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有哪些品质(附事例)

作者&投稿:泷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钱钟书的事迹~

1、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这一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是“仰慕先哲”的意思。
那个时候,儿童长到一岁,有“抓周”风俗,抓到什么就表示这一生会在哪一方面有所作为。周岁时,钱钟书“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家里人非常高兴,因此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他七岁时,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一块去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钱钟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疼爱他,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后来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2、1925年,钱钟书以优异成绩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是国文和英文都是特优,英文还得了满分。罗家伦校长非常赏识钱钟书的才华,在他的力争下,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为外文系的学生。
钱钟书在清华的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知识。他非常勤奋,是清华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一个。他自觉进行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境界比以前开阔了许多。不久,钱钟书就以自己已经具备的学术功底和卓越才华震惊了全校的师生,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不把他当成他们的学生,而当成他们的顾问。
钱钟书被誉为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清华外文系又有“龙、虎、狗”“三杰”的说法,“龙”是钱钟书,“虎”是戏剧家曹禺,“狗”是颜毓蘅。

3、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相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4、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钱钟书先生在国际上声誉大振,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度很高的大学者。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并有优厚酬金,可谓名利双收,钱钟书却不愿参与其中,笑着对前来邀请的人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在钱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学术权威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对此,钱钟书先生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事后,有人问钱老为何拒绝举办这一庆典,钱钟书先生淡淡地说: “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5、“文革”时期,钱钟书凭着超人的记忆力、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完成了学术著作《管锥编》。“管锥”喻意“以管窥天,以锥指地”。这部鸿篇巨制,可称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的最高结晶之一,其广博的思想和浩瀚的内容使人震撼。
达观直率、淡泊名利的品质凝聚成钱钟书荣辱不惊的人格魅力。“文革”中,这位二十几岁便名扬四方的“文化昆仑”,竟被指派在一名女清洁工的监督下打扫厕所,但他却能一直幽默乐观地生活,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批判面前,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钟书

  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拳拳爱国之情,让我感动。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终于如愿回到了祖国。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里,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钱学森,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些优越的待遇,并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幽默,深刻,童心,善良,机智,年少时的轻狂

人物轶事
少年生活
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惯例,钱锺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伯父。他刚满周岁“抓周”,抓到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钟书四岁,伯父教他认字。六岁,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为一场病,伯父让他呆在家不再上学。后来进私塾,伯父又嫌不方便,干脆自己教钟书。上午伯父出去喝茶,给一铜板让他去买酥饼吃,给二铜板让他去看小人书。锺书经常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有一个大庄园,钟书成天贪玩,耽误些功课;伯母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一回来,父亲见锺书染上许多坏毛病,大骂,但他总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骂。锺书十一岁,考取东林小学,而伯父不久也去世了。尽管父亲负责他的学杂费,但其它开支无法弥补,没有作业本,他就用伯父曾钉起的旧本子;笔尖断了,他就把竹筷削尖替用。锺书十四岁考上桃坞中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对锺书的作文始终不满意,他从此用功读书,阅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地他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父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写《围城》时的钱锺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锺情于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锺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锺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锺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
钱锺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锺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锺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锺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锺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锺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锺书》一文,声称:“在钱锺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力。”表示要给钱锺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锺书不行,钱学有病。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锺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
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
虽然是学者,但钱锺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锺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目光睿智的钱锺书
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 钱锺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对于《管锥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柯灵赞叹道:“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锺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
民国第一才子
钱锺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钟情于书”的大学者
钱锺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俞平伯与钱锺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锺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如: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巳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载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钱钟书的幽默乐观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实噩梦。但就是再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钱锺书先生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
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编辑本段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1、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2、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 3、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 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4、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希望能帮到你

