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哪些人写过或者研究过爱伦坡《乌鸦》的象征主义

作者&投稿:聊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爱伦坡的《乌鸦》想要表达什么?~

《乌鸦》塑造了两个重要形象:年轻男子与乌鸦。悲伤的男子刚失去他最爱的女子,他企图沉浸于书以忘却伤痛,但一切都是徒劳,他越看书,越被寂寞与悲痛侵蚀;而象征死亡与不祥的乌鸦却在午夜,飞入这间男子曾常与故去情人蕾诺相会的小屋。此外,诗人还塑造了两个对诗的主旨起重要作用的意象。其一为黑色,“纯色调可使人产生快乐或抑郁之感”(朱立元:489-490)。诗中所连续采用的黑色背景,可使读者感到压抑,从而感受男子心底的恐惧与悲痛。
诗中反复出现的“永远不再”亦可看作一种特殊形象。除该词的原意外,它还具有象征意义。在乌鸦出场时,悲伤的男子问它叫什么名字,乌鸦的回答就是“永远不再”,但当主人翁向乌鸦询问是否有良药以消除他心中对蕾诺的思念时,当他想知道是否能与蕾诺在遥远的天堂再次相会时,以及最后要求乌鸦离开小屋时,乌鸦都是通过“永远不再”作答,也正是这个词,使得男子陷入永恒的悲痛深渊。
2、场景设置
读者可在开篇看到一幅夜半三更的凄厉画卷:
阴森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神秘而忧郁的男子,不祥的乌鸦……在阴郁而寒冷的午夜,除寒风的呼啸声与男子翻动书页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均可谓万籁俱寂,屋外的世界在夜的面纱笼罩之下,而屋内的狭小空间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忽明忽暗,突然一阵短暂的敲门声在他房门上叩响,但当他打开房门查看时,却不见敲门人,只有无情的黑夜与肆虐的狂风。然而,当他回到屋内,之前的敲门声却再次响起,乌鸦在这时飞入他的房间,并栖息于他房门之上。
但为何选择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午夜意味着恐怖与神秘,各种幽灵与魔鬼总在此时出没。这种令人发怵的氛围,为乌鸦的出场奠定了基调。诗人将故事设置在一所幽僻而狭小的屋子里也是别有一番用心。首先,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对构建孤僻而隔世的哥特式恐怖气氛有着绝对的帮辅作用。第二,小屋正是两位情侣的爱巢,这个屋子依旧如此,然而曾经的欢笑却随着女主人的香消玉殒而一去不返。男子守着物是人非的屋子,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悲伤。如此设置场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男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The Raven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kry.
Over many a qu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 one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Ah, distinctly I remember it was in the bleak December,
And each separate dying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Eagerly I wished the morrow; -vainly I had tried to borrow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1)-sorrow for the lost Lenore-
For the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Nameless here for evermore

And the silken sad uncertain rustling of each purple curtain
Thrilled me-filled me with fantastic terrors never felt before;
So that now, to still the beating of my heart, I stood repeating
" ' Tis some visitor entreating entrance at my chamber door-
Some late visitor entreating entrance at my chamber door;-
This it is and nothing more.

Presently my soul grew stronger; hesitating then no longer,
"Sir," said I, "or Madam, truly your forgiveness I implore;
But the fact is I was napping, and so gently you came rapping,
And so faintly you came tapping,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hat I scarce was sure I heard you"--here I opened wide the door;
Darkness there, and nothing more.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fore;
But the silence was unbroken, and the darkness gave no token,
And the only word there spoken was the whispered word, "Lenore!"
This I whispered, and an echo murmured back the word, " Lenore! "
Mere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Then into the chamber turning, all my soul within me burning,
Soon I heard again a tapping somewhat louder than before.
"Surely," said I, "surely that is something at my window lattice;
Let me see, then, what thereat is, and this mystery explore-
Let my heart be still a moment and this mystery explore;
'Tis the wind, and nothing more!

Open here I flung the shutter, when, with many a flirt and flutter.
In there stepped a stately raven of the saintly days of yore;
Not the least obeisance made he; not an instant stopped or stayed he;
But, with mien of lord or lady, perched above my chamber door-
Perched upon a bust of Pallas(2)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
Perched, and sat, and nothing more.

Then this ebony bird beguiling my sad fancy into smiling,
By the grave and stern decorum of the countenance it wore,
"Though thy crest be shorn and shaven, thou," I said, "art sure no craven,
Ghastly grim and ancient raven wandering from the Nightly shore-
Tell me what thy lordly name is on the Night ' s Plutonian shore! (3)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Much I marveled this ungainly fowl to hear discourse so plainly,
Though its answer little meaning-little relevancy hore;
For we cannot help agreeing that no sublunary being (4)
Ever yet was blessed with seeing bird above his chamber door-
Bird or beast upon the sculptured bust above I us chamber door,
With such mime as "Nevermore.

