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吗,有依据吗?

作者&投稿:廖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实的周幽王,因女子而死,“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存在?~

对于夏商周三朝的灭亡,历史上曾有文人归结为是“红颜败国”:夏亡于末喜,商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关于褒姒亡西周的故事,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是典故“烽火戏诸侯”。不过,对于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真假,历来是有争议的。

1、“烽火戏诸侯”的漏洞在哪里

《吕氏春秋》、《史记》、《烈女传》是较系统记载“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因为周幽王宠姬褒姒不笑,周幽王大伤脑筋,最终用点燃烽火,各诸侯紧急勤王,却发现是假情报,于是乱哄哄聚集在城下,狼狈不堪。褒姒见状,终于笑了……

西周都城是镐京,各诸侯国遍布黄河流域。烽火点燃,各诸侯离镐京远近不同,不会同日到达,并聚在城下乱成一团。诸侯行军会有斥候前哨,断不会到都城后才发现没有敌情。甚至对于西周有没有烽火台也有人怀疑:为抗击匈奴,汉朝才开始设置烽火台。

2、这是谁编出来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为人所熟知是源自《吕氏春秋》:西周都城临近胡地,周天子与诸侯要约:建高台在王道,台上设置大鼓,如胡戎侵犯,击鼓相传,诸侯起而来相救。而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击鼓而诸侯兵至……没错!吕不韦的门客说是“击鼓戏诸侯”。

这是不是间接承认了,秦国时尚没有烽火狼烟的军事传递?《史记》则完整讲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数举烽火”。而之后刘向编撰的《烈女传》延续了司马迁的说法,周幽王“数举烽火”,同时说周幽王“烽燧大鼓”,烧烽火、击大鼓都干过。

3、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而亡国,其实比较符合后世文人所说的“红颜败国”。主旨是提醒国君不要沉湎于声色之中,要远离祸水,远小人,亲贤臣,如此才能治理好国家。当然,这是编这样故事的核心思想。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周幽王之死,其实是与申侯密切相关,正是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导致西周的灭亡。随后继位东周首任天子的周平王,是申侯等大臣拥立的,而且周平王的母亲正是申侯的女儿。为掩盖申侯弑主之举,编出这样的故事用以说明周幽王实在该死。

4、真相到底是什么

“烽火戏诸侯”真相是这样的:申国是夏朝诸侯国,炎帝后裔,侯爵,世称申侯。因为源出姜姓,得到周天子信任,被委任守护边境的重任。周幽王娶申侯女为王后,宠爱美女褒姒后,就废掉申后、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申侯外戚地位被褒氏族人取代,申侯只好举反对废长立幼大旗,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各诸侯不满周幽王不遵周礼,不来救驾,西周灭亡。申侯同鲁侯、许侯拥立周平王,为酬谢申侯援立之功,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

《竹书纪年》对于上述历史真相的记述更加直白:

从热衷于巡游的周穆王起,西周国库日渐空虚,周幽王继位后不断增加异姓诸侯赋税,此举被诸侯普遍反对。晋文侯又与郑桓公攻打鄫国,占据土地取名“郑父之丘”。然后,周幽王为讨褒姒喜欢,搞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之事,太子宜臼跑回申国后,又派人追杀……

先是周幽王不顾诸侯死活,为追求个人享乐向诸侯国加税;鄫国又受到晋、郑两个周天子同姓国家的欺负;申侯女儿失去后位、外孙又被追杀,这真是无路可退了,于是申侯与鄫国一拍即合,利用申侯守边与犬戎熟识的优势,三方联军灭掉了西周。



5、终极答案原来是这样的

周幽王朝政昏暗,喜爱声色犬马,加之被诸侯所痛恨,因此申侯、鄫国引来犬戎时,无人相救,西周被灭可谓正得人心。周平王继位,感激还来不及,哪有工夫去追究申侯弑君之罪。而且还编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证明周幽王死得其所。

这就是终极答案!为了进一步佐证周幽王该死,史料还记载了一件事:周幽王的同胞兄弟詹文侯,周幽王继位后任少师,见周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就辞职返回封地。后来周幽王被申侯等所杀,而詹文侯毫发无损,后世子孙得其荫福。