江青邀请钱锺书去开会,派人去请,钱锺书对使者说,正忙不愿意去。使者回钱锺书能不能假称贵恙,钱说自己身体好得很,不去。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钱先生有这么几个方面让我感触很深。一是他的学术贡献。他的学术贡献,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代替的。他的特点是,在中西贯通的前提下,将非常丰厚的知识和非常卓越的见解融为一体。他的著?被一些媒体称为“民族的宝贵财富”,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二是他的聪明天赋。他的记忆力相当惊人。每次去书库,我们都看到他拿着一个练习本、一支铅笔,在不断地查书、做笔记。你跟他打招呼“钱先生!”他就会笑着反问你:“找什么书啊!”当我告诉他我找什么样书,他就会说:“噢,你要从这儿往里边走,第三行,第五个架,第三层,你的书在那!”--我们的书库好像他的书房一样!除了精通中国的古典文学,他还懂得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德文……但比天赋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


谁是真正的大师中杨绛的优秀品质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瑷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而《围城》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倒不是作品的主题、故事情节,而是钟书先生那种所特有的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辛辣的嘲讽。小说虽也有一个较为明显地主题,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题、情节不被读者所重视,不是因为作品的主题,情节没有什么社会价值,而是因为钱钟书先生那种对生活独特的、辛辣的讽刺...

如何评价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对才女群体的不屑之情?
钱钟书不止是对才女刻薄,事实上是对所有人类都很刻薄。甚至对自己刻薄起来也绝不手软(可读《围城•重印前记》,一个不知自嘲者去嘲弄别人,总是会落入下乘的)。《围城》序里说:“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第一次读《围城》,读到钱钟书写法国邮船...

钱钟书的笔名“中书君”,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最牛的笔名?
起笔名也是一个考验才华的事情,而钱钟书先生的笔名“中书君”不仅与自己的名字相谐音,还以笔之名为自己的笔名,其中可真谓大有学问。一、笔名谐音 钱钟书先生的笔名为“中书君",恰好可意为取自自己真实姓名的后两字的谐音而来。除此之外,也可认为是取自”钟书“中的半...

杨绛经典作品语录大全
10) 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杨绛经典作品语录摘抄 1) 如果可以。希望你留下,我离开。自私也好,任性也罢,不过不想独自在这儿了。——杨绛《我们仨》 2) 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精选
3)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4) 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5) 你的问题,是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6)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

关于杨绛语录
7 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8 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色光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9 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0 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

钟书的痴气阅读答案
1,选文采用时间顺序来写,从上海沦陷期间到解放后,这样写生动地表现出钱钟书的痴与生俱来,不因世易时移。2.洋溢:表现在各个方面。别致:特别且有趣。3.挨围攻是指钱钟书被孩子们围着,因为他让孩子们说出了“坏话”所以他觉得他是胜利者。4.选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多角度表现了钱钟书的痴,...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真正的国学大师有哪些人?
2、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

习水县18779027656: 钱钟书有哪些品质 -
宰枯骨炎: 幽默,深刻,童心,善良,机智,年少时的轻狂

习水县18779027656: 关于钱钟书的事迹 -
宰枯骨炎: 1、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这一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

习水县18779027656: 以名利为话题写作文600字 -
宰枯骨炎: 淡泊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题记 世界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而那些智者之所以能够善待名利,是因为他们有着一种常人不及的品质——淡泊. 淡泊的体现是宠辱不惊,抛开名利的诱惑与腐蚀,只有...

习水县18779027656: 钱钟书有哪些特点必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 -
宰枯骨炎: 1、钱钟书的风格分为两种,在小说上表现为幽默精辟,2、犀利隽永;3、在散文及学术文章上表现为文化底蕴深厚,旁征博引极为丰富. 比喻是人们言谈与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语境间的交易”.其最大特点是喻指与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与可比之处.但比喻的力量并不仅仅是喻体对喻指的修饰点缀,而在于两者在一起互相对照和说明所体现的张力性关系.

习水县18779027656: 有关钱钟书的资料 -
宰枯骨炎: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故而练就了文史方面 钱钟书先生 的“童子功”.他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2]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3]

习水县18779027656: 关于钱钟书的故事有哪些 -
宰枯骨炎: 姓名:钱钟书 生卒: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简介: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习水县18779027656: 钱钟书的事迹,写1篇文章 -
宰枯骨炎: 钱钟书少年故事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因他的兴趣和天赋在文学上,习惯海天阔地联想和自由发挥,对按部就班逻辑推理的数理十分厌恶,也就不大用功,所以成绩平平,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然而,在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