But the raven, sitting lonely on the placid bust, spoke only
That one word, as if his soul in that ill~ word he did outpour.
Nothing farther then he uttered-not a feather then he fluttered-
Till I scarcely more than muttered, "Other friends have flown before-
On the morrow he will leave me, as my hopes have flown before.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Wondering at the stillness broken by reply so aptly spoken,
"Doubtless," said I, "what it utters is its only stock and store(5),"
Caught from some unhappy master whom unmerciful Disaster
Followed fast and followed fastel-so, when Hope he would adjure,
Stern Despair returned, instead of the sweet Hope he dared adjure-
That sad answer, "Nevermore!"

But the raven still beguiling all my sad soul into smiling,
Straight I wheeled a cushioned seat in front of bird, and bust, and door;
Then upon the velvet sinking, I betook myself to linking
Fancy unto fancy, thinking what this ominous bird of yore-
What this grim, ungainly, ghastly, gaunt, and ominous bird of yore
Meant in croaking "Nevermore. "

This I sat engaged in guessing, but no syllable expressing
To the fowl whose fiery eyes now burned into my bosom's core;
This and more I sat divining, with my head at ease reclining
On the cushion's velvet lining that the lamplight gloated o'er,
But whose velvet violet lining with the lamplight gloating o'er,
She shall press, ah, nevermore!

Then, methought, the air grew denser, perfumed from an unseen censer
Swung by angels whose faint foot-falls tinkled on the tufted floor.
"Wretch," I cried, "thy God hath lent thee-by these angels he hath sent thee
Respite-respite and Nepenthe(6) from thy memories of Lenore!
Let me quaff this kind Nepenthe and forget this lost Len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Prophet!" said I, "thing of evil! -prophet still, if bird or devil! -
Whether Tempter sent, or whether tempest tossed thee here ashore,
Desolate, yet all undaunted, on this desert land enchanted-
On this home by Horror haunted-tell me truly, I implore-
Is there-is there balm in Gilead?(7)-tell me-tell me, I impl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Prophet!" said I, "thing of evil! -prophet still, if bird or devil!
By that Heaven that bends above us-by that God we both adore-
Tell this soul with sorrow laden if, within the distant Aidenn (8),
It shall clasp a sainted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Clasp a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Be that word our sign of parting, bird or fiend!" I shrieked, upstarting-
"Get thee back into the tempest and 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
Leave no black plume as a token of that lie thy soul hath spoken!
Leave my loneliness unbroken! -quit the bust above my door!
Take thy beak from out my heart, and take thy form from off my door! "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

And the raven, never flitting, still is sitting, still is sitting
On the pallid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
And his eyes have all the seeming of a demon that is dreaming,
And the lamp-light o' er him streaming throve his shadow on the floor;
And my soul from out chat shadow that lies floating on the floor
Shall be lifted-nevermore!

乌鸦(爱伦·坡 著)
◇ 曹明伦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本)

从前一个阴郁的子夜,我独自沉思,慵懒疲竭,
面对许多古怪而离奇、并早已被人遗忘的书卷;
当我开始打盹,几乎入睡,突然传来一阵轻擂,
仿佛有人在轻轻叩击——轻轻叩击我房间的门环。
“有客来也”,我轻声嘟喃,“正在叩击我的门环,
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哦,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风凄雨冷的十二月,
每一团奄奄一息的余烬都形成阴影伏在地板。
我当时真盼望翌日——因为我已经枉费心机
想用书来消除伤悲,消除因失去丽诺尔的伤感,
因那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在此已抹去芳名,直至永远。

那柔软、暗淡、飒飒飘动的每一块紫色窗布
使我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恐惧,我毛骨悚然;
为平息我心儿的悸跳.我站起身反复念叨
“这是有客人想进屋,正在叩我房间的门环,
更深夜半有客人想进屋,正在叩我房间的门环,
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于是我的心变得坚强;不再犹疑,不再彷徨,
“先生”,我说,“或夫人,我求你多多包涵;
刚才我正睡意昏昏,而你敲门又敲得那么轻,
你敲门又敲得那么轻,轻轻叩我房间的门环,
我差点以为没听见你”,说着我打开门扇——
但惟有黑夜,别无他般。

凝视着夜色幽幽,我站在门边惊惧良久,
疑惑中似乎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
可那未被打破的寂静,没显示任何象征,
“丽诺尔?”便是我嗫嚅念叨的惟一字眼,
我念叨“丽诺尔”,回声把这名字轻轻送还;
惟此而已,别无他般。

我转身回到房中,我的整个心烧灼般疼痛,
很快我又听到叩击声,比刚才听起来明显。
“肯定”,我说,“肯定有什么在我的窗棂;
让我瞧瞧是什么在那儿,去把那秘密发现,
让我的心先镇静一会儿,去把那秘密发现;
那不过是风,别无他般!”

