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多尔衮那时清朝的人和事。

作者&投稿:锁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多尔衮怎么死的?~

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受伤,摔伤了膝盖,伴随着咳血的现象,最后于12月31日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享年39岁。
其实在多尔衮生前的健康状况是不乐观的,据松山大战中记载,多尔衮为打仗几天几夜不休息,可想多尔衮很有可能在之前的征战生涯中就落下了病根。
多尔衮与弟弟多铎的感情很好,1649年,多铎得天花死了,对多尔衮也是一个打击。再加上多尔衮当时坠马咳血,很有很能肺部受伤了,最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才是多尔衮的死因。

扩展资料
多尔衮的生平简介:
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孝烈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福临上位。
多尔衮的母亲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因此多尔衮三兄弟的地位对应升高,多尔衮以八岁幼童参加了和硕额真行列,但是多尔衮在三兄弟中却是最不受宠的,在每次重大活动中,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都能参加,并以六、七位的位置向努尔哈赤叩拜,但多尔衮却不允许参与。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母亲阿巴亥殉葬。女真人14岁成年,多尔衮当时是15岁,次年就跟着皇太极进军蒙古,并立下战功。1629年,多尔衮与皇太极破明朝边塞,直逼北京,且在广渠门打败袁崇焕和祖大寿的援兵。
1631年,皇太极设六部,多尔衮掌管吏部,此后四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出谋划策,并在1635年成功招降林丹汗,获得元朝玉玺,皇太极次年称帝,多尔衮被封硕睿亲王,当时年仅24岁。1638年。多尔衮授命南征,取得松锦之战胜利,多尔衮统管六部。
1643年,皇太极病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上帝位,称摄政王。之后,多尔衮指挥清军进入中原,一统中原,实掌皇权。但在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享年39岁。