如此看来,周幽王死前已众叛亲离。再给你编段故事又算得了什么。最后要说一句:正史说美姬褒姒被掳往胡地,野史则说褒姒被申侯所杀……

新任周天子和重新夺回外戚地位的申侯,是不会关心一个“红颜败国”主角最终归宿的。

西周最后一位“王”名为姬宫湦,史称“周幽王”。他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周幽王曾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却无人来救,结果被犬戎所杀死于骊山脚下戏河边,《国语·鲁语》称“幽(王)灭于戏”。
今在陕西临潼不但流传有许多与周幽王相关的传说故事,还留有宋家村“幽王冢”,该墓葬自唐代以来一直被认作是周幽王陵。但学界对临潼戏河周幽王死处、幽王冢仍存异议,故在此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陕西临潼的“戏水”
临潼的“戏”地和“戏水”在文献中既有直接记载、也有间接注释。今临潼戏河即为古“戏水”,是无异议。但对二者的名称起源存在争议,仅《临潼县志》中有两处记载:
戏,《路史》:“炎帝后,姜姓之国,曰戏。今新丰有戏亭”,《六国表》:“秦历公十六年补戏城。注:戏,西周邑名。”戏河,《两京道里记》:“戏水,周幽王与褒姒戏游于此,故名为戏。”两处记载相互矛盾,按《路史》即先有戏地、后有戏水,按《两京道里记》则先有戏水、后有戏地;戏地和戏水得名有两个起源,但《路史》是神话传说,不足为据;《两京道里记》又早已佚失,以致两种观点都无法考证,现今可考的事实是“戏水”得名于“戏”地。
首先,“戏”是西周末年就已出现的地名,《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仅载有“戏”,如“戏”是水名则应按文献书写惯例写为“戏水”,如《左传》“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乃西南渡淮水”、“卜曰:泾水为祟”等;

其次,“戏水”称谓比“戏”出现的时间晚,《水经注·渭水》引“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首次指出“戏”是河流名称,孟康是曹魏(三国时期)著名学者,相较可见“戏水”之名比“戏”晚出现约一千年,孟康应是依据“今戏亭”来命名今“戏水”;
最后,在文献中未见直接按河流名称来命名地名,因为此种命名方式容易引起混淆。众所周知,河流长度长、流域广,按河流名称直接命名地名存在指代范围过大的问题,如确有必要的则多加限定词汇如“泾阳”特指泾水之阳的地域,“洛下”即指洛阳。
后世认为“戏”得名于“戏水”主要是受到《水经注》的影响。《水经注》是权威地理志书,其以水(河流)为纲要,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被后世广为认同、引用。
《水经注》载:“戏水。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对“戏水”考证详实、描述准确,遂使“戏水”之名得到认可,加之后世权威文献《括地志》“戏水源出雍州新丰县西南骊山”、《资治通鉴》“帝不从,自渭南向长安,庚辰,至戏水”等皆加以引用,致使“戏”就是“戏水”、“戏”得名于“戏水”这类概念深入人心,逐渐误导世人认为“戏”地得名于“戏水”。

二、“幽(王)灭于戏”的史实
“幽(王)灭于戏”出自《国语·鲁语》载:“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但这并非第一次出现“戏”地,该地名始见于《春秋左传》载:“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战于戏。”另又《郑语》载:“幽王伐申,申、缯召西戎以伐周,杀幽王于骊山戏下,桓公死之。案:骊山戏下,公序本作‘丽山戏水’,考异卷四:案‘水’字疑误。鲁语注云:戏,戏山。”
其中“幽灭于戏”和“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是同一事件——即申国联合犬戎破镐京、杀幽王,“戏”显为同一地点。该事件在《史记》中共有四处记载:《周本纪》“遂杀周王骊山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秦本纪》:“杀幽王骊山下”、《郑世家》“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匈奴列传》“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但《史记》没提及“幽王伐申”,或是司马迁在记述时混淆了“幽王伐申”和“骊山之役”这两个事件的性质。
如文献所载,《国语》中有“骊山戏下”,而《左传》中只有“戏”、《史记》中只有“骊山”,直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才将“骊山”和“戏”之间关系理清。

《水经注》载:“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
郦氏明言:“余按迁《史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郑。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幽王陨于戏,郑桓公死之。”以示他是经过仔细考证、辨析才认定《春秋》、《国语》等文献中的“戏”即今临潼骊山北部的“戏水”,这一正确论断得到后世认同。
三、宋家村“幽王陵”辨疑
周幽王因“犬戎之乱”而死于戏水河边。今陕西临潼区代王街办宋家村有大冢一座,呈圆形,现存封土高两米,据传说是周幽王死后葬处,墓前立碑,碑文由陕西巡抚毕阮所题“周幽王陵”四字。
关于周幽王陵的记载,始见于西汉时期,《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馀深,乃得云母,深尺馀,见百馀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馀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按其所载,周幽王陵相当高大且墓室内陪葬多名妻妾。该记载后被《太平广记》等加以引用,但该段记载并未说明周幽王陵的具体地点。且西周时期王陵至今未有一座得到确认,至今对王级别墓葬形制与规格均不清楚,今学者仅将其定为疑冢。
西周王墓虽然未有发现,但入葬礼制在古代文献中却有较多记载,《周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後丗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隋唐孔颖达对其进行注解:“不封不树者,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表明西周时期墓葬其特点就是“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也没有广栽树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临潼宋家村周幽王陵却有高达两米的封土,考虑到水土流失的因素,原封土应该更为高大,这显然与西周葬制不符。在陕西咸阳原上有周文王、武王陵,两个陵墓皆有高大的封土,墓前有陕西巡抚毕阮所立墓碑,自唐代以来一直在此官祭周文、武王,建国以后经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其皆为战国秦墓,应为秦公陵、或秦永陵,绝非西周墓葬。在洛阳地区发现、发掘的周定王陵等东周王陵也并无封土,据此推知《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幽王冢”应不是周幽王葬处。