然后我推开了窗户,随着翅膀的一阵猛扑,
一只神圣往昔的乌鸦庄重地走进我房间;
它既没向我致意问候,也没有片刻的停留,
而是以绅士淑女的风度栖到我房门的上面,
栖在我房门上方一尊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栖息在那儿,仅如此这般。

于是这只黑鸟把我悲伤的幻觉哄骗成微笑,
以它那老成持重一本正经温文尔雅的容颜,
“冠毛虽被剪除”,我说,“但你显然不是懦夫,
你这幽灵般可怕的古鸦,漂泊来自夜的彼岸,
请告诉我你尊姓大名,在黑沉沉的冥府阴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听见如此直率的回答,我对这丑鸟感到惊讶,
尽管它的回答不着边际——与提问几乎无关;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活着的世人
曾如此有幸地看见一只鸟栖在他房门的上面,
看见鸟或兽栖在他房门上方的半身雕像上面,
而且名叫“永不复焉”。

但那只栖于肃穆的半身雕像上的乌鸦只说了
这一句话,仿佛它倾泻灵魂就用那一个字眼。
然后它便一声不吭——也不把它的羽毛拍动,
直到我几乎在喃喃自语“其他朋友早已离散,
明晨它也将离我而去,如同我的希望已消散。”
这时乌鸦说“永不复焉”。

惊异于屋里的寂静被如此恰当的回话打破,
“肯定”,我说,“此话是它惟一会说的人言,
从它不幸的主人口中学来。一连串横祸飞灾
曾接踵而至,直到它主人的歌中有了这字眼,
直到他希望的挽歌中有了这个忧郁的字眼——
永不复焉,永不复焉。”

但那只乌鸦仍然在骗我悲伤的灵魂露出微笑,
我即刻拖了张软椅到门边雕像下那乌鸦跟前;
然后坐在天鹅绒椅垫上,我开始产生联想,
浮想连着浮想,猜度这不祥的古鸟何出此言,
这只狰狞丑陋可怕不吉不祥的古鸟何出此言,
为何对我说“永不复焉”。

我坐着猜想那意思,但没对乌鸦说片语只言,
此时,它炯炯发光的眼睛已燃烧进我的心坎;
我依然坐在那儿猜度,把我的头靠得很舒服,
舒舒服服地靠着在灯光凝视下的天鹅绒椅垫,
但在这灯光凝视着的紫色的天鹅绒椅垫上面,
她还会靠么?啊,永不复焉!

接着我觉得空气变得稠密,被无形香炉熏香,
提香炉的撒拉弗的脚步声响在有簇饰的地板。
“可怜的人”,我叹道,“是上帝派天使为你送药,
这忘忧药能终止你对失去的丽诺尔的思念;
喝吧,喝吧,忘掉你对失去的丽诺尔的思念!”
这时乌鸦说“永不复焉”。

“先知!”我说“不管是先知是魔鬼,是鸟是魔,
是不是撒旦派你,或是暴风雨抛你,来到此岸,
来到这片妖惑鬼祟但却不惧怕魔鬼的荒原——
来到这恐怖的小屋——告诉我真话,求你可怜!
基列有香膏吗?① 告诉我,告诉我,求你可怜!”
乌鸦说“永不复焉”。

“先知!”我说“不管是先知是魔鬼,是鸟是魔,
凭着我们都崇拜的上帝——凭着我们头顶的苍天,
请告诉这充满悲伤的灵魂。它能否在遥远的仙境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纤尘不染,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作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乌鸦说“永不复焉”。

“让这话做我们的告别辞,鸟或魔!”我起身吼道,
“回你的暴风雨中去吧,回你黑沉沉的夜之彼岸!
别留下你黑色的羽毛作为你灵魂谎过言的象征!
留给我完整的孤独!快从我门上的雕像上滚蛋!
让你的嘴离开我的心;让你的身子离开我房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那只鸟鸦并没飞走,它仍然栖息,仍然栖息,
栖息在房门上方苍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它的眼光与正在做梦的魔鬼的眼光一模一样,
照在它身上的灯光把它的阴影投射在地板;
而我的灵魂,会从那团在地板上漂浮的阴影中
解脱么——永不复焉! 《乌鸦》,爱伦坡诗歌的经典代表,是爱伦坡的晚期作品。至今仍未发现其原着手稿。它先后多次被刊登在《纽约每日论坛》(New York Daily Tribune),《百老汇日报》(Broadway Journal)等美国各大主流报刊上。在当时与欧洲文学紧密联系的关系下,《乌鸦》的影响力很快便跨越了大西洋的阻碍,来到法国,德国,荷兰。《乌鸦》进入欧洲,爱伦坡一夜成名。
  《乌鸦》,作为一首以抑扬格八音部构建下完成的叙事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感。全诗在爱伦坡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营造中,描绘出一个非现实环境下的超自然氛围。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男主人翁痛失所爱的故事。一个会说人类语言的乌鸦,来到一个刚刚失去心上致爱的男子身边。男子正竭尽全力使自己走出这情感的阴霾,但乌鸦的到来却更加加重了男子的无限伤感。任凭男子一再地反复询问,乌鸦的回复冷酷而让人绝望:永不复焉。