多尔衮多尔衮
(1612-1650)
  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氏,隶满洲正白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生于建州赫图阿拉城。
多尔衮自幼聪敏过人,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他容貌与父亲努尔哈赤相似,又是主掌后宫的 大妃所生,因此很受太祖疼爱。可是,在他不满十四的时候,父汗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母亲又被迫陪驾殉葬,少年时期便遭此不幸,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沉痛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下去,这段痛入骨髓的遭遇,反而成为他奋发图强的动力。在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作战勇猛,谋略超群,功勋显赫,志向高远,成为清朝开国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天聪三年,皇太极兴兵伐明,多尔衮随皇太极破龙井关,入长城,又与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赶往通州方向,直逼京都,并在蓟州地方击败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明军。多尔衮几仗打下来,便已声威大震,虽然年纪不大,却被后金将士公认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帅才。
  多尔衮统军是位帅才,在谏言献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天聪五年皇太极听到因司法不公而引发民怨的反映,便命诸贝勒就此参议时政。多尔衮简言上奏,定罪判刑之事,关系重大,主管臣等必须悉心详议,不可苟且塞责。皇太极认为多尔衮话虽不多,却切中要害。当年七月,便任命他掌管吏部,时年十九岁。天聪七年六月,皇太极就明朝、察哈尔和朝鲜三方,先去征讨哪部的问题,向诸贝勒大臣征求意见。多尔衮谏言道,现在正是整顿兵马的大好时机,等到庄稼熟了的时候,便可切入明边,在北京附近攻下几处城寨,为久驻之地,不愁京都不破。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意见颇为赞赏,并给予采纳,说多尔衮的举谏皆合朕壹。
  多尔衮在拥立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帝这样重大的国事上,也有他独特的贡献。天聪九年,皇太极趁察哈尔林丹汗败逃青海之机,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和豪格等率兵万余,嘱其以武力相震慑,以德政相感化,招服林丹汗之子额哲。多尔衮等谨尊汗命,对额哲母子好生抚慰,额哲深为感动,不但真心归顺了后金,还把元代传国玉玺交了出来。正好验证了古训,得玉玺者,得天下。多尔衮等诸贝勒大臣,便以蒙古臣服,又得玉玺的名义上表皇太极登临皇位。于是,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二日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国号大清。四月二十三日举行晋封仪式,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清王。
  崇德元年十二月,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再次出征朝鲜。他们从宽甸入长山口,攻下昌州,攻克江华岛,大败敌援军,朝鲜王妃和她的两个儿子被俘。朝鲜国王李倧见大势已去,又为多尔衮对他的嫔妃以下臣等都能以礼相待的仁义之举大为感动,便率文武百官降清称臣。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入边伐明。他从董家口进入明地,到通州河西与岳托所率右翼军会合。清军压境,明廷朝野大为震惊,急调山西总督卢象升督军迎战。多尔衮等避开北京,直抵涿州,然后兵分八路,骚掠山西南破保定,大败卢象升。遂趋临清,渡运河,克济南。再回军扰略天津、迁安,由青山口获胜而归。此役共破城四十余座,降六城,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余众,财物不计其数,多尔衮因功,被皇太极赐马五匹、白银两万两。
  多尔衮也有被处罚的时候。崇德五年,皇太极率诸王大臣围困锦州,多尔衮却擅自将大营向后撤离三十里,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代为责问,他说时因为原驻地草都被马吃光了,所以移营别处去放马。皇太极很生气,便将他将为郡王,罚一万两白银,削夺两牛录部众。
  多尔衮是位熟知政治斗争事务之人,处分对他而言,只是个教训而已,他不会过于在意。经过两年的战争考验,攻松山,激战洪承畴,塔山阻击战,生擒王希贤,最后迫使祖大寿投降,论功,多尔衮又于崇德七年恢复了亲王位。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暴然而逝。因生前未立皇储,又无遗诏,诸贝勒似乎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其中,豪格和多尔衮的条件明显优于他人,所以竞争最为激烈,几乎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子承父位,顺理成章;而多尔衮更有一肚子苦水要借机倾吐。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母亲阿巴亥,身为大妃却被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人逼迫殉葬了,目的就是阻止他继承汗位。如今皇太极已死,又来跟他争位,他不准备再让。但是,经过多方观察和仔细分析,如若稳操胜券,就要大动干戈,这样一来,势必引发内乱,不如退而求其次,不坐皇位但要掌握皇权。于是,他便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由他和济尔哈朗临朝辅政。此议竟被诸王大臣所接受,多尔衮从此便以首辅摄政王的身份独掌了清初的朝政大权,成为不是皇帝而掌握帝权的摄政王。
  多尔衮掌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摄政地位,便开始排斥异己,独揽其政。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拒收朝鲜馈赠为由,告诫济尔哈朗及诸大臣,禁止因和交而接受外国馈赠。济尔哈朗知道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擅权,他便主动谕示诸大臣,凡事都要先通过多尔衮,排位也要把他列在前面。同年四月,肃亲王豪格因被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揭发,便对多尔衮独断专行大有怨言,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而被多尔衮免去了他的爵位。虽然在半年以后又对豪格复了职,但对他这位政敌却始终没有放过。事情过了四年,多尔衮就找因由幽禁了豪格,使其最后冤死狱中。不久,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借故罢去了辅政头衔,带兵到湖广平息清动乱去了。
  多尔衮确实想当皇帝,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当,这对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尚未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政治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多尔衮的一大历史贡献,否则,清史就要重写。
  顺治元年四月,世祖福临在笃恭殿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并赐御用旌旗罗盖,以壮大声威,率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及孔有德等向山海关进发。因为得知闯王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明帝崇祯也在煤山自缢而亡,明平西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又已归降大清,趁此大好时机,多尔衮发兵而进,攻击对象已经由明军变成大顺农民军。
  当清军行至距山海关只有十里的地方,吴三桂通报了农民的动向,多尔衮命令诸王反击,大败农民军刘忠敏所部于一片石。然后,率部入关,吴三桂出迎。多尔衮又命吴三桂为前锋,与列出长蛇阵于北山的农民军交战,他亲率清军咬住长蛇阵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在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夹击下,李自成溃败而逃。多尔衮深表吴三桂献关作战之功,军前秉承先制,进吴三桂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京都。五月抵达通州,李自成率残部西逃,多尔衮命诸王和吴三桂率部急追。五月,多尔衮整军进入北京,明朝归降官吏全城军民迎至朝阳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顺治元年十月初一,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多尔衮被晋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进京以后,多尔衮辅佐幼帝平定中原,治理天下,勋劳显赫,备受尊崇。他入朝的时候,如同皇上一般,满朝文武皆跪。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边外,坠马受伤。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死后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后被讦告,削去爵位,平毁墓葬。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弘历皇帝下诏才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睿亲王封号,配享太庙,重修了墓寝。其爵位世袭罔,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在这以前不久,雄踞东北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顽强守御,屡次打败爬城进攻的后金军,努尔哈赤又气又恨,指挥后金兵在城墙根部凿洞,准备破墙入城。袁崇焕发觉后,命令用西洋运来的火炮轰击。努尔哈赤被炮弹炸伤,只好命令全军退走。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创伤复发,去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伤势转重,乘船回盛京。途中,他知道即将逝世,通知大妃纳喇氏来迎。八月庚戌日,因伤势恶化,殁于途中的瑷鸡堡(今沈阳市南)。
  第二天(公元1626年八月辛亥日),皇太极在诸贝勒和大臣的推举下称汗。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明朝时称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亲躬。由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严重损伤了健康,积劳成疾。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晚上十时,在沈阳皇宫清宁宫东暖阁寝宫的南炕上端坐时突发心脏病而死。皇太极死后,大权落在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现在皇太极死了,多尔衮正值年富力强,手下又掌握着努尔哈赤的精兵部队正白旗和镶白镶。他当然愿意按着当年努尔哈赤的遗言,接着当皇帝。可是,满族人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文臣武将大多主张子承父业,想立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多尔衮很聪明,为避免内部发生冲突,就放弃了当皇帝的想法,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出一个年幼的——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他自己当摄政王,大权独揽,掌管朝政。福临即位后,建年号为顺治。清朝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顺治皇帝。
  多尔衮和那些简单鲁莽的满族权贵不同,他有勇有谋,深知将来要夺取内地,和汉族人打交道,光靠打家劫舍的武力不行,还要依靠熟悉中原风土人情的汉族谋士。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豫亲王多铎阴谋抢夺汉族大学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他们的生母纳喇氏大妃,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被皇太极等贝勒强行逼迫为努尔哈赤殉葬,用弓弦活活勒死了,所以多尔衮非常痛恨皇太极。母亲死时,小弟多铎才只有五岁,一直依附在多尔衮身边,一直到长大成人。因此,平日最受多尔衮的疼爱。
  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动了邪念,想抢占她,经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恐慌不安。多尔衮听到这件事,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叫来,当着满朝王公贵族和文臣武将的面严厉斥责了他,命令他上交二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一牛录为三百人)作为惩罚。
  平时受到满族权贵欺凌的汉族大臣见摄政王不避亲贵,重重处罚了多铎,从心底里释去疑虑和怨愤,从此更竭力为清朝出谋划策了。范文程当即上书朝廷,分析关内的形势,请求严申军纪,笼络人心,进兵中原,同农民军争夺天下。多尔衮觉得有理,便拿定主意,率领军队向通往中原的门户山海关出发了。
  清军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迎来了两个明朝装束的人,自称是把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官吴三桂派来请兵的。
  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接管了明朝的权利。他亲自召见将官和耆老,又派人到黄河流域各地去建立地方政权,甚至准备开科取士,筹备即位典礼了。在财政赋税方面,农民实行“三年免征”。这样,百姓固然受益,可是,维持军队和政府的庞大开支,就要靠没收明朝内帑(音:躺:国库里的钱财)和对官僚勋戚追赃。大将刘宗敏和李过主持“北饷镇抚司”,把明朝三品以上的官员,一律发往各营追赃助饷,不服者就拷打上刑,对四品以下的官员则让他们自动捐银助饷,然后授职录用。本来,大多数官僚地主虽然心里勉强,但是还以为是一般的改朝换代,只要恭顺,便可保住功名富贵。不料,小官要捐银,大官要追赃,于是,官僚地主阶级都怀着疯狂的仇恨,转为与农民军对抗了。李自成等领导人,因为胜利也被冲昏了头脑,几乎忘记了东北关外还有虎视耽耽的清军。在一些农民官兵中,贪图钱财追求享乐的思想也有所滋生,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时候,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态度的转变,就越发举足轻重了。吴三桂出身官僚豪门,手下兵将骁悍,素为明朝以为北方屏障。农民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飞檄命他入卫,可他却走一走,停一停,迟缓观望,拥兵自重。北京陷落后,吴三桂又径直退回山海关去了。
  李自成进京后,也看到吴三桂的重要作用,就命人带着四万两犒师银和他父亲吴襄的劝降信,许诺父子封侯,劝他投降。吴三桂接到信后,以为从此可以跻身新贵,就决计投降。带着兵马入京朝见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上,府中的大总管来边关报信,说他父亲吴襄被索饷二十万两,又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了去,还说农民军放火烧了他家的宅院。吴三桂一听,肺都要气炸了,马上翻脸变卦,返回了山海关。为了报私仇,他派人去见多尔衮,请求合兵攻打农民军。
  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告诉他降清可以封王。吴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吴三桂约好,双方进行决战。那天一开始,农民军以威武的气势把吴三桂的人马包围起来,占了上风。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突然掩杀过来。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要引着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连夜返回京城。他深知敌我力量对比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京城,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顺。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出北京,退回他的发祥地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住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进城之后,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我们大清军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不犯,违令者严加惩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装模作样地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为敌。
  消息传开,那些为逃避农民军躲到城外的地主和官僚们,也都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按满族人的习惯剃了头发,留起辫子,迎接清军。
  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北京。他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满族官员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
  有一天,他们又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多尔衮沉吟片刻,严肃地说:“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的使者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这一年十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来到北京。多尔衮用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多尔衮为这件事立了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当时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兄长死后嫂嫂嫁给小叔的习俗。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为了讨好多尔衮,巩固儿子的皇位,也按这个习俗,和多尔衮结了婚。于是,多尔衮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权力更大了。国家大事,他也不和别人商量,有时就在家里独自裁决。就连皇帝的玉玺,都被他搬到自己家里去了。
  多尔衮虽然很有谋略,但是他那满族贵族的积习很难改变。他到北京以后仍然像满族入关前那样强行圈占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北京附近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全都被圈占。圈地官吏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被赶走,不但田产房屋被霸占,就连锅碗瓢勺也不许带走。清朝官吏在北京附近先后圈地三次,共霸占土地十四万七千顷(一顷等于一百亩)。除了“圈地”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叫“投充”,就是强迫汉族百姓投靠到满族权贵门下,为他们当牛做马,耕地服役。后来,因为“投充”的人常常逃亡,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规定谁要窝藏逃亡的人,就要对谁处以重刑。
  “圈地”、“投充”和“逃人法”很不得人心。可是,只要有人在朝廷上稍微表示不满,多尔衮就大发雷霆,恶狠狠地说:“今后,凡是有人敢为‘圈地’、‘投充’、‘逃人法’上奏疏的,一律从重治罪!”
  过了几年,顺治皇帝渐渐懂事了,对多尔衮独断专行越来越不满。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病死了,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开始执政。第二年,他下令没收多尔衮的财产,免去他的爵位,把依附他的王公大臣全部贬职、革职或者处死。随后,顺治皇帝又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从此,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由皇帝自己管辖,称为上三旗。清朝的皇权也一步步的加强起来了。

