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全文

作者&投稿:仝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 卫灵公原文~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6�9,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原文:
《说文》曰: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带必有巾,故从巾。
《释名》曰:带,蒂也,着於身如物蒂也。
《易·讼卦》曰:或赐之鞶带,终朝三褫之。(鞶,命服之草带上饰也。)
《礼记·玉藻》曰:革带博二寸。
《汉书》曰:文帝遗匈奴黄金饰具带一,黄金犀毗。
又班固《与窦将军笺》云,复赐固犀毗金头带,此将军所带也。
《东观汉记》曰:杨赐拜太常,诏赐自所服冠帻绶玉,兼革带。
又曰:邓遵破匈奴,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
《典略》曰:文帝尝赐刘桢廓落带,其后师死,欲取之为象,因与啁桢云:"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所不御至尊之侧。"桢答曰:"荆山之璞,耀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女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鼲鼯之尾,缀侍臣之帻。此皆伏朽坏之下,潜污泥之中,而扬光钦簇之上,发彩畴昔之外。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上可纳也。"
《魏略》曰:疏勒王献大秦赤石带一枚。
又曰:汉阳嘉三年,疏勒王献海西责石金带。
《吴书》曰:陆逊破曹休於石亭,上脱御金校带以赐逊,又亲以带之,为钩络带。
《吴录》曰:钩络者,鞍饰革带也,世名为钩络带。
《齐书》曰:张融形貌短丑,精神清彻。王敬则见融革带宽,殆将至骼,谓曰:"革带太急。"融曰:"既非步吏,急带何为?"
《后周书》曰:随文作相,李穆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岂能违天?"乃遣使谒随文帝,并上十三镮金带,盖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
《战国策》曰:鲁仲连谓田单曰:"将军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楚汉春秋》曰:北郭先生献带於淮阴侯,曰:"牛马为人任用,力尽犹不置其革。"
吴时《外国传》曰:大秦国人皆着袴褶、络带。
又曰:扶南人悉着钩络带。
《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泽,献白玉食,天子赐黄金之环三五,朱带具饰三十。西征至赤乌氏,先出自周宗,乃赐赤乌之人具带五十。
《邺中记》曰:石虎皇后女骑腰中着金环,参缕带。
《述异记》曰:夏侯祖欣为兖州刺史,丧於官,沈僧荣代之。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氏有一织成乏饰络带,夏侯曰:"此带殊好,岂能见之与?"沈曰:"甚善。"夏侯曰:"卿直许,终不见关,必以为施,可命焚与沈。"沈对前烧,视此带,己在夏腰矣。
应璩《新诗》曰:革带绳为复,舄穿无底。
○大带
《论语·卫灵公》曰: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子张书诸绅。(绅,大带。)
《诗·芄兰》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容仪可观,佩玉遂遂然垂,其绅带悸悸焉有节度。)
又《野有死麕》曰: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又《都人士》曰: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馀。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旟,扬也。)
又《鸣鸠》曰: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骐,骐文也。弁,皮弁也。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以杂色饰马,骐当作琪,以玉为之。)
《礼·玉藻》曰:凡侍於君,绅垂足如履齐。(绅重则磬折,齐裳下缉。)
又曰: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三分带下,绅居二焉,韠结三齐。
又曰:素带终辟,大夫素带垂辟,士练带率下辟,居疏圊带,弟子缟带。(素带终辟,谓诸侯也。辟读如裨冕之裨,谓以缯彩饰其侧也。)
○裳
《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也。
《易·坤卦·六五》曰: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又《易·系》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尚书大传》曰:舜曰:"精华己竭,褰裳去之。"
《诗·缁衣》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
又《鸡鸣》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笺云:朦壶氏掌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为己明也。)
又《葛屦》曰:掺掺女手,(掺掺犹纤纤也。)可以缝裳。要之襋(音戟)之,好人服之。(要,礻要;襋,领也。)
又《七月》曰: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阳,明也。)
又《鸿雁》曰:乃生男子,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礼·玉藻》曰:衣正色,裳间色。
又《曲礼上》曰:诸母不漱裳。
《左传》曰:华登以吴师救华氏。齐乌枝明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从之。"华氏北,复即之。厨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华登矣。"遂败华氏于新里。
《春秋演孔图》曰:驱除名政,衣吾衣裳,坐吾曲床,滥长九州灭六王,至于沙丘亡。
《后汉书》曰:祭遵为人廉约,夫人裳不加缘。

