂,不断向昭襄王谗言。甘茂对此状况相当惶恐,害怕有祸上身,假借讨伐魏国为由,投奔齐国。秦昭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熊槐在黄棘(河南南阳)结盟。

刘邦什么时候有的儿子?
刘邦的第一个儿子:齐悼惠王 刘肥 (曹姬生)刘邦总共8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列为: 齐悼惠王 刘肥 (曹姬生) 汉惠帝 刘盈 (吕后生) 赵隐王 刘如意 (戚夫人生) 代王\/汉文帝 刘恒 (薄太后生) 梁王 刘恢——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共王 淮阳王 刘友——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幽王 淮南厉王 刘长 燕王 ...

津市市15939997061: 明惠王的兄长是哪位皇帝
释艳骨刺: 明惠王是万历皇帝的第六子,其兄长是明光宗朱常洛.

津市市15939997061: 朱元璋有哪几位儿子是死在他前面的? -
释艳骨刺: 帮你查了一下,后面是逝世年份. 朱元璋是1398年死的.死在他前面的皇子有: 长子太子朱标 1392年 次子秦王朱樉 1395年 三子晋王朱棡 1398年 八子潭王朱梓 1390年 九子赵王朱杞 幼殇 十子鲁王朱檀 1389年

津市市15939997061: 大明王朝朱由校有几个孩子 -
释艳骨刺: 朱由校有六个孩子. 一、儿子 1、长子朱慈燃,怀冲太子,生母张皇后,生下就是死胎. 2、次子朱慈焴,悼怀太子,母皇贵妃范氏,早夭. 3、三子朱慈炅,献怀太子,母皇贵妃任氏,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甍. 二、女儿 1、长女朱淑娥,...

津市市15939997061: 在电视剧《庆余年》中,庆帝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
释艳骨刺: 庆帝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几个儿子和生母,就基本能明白庆帝是怎么想的.一、大皇子,生母宁才人.宁才人是东夷城人,在庆帝第一次北伐的时候...

津市市15939997061: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儿子是谁
释艳骨刺: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历史结局是个谜.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是明太祖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帝四年在位时没有子嗣.结局一种说法是1402年性命终结在大火中.还有一种说法是流浪海外 下落不明.他就算有儿子历史也肯定没有记录.

津市市15939997061: 秦惠文王嬴驷怎么死的?与秦始皇的关系 -
释艳骨刺: 秦惠文王嬴驷是病死的,应该是过劳死. 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始皇的高祖.秦惠文王嬴驷--------儿子秦昭王嬴稷-------孙子秦孝文王嬴柱-----重孙秦庄襄王嬴子楚-------玄孙秦始皇嬴政. 也可以说是: 秦武王是秦昭襄王的长兄 所以他们的父亲秦惠文王赢驷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即爷爷的爷爷 其实,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他们应该叫赵政和赵驷,不叫嬴政与赢驷

津市市15939997061: 明代的秦愍王有哪几个儿子 -
释艳骨刺: 秦愍王朱樉墓,明太祖朱元璋嫡次子.洪武三年封秦王,十一年就藩.二十八年薨 朱樉生于1356年,死于1395年,年享年39岁,共有秦隐王朱尚炳,永兴懿简王朱尚烈,保安悼僖王朱尚煜,兴平恭靖王朱尚烐 ,永寿怀简王朱尚灴,安定王朱尚炌一共六个儿子.在位二十五年.

津市市1593999706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到底有多少个子女? -
释艳骨刺: 序 姓名 封王 母 备注长子 朱标 懿文太子 孝慈高皇后,一说李淑妃 娶常遇春女.1392年逝,其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继位为明惠宗.次子 朱樉 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一说李淑...

津市市15939997061: 明惠宗建文帝到底被没被火烧死
释艳骨刺: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被火烧死了. 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津市市15939997061: 芈月传秦王羸驷是怎么死的 -
释艳骨刺: 病死,本来想穿位芈月孩子,可是芈姝私自改遗照.赢驷是秦孝公之子,未称王前称秦公驷,公元前324年称王之后叫秦惠文王,赢驷死于公元前311年,暴毙而死. 赢驷和嬴政的关系赢驷死后长子秦武王上位,秦武王死后赢驷次子秦昭襄王上位,秦昭襄王死后儿子秦孝文王上位,秦孝文王之后儿子秦庄襄王(秦孝文王与夏姬所生之子、秦始皇帝嬴政之父)即位,秦庄襄王之后儿子嬴政上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