  多尔衮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皇太极死后,顺治帝 年仅六岁。他作为摄政王,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 入关后清政权的真正缔造者和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杰出奠基人。

  统一东北 征服蒙古

  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为大妃乌拉纳喇氏,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于沈阳附近的瑷鸡堡,多尔衮的生母被逼殉葬。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清太宗。当时多尔衮年仅十五岁,被封为贝勒(贵族封爵)。因按年龄序列第九,故称九贝勒或九王。

  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十七岁的多尔衮随同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获敖穆楞大捷。因其作战英勇有功,深得皇太极赏识,被赐以美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王。从此,聪慧多智、谋略过人的多尔衮,逐渐成为后金军的主要统帅之一。

  多尔衮几乎是每战必出征,而且每次都表现得无比英勇。天聪三年(1629年),他随皇太极自龙井关入明边,趋通州,直逼明都北京城下,败明的援兵于广渠门外。天聪五年(1631年),又随皇太极攻明于辽西。大凌河之战,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颇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说:“墨尔根戴青亦冲锋而入,倘有疏虞,必将你等加以严刑,断不宽容。”攻锦州时,他又一马当先。祖大寿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军由南已向北发炮,多尔衮被夹击于中,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曾向他谈到当时的危险情形。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果有此事!如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多尔衮则坦然说:“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可笑!”