【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愠:音yùn,怒,怨恨。
  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注释】
  行:通达的意思。
  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参:列,显现。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注释】
  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十一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注释】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远:远离。
  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十二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十三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十四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十六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十七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十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十九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二十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
  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二十一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二十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二十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二十四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二十五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二十六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注释】
  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二十七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二十八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二十九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三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三十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三十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馁:音něi,饥饿。
  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三十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三十四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三十五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三十六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三十七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注释】
  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三十八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注释】
  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三十九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四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四十一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四十二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释】
  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论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 共四十二章默认分类 2008-11-09 23:33:2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合并为一章,所以说“凡四十一章”。)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15.2)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5.3)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期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15.6)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5.11)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5.14)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5.26)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泣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三点水位Lì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33)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5)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6)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

15.39 子曰:“有教无类。”(15.39)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姬姓,名元。其生于“韩宣子为政

聘于诸侯之岁”(即昭公二年,前540年),卒于哀公二年(前493年),寿47岁。初,因卫襄公夫人宣姜无子,嬖人(爱,爱也)婤(左女右合)生絷与元,而絷“恶疾”,不良于行,故孔成子与史朝借梦废长立幼,昭公七年卫襄公卒,元登基,是为灵公,在位42年。卫灵公虽限于国势未能称霸,但其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齐桓晋文楚庄秦穆那些霸主们,为一代诸侯之佼佼者,在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评价不谓不高。但孔子因不见用于灵公,故一时激愤“谓卫灵公之无道”,后人不察其义,妄为注解,遂将卫灵公抹黑

子曰:“其恕乎”后面是什么

兴奋过后


《论语》全文共多少字?
《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论语全文及意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全书共多少字?
《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全文意思和主要道理
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

论语全文多少字(包括注释)?
《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1.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孔子于是去到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 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得俸禄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禄粮食六万。”卫国人也致送粮食六万。 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 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离开卫国.孔子打算前往陈...

卫灵公跟弥子瑕的"分桃"是怎么一回事?
为母之故犯刖罪。”异日,与灵公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以其余鲜灵公。灵公曰:“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释义:弥子,名瑕是卫国的嬖大夫。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得宠。卫国的法律,私用国君车架的要处以断足。

论语全文多少字
《述而》873字 (8)《泰伯》613字 (9)《子罕》806字 (10)《乡党》642字 (11)《先进》1054字 (12)《颜渊》992字 (13)《子路》1035字 (14)《宪问》1340字 (15)《卫灵公》904字 (16)《季氏》863字 (17)《阳货》1019字 (18)《微子》618字 (19)《子张》824字 (20)《尧曰》370字...

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 译文
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

卫灵公篇四
【日期】20220217【主讲人】樊登老师 【主题】卫灵公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寻找第四种人际关系 一、【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樊登老师解曰】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生命与原则哪一个重要?就拿苏格拉底被处以...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 - 卫灵公 - 搜狗百科
端琬心得:[答案]工欲善其事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 卫灵公 原文 -
端琬心得: 必先利其器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 卫灵公原文 -
端琬心得: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060.htm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卫灵公》的原文是什么? -
端琬心得: 原文: 《说文》曰: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带必有巾,故从巾. 《释名》曰:带,蒂也,着於身如物蒂也. 《易·讼卦》曰:或赐之鞶带,终朝三褫之.(鞶,命服之草带上饰也.) 《礼记·玉藻》曰:革带博二寸. ...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卫灵公中以思,无益,不如无学也告诉我们 -
端琬心得:[答案] 原文出自于《论语·卫灵公》第32章,原文的内容应该是:“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原文是针对该章的内容“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衣不寝'”而言. 所以,该章的全文大意为: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来思索,没有得到好处,不如去学习....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卫灵公》的内容?
端琬心得: 论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 共四十二章默认分类 2008-11-09 23:33:2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合并为一章,所以说“凡四十一章”.) 15....

民丰县15888828478: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译文 -
端琬心得: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民丰县15888828478: 《论语》《卫灵公》 -
端琬心得: 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做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后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城)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