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故事(快)【跟初一课文有点关系的(伤仲永)】

作者&投稿:成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下语文习题(伤仲永),文言文好的来帮忙啊~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2011-03-22 09:17:56| 分类: 语文试题精选 阅读4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_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同一宗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文采和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__指王安石去世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min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这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仲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以此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已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同县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以此认为有利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引,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四处拜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chen )___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min )_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伤仲永
百科名片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目录

作者
原文
译文
注释句解
词解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朗读停顿
文章理解题目理解
文章的道理
相关古文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赏析
读后有感
文章总结整体把握
问题研究
补充注释
附录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作者
原文
译文
注释 句解
词解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朗读停顿
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文章的道理
相关古文 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赏析
读后有感
文章总结
整体把握 问题研究补充注释附录
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展开 被选入: 鲁教版 六年级下册12课文《伤仲永》;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册(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4课; 苏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5课。
编辑本段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 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韩愈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伤仲永》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编辑本段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译文
金溪县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县里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开始请仲永的父亲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普通的人,而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编辑本段注释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我从扬州回来。
词解
实词 1.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有过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异:对……感到诧异 16.焉:他,代指仲永 17.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8.与:给 19.即:立即,立刻 20.书:书写,写 21.并:并且 22.自:自己 23.为:题写 24.名:名字 25.其:这 26.以:把 27.养:奉养,赡养 28.收:聚,团结 29.为:当做,作为 30.意:意思 31.传:传送 32.一:全 33.观:观看 34.自:从 35.是:此 36.指:指定 37.作:写作 38.立:立刻 39.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他的父亲,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求取 58.之:它,代诗 59.利:以……为有利的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通“攀”,牵,引 64.环:四处,到处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符合,相当 77.时:时候 78.之:的 79.闻:传闻 80.还:返回 81.自:从 82.复:又,再 83.问:询问 84.泯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85.然:……的样子,这样 虚词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超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助词,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胜过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音读fú)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9.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120.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121.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122.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123.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编辑本段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辑本段相关古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
字词注释
①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费用。⑦犹当:还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⑩庶(sh))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诗文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赏析
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紧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去假设,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
编辑本段读后有感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编辑本段文章总结
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编辑本段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编辑本段附录
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虚词“之”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虚词“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晏殊,14岁赐同进士出身
  张居正,还有一个明朝的杨某
  李东阳,四岁名满天下。在雪白的宣纸上,工工整整的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景泰帝朱祁钰热情接见,把他抱在怀里喂水果吃。

  据说在得到景泰帝亲切接见时,皇帝陛下心血来潮,出了一个上联:螃蟹浑身甲胄。小李东阳眼皮都不眨一下,脱口而出:蜘蛛满腹经纶。登时满场皆惊,景泰帝当场拍案叫绝道:这小孩有前途,将来肯定当首辅。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
  孔融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
  司马光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中国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项橐 :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u 主要事迹: 项橐三难仲尼.
  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详察。于是孔子又问道:“却又如何?”,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道:“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稍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的传说。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人气指数 :★★★★★
  甘罗 : 十二岁拜相的神童
  江湖生平:十二岁就被封为上卿。
  主要事迹: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以他的春秋笔法对甘罗十二岁拜相的事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人气指数:★★★★★
  后世评价: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曹冲 : 王气逼人的神童
  江湖生平:
  曹操之子,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史上留有曹冲秤象的典故。
  主要事迹:
  三国陈寿《三国志》中记录了曹冲的生平事迹。
  邓哀王冲字仓舒。武皇帝子,母环夫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
  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候,又追加号为公。
  《三国志》的这段内容其实包含了两段故事,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曹冲秤象的故事。
  而后面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要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也没有追究这件事了。由这两件事看来,小曹冲,真三国神童也。
  人气指数:★★★★
  骆宾王:“不知所终”的神童
  江湖生平:
  唐代诗人骆宾王(约626至684),婺州义乌(即今属浙江)人,父亲官为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主要事迹:
  生动逼真《咏鹅》诗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著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著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就作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后,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从此,骆宾王生平大振,“神童”这个美誉也家喻户晓。
  《唐才子传》也简略记录了骆宾王一生的传奇事迹。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后,中宗诏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诗等十卷,命郗云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传于世。 人气指数:★★★★
  王勃:英才早逝的神童
  江湖生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太常伯刘公称其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主要事迹: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但天妒英才,只活了27岁。
  人气指数:★★★★★
  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
  江湖生平:
  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
  主要事迹:
  宋代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叙述仲永由神童后泯然众人的历程。并着力批判了神童的教育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后世评价: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人气指数:★★★
  夏完淳 :14岁抗清小英雄的神童
  江湖生平:
  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中国明朝末年神童诗人。
  主要事迹:
  夏完淳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有《狱中上母书》。夏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陈词,痛骂明朝降将洪承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兵士提醒夏完淳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遂就义于南京西市,时年16岁。行刑时,傲然挺立,拒不下跪。葬于松江城西。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北荡湾村,华夏公墓旁,地处偏僻,香火冷落。
  人气指数:★★★★
  纪晓岚:风趣幽默的神童
  江湖生平:
  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晓岚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写了不少的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主要事迹:
  年幼曾发生一件趣事,当时他与几个小孩在街边踢球,刚好踢中路过的太守大人轿子。太守下轿拾起藤球,几个小孩中只有纪晓岚敢问他取回。太守见其出众,遂出上联,要求他答中才交还藤球:童子六七人,独汝骄。 纪晓岚对出下联: 太守三四位,唯公……
  太守急问最后一字是什么,纪晓岚说:要是你把藤球还给我,就是“唯公廉”;
  要是不还,那便是“唯公贪”了。太守大笑,啧叹其聪敏,于是把球还给他。
  后世评价:
  纪晓岚是当时华北著名的才子,与杭州袁枚齐名,俗称“北纪南袁”。
  礼亲王代善之后昭梿评价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所著《四库全书总要》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粒谷,真奇人也。”
  人气指数:★★★★★


睡前童话小故事儿童(10篇)
【 #儿童故事# 导语】童话故事中的幻想看起来好像能无拘无束,可在瞬间上天入地,一目千里,可写仙子,可写妖魔,可死而复生,可长生不死,甚至连虫鱼鸟兽都可以有人的思想,人的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实际上,童话故事正是以‘幻想’为一方面,以‘真实’为另一方面,给童年增...