  由于多尔衮在军事、政治上已经成熟和可以信赖,在天聪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时,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参与军政大事。

  多尔衮不负皇太极的厚望。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探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何者为先?多尔衮以锐敏的目光,直抒了他的战略思想。他从夺取全中国的目标出发,力主以征明为先,他说:“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边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敝。”这种深入内地,蹂躏明朝土地人民,消耗明朝国力,然后再与之决战的战略,深得皇太极的赞同,以后的几次征明,基本上都是照着这个方针行事的。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多尔衮从皇太极征明,克保安,略朔州。次年,在招抚蒙古察哈尔的归途中,多尔衮自山西平鲁卫侵入明边,在山西、宣大一带,又捣毁了明朝的宁武关,骚略了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及应州等地,俘获人畜七万余。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将左翼,岳托将右翼,自董家口等地毁明边墙而入,越过明都至涿州,分兵八道,西掠至山西,南徇于保定,击破明总督卢象升。又南下临清,渡运河,破济南。北还时复掠天津、迁安等地,出青山关而还。此役,纵横豕突数千里,蹂躏城池四十余座,掳掠人口二十五万有余,夺取财物更是不计其数,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给山西、河北、山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明人夏允彝记述这次事件的影响说:“所至屠掠一空,祸为至剧。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而多尔衮则因为此役,被皇太极赐马五匹,银二万两。

  对察哈尔和朝鲜,多尔衮全力贯彻皇太极“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使统一全国的后顾之忧得以早日解决。

  早先,当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唯独,强大的察哈尔部在雄主林丹汗的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察哈尔部虽亦不与明廷合作,终究是后金南下伐明的一大后患。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死于青海打草滩。皇太极以此为契机,于次年二月命多尔衮偕岳托等将领,率精兵万人,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去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政治目的明确,秋毫不犯,进展颇为顺利。先在西喇朱尔格地方,招降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四月二十八日,就抵达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驻地托里图,多尔衮令已降的额哲的舅舅南楮前去劝降。额哲在父亲新死、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只好率部投降。八月,多尔衮率师凯旋。林丹汗曾得元朝的传国五玺“制诰之宝”,这时,多尔衮使额哲呈献给皇太极。因为元朝的这方玉玺象征“一统万年之瑞”,皇太极大喜,第二年(1636年)便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多尔衮同时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更加受到重用。

  朝鲜本是明朝的属国,世代忠于明廷,虽多次受到清的分化、威胁,也始终不渝,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总和明朝相呼应,因而始终是清侧翼的一大忧患。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为彻底解除这一忧患,亲率大军侵入朝鲜,围朝鲜国王李宗于南汉城。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多尔衮偕豪格别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突袭江华岛。当时,朝鲜王妃、两个王子,以及很多大臣及其眷属都转移在此岛避难。多尔衮在这里遇到了朝鲜军队的顽强抵抗,经过激战,清军杀伤守军一千余人。围城之后,多尔衮恩威并用,立刻执行皇太极的招降政策,停止杀戮,使江华岛得以投降。对投降的朝鲜王室成员,多尔衮不加侮辱,并颇能待之以礼。朝鲜国王因妻子、儿子及很多大臣已被俘虏,各路援军又被清军打败,于是只好放下武器,穿上朝服,率领群臣,向皇太极献上明朝给的敕印,投降清朝。皇太极凯旋盛京时,命多尔衮约束后军,并携带朝鲜质子李洼、李昊及大臣子以归。朝鲜国王因为多尔衮全其妻子,以礼相待,所以一直不忘此情,给清朝诸王送礼时,多尔衮的一份总是最厚。

  在顺利地解决了蒙古和朝鲜的问题之后,多尔衮便集中力量协助皇太极,和明朝在辽西地区进行了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崇德三年(1638年),为进军明朝作准备,多尔衮监督修治了盛京至辽河的大道。接着就如前所述,自董家口侵入明境,残毁了山西、河北、山东大片地方,崇德四年(1639年)方回。为最后夺取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地方,崇德五年(1640年),多尔衮屯田义州,并不断向锦州、松山、杏山等城进攻。由于进展迟缓,受到·皇太极的责备,被降为郡王,罚银万两,夺二牛录。受处分后,多尔衮更加兢兢业业,崇德七年(1642年),终于下松山,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克锦州,迫使明朝大将祖大寿最后投降。持继三年之久的松锦战役,明朝受到巨大的打击,多尔衮威望大著,被恢复亲王。这时,皇太极已抱病在身,军国大事便经常委托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个亲王共同处理。

  在清军入关前,多尔衮追随皇太极转战南北,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成绩,其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

