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苏教版上册所有一词多义(之.以.其.而.盖.则.于.为.方)

作者&投稿:桑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所有文言文通假字词和一词多义~

通假字
篇目 例句 词语 释义
《郑人买履》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座位
《郑人买履》 反归取之 反同返 返回
《幼时记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同僵 僵硬
《幼时记趣》 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 土山
《三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 空缺
《梵天寺木塔》人皆伏其精炼 伏同服 佩服
《论语八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论语八则》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 你
《狼》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同只 只有,仅有


一词多义
例字 例句 解释
敌 恐前后受其敌 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手,对手

度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吾往持度 量好的尺码

反 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

方 方出神 正
方两三级 才
有朋自远方来 地方

绝 沿溯阻绝 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极
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履 人履其板 走,踩踏
遂不得履 鞋

如 匠师如其言 遵照
幕相联如胠箧 像

意 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舟中坠于水 从
无自信也 自己

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因此
温故而知新 旧有的知识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春冬之时 季节

前 狼不敢前 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 前面

乃 乃曰:“吾忘持度。” 才
乃以瓦布之 于是

以 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 把……当做
可以为师矣 凭借
岁以大穰 因为

为 项为之强 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悉为两段 成为
知之为知之 是

之 置之其座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 到……去
物外之趣 结构助词,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指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相当于他的,文中指自己
神游其中 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字数限制,只能提供一部分原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浣溪沙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秋词
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作者:沈括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④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甲骨文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篆体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 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 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副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名词性质
(形声。从艸,盍(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mat〗 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 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 雨伞〖umbrella〗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宋·苏轼《教战守》 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 车篷〖awningonacarriage〗 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容器的盖子〖lid;cover〗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相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 耢〖rake〗。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 通“阖”(hé)。门扇〖doorleaf〗 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荀子·宥坐》 盖 盖 gài
动词性质
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hide;cover〗 盖,加也,加物上也。——《释名·释言语》 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墨子·备穴》 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说林》 所盖多矣。——《左传·成公二年》 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荀子·王制》 治舍盖屋。——王褒《僮约》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盖脸(遮羞);盖抹(掩盖;遮掩);盖藏(掩盖;隐藏) 引申为胜过、超出〖surpass〗 功盖天下。——《庄子·应帝王》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又如:盖代(绝代,绝世) 建造〖build〗。如:盖新房;盖造(建造) 通“害”(hài)。伤害,杀害〖damage;injure;killanddestroy〗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书·吕刑》 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 又如:相盖(相害;加害) 通“阖”。关闭〖close〗 盖天下,视海内,长举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山权数》 盖 gài
连词性质
因为,由于〖because〗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发语词〖oh〗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西游记》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盖 gài
副词性质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about;probably〗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清·袁枚《祭妹文》 却,则〖but〗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通“盍”(hé) 何〖why〗 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何不〖whynot〗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 另见gě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编辑本段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编辑本段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苏教版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的全部古诗
01 咏鹅 (唐)骆宾王 ééé 鹅,鹅,鹅,qūxiàngxiàngtiāngē 曲项向天歌。báimáofúlǜshuǐ 白毛浮绿水,hōngzhǎngbōqīngbō 红掌拨清波。0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 敕勒川,阴山下。tiānsìqiónglúlǒnggàisìya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 天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古诗
1、夏日田园杂兴(其七)2、清明 (宋 范成大)(唐 杜牧)昼出耘田夜绩麻,清明时节雨纷纷,村庄儿女各当家。路上行人欲断魂。童孙未解供耕织,借问酒家何处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牧童遥指杏花村。3、塞下曲 4、望庐山瀑布 (唐 卢纶)(唐 李白)林暗草惊风,日照香炉生紫烟,将军夜引弓。遥...

谁可以帮我总结一下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所有公式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字母公式: S = a h 2.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字母公式: S = a h÷2 3.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 = (a + b ) h÷2 4.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

苏教版一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古诗,急啊!
8.《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9.《咏华山》北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第三册(二年级上册)10.《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1.《长歌行》(节选)汉乐府民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古文) 古文: 1.《陈涉世家》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

小学语文苏教版1到6年级所有学过的古诗词
小学1到6年级语文苏教版所学过的古诗词 1.《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2.《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 《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4.《登鹳雀楼》(...

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古诗文言文
展开全部 1.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以及文言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总结如下:一、方程: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解方程的原理:天平平衡。4、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1、列方程...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所有单元作文分别是什么了?
1.鼎湖山听泉 2.林中小溪 3.飞红滴翠记黄山 4.画山绣水 综合学习探究 诵读欣赏:文笔金华(6)第二单元:5.我的故乡 6.我的叔叔于勒 7.在烈日和暴雨下 8.多收了三五斗 综合学习探究 诵读欣赏:<诗经>2首 第三单元:9.成功 10.创造学思想录 11.学问和智慧 12.论美 综合学习探究 诵读欣赏:...

求小学英语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单词表
climb up爬上 hold onto抓紧 fly away飞走 Unit3 holiday假日,假期 national day国庆节 call打电话 Bund(上海)外滩 Shanghai museum上海博物馆 star星星 Great wall长城 Palace museum故宫 Summer palace颐和园 Tian’anmens quare天安门广场 fashion show时装表演,时装秀 excited激...

高邮市15789959287: 英语翻译苏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的全部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比如:1.之:xxxx :xxxxxxx.xxxx :xxxxxxx.前面是词语或句子后面是在这个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通假... -
钱倩亮邦:[答案] 七年级上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

高邮市15789959287: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通假字,词多义 都要翻译 -
钱倩亮邦: 七年级上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

高邮市15789959287: 苏教版 一词多义 -
钱倩亮邦: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

高邮市15789959287: 苏教版 语文必修一 一词多义望1、吾尝跂而望矣( )2、先达德隆望尊( )3、七月既望( )兵1、非兵不利( )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 -
钱倩亮邦:[答案] 望 1、吾尝跂而望矣( 眺望 ) 2、先达德隆望尊( 名声,名望 ) 3、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兵 1、非兵不利( 武器 ) 2、斯用兵之效也( 兵 ) 3、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 得 1、此言得之( 适宜 ) 2、诚不得已( 可以 ) ...

高邮市15789959287: 七年级上文言字词积累一词多义,其.之.以..... -
钱倩亮邦: 其:1/他;他们;2/他的;他们的3/它;它的4/这 之:1/的2/无实义3/它(他、她) 以:凭;把;用来;用;因此 可能有些错

高邮市15789959287: 七年级上文言字词积累一词多义,其.之.以. -
钱倩亮邦:[答案] 其:1/他;他们; 2/他的;他们的 3/它;它的 4/这 之:1/的 2/无实义 3/它(他、她) 以:凭;把;用来;用;因此 可能有些错

高邮市15789959287: 七年级语文上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总结 -
钱倩亮邦: 七年级上: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 )反归取之(反:)略无阙处(阙: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人皆伏其精练(伏: )2、古今异义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

高邮市15789959287: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全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钱倩亮邦: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高邮市15789959287: 初一上学期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 -
钱倩亮邦: 童趣: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论语十则: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

高邮市15789959287: 苏教版 语文必修一 一词多义 -
钱倩亮邦: 望1、吾尝跂而望矣( 眺望 )2、先达德隆望尊( 名声,名望 )3、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兵1、非兵不利( 武器 )2、斯用兵之效也( 兵 )3、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 得1、此言得之( 适宜 )2、诚不得已( 可以 )3、较秦之所得( 得到 ) 终1、终断五国迁灭( 终于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 ) 一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一座 )3、一肌一容( 一处,一种 ) 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惜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