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他家门口有座桥 桥叫什么名字

作者&投稿:况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桥的名字都有那些?~

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实系“陈桥驿”,“唐为上元驿,朱全忠纵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桥,却是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服务,而它们的名字是早就湮没不彰了。可见,桥和桥名,都有幸与不幸,有的是有名无桥,有的是有桥无名。然而,虽是无名,难道就不是“英雄”!

(选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世界各地名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英国伦敦塔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英国恒比尔大吊桥、西班牙卢纳巴里奥斯桥。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组诗中的一首。
文与可,即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交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时,曾寄给苏轼三十首《洋州园池》,苏轼皆依题和之。
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注释
1、朱栏:朱红色的围栏。唐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元阁》诗:“高阁朱栏不厌游,蒹葭白水遶长洲。”宋王安石《金山寺》诗:“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清陈梦雷《西洋贡狮子赋》:“观其俛受金絙,俯入朱栏,既听乐而率舞,亦仰德而来观”
2、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
3、湖:大陂也。从水胡声。扬州浸,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以灌漑也。
4、白葛:白夏布。唐 杜甫 《送段功曹归广州》诗:“ 交趾 丹砂重,韶州白葛轻。” 唐 谭用之 《贻费道人》诗:“谁如南浦傲烟霞,白葛衣轻称帽纱。” 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5、乌纱: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 泛指官帽。唐 皮日休 《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 宋 王禹称 《〈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声未绝,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
6、曳履: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刘师培 《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
7、拄杖:支撑着拐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8、过桥: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瑞草桥

