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组宗是谁?

作者&投稿:瞿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姓的祖宗是谁?~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历史名人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
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作。

  一、吴姓之源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吴姓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名人志士
  由于吴姓历史悠久,从吴姓诞生以来,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如:我们吴姓祖先吴太伯、入粤始祖吴吉甫、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据固始县地方史志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名人志士均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西游记》作家吴承恩吴 炳 吴昌龄 吴长庆 吴 澄 吴大? 吴道子 吴 刚 吴 汉 吴嘉纪 吴 ? 吴鞠通 吴 莱 吴敏树 吴 历 吴 ? 吴 峦 吴 勉 吴其 吴 起 吴尚先 吴 绮 吴 潜 吴 融 吴如孝吴 芮 吴三桂 吴王僚 吴 伟 吴文英 吴锡麒 吴熙载 吴 曦 吴 煦 吴 炎 吴与 吴 ? 吴元济 吴 曾 吴兆骞 吴 镇 吴 易 吴应箕 吴又可 吴 质……等等。无论历史,还是近代、现代,吴姓一天天昌盛、壮大,人才辈出,对我们吴姓来说,实乃是幸事也。
  四、香港富商
  吴光正:原籍上海,会德丰集团主席。 吴光正在上海出生,年幼来港,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小学及中学;其后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修读建筑,以继承父业,但因个人兴趣改读物理及数学;接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任职于纽约与香港的美国大通银行,并与包玉刚次女包陪容结婚。1975年,吴光正加入环球船运集团出任董事;1981年,包玉刚击败英资大行怡和集团,成功收购九龙仓集团,吴光正亦从旁献策。会德丰集团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计有九龙仓、置业信托、联邦地产、连卡佛、香港隧道、宝福集团、海港企业;另拥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马哥勃罗发展。此外,吴光正个人持有四川有线电视台30%股权,整项投资额为5000万港元。
  五、海外吴姓
  我们吴姓除遍布香港、台湾、澳门等祖国各地外。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世界各地,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烟的地方,几乎都有我们吴姓。可惜的是,我们吴姓缺乏一支领头羊,没人来组织一次世界级恳亲大会,大家虽然都知自己姓吴,但问起我们吴家家史、名人志士,没有几人知道?这里,作为吴姓后代,我大声疾呼:我们吴姓前辈们,能否站起来为我们吴姓组织一次光宗耀主的恳亲大会。或把我们吴姓名人志士编辑出册,以教后辈。

  吴姓起源
  泰伯封地在吴国 子孙便以国为姓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亶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 发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 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 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吴氏族人的祖先 许多姓氏的祖先源自河南、山西或陕西等地属于黄河流域的 地方。而吴姓与区、欧、欧阳三姓的发源地却在长江以南的吴国 和越国,古代吴国的所在地是现在江苏省无锡县。
  吴氏族人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但是吴氏族人都以季扎为他们 的老祖宗。如果再追溯上去,吴氏族人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 泰伯,因为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朝的泰伯,这个姓拥 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古公亶父有泰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 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圣瑞出现,身为祖父 的古公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之 意对这个刚出世的孙儿充满期望。
  身为长子的泰伯听到这番话后,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希望把王 位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姬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泰伯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批人跑到遥远的江南,当时的江南属 于荆蛮之地,为了表示让位给季历,不再回去的决心而纹身断发, 在江南从事农业生产,安居生息。那一千多户自动跟随泰伯到江 南的周人逐渐把江南发展起来。
  周灭商后,周武王寻找泰伯 与仲雍的后裔,找到了他们的三 世孙周章,封他为诸侯,封地称为“吴国”。周章传至第十八世 孙寿梦,他有4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 季扎。寿梦有意传位给季扎,季扎不愿越宗传递而迁居延陵,以 耕种为生,终年90岁,当地人建庙立碑纪念他,延陵也就成为吴 氏族人的另一个发源地。
  春秋后期,吴国国势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 度攻破强大的楚国,他的儿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 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
  后来,勾践的臣子范蠡使用美人计,派遣西施到吴国伺候夫 差,父差迷恋女色,放松警惕,以至被越国所灭。吴国灭亡后, 夫差的子孙以吴为姓。
  根据琼州吴氏公会祠碑记的记载,西汉吴文翁南迁福建,成 为福建的吴姓始祖。唐朝大司徒(官名)吴壶邱从福建迁居海南, 成为海南吴姓始祖。
  吴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国军事学上,最负盛名的是 《孙吴兵法》的作者之一的吴起。吴起是战国时代的兵家,他善 用兵,著有《吴起》四十八篇。在文坛与画坛上吴氏族人有卓越 的成就,如唐朝画家吴道子,近代书画家兼篆刻家吴昌硕。《西 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儒林外史》的作者——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元曲作家吴昌龄,现代史学家吴晗以及戏剧 家吴祖光等都是杰出的吴氏族人。
  新加坡的吴氏宗亲团体有星洲延陵联合会,琼州吴氏公会及 潮州延陵联谊社。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古公亶父之后——吴姓 吴姓的由来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据考,吴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延陵(今江苏武进县)。 吴姓家族专用楹联 吴姓家族历来习惯于将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吴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吴。延陵望族(吴季札)。 廷尉名官(吴公)。 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吴申)。
  ...