结语:
综上所述,临潼戏河实得名于周幽王与褒姒游戏于此,且戏这一地名源于戏河,即先有戏水后有戏亭、戏水亭等地名。西周末年周幽王死于此地确无异议,但宋家村的幽王陵绝非是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在西汉《西京杂记》中有相关记载,除此之外再无记载,直到唐朝杜佑所著《通典》中才再次出现,《通典》:“昭应……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汉成帝昌陵。有戏水亭,即周幽王之死处。”其间跨度超过六百年,所以无法确切了解临潼周幽王陵的历代保存情况,也无法核实该墓葬出现在临潼区代王街办宋家村的时间。
不过《通典》也提供了一些较为宝贵的信息,即周幽王被犬戎所杀,死亡地点在“戏水亭”,即今戏河西岸台塬之上,死后被收敛葬于此地,所以才有周幽王陵。这种推理观点符合古人的认识,因此在缺少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前代文献梳理的情况下,将周幽王陵便定位在此处显然论据不足,而从馒头状封土来看,或为一大型汉墓。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所以才导致国破家亡。诚然,这个观点也是目前的社会主流,就跟大家都认为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失期当斩所以才被迫发起的一样。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要真的盲目听信一人之言,而放弃了解其他真相的机会吗?笔者个人觉得,这个是我们应该考虑一下的问题。言归正传,西周灭亡,真的是因为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吗?笔者不才,对此有些其他的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看到这里事情基本也就一目了然了,《史记》中的原文是说,褒姒不爱笑,而周幽王为了让她笑,便用烽火戏诸侯的方式来博取褒姒一笑。后来周幽王多次故技重施,所以诸侯都不再信任于他。再往后,周幽王想要废除掉王后和太子,因而得罪了申侯(王后的亲家),所以申侯联合其他两个部族进攻周幽王,而周幽王在燃起烽火后并没有得到诸侯的援助,所以周幽王被申侯和其他部族杀死,不但褒姒被掳掠而去,就连西周都城镐京都被劫掠一空。

上文是正史中的记载,所以我们就以上文为蓝本,看看这本出自正史《史记》中的记载,是否是真的。

史料《吕氏春秋》记载:“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因为篇幅原因只截取了一部分,但相信大家也能看的明白。作为比《史记》更早几百年的另一部正史,《吕氏春秋》中的记载说,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如果有戎狄进攻,只需敲响大鼓即可,而不用舍近求远的搞什么烽火台。另外这里需要提到,烽火台作为军事设施并大规模应用在实战之中,其实在汉朝防备匈奴的时候,而且主要也是用于长城附近。


此外,虽然墨子在生前就提到过利用烽火来防备,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被大规模采用,这也是笔者查阅包括《左传》《春秋》在内的多项史料后得出的结论。当然,就算是使用大鼓的方式来传递消息也不太可靠,毕竟鼓声传不了太远。而且镐京附近本身就有大量姬姓宗室诸侯存在,一旦镐京受到袭击,即使不用传递消息他们也能第一时间知道。

所以,所谓的周幽王利用烽火和鼓声来向诸侯传递消息的这一观点,并不可靠。或者就事论事地说,这个的真实性估计连百分之三十都没有。如果您不相信,可以接着往下看。史料中提到,周幽王跟褒姒是在骊山观看烽火戏诸侯的,而骊山距离镐京还有一段距离,虽然不长,但按照古代的交通,最起码也得好几个小时才能赶到,毕竟大军赶路跟小股部队赶路不同。

我们假设,当各地诸侯真的看到周幽王的求救烽火后,那会发生什么呢?当然是诸侯们立刻找来车马和士卒,并赶往烽火点救援幽王。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游戏呀,你诸侯看到烽火之后是需要时间将战车套上马匹,并召集士卒和武士前来集合的。而且西周时期能打仗的都是贵族,贵族总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都在原地待命。所以等你让贵族穿好盔甲,车夫套好马车,并全部整装待发的时候,起码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以上,这个还都是最快速度。