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要从青神岷江河畔的中岩寺说起。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湾,平静如半轮明月。每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就从岩下慢悠悠地游出来,成为有趣的奇观,乡贡进士王方遍邀文人学士到绿潭前取名,诸多秀才取名“戏鱼池”、“观鱼塘”、“仙鱼池”,不是过雅就是落入俗套,唯有苏东坡与王弗同时取名“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清人蔡廷有诗赞道:“唤鱼自昔慕坡公,古今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至今,岩壁上刻有苏东坡手书的“唤鱼池”,池边有苏东坡与王弗的雕像,一站一坐,风流潇洒。唤鱼池成为中岩的胜景之一。
就在中岩的对岸有个陈家咀,那是一片辽阔的河滩,夏天,成为浅水一湾,冬天,便是河滩和绿色的草坪。
眉山有一条思蒙河,蜿蜒数十里,流入青神的刘家咀,从这儿的河滩右侧流入岷江,在河滩上形成约30米宽的水面,苏轼时代,水上架有一座全木结构桥,就地取材,桥面约一米宽,用一根根树条铺成,树条之间的缝隙填满稻草,桥面上再铺上一层稻草和细沙,这便是“草桥”了,既方便行人,又便于鸡公车之类的运输工具能顺利平稳通过。由于附近是有名的瑞峰古镇,便取名“瑞草桥”。这是宋代的历史。也许比这桥宏伟、壮观、传奇的不少,可这瑞草桥由于有苏东坡和王弗经常往来于此,被视为苏东坡爱情的港湾,格外引人注目。苏东坡年少时曾就学于中岩书院,恋人王弗的家,苏东坡的外婆家都在附近,他们去中岩寺,去瑞峰古镇,去水运码头,走古庙必经瑞草桥。在乡间度过了爱情的甜蜜岁月。
由于有苏轼浪漫的爱情,瑞草桥因而引起了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追忆和描述。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写道:“东坡常到青神拜访他太太(王弗)的娘家,那儿青山环绕,山顶有溪流、深塘和一片神奇的土地。东坡常和太太的叔叔堂兄妹一起游庙,在瑞草桥畔野餐或喝酒,夏夜也就坐在茅屋外吃瓜子和炒蚕豆”。乡间的生活既浪漫也充满情趣。瑞草桥给苏轼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他的作品里不时提到这里。他在《与王元直》文中写道:“黄州真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如何?郎娘安否?此中凡有粗遣,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但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颖段一发仆,与子众丈、杨文宗之流,往来瑞草桥,夜还河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倾诉了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相处的人生乐趣。在《与王庆源二首》中说:“知叔丈年来颇窘。此事有定分。但只以安健元事多子为乐,迹可自遣。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驰于瑞草桥之西南矣。秋署,更冀以时珍重。”表达了苏东坡身在异地,远离家乡时怀念安慰王庆源等亲友的感人至深的文句。或来妻弟王元直从故乡眉山前去钱塘看望苏东坡,诗人又写下《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的题序和诗一首:“为余远自殷勤,瑞草桥边老人。红带雅宜华发,白醪光泛新村。”在这些诗句中,这座小桥成了苏东坡外婆家和丈人家的代称,成了他写亲人情感联系的象征。
瑞草桥又是苏东坡与王弗青年时代相伴往来倾吐爱情的地方,因而铭记在他们心中终生难忘。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公元1054年)他们结为百年之好后,王弗随苏东坡去京城相伴,后又随他去陕西凤翔,成为他工作上的参谋助手,长达十年。北宋治平二年乙己(公元1065年)五月,王弗病逝京师,时年二十七岁。六月殡于京城之西。苏东坡在为亡妻写的墓志铭中说:“先君(父苏洵)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其故(苏东坡母)之侧”。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六月,其父苏洵病逝。苏东坡与弟苏辙一同扶柩千里,返回四川眉山故里,安葬父洵于“老翁井”旁。并遵照父洵遗训,葬王弗于眉山先君夫人墓之西八步。苏轼和弟苏辙在中岩山题名刊石云:“子瞻、子由与侃师至此,院僧以路恶见止,不知仆之所历,有百倍于此矣,丁未正月二十日书”。之后,苏东坡重返故地瑞草桥,触景生情,思念亲友和亡妻王弗,感慨万分,他在山东密州任太守时,写下了悼念亡妻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也许由此才有:“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动情描述,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仿佛他做梦时又回到了瑞草桥边。在瑞草桥边他又写下了“庆源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椽。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遣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的序文和诗一首: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吏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上争人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遣民怀袴襦。
由于苏东坡的原因,瑞草桥这座乡村小桥引起不少诗人和文学家的关注,成为宋明时期游览和描述的对象。陆游乘舟到中岩,写下著名诗篇《瑞草桥》:
柘叶飕飕雪意骄,檐头双兔遇归樵。
宿酲未斛题诗嫩,虚渡风流瑞草桥。
陆游写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专程踏上瑞草之路,寻觅东坡踪影,走完瑞草桥,他激情满怀地写下《瑞草桥道中作》:
经年簿书无少暇,欲段今朝欣一跨。
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
老翁醉者看龙钟,小妇出窥闻娅妩。
荒陡吹笛晚呼牛,古路倚梯晨采拓。
残花零落不禁折,香草丰茸如可籍。
邮亭慈竹徇穿篱,野店葡萄枝上架。
远处白帆片片,渔歌唱和,近处翠竹婆娑,牧笛悠扬,瑞草桥,陆游描绘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
陆游在《跋程正伯所藏山谷贴》一文写到:“……程子他日幅巾筇杖渡青衣江,相聚唤鱼潭、瑞草桥清泉翠木越之间,与山中人共小巢龙茶饭……。”他用诗文赞美瑞草桥,重游当年苏东坡在中岩就读生活经历的故地。足见这座乡村小桥的魅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瑞草桥虽早已不在了,但它并没有从人们心目中消失,明代曹学佺曾到中岩,写了《三过中岩》并考察了瑞草桥遗址。他写的《蜀中名胜记》云:“(青神)县西瑞草桥,桥崩得残碑,乃苏东坡文母所书。”说明瑞草桥在明代后期已经被毁,仅留存苏东坡岳母题写刻石残碑于旧址。几年前,青神南城乡群众,在思蒙河口重新修建了一座“拙扑草桥”,以展现昔日瑞草桥之风采,也表达对苏轼的纪念。但“草桥”终经不住风吹雨打,瑞草桥永远留在作家的笔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近,我和两位朋友一道去了瑞草桥遗址,虽然没有了瑞草桥,但陆游写的“瑞草桥边水乱流”的情景依然。正置秋天,浅滩的水已退去,便是沙石滩,沙地,形成一片天然的绿草坪,数十头牛在草滩吃草,悠闲地享受着自然界的空气,白鹤在沙滩上盘旋飞翔,劳作的人们,吃草的牛,白鹤在各自的天地里自由自在,互不干扰,对岸的中岩,在雾中时隐时现,瑞草桥,还真有那么一点儿神韵,沧桑风雨,桥虽不见了,但他幻化在人们的心里。此情此景,不由吟诗一首:
来到河口寻古桥,东坡当年多逍遥,沙滩流水今尤在,不见当年瑞草桥。