我认为《乌鸦》一诗是我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我意欲让它来证明其创作过程同机遇和直觉毫不沾边——这篇作品是用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精确和严谨一步步完成的。
请允许我不谈当时的境况(或者说困窘),虽然是那种境况首先使我产生了要写一首令公众和批评家都满意的诗的意图,但它毕竟与这首诗本身无关。
那么就让我从这个意图开始。
我首先考虑的是诗的长度。如果文学作品篇幅太长,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那作者就必须乐于放弃那种可从印象的完整性中得到的非常有价值的效果——因为若要人分两次读完,中间便会插进世俗的杂务,结果任何完整性都会毁于一旦。但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没有诗人肯放弃任何有助于他实现创作意图的东西,所以惟一还能考虑的就是看是否长诗有任何优点可弥补其完整性的损失。在此我可以马上回答——没有。我们所谓的长诗只是连在一起的一系列短诗——换句话说,只是一连串短促的诗意。无须证明,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强烈的刺激;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强烈的刺激都很短暂。鉴于此,《失乐园》至少有一半篇幅本质上是散文——一连串诗的刺激不可避免地与相应的沉闷相间——由于篇幅太长,结果通篇就失去了那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要素,即失去了效果的完整性,或统一性。
所以显而易见,任何文学作品的长度都有个明确的限定,那就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虽说在某些散文体经典作品中,例如在(并不需要统一性的)《鲁滨逊漂流记》中,超越这个限定也许有益无害,但这个限定绝不可在一首诗中被超越。在这个限度之内,一首诗的长度可以精确地与其价值相称——换句话说,与它的刺激或启迪相称——再换句话说,与它能产生的诗歌效果的程度相称;因为非常清楚,作品之简短肯定与其预期效果的强度成正比——但这有一个附加条件,即任何效果的产生都绝对需要作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有了上述考虑,加之我想到那种刺激的程度不能让公众感到太强,又不能让评论家觉得太弱,于是我立刻就为我要写的这首诗设想出了一个适当的长度——大约100行左右。后来实际上写成108行。
接下来我所考虑的是选择一种可传达的效果。在此我最好说明,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我始终都在想要让这个作品被普天下人读到。我历来坚持一种观点,即诗的惟一合法领域就是美;可要是我在此文中来论证这个在诗学中根本无须论证的观点,那我很有可能会离题万里。不过我想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真正意思,因为在我的一些朋友中已出现了误述我本意的倾向。我认为,那种最强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洁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实际上当人们说到美时,其准确的含义并非人们所以为的一种质,而是一种效果——简言之,他们所说的只是那种强烈而纯洁的心灵升华(这里的心灵指灵魂,不是指心智或情感),对这种升华我已有过说明,人们只有在对美的凝神观照中方可对其有所体验。我之所以把美标定为诗的领域,完全是因为一条明显的艺术规律——即应该让结果产生于直接的原因,或者说目标之实现应通过最适于实现目标的途径;恐怕迄今为止还没人会如此愚钝,以致否认上文所说的那种特殊升华在诗中最易获得。至于“理”和“情”4(或曰心智之满足和凡心之激动),虽说这两个目标也可通过诗来实现,但通过散文体作品则更容易实现。确切地说,理须精确,情须质朴(真正易动情者会懂我的意思),而这与我说的美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我坚持认为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者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当然以上所论绝非是说诗中不可有理有情,甚至在有益的情况下,因为它们可用来表现或协助表现诗的总体效果,就像不协和音用于音乐作品一样。但在任何时候,真正的艺术家都该首先设法使它们显得柔和,使它们恰如其分地从属于主要目标,其次应尽可能地把它们包裹在美中,因为美才是诗的基调和本质。
既然我把美视为我诗的领域,那我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就是最能表现这种美的情调——而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这种情调应该是悲哀的。任何美一旦到达极至,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所以在诗的所有情调中,悲郁是最合适的情调。
这样定下了长度、范围和情调后,我便运用普通的归纳法,想找到某个艺术振奋点,用来作为我构思这首诗的基音5,作为全诗结构的枢轴。我仔细琢磨了所有惯用的艺术因素——或更恰当地说,琢磨了戏剧意义上的所有点子6——结果我很快就发现,被人用得最经常就是叠歌。叠歌运用之广泛足以使我确信其固有的价值,从而免去了我对其进行分析的必要。但我仍然考虑了它被改进的可能性,而且很快就看出它尚处于原始状态。按照通常的用法,叠歌(或称叠句)不仅被局限在抒情诗中,而且其效果也只依赖声音和意义之单调所产生的感染力。归根到底,它的愉悦性仅仅来自人们对其同音同律和循环重复的感觉。我决定要使叠句有所变化,从而极大地加强其效果,作法是大体上保持叠句声音之单调,同时却不断地变化其含义;换句话说,我决定通过叠句寓意之变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效果,而叠句本身却基本上保持不变。