  摄政亲王 帝王之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疾而死。由于生前未能预定后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满洲贵族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清入关以前,继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贵族诸王议立。皇太极死前,诸王已渐渐分成党派:一派以多尔衮为核心;另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早已露出了争立的苗头。皇太极刚死,双方的拥立者立即展开了活动。皇太极自将的正黄、镶黄两旗及豪格主管的正蓝旗,誓立豪格。图尔格、索尼、图赖、巩阿代、鳌拜、谭泰、塔瞻等大臣齐往豪格家,策划立豪格为君。索尼等六人更“共相盟誓,愿死生一处”。豪格又派人去探寻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向。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当时颇有影响,他也倾向于立豪格为君,但是又主张要与多尔衮商议。另一方面,多尔衮和多铎所统率的正白、镶白两旗,则主张立多尔衮为君。多尔衮的两个同母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一些贝勒大臣,曾“跪劝睿王,当即大位”。双方各不相让,形势极为紧张。清政权处于严重危机之中,随时有发生混战的可能。

  多尔衮虽然觊觎皇位,但毕竟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他审时度势,未敢贸然行动。

  皇太极死后第五日,即八月十四日,多尔衮采取主动,他召集诸王大臣会议,议立嗣君。这一天,气氛紧张到了顶点。天刚亮,两黄旗大臣就盟誓于大清门,并令两旗的巴牙喇兵(精锐亲兵)张弓箭,环立宫殿,摆出兵戎相见之势。正式开会之前,多尔衮还在试探黄旗大臣索尼的态度,索尼冷冷地说:“先帝有儿子在,必须立其中的一个,我就是这个意见,没有别的可说。”会议开始,索尼等人就抢先发言,力主立皇子。皇太极之兄、礼亲王代善也说,应当让豪格继承皇位。豪格在已占优势的情况下,略表谦让之意。这时,阿济格、多铎展开了反攻,他们劝多尔衮即帝位。老于世故的代善也跟着见风转舵,圆滑地说:“睿王若应允,实是我国之福。否则,还是应当立皇子。”不再坚持立豪格。两白旗大臣进一步发动攻势,说若立豪格,我们都无法生活,坚决反对立豪格。多铎见多尔衮仍未明确应允,甚至又摆出立他自己或立代善。形势更加混乱,不可预测。代善以年老固辞,退出会议。多尔衮也不同意立多铎。这时,会议几乎开不下去了。两黄旗的将领们都佩剑上前说:“吾属食于帝(皇太极),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多尔衮看到,与豪格相比,他并不占优势。两黄旗与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镶蓝旗主旗贝勒济尔哈朗、正红旗主旗贝勒代善.也是同意或倾向立豪格的,八旗之中有其五。在这种情势下,如果。多尔衮强自为帝,必将引火烧身。于是,多尔衮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方案,.打破了僵局,为双方接受,这样,既排除了他的政敌豪格,又可使他实际上享有帝王之权。

  在达成协议两天之后,代善之子贝子硕托、孙郡王阿达礼,又图谋推翻成议,劝多尔衮自立。多尔衮从大局出发,揭发了这一乱国阴谋,并忍痛将他们诛杀。崇德八年(1644年)八月二十五日,六岁(五周岁)的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济尔哈朗仅管“出兵等事”。

  不论多尔衮主观上如何打算,他拥立福临这一行动,在客观上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和混战;并且争取了两黄旗一部分大臣,如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对他都表示了支持。这对下一步协调一致入关作战,夺取全国政权,无疑是很重要的。

  多尔衮辅政以后,到入关前,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旗主、加强集权的措施。

  崇德八年十二月,他以“盈庭聚讼,纷纷不决,反误国家政务”为由,与济尔哈朗定议,“罢诸王贝勒管六部事”,削弱了诸王贝勒的权力,只让贝子、公等管理部务。而贝子、公要向摄政王负责。同时,又向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分别发布谕令,要他们“克矢公忠”,听命于摄政王,否则决不宽容;又传谕都察院各官,要密切注意诸王贝勒的行动,有事应纠参者,必须据实奏闻,不许瞻循隐匿。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又定:“嗣后凡外国馈送诸王贝勒礼物,永行禁止。”进一步限制了诸王贝勒同外界的联系,从而把更多的权力集中在摄政王手中,不久,济尔哈朗宣布:“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济尔哈朗由首位退居第二,这当然不是他慷慨让贤,而是多尔衮巧妙地运用计谋取得的。这样,诸王预政的权力既被削弱,济尔哈朗也已在多尔衮之下,“王由是始专政”。这时,礼部也议定,摄政王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诸王不得平起平坐,于是多尔衮实际上享有了帝王的尊荣。

  多尔衮在争得摄政王首位之后,即着手打击政敌豪格。顺治元年四月初一,原来支持豪格的固山额真何洛会,告发豪格有怨言,语侵多尔衮,图谋不轨。借此,多尔衮以“言词悖妄”、“罪过多端”为由,要置豪格于死地。只是由于福临涕泣不食,豪格才免去一死,但被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同时,以“附王为乱”的罪名,处死了豪格的心腹大臣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等。