看了回答才知道原来是瑞草桥啊,我本来还想说既然苏轼这么出名他门口的桥就姑且叫苏桥算了的,哈哈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苏东坡所说的端卓桥在哪里? -
诸葛池气滞: 你说的应该是瑞草桥,在东坡家门口.苏轼年少时曾求学于青神中岩书院,因题名“唤鱼池”而备受书院执教、乡贡进士王方的赏识.王方居家瑞草桥,因待字闺中的爱女王弗也同时选名“唤鱼池”,王方玉成双璧,将女儿许配苏轼,留下了“唤鱼联姻”的风流佳话.清人蔡廷有诗赞道:“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这是瑞草桥的佳话.关于瑞草桥的有关情况,许多书上并无详载,只统称“中岩对面岷江西岸的翠竹林中”,或“思蒙河口的瑞草桥”.其属地、网貌却无人考查.遗憾的是瑞草桥早已“香消玉殒”,芳迹无存.此地处于乐山大佛──小三峡──古中岩旅游线上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玉带桥的相关故事 -
诸葛池气滞: 这座桥,与大文学家苏东坡很有关系. 北宋熙宁七年(1074)三月的一天,苏东坡在同榜进士单锡的陪伴下,先游龙池山,后眺桃溪河,仍游兴不减,沿着山间曲径,来观善卷洞.中午时分,走到祝陵村附近,却被一条小河拦住去路,向两头...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苏轼湖桥的意思 -
诸葛池气滞: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组诗中的一首. 文与可,即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从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交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时,曾寄给苏轼三十首《洋州园池》,苏轼皆依题和之. 湖桥 朱...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关于安徽省绩溪县的桥的介绍 -
诸葛池气滞: 呵呵``有杨柳春桥 东门桥 来苏桥 东门桥是县ZF在80年修的,原来是绩溪县的东界,来苏桥有故事,是当时绩溪县令苏辙迎接他哥哥苏轼而修的,但现在的来苏桥已经没有任何观赏价值了,用混凝土重新浇注了 还有双桥,但现在的 "双桥"只有一座桥,这是因为90年代的时候为了发展,把新桥和老桥合并了,修在一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还老到老桥上面去玩的 来苏桥和双桥都是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杭州的桥的历史,简介```````最好有图片```` -
诸葛池气滞: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据明代《西湖游览志》所说,断桥是由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才得名的.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联系在一起.白娘子和许仙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就是从断桥相会、借伞定情开始...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关于桥的典故有什么 -
诸葛池气滞: 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古今中外各名桥名称的由来及桥的典故 -
诸葛池气滞: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成都市苏坡桥的资料
诸葛池气滞:成都苏坡桥的由来 九月九这天正是逢场天,天还麻麻亮,整个古镇的大街小巷已经是人声鼎沸了,方圆几十里以外的人都来了.只见四处彩旗飘飘,人头攒动,人们的脸上露出无比喜悦和感激之情,等到目睹大学士苏东坡为新落成的廊桥剪彩...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立交桥的来历 -
诸葛池气滞: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交叉的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

富川瑶族自治县15255241723: 九井三潭五云生,六桥烟柳胜丹青 - “九井,三潭,六桥”分别指什么? -
诸葛池气滞: 1.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奇数(奇数为阳,偶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