决定了上述要点,接下来我便开始考虑我那个叠句的特性。既然叠句的寓意要反复变化,那么显而易见,它本身必须简短,因为要让一个长句的寓意反复变化将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叠旬寓意的易变性当然与句子的简短成正比。这使我一下就想到那个叠句最好是一个单词。
现在冒出的问题是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单词。既然已决定诗中要用一个叠句,那么把全诗分成若干小节当然就成了一种必然——必然要用那个叠句作为每节的末行。而毋庸置疑,若要具有感染力,这个末行就必须读起来声调铿锵,听完后余音绕梁。这些考虑使我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这个最响亮的长元音,并想到了这个元音应该同可以被拖得最长的辅音r连在一起。
叠句的声音就这样定了下来,现在需要找一个单词来表现这种声音,与此同时,这种声音得尽可能地与我先前所选定的全诗的悲郁情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前提下寻找,我绝对不可能漏掉“永不复焉”7这个单词。实际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接下来所需要的就是为反复使用“永不复焉”找一个理由。可我很快就发现,要找一个足以使人信服的理由非常困难。不过在正视这个困难时,我终于意识到它仅仅难在我先入为主的假定,即我本打算让一个人来反复念出这个如此单调的叠句——简而言之,我终于意识到一个人没有理由再三重复这个单调的字眼。于是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用一种不会推理但会“说话”的动物;而非常自然,我脑子里首先冒出的是一只鹦鹉,不过它很快就被一只乌鸦所取代,因为乌鸦同样会“说话”8,但却远比鹦鹉更能与悲郁的情调保持一致。
这时候我的构思已基本形成:在一首长约百行、情调悲郁的诗中,在每一个诗节的最末一行,一只被人视为不祥之鸟的乌鸦一成不变地重复着一个字眼——“永不复焉”。但我绝没有忘记我的目标——要在方方面面都达到极至或完美。于是我问自己:“依照人类的共识,在所有悲郁的主题中,什么最为悲郁?”答案显而易见——死亡。于是,我又问:“那么这个悲郁的主题在什么时候才最富诗意?”根据我已在上文中用一定篇幅作过的阐释,这答案又是一清二楚——“当其与美结合得最紧密的时候,所以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而且同样不可置疑的是,最适合讲述这种主题的人就是一个痛失佳人的多情男子。”
现在我必须合并这两个想法:一个是多情男子哀悼他刚死去的情人,一个是乌鸦不断重复“永不复焉”。我必须让上述想法合二为一,因为我没有忘记我要让这个字眼每次被重复时都要改变其寓意的意图,而要实现这种合并,惟一合理的方式就是想象那只乌鸦用“永不复焉”来回答那位多情男子的提问。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已有机会去获得我一直想要的那种效果——即寓意变化所产生的效果。我发现我可以让那位多情男子提出第一个问题,一个乌鸦可以用“永不复焉”来回答的问题。我可以让这第一个问题是个寻常的提问,第二个就不那么寻常,第三个更不寻常,直到问话人感觉到“永不复焉”这个字眼特有的阴郁,感觉到这个字眼被一再重复,并意识到重复这个字眼的乌鸦有预言家的名声,从而终于从他先前的无动于衷中惊醒,开始产生一种盲目的恐惧,并疯狂地提出一些其性质与先前截然不同的疑问——一些他对其解答极为关切的疑问。他提出这些疑问一半是出于盲目的恐惧,一半是出于那种乐于自我折磨的绝望。因理智使他确信,乌鸦不过是在重复一句学舌学来的口头禅,所以他提出这些疑问绝非因为他相信乌鸦会主吉凶祸福或有魔鬼附体,而是因为他感觉到一种疯狂的快感,一种明知答复将是意料中的“永不复焉”却偏偏要提问的快感——这种快感因他的过度悲伤而更显美妙。既然意识到了这个如此提供给我的机会(或更确切地说,这个在构思过程中突然冒出而我又不得不接受的机会),我心中便首先确定了全诗的高潮,或者说确定了最后一个提问——对这个提问,“永不复焉”终将成为一个恰加其分的回答;在回答这个提问时,“永不复焉”这个字眼将包含人们所能想象的极度的悲哀和绝望。
到此为止,这首诗可以说是有了个开头(在全诗即将结尾的部分,在所有艺术效果应该开始的地方),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我进行上述考虑的时候,我动笔首先写出了下面这个诗节:
“先知!”我说,“恶魔!还是先知,不管是鸟是魔! 凭着我们都崇拜的上帝——凭着我们头顶的苍天,
请告诉这充满悲伤的灵魂,它能否在遥远的仙境,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做丽诺尔的少女,她纤尘不染,
拥抱一位被天使叫做丽诺尔的少女,她美丽娇艳。”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9
我此时先写出这节诗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全诗高潮,以便我能更好地把握那位多情男子在此前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其严肃性和重要性逐次递增;二是确定节奏韵律以及各节的长度和总体排列,同时确定此节之前各诗节的节奏效果强度,以保证它们不超过这节诗的效果。要是我真有本事在写这节诗之后写出过更有力的诗节,那我也早就毫无顾忌地有意将其弱化了,为的是不影响全诗的关键效果。
在此我最好还是说一说这首诗的写法。像往常一样,我的首要目的是创新。在诗歌创作中长期忽略独创性是天下最莫名其妙的一种现象。诚然固定的韵律10几乎已不可能改变,但音步和诗节的安排却显然有无穷变化之可能;然而几百年来,没有一个诗人写过,或想到过去写一首有独创性的诗。事实上,除非对于那种有异常能力的人,独创性绝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凭冲动或直觉就能获得。一般说来,创新必须经过殚精竭虑的求索,而且它更多地是需要否定的勇气,而不仅仅是创造能力,尽管创造能力于创新极其重要。