  至此,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多尔衮便集大权于一身。多尔衮这一系列做法,虽是个人的争权活动,但客观上对清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清的军政大权得以集中,指挥得以统一。这正是不久之后,清兵入关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把握时机 占领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在这之前,正月二十六日,多尔衮曾以“大清国皇帝”的名义致书大顺军诸帅,“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能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这是要和农民军搞统一战线。四月初.多尔衮还不知道农民军已占北京,他在沈阳作了伐明的紧急军事动员;征调满洲、蒙古军的三分之二,以及汉军的全部。四月九日。他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以“便宜行事”的大权,率领阿济格、多铎以及归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向山海关进击。四月十三日,清军抵达辽河。明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遣人至清军,报告农民军攻陷北京的消息,并向清军乞援。当此形势突变之时,多尔衮显示了惊人的应变能力。他没有丝毫迟疑,而是立刻改变策略,接受了临行前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把农民军当成主要敌人。他又征询洪承畴的意见,洪承畴除同意范文程的建议之外,还着重指出,应派先遣官宣布,这次进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逆乱、消灭农民军,有作内应及立大功者,将破格封赏。为了争取时间,应计算里程,精兵在前,辎重在后,限以时日,直趋北京。十九日,清军到达翁后,吴三桂再次派遣副将杨坤致书多尔衮。多尔衮正式复信吴三桂,表示对“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声称这次出兵的目的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并且一定要做到“唯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明确表示要统一中国才肯罢休。同时又拉拢吴三桂说:“伯(吴的爵位)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怀疑。……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俨然反客为主,以全国最高的统治者自居。以这封信为标志,清政权彻底改变了打击目标,最终完成了政治上、军事上的战略转变。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一昼夜行军二百里,至日昏黑时,距山海关十五里驻营。是日,李自成亲率二十余万大军到达山海关,将吴三桂部包围于关城之内,并即刻开始了夺关激战。吴三桂自知不敌,屡屡遣使向清军告急,但多尔衮与多铎、阿济格计议后,仍不敢轻信吴三桂,故当夜清军“披甲戒严,夜半移阵”。李自成与吴三桂激战的隆隆炮声,彻夜不止。二十二日凌晨,清军进迫关门五里许,吴三桂见清军至,遂炮轰大顺军,率诸将十余员、甲数百骑突围,直驰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多尔衮在军前将吴三桂晋爵为平西王,树立了一个给明朝降将加官晋爵的样板。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开关迎降,多铎与阿济格分率劲兵一时驰入关门,竖白旗于城上,多尔衮自统大军继入。复以吴三桂军作右翼先发,出关敌李自成。李自成自知边兵强劲,成败在此一举,挥军与吴三桂死战。山海关城内闻炮声如雷,见矢集如雨,清军蓄锐不发。及午,多尔衮见吴三桂不支,乃命三吹角,三呐喊,始派多铎、阿济格率铁骑数万从三桂阵右出,直冲敌阵,发矢数巡后,但见刀光闪烁。是时狂风大作,一阵黄埃自近而远,直扑大顺军阵,农民军败溃。仅“一食之顷,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是役,刘宗敏负伤,李自成收残卒急退北京。在李自成的大军被击溃之后,多尔衮下令关内军民皆剃发。并谕令全军,“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又在进军途中,以汉宫范文程的名义,四处张贴安民文告,文告说:“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唯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这就完全改变了以往清军数度入关到处烧杀抢掠的野蛮做法,使得关内的官兵百姓,向风归顺,近悦远来。这样,清兵每日奔行一百二三十里,未遇任何抵抗,五月初一日便到了通州。在这前一天,李自成已满载辎重,放弃北京,向西撤退。

  五月二日,明朝的故将吏出北京朝阳门外五里,以帝王之礼,迎接多尔衮。多尔衮乘辇入城,升座武英殿,正式接受明朝降官降将的拜谒。

  进入北京之后,多尔衮的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曾提出,“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被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这个野蛮而愚蠢的建议,遭到了多尔衮的断然拒绝。多尔衮继续采纳汉宫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明朝士人的措施。为崇祯帝、后发丧:多尔衮入京伊始,就“为明庄烈愍皇帝发丧”三日,以帝礼葬之。同时将周后、袁贵妃、熹宗张后、神宗刘贵妃等,“丧葬如制”。改变对明王室的态度:规定“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夺其爵”。有一个叫朱帅钦的宗室来投诚,受到欢迎,后来还让他作了保定知府。表彰。明朝殉难诸臣,照旧录用故明各衙门官员,对一些有影响的人还加以重用:如冯铨、陈名夏等明朝降官,都任命为大学士或尚书。对降官穿戴明朝衣冠也暂不加限制:七月,山东巡抚朱郎碟向他请示,新补官吏能不能仍以纱帽圆领的明朝官服“临民莅事”,多尔衮说,目前“军事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各官,姑依明式”。对明陵采取保护措施:六月,派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又“以故明太祖牌入历代帝王庙”,还规定“明国诸陵,春秋致祭,仍用守陵员户”。申严军纪,取悦百姓:当时,多尔衮把多数清军留在城外,“凡军兵出入城门者,有九王标旗方得出入”。规定“军兵出入民家者,论以斩律”。对于清军中一些违反禁令,“毁伤民间,动用家伙者”,则“悉置重典”。所有这些安抚明朝统治阶级、整肃军纪的做法,都是为了收买人心,即范文程说的:“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事实证明,这些办法确实起到了笼络明朝士大夫、安定民心的作用。当时随清军入关的朝鲜人就指出,“九王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这对清朝统一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清军入关后,对于清朝应否建都北京,要不要统一中国等问题,在满洲贵族内部有着激烈的争论。当时,由于到处是战火,漕运不通,北京一带的“公私储积,荡然无余,刍粮俱乏,人马饥馁”。而这时的关外,则是“禾稼颇登”。因而八旗官兵“皆安土重迁”,对于立即移居北京,“多有怨苦者”。在这内外交困的同时,五、六月间又谣言四起,“有讹传七、八月间清兵东迁者”,“将纵东兵肆掠,尽杀老壮,止存孩赤”。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的同母兄八王阿济格就主张,将诸王留下来镇守北京,而大兵或者还守沈阳,或者退保山海关,这样才无后患。对于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清朝在全国统治能否建立和保持的战略问题,多尔衮非常坚定,他驳斥说:既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特别是在目前人心未定的情况下,更不可弃而东还,动摇人心。他坚定表示:“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于此而又欲东移?”为了安定民心,六月间多尔衮明确宣布:建都北京。并派遣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等,去迎接幼主福临。他还反复宣谕说:“民乃国之本,尔曹既诚心归服,复以何罪而戮之?尔曹试思,今上(福临)携将士家属不下亿万,与之俱来者何故?为安燕京军民也。昨将东来各官内,命十余员为督、抚、司、道等官者何故?为统一天下也。已将盛京帑银取至百余万,后又转运不绝者何故?为供尔京城内外兵民之用也。”这既是对京师人民而发,也是对八旗内部的军民而发。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力排一切困难,决计建都北京,以统一中国。