吴 姓
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寻根溯源
1、《通志•氏族略》、《史记•周本纪》、《元和姓 纂》《丹阳吴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
3、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远古时代部落有虞氏的后裔。
4、出自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 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 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吴姓发源于我国南方,在秦汉时期,是得姓以后第一个发 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 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 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 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 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 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 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 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 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 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 ,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 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 ,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 。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 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华东各省吴姓人口比率均占各省人口百分之二以上,尤 以福建省为高,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五。
郡望堂号
吴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 所载,主要有八个:
1、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2、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3、渤海郡 ,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
4、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5、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
7、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
堂号:
“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崇礼”、 “让德”、“思让”、“均安”、“履成”、“敦厚”、“德让”、“源德”、“树德”、 “世德”、“观乐”、“双合”、“思源”、“崇本”、“瑞本”、“听彝”、“种德”、 “延陵”等。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 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名人精粹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时著名的兵家,善于用兵,曾 为鲁将与魏将,在楚国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于秦二世元年在蕲 县率队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吴芮:西汉初诸侯王,秦时任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 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沙王。吴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为南阳吴氏代表人物,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吴均: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官奉朝请。通史 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时称“吴均体”。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史学家,官至卫尉少卿兼修文 馆学士,著有《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等书。吴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画家。他所作人物、鬼 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于世。后人奉为“画圣”。吴镇:嘉兴(今属浙江)人,元代杰出画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称,为 “元四家”之一。吴承恩: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而著称于世。吴三桂:江苏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 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 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和书法,尤精篆 刻。吴沃尧:广东南海(今广州)人,清代著名小说家,所著小说影响最大 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有训:江西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 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等职。

吴姓有以太伯为始祖的,这是主流;还有以吴贺等人为始祖的,人数不多.

是吴三桂

吴猛达~~


揭秘中国36大姓氏祖宗都是谁
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是谁吗?又来自哪里?
祖先为炎帝的姓氏:祖先为黄帝的姓氏:祖先为伏羲、颛顼、姚舜的姓氏:根据历史记载,黄帝败落炎帝部落,又并了蚩尤部落,天下归于一统,主要姓氏都是这统一国度里出来的,仔随后发展了很多的分支旁系,但终究有着共同的祖宗,因此大家也被叫做炎黄子孙。我再来说说姓氏的起源。“姓”是最先产生的,“氏”...

揭秘中国36大姓氏祖宗都是谁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去世后,约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

你知道你的祖先是谁吗?看看中国十大姓氏起源!
赵姓正宗始祖—伯益 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第八:黄姓 黄姓正宗始祖—黄云 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

你知道你的祖先是谁吗?看看中国十大姓氏起源!
5. 陈姓: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源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建立陈国,其后代以国名陈为姓。6. 杨姓:杨姓的始祖是晋武公子的伯侨。晋灭杨后,封伯侨之子羊舌肸于羊舌,其后代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其子孙杨道逃至华山,以祖宗封地杨为姓。7...

谁知道百家姓各姓氏的祖宗?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

姓张的祖宗是谁?
1. 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故叫张辉。2. 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3. 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

周姓的祖宗是谁?
一、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二、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

张氏的祖先是谁
卷七三门支部张庄世系 姓原迁序 昔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纲网世掌起职因以为张氏张氏姓自此起矣我始祖所自出之地本山西平阳洪洞县椿树胡同人也洪武初奉诏迁移河南开封府汜水县宅王留村焉 序 水源木本枝连根,先人骨血续后人,怀念祖先人之本,编印宗谱醒儿孙。我国谱牒之学,大兴于南北朝,晋贾...

姓高的祖先是谁
问题一:姓高的祖先是谁 高柴是高姓的祖先,是柴氏的始祖 问题二:高氏的祖先是?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

辉县市18788069184: 吴姓的祖宗是谁? -
庾郎丰海: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

辉县市18788069184: 姓吴与哪一个姓同宗 -
庾郎丰海: 吴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460万人.[1] 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吴姓第五个起源是清朝时满族改姓而来. 百度百科,也就是说你要看你祖先究竟是上面哪一支传下来的.

辉县市18788069184: 吴姓的始祖是谁? -
庾郎丰海: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 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 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 帝...

辉县市18788069184: “吴”这个姓的由来,详细介绍下,谢谢! -
庾郎丰海: 吴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在目前『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吴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比较高. 姓氏起源: 吴姓起源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 是吴权的后代; 第二种, 是舜的后代; 第三种, 是夏朝吴贺的后代. 但是, 吴姓最主要的起源, 是第...

辉县市18788069184: 吴姓的来源 -
庾郎丰海: 五种由来 1、上古时已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

辉县市18788069184: 姓吴的祖先是谁?
庾郎丰海: 吴太伯,仲雍,周文王的两个伯父

辉县市18788069184: 吴氏是怎么来的 -
庾郎丰海: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辉县市18788069184: 关于吴姓的来源 简单一些 -
庾郎丰海: 吴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于梅里号称勾吴.武王克商后,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原国名“吴”为氏.(2)传说的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后裔.(3)据《元和姓纂》所载,齐鲁的吴氏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札[zha]之后.

辉县市18788069184: 谁知道吴氏族谱、我是吴氏的哪一支后裔? -
庾郎丰海: 您属于奉季札为开氏始祖,后裔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氏的绝大部分. 关于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1.以诸侯国号为氏,出自姬姓,乃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商末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周太王生有泰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