我当然不能声称《乌鸦》的韵律和音步有任何创新。前者是扬抑格,后者则为八音步和不完整八音步交替(第五行重复不完整八音步,末行为不完整四音步)。说得通俗一点,全诗采用由一长一短的两个音节组成的音步,每小节第一行有八个这样的音步,第二行有七个半(实际上是七又三分之二),第三行有八个,第四行七个半,第五行七个半,第六行三个半。如果分开来看,这样配置音律的诗行都被前人用过;但《乌鸦》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这样的六个诗行组成了诗节,而前人从未进行过哪怕与此稍稍相似的尝试。这种诗节的创新效果被其它一些与众不同且完全新颖的效果所加强,那些效果产生于对尾韵和头韵的用韵原则之发展。
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那名伤心男子与乌鸦碰面,而要让他们碰面,首先就要决定场所。关于这个场所,最容易想到的似乎应该是一座森林或一片旷野;但我一直认为,孤立的场景必须放在封闭的空间才会出效果,这就像把画装进画框一样。封闭的空间对保持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当然,空间的封闭不可与空间的完整性混为一谈。
于是我决定让那名伤心男子置身于他的房间——一个她曾经常出入,而今因他的睹物思人而变得神圣的房间。房间装饰得很华丽,这仅仅是在遵循我已经解释过的对美的想法——美是惟一真正最富诗意的主题。
既然决定的场所是一个房间,我就必须让那只乌鸦进去,于是让乌鸦从窗口进屋的想法便应运而生。我之所以让房间主人一开始把乌鸦翅膀拍窗的声音误认为是“敲门声”,原本是想凭拖长情节来增加读者的好奇,同时也极想从对主人开门见茫茫黑夜、于是似幻似真地以为是他情人的亡灵前来敲门的描写中产生出附带的效果。
我之所以让那个夜晚风雨交加,首先是要为乌鸦寻求进屋提出理由,其次是要让户外的风雨和室内的宁静形成对照。
我让乌鸦栖在那尊帕拉斯11半身雕像上面,也是要让白色的大理石与黑色羽毛产生对比效果(须知正是有了乌鸦我才想到该有一尊雕像)。之所以选择帕拉斯雕像,一是为了与房间主人的学者身份相符,二是因为帕拉斯这个名字读音响亮。
我在诗的中间部分也运用了这种对比,以期加深最初的印象。譬如我让乌鸦进屋时有一种荒诞的气氛(在允许的前提下尽可以使其显得滑稽)。它猛地扑棱着翅膀进屋。
它既没向我致意问候,也没有片刻的停留, 而是以绅士淑女的风度栖到我房门的上面。
在接下来的两节诗中,这种意图更明显地得到贯彻: 于是这只黑鸟把我悲伤的幻觉哄骗成微笑,
以它那老成持重一本正经温文尔雅的容颜, “虽冠毛被剪除,”我说,“但你显然不是懦夫, 你这幽灵般可怕的古鸦,漂泊来自夜的彼岸,
请告诉我你尊姓大名,在黑沉沉的冥府阴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听见如此直率的回答,我对这丑鸟感到惊讶,尽管它的回答不着边际——与提问几乎无关;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活着的世人曾如此有幸地看见一只鸟栖在他房门的上面,看见鸟或兽栖在他房门上方的半身雕像上面,而且名叫“永不复焉”。在为结局的效果作好准备之后,我马上就把气氛由荒诞变成了最为严肃——这种严肃的气氛开始于紧接上引诗节的下一个诗节,其第一行为:
但那只独栖于肃穆的半身雕像上的乌鸦只说了……
从这时起房间主人不再取笑乌鸦,甚至不再觉得乌鸦的模样有任何古怪之处。他把乌鸦称为一只“狰狞、丑陋、可怕、不吉不祥的古鸟”,觉得那双“炯炯发光的眼睛”燃烧进了他的心坎。我让房间主人的感觉或幻觉产生这种大转变,是想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转变,从而进入一种适当的心境来读结局——而此时结局将尽可能快捷地出现。
随着真正的结局出现——随着乌鸦用“永不复焉”来回答房间主人的最后一个提问:他是否将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他的心上人——这首诗在其明显的一面(即作为一首纯粹的叙事诗)可以说也就结束了。到此为止,诗中的一切都可以解释,或者说都属于真实的范畴。一只乌鸦曾在其主人家中学会了说“永不复焉”,后来它逃离了主人的照管。在一个风雨之夜,它想进入一个还亮着灯光的窗户——窗内有一位青年学者,他正在一边读书,一边怀念他死去的心上人。乌鸦用翅膀拍打窗扉,青年学者打开窗户,乌鸦进入室内,栖息在一个对它来说最方便而且青年学者又伸手不及的位置。青年学者被这件有趣的事和这位“来访者”古怪的模样逗乐,于是诙谐地问乌鸦的尊姓大名,当然他并没指望得到回答。但乌鸦用它会说并习惯说的字眼“永不复焉”作答,这个字眼立刻在青年学者悲郁的心中引起了共鸣。他开始陷入沉思并禁不住喃喃自语,结果乌鸦的又一声“永不复焉”再次使他感到吃惊。此时青年学者已猜中了乌鸦为什么会答话,但如我上文所解释,人性中对自我折磨的渴望和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恐惧仍驱使他向乌鸦进一步提出问题。他明知答复将是意料中的“永不复焉”,但这种明知故问可能会使他感到悲哀的最美妙之处。随着这种自我折磨的放纵到达极端,这首诗中的故事(或者依我上文所说,这首诗在其基本或明显的一面)已有了一个自然的结尾,而到此为止一切都未超越现实。
但这样处理主题,无论你写作技巧多么娴熟,无论你细节描写多么生动,作品都会存在某种令有艺术眼光的读者反感的生硬或直露。艺术作品永远都需要两种东西:一是得有点儿复杂性,或更准确地说是适应性;二是得有点儿暗示性,或曰潜台词,不管其含义是多么不确定。尤其是暗示性可以使艺术作品“意味深长”(且容我从对话体作品12中借用这个有说服力的术语),不过人们总是过分喜欢把“意味深长”同“理念”混为一谈。而正是暗示意义之过头(即把暗示从主题的潜台词变成主旋律)使所谓的超验主义者13的所谓诗歌变成了散文,而且是最平淡无味的散文。
基于上述看法,我为全诗增加了两个结尾的诗节,从而使其暗示意义渗入前面的整个故事。暗藏的意味首先出现在以下诗行:
让你的嘴离开我的心,让你的身子离开我房间! 乌鸦答曰“永不复焉”!
读者可以看出,“让你的嘴离开我的心”是这首诗用的第一个隐喻表达法。它可与“永不复焉”这个回答一起让人回到前文中去寻找一种寓意。此时读者开始把乌鸦视为一种象征,不过直到最后一节的最末一行。读者才能弄清这象征的确切含义——乌鸦所象征的是绵绵而无绝期的伤逝:
那乌鸦并没飞走,它仍然栖息,仍然栖息 在房门上方那苍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面; 它的眼睛与正在做梦的魔鬼的眼睛一模一样,
照在它身上的灯光把它的阴影投射在地板; 而我的灵魂,会从那团在地板上漂浮的阴暗 中解脱么——永不复焉!