  九月,福临入山海关,多尔衮率诸王群臣迎于通州。福临到北京后,马上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并为他“建碑纪绩”。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也都升为亲王。济尔哈朗则仅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至此,摄政王只有多尔衮一人。

  十月一日,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宣告“以绥中国”,“表正万邦”。从此,清王朝把统治中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缓和矛盾 扩大战果

  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的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数目之多,已为明朝政府正常赋税的数倍,实是明末最大的苛政。这种无休止的加派,使得明末人民处于贫困交迫之中,人民对加派恨之入骨。清军入关后,有人建议清朝也按明末的数字进行加派,遭到多尔衮的反对。他在顺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饷及正税之外的一切加派。同时,他要求“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倘纵容不举即与同坐。各巡抚御史作速叱驭登途,亲自问民疾苦”。于是,每年赋税减少了数百万两,穷困已极的人民得以缓一口气。

  反对贿赂:多尔衮对明末广行贿赂的恶劣作风也严加斥责,顺治元年六月,他在《谕众官民》中说,“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亦不得见用”,“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今内外官吏,如尽洗从前婪肺肠,殚忠效力,则俸禄充给,永享富贵;如或仍前不悛,行贿营私,国法俱在,必不轻处,定行枭首。”因此,当时的一些汉宫都认为,“王上(多尔衮)新政比明季多善,如蠲免钱粮,严禁贿赂,皆是服人心处”。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亦甚。当时宫廷中,宫女多达九千人,内监更多至十万人。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没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征收。这是对太监势力的第一次打击。对太监的第二次打击是,禁止太监朝参。本来,明熹宗以后,每值上朝,太监也要着朝服参加。清政府迁京后,这种制度并无改变,每遇朝参,太监总行礼在文武诸臣之前。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批准礼部的奏请,规定上朝时“内监人员概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经过这两次打击,太监在宫廷政治和经济上的势力得以收敛。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清兵入京后,多尔衮仍以剃发与否,“以别顺逆”。但他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另外,多尔衮对当时北方农民军和各地人民的反抗,采取大力招抚的政策,下令各地方官,按能否招抚农民军将士,定各官之功劳。对投降的农民军将士,则委以不同的官职。顺治元年六月,顺天巡抚柳寅东见“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认为很不妥当,主张“慎加选择”一番。多尔衮则说,“经纶之始,治理需人,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可苛求”。多尔衮这个重要政策,对于瓦解农民军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很快被招抚平定,使刚刚入关的清政权有了一个能够保护自己,进攻敌人的战略基地。

  审度形势 各个击破

  以武力统一全国是多尔衮既定的方针。然而,当时主力退保西安的李白成的大顺军和活动在西南的张献忠的大西军,加在一起有四十余万。明福王朱由嵩刚刚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集合江淮以南各镇的兵力,仍有五十万部众,并且雄踮长江天险。而清军入关时,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总共不过二十万人。清军要在辽阔的中国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兵力不足,并且顾此失彼,很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多尔衮审度形势,根据柳寅东的建议:“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农民军)。欲图西贼,必须调蒙古以入三边,举大兵以攻晋豫,使贼腹背受敌。又需先计扼蜀汉之路,次第定东南之局。”制订了统一全国的作战部署,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攻击农民军。这样做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第一,证明多尔衮宣称的清得天下于“流贼”的口号,正付诸军事行动,以便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第二,便于清军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敌人,避免两面同时作战,从而取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地位。

  确定了作战部署之后,多尔衮命英王阿济格经土默特、鄂尔多斯,由绥德攻击西安;命豫王多铎在攻打江南之前,也顺道追击大顺军;命肃王豪格征大西军。

  与此同时,多尔衮抓紧对南明的迷惑工作,他传檄江淮等地说: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攻“贼”,共保江左者,也在情理之中,我不禁止你们。但是应当通和讲好,不负我朝,要永记我们替你们复仇灭寇之恩,共同发展睦邻之谊。这就给弘光政权造成一种错觉,好象清朝准备同南明搞南北分治,只打农民军,而不再进攻江南。南明果然放松了对清的警惕,不但不抵抗清兵,反而派出使臣,携带大量金银绢缎,到北京与清谈判,幻想效法宋朝故事,以每岁贡银十万两为条件,向清求和;还幻想联合清军,共同镇压农民军。

  随着军事上不断取得进展,北京日趋稳固

那时的皇帝是福临,也即顺治.辅佐顺治治理天下的是孝庄太后.传说顺治厌烦政治,出家当了和尚.但历史记载,是出天花死的.顺治死后,又其子接位当了皇帝,即是玄烨,也就好似后来的康熙皇帝,选他当皇帝,是因为他已出过天花了.当时,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而玄烨出了天花,就有了终生的免疫力.