小孩童话小故事大全【十篇】
6.小孩童话小故事:小熊长大了 暑假过去了,幼儿园要开学了,小熊还在树洞里呼呼大睡。动物朋友们都来了,他们大声喊:“小熊,小熊,快起来,我们一起上幼儿园去吧!我们现在是中班的小朋友啦!” 小熊从树洞里出来一看,呦!小马、小兔和小象这些朋友都来了。 小马说:“你们瞧,我长大了,腿也长了,背也宽了,可以背...

童话小故事简短有哪些(10篇)
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童话小故事简短有哪些,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童话小故事简短有哪些 篇一 有一个小水塘,水清清的、亮亮的。小白兔、小狐狸、小黑熊、还有小白象都爱到这儿来洗澡。 最近,很久没有下雨了,小水塘的水越来越少,水也不像原来那么干净了。大家在这儿洗澡都觉得有些挤,不是...

经典的童话故事简短(五篇)
3.经典的童话故事简短 冬天快到了,小老鼠要过河找食物。可是水很深,小老鼠过不去,它就停下来想办法。突然,小老鼠看见一棵柳树,它想:我可以利用柳枝像荡秋千一样荡过去呀。小老鼠去试了一下,它拉住柳树枝,可一下子就断了。小老鼠吊到地上滑倒了,它低头一看原来是地上有一块西瓜皮。小...

少儿童话故事大全100字(5篇)
“报告校长,如果你也跟兔子比赛你会不会输呢?”“这个嘛……这个……我想不会的,如果兔子不在中途休息,我会是故意输给他的。”老乌龟谦虚的说。“校长万岁!校长万岁!”全体学生发出了欢呼。2.少儿童话故事大全100字:两只小鸡 一天中午我买了两只小鸡,它俩全身毛茸茸的,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

少儿童话故事200字(精选5篇)
2.少儿童话故事200字:白兔和花豹 白兔侥幸在赛跑中夺冠,从此便目中无人。“我是兔子中的战斗兔,动物界中,属我跑得最快。”白兔到处吆喝,十分傲慢。兔子们看着白兔趾高气扬,对他很不满。黑兔带头说:“跟兔子比,赢得冠军算不上什么,要是你能赛过花豹,那才叫真本事。”“花豹?那家伙无非...

儿童睡前故事【十篇】
【 #能力训练# 导语】睡前故事不仅能让孩子安静入睡,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下面是 分享的儿童睡前故事【十篇】。欢迎阅读参考! 1.儿童睡前故事 篇一 一天,老虎伯伯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于是它便邀请森林所有的动物来参观它的房子,大象妈妈也带着小象来到了老虎伯伯的家里。

一年级童话故事经典(5篇)
3.一年级童话故事经典:相互羡慕的小鸭子和小兔子 冬天又快要到了,小兔子又要去冬眠了,它的好朋友小鸭子说:“真羡慕你,每年冬天都能美美的睡个好觉!那么长时间呢!”小兔子却说:“什么呀?我才羡慕你呢!我们睡那么长时间,冬天的美景都错过了,还浪费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小鸭子听了,...

幼儿经典童话故事大全(10篇)
【 #童话故事# 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吧,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通过...罗罗说:“不可能,葡萄不可能长得这么快。” “不信就到我家去看。” 罗罗来到狐狸家一看,“好大的...于是猴子忙着挖土整畦,狐狸跟在其后播种掩土,干得挺火热。没干多久,狐狸动起心思来。 “唉,干这倒霉...

长篇精彩童话故事【三篇】
【 #能力训练#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恰好能从一些小小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下面是 无 分享的长篇精彩童话故事【三篇】。欢迎阅读参考! 【小玛莎和大黑熊】 玛莎是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她一直和爷爷、奶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邻居的姑娘们约小玛莎跟她们一起去森林里...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求有关古代神童的故事 -
梁卿依他: 庄有恭的故事哟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与客弈.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古代神童的故事 -
梁卿依他: 伤仲永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积累有关“神童”的故事一则(有教育意义) -
梁卿依他: 庄恭故事哟 粤庄恭幼神童誉家邻镇粤军署放风筝戏适落于军署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其幼忽未及阻其前进军与客弈诸役其神格非凡遽诘曰:童何庄实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否庄曰:事耳何难军曰:能几字庄曰:字能百字亦能军其自矜指厅事所张...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有关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
梁卿依他: 孔融让梨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所记,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古今中外神童故事 -
梁卿依他: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神童”,但命运各异,令人深思.现就知名度大小列举如下: 让梨的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却不知他还是一个极具语言才能和洞察力的人.《世说新语·语言》:“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仙人指路的故事 -
梁卿依他: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
梁卿依他: 孔融让梨,伤仲永,甘罗十二拜相,詹金龙对联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神童的故事 -
梁卿依他: 项橐 :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 因而得其名. 甘罗 : 十二岁拜相的神童

锡林郭勒盟15190903343: 神童陨落的故事,不要伤仲永的.短的,越短越好.急需,快! -
梁卿依他: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因为不去学习,而沦落成一个凡人的故事.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别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 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确是个极有天赋的儿童.他五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