想知道外国人对孔子是怎么想的。有谁有外国人写的有关孔子的文章或者语...
在我看来,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悲伤的情节。孔子不顾妻子的挽留毅然离开,镜头随着他进入了暴风雨中。在之后的影片中,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关于他家庭的任何消息。我想,孔子的决定,对自己是个正确的选择--或者,是对整个国家最好的决定。然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却至少有一点出自他的骄傲。这...

玩出名堂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小时候最喜欢收集矿物贝壳和各种昆虫经常到野外采集动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后来创立了进化论一本书惊动了全世界为,下一代人打下了基础。2、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脱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居传来的波动,他记下了事实,经过一番...

中国有哪些自由职业?
在中国,自由职业者包括三类人:1、小本生意人,例如小吃店、个体零售店、装修公司老板、冲印店。2、没有底薪的推销员,如地产经纪、寿险顾问、广告中介、直销人士。3、专业人士,如摄影师、专利代理人、律师、会计师、牙科医生、技术顾问、管理顾问、管道工、电工、理发师、艺术家、等等。

《童年》人物外貌描写有哪些?
颤抖着,浮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 ”5、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国内外都有哪些人对其有过研究,急急急急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国内外都有哪些人对其有过研究,急急急急 比如出国什么书,主要是研究这部小说的,或者是对这部小说有过什么评价的,我急着要写毕业论文,请知道的朋友可以提供我一些素材!... 比如出国什么书,主要是研究这部小说的,或者是对这部小说有过什么评价的,我急着要写毕业论文,请知道的朋友可以提供我...