多尔衮:大清何时亡!道士一句话让他浑身颤抖,这句话是什么
他顿时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活神仙”。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大清会因为孤儿寡母灭亡,孝庄和福临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可是道士不再细说了。多尔衮手握重权,自小就是努尔哈赤极其疼爱的孩子,一直梦想着能够夺得汗位。但是先是四哥皇太极逼死他母亲登位,好不容易熬到皇太极驾崩,他也没立太子,之前想立...

清朝不可缺少的十大名臣,你认识几位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三、刘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

介绍一下清朝的睿亲王
实际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睿亲王世袭共传12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提起睿亲王多尔衮,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后下嫁等一系列传说。的确,多尔衮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

满清多尔衮有帝王之气,为什么却立顺治为帝
多尔衮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

铁路广告清军入关多尔衮问国运大师清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大师说了这...
多尔衮是清初的重要人物。吴三桂剃发投降清朝后,多尔衮便从山海关出兵。多尔衮可以说是清朝的顶梁柱。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清朝后期的传承。他打了大半个国家,在清朝的传承很扎实。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朝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17岁时,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因军功嘉奖“摩根代卿”成为正白旗旗主。皇太极死后...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比如天命元年的朝贺典礼上,在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有弟弟多铎的位置,却没有多尔衮的位置。而努尔哈赤去世之时,多铎已经是一旗之主,而多尔衮却连旗主都没混上。当然,也有传闻称,努尔哈赤在临终前想要传位于多尔衮,并且考虑到当时多尔衮年幼,所以准备让代善摄政。但考虑到当时多尔衮的...

大清多尔衮怎么死的,清朝的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据记载多尔衮坠马时,摔伤了膝盖,伴随着咳血的现象。 其实在多尔衮生前的健康状况是不乐观的,据松山大战中记载,多尔衮为打仗几天几夜不休息,可想多尔衮很有可能在之前的征战生涯中...

多铎和多尔衮谁对大清朝的贡献更大?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晚年最为疼爱的儿子,从诸多的史料记载以及努尔哈赤生前对八旗旗主的指示安排(将其亲率的两黄旗,正黄旗交给多铎,镶黄旗交给阿济格。对年龄居中又最受其疼爱的多尔衮暂未作明确的安排,而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的不久,又将镶白旗的旗主杜度调到了镶红旗,据推测是想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坐上皇位,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
但是这只是暴风雨来袭前的平静。不过两个月之后,多尔衮的一切便是被顺治皇帝追究责任甚至列一下十四条谋反大罪,把多尔衮他的一切封号剥夺,又把他的尸体从棺材中拉出来鞭尸。或许有人觉得这个多尔衮是十分悲惨的一个人,但是你们了解多尔衮的所作所为之后,你就会觉得他是多么的可恨。在顺治皇帝不过六岁...

我想知道大清朝的历史?
努尔哈赤死后,由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就是清太宗,皇太极也经过几十年的东征西战,占领了明朝关外的大部分领土,于是皇太极在公元1636年将国号改为“清”。皇太极一次在于明军作战的时候,被明军的大炮炸伤,不久就死去,由他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就是清世祖顺治帝,并由他的弟弟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定襄县18796326912: 摄政王多尔衮的生平??? -
油克前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

定襄县18796326912: 多尔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油克前列: 在战场上,多尔衮带清军打入关中,打下大清大半个天下,权利不可一世.在情场上,他钟爱着孝庄,而孝庄对他的更多的是利用,甚至在多尔衮死时都及时给加罪名.有人说多尔衮不能当皇帝的时候想当,而能当皇帝的时候又不当,我说那是因为孝庄.

定襄县18796326912: 大清朝时多尔衮的爹是谁,他的历史资料是什么. -
油克前列: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的年末,年仅38岁.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他战功...

定襄县18796326912: 清朝摄政王多尔滚是怎么死的? -
油克前列: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今新中街三条...

定襄县18796326912: 爱新觉罗·多尔衮民族 -
油克前列: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

定襄县18796326912: 多尔衮和孝庄到底是怎么回事
油克前列: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件非常著名的谜案,那就是太后下嫁之谜.事件的主角是清初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女政治家之一(另一位是慈禧太后).她一生经历三朝,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

定襄县18796326912: 有谁清楚,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那时候的家族史? -
油克前列: 看孝庄秘史可以了解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时期的事儿 看康熙王朝可以了解康熙年间的事儿 写乾隆的都是些风流韵事儿,没得可了解~ 满意请采纳

定襄县18796326912: 大清朝时多尔衮的爹是谁,他的历史资料是什么. -
油克前列: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年方14岁.其同父异母之兄皇太极年方34岁.皇太极一是年龄上占有优势,二是他本人也确有许多过人之处,三是他本人有赫赫战功,四是他善于笼络人心,争取到了多方支持.多尔衮最终未能继承汗位

定襄县18796326912: 请问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为什么让福临当皇帝 -
油克前列: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胁.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当时人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多尔衮一旦机会得手,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任何理由排除这种可能.

定襄县18796326912: 大清第一“摄政王”多尔衮,为何为孝庄太后“大玉儿” -
油克前列: 满人是很彪悍的,所以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有一腿也不足为怪.历史是人写的,为尊者讳,清朝的正宗史书,当然不会记录这种事情.不过,从多尔衮与孝庄的言行举止来看,他们不是一天两天的关系,也许从进关之前开始,早就是情人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