迄今为止历史上有哪些人或书籍对《资质通鉴》的内容写过批语。我要收 ...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 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 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

历来有哪些诗人写过描写"梅花
—— 陆游《卜算子·咏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22 浏览388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梅花的诗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

你见过哪些融梗抄袭的小说?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唐七这部作品抄袭的是一位名气不是太大的网文作者,名叫大风刮过。大风刮过是写耽美文的,被抄袭作品应该叫《桃花债》。不同于匪我思存这样的网文大神,大风刮过的名气不大,自然收入也不是很高。面对抄袭的情况,她除了气愤没什么办法。曾经有人问过她为什么不去起诉抄袭者,...

各位哥们,我想知道还有哪些北京人写的青春小说?或者反正发生在北京的青...
你好:为你推荐几部我看过的小说,与你的要求相似,希望你能喜欢:1:《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讲述的是一个并不鲜见的平常故事。男主角名字叫李然,故事主要发生在北京,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周蒙与青年摄影记者李然倾心相爱。然而,这一对痴心的恋人却并没有能够步入婚姻的殿堂。十年后,各自成家的昔日...

外国人在中国游玩时会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呢?
1、乱写乱画,破坏文物。一些文物古迹或者自然风景被损毁和破坏以后,即使经过修复,也很难恢复原状。乱写乱画,特别是刻写“到此一游”的行为至今都屡禁不止。也许在去过的地方留下点痕迹,是人类动物性的延续。2、辣手摧花型。这类行为性质比第一种稍微轻一点,但也实在不应该。每年春天,群花盛放...

港闸区19847225957: 美国第一个墓畔派作家是谁 写了什么作品 -
盍秆替他: 应该是19世纪的埃德加 爱伦坡和艾米丽 狄金森.他们作品分别是《乌鸦》、《尤拉路姆》、《安娜贝尔 李》;《和我的脑海中一场葬礼》、《我死时,听到苍蝇嗡嗡》.

港闸区19847225957: 外国有哪些名人?
盍秆替他: 真的很多啊,你要哪方面的先~~~ 本人列举文学方面的啊:莎士比亚,弥尔顿,简奥斯汀,勃朗台三姐妹啦,罗素,爱伦坡,雪莱夫妇,济慈,叶芝,勃朗宁夫妇,弗吉尼亚伍夫,哈代,狄更斯 etc... 太多了,光文学就数不过来了,都是大家啊~~~

港闸区19847225957: 有哪些哥特式小说,我想看 -
盍秆替他: 小说类: 国外:爱伦坡全部作品 卡夫卡作品(特别是变形记) 斯蒂芬.金的作品 希区柯克的作品 蝴蝶梦 罪与罚 呼啸山庄 一千零一夜 香水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虽然是心理学类的书,但有哥特式的特点,是真实的哥特经典) 蝇王 吸血鬼的助手,恐怖马戏团,血道三部曲 BY达伦(看的人不多,但好看) 中国:干将莫邪应该算吧 李碧华的作品(特别是短篇怪异类小说) 碎脸 地狱的第十九层

港闸区19847225957: 谁能推荐本比较好的有关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或者是著作
盍秆替他: 第一位名侦探--欧鸠斯特 作者:爱杜加.爱伦坡 代表作莫鲁格街的杀人案,书信被窃 AugusteDupin,奥古斯都.杜邦.作者EdgarAllenPoe,艾德嘉.爱伦.坡.代表作〈莫尔格街凶杀案〉(TheMurderofRueMorgue)、〈失窃的信函〉(...

港闸区19847225957: 爱伦坡的《厄谢府的倒塌》究竟有什么意义? -
盍秆替他: 这是一个十分关键,也十分有趣的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艺术的功用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著名“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就是“为人生而艺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接受的教育大约都是“艺术即人生”,强调艺术对生活、人生的干预功...

港闸区19847225957: 七巧板来历 -
盍秆替他: 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顾名思义,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这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亦可是一些中、英文字母...

港闸区19847225957: 有个叫“什么什坡”的外国作家?他生前没有葬礼,前几天他国家的人为他补了一个.他全名是 -
盍秆替他: 2009年,爱伦坡逝世时所在的城市巴尔的摩又重新为他举办了一次与他生前名望相匹配的葬礼.

港闸区19847225957: 世界上最好的侦探小说有哪些?(包括作者,简介) -
盍秆替他: 1.福尔摩斯 作者阿瑟.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是一位医学博士.福尔摩斯堪称侦探小说中塑造的最完美的侦探,超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缜密的推理,周全的思维使得...

港闸区19847225957: 外国文学最有名的名著都有哪些?(很全面的 -
盍秆替他: 《悲惨世界》 社会苦难的百科全书 《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拉特船长的儿女们》凡尔纳的三部曲是人类幻想的巅峰 《怪异故事集》爱伦坡 西方侦探悬疑恐怖小说的鼻祖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三部曲 儿童眼中的旧俄...

港闸区19847225957: 全世界有什么世界著名的哥特诗歌和诗人 麻烦推荐下 -
盍秆替他: 《飞鸟集》 (泰戈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