此外,既然已经用上了烽火,那距离肯定不是一二十里这么一点点的路(周朝封国都是五十里起步),同时按照古代的路况和行军速度,一天恐怕也就走个三四十里。我们假设每个诸侯距离镐京(骊山)都是五十里,那赶过来最快也得一天。而周幽王和褒姒能看到什么呢,他们只会在傍晚时分看到,累的不成样子的士卒和两眼都快喷火的诸侯,先不说这个好不好笑,笔者是不相信周幽王真的敢将这样的事情在做第二次。毕竟,西周末年可不是西周初年,那时天子六师和殷八师早已经不复存在。

最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儿,笔者不确定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件事绝对是子虚乌有的,是后人杜撰抹黑的。至于为什么要杜撰抹黑,那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是不得而知了。



真的有发生。因为史记上明确的记载着这件事情曾经发生过,并且导致周朝的灭亡。

真的发生过。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这件事情曾经发生过。最后导致周王朝灭亡。

你先去查清楚烽火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就知道这段历史的真假。再说烽火的作用又不是召集诸侯抵御外敌的,而是当外地来犯时,点燃烽火台让百姓尽快进入城内。这个故事早就被清华竹简打假了。史记记载战国之前的历史根本就不可姓。什么三皇五帝夏朝,连文字,文物都没有。商朝的历史都是出土文物、甲骨文考证的。

回答如书:根据文史研究的结果,峰台戏诸侯并无确切记载。只是一个告诫人的寓言典故罢了。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思考周密,不可因小失大。并且不可以说谎骗人,不然,到真正危险的的时候,就没人相信了。


曹植被曹丕逼迫,无奈做七步诗的故事,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不过七步诗比喻得体,有乐府之风,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概是后人虚构的,并且如果真的发生过七步诗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三国志中一定会有相应记载,但实际上三国志对七步诗只字未提,三国志的取材一向严谨慎重,对于一些野史杂文是宁缺毋滥,而世说新语则为文人笔记,为了猎奇凑趣...

飞夺泸定桥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么
据杨成武生前回忆,战士魏小三最早牺牲,从桥上脱手落入河中。接着,中了弹的刘大贵也趴在铁索不动了。紧跟着,刘大贵落入水中。不料对岸燃起火来,铁索烧得发烫,冲在前面的刘金山始终抓着铁链,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铁索上烫下的伤痕。“子弹打得铁索叮当响,有两名突击队员掉下去了……我站在...

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吗?历史上真实的特洛伊战争是怎么回事?
真难说其真实性。认识特洛伊城,人们最早开始于《荷马史诗》,那时候它是一座虚构的城市。但也是这部著名的《荷马史诗》才使现实中人们对特洛伊城有了了解。19世纪70年代,考古学鼻祖海因里希·谢里昼通过他执著而卓越的考古发现,使达座荒丘下的古城终于在世人面前从虚幻走向隐约的真实。谢里曼从小就被...

改稻为桑是史实吗?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
最近很多人看了这个《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其中这个改稻为桑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么这个改稻为桑在明朝时期真的发生过吗?还是说知道这部电视剧里面自创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看看真实的情况吧。1、改稻为桑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明...

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也发生过吗?
谁都想当英雄,一个盖世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实现的男人的心目中的英雄梦,男人们的英雄梦绝大部分人是不能实现这种梦想的,只能把感情寄托在这种历史的故事中,幻想自己也是一位英雄。所以说关羽千里走单骑在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虽然没有千里走单骑没有历史中记载的那样的荡气回肠,...

历史上那些“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存在的事件,你知道哪几件吗
一个文武双全、权倾朝野的英俊王爷放着纯真少女不娶,却娶了一个有孩子的寡妇,你或许会认为这是古装剧里才有的情节,可还真不是,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它就发生在晋朝,而这位英俊王爷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琅邪王司马睿。公元312年,36岁的司马睿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的结发妻子、王妃虞...

曹操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历史上真发生过这件事吗?
曹操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只是罗贯中为了将曹操这一人物塑造的更加全面,在书中增添的情节,目的就是为了给曹操增加多面性,让人除了看到曹操奸臣的一面外,也看到他孤胆英雄的一面。在《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董卓暴政导致王司徒难以忍受,便悄悄地找到曹操,那时的...

相传北宋宫廷中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这在历史中真实发生的吗?
在历史上你知道相传北宋宫廷中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这在历史中真实发生的吗? 我们一起来聊聊吧。“狸猫换太子”事件的大致内容为:宋真宗在皇后去世后,刘妃与内监、产婆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妃所生婴儿,李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他们真的那么厉害吗?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虽然没有小说里说的那么厉害,但是也算是三代忠良,为国尽忠的典范。第一代杨家将,杨继业。杨继业是太原人,自幼喜欢奇马射箭,练的一身本事。靠军功获得建雄军节度使,因为作战勇敢,被人号称“杨无敌”。杨继业投奔大宋之后,追随太宗皇帝北伐,借此希望夺回燕云十六州,但是此...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目前确实没有实际考证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若真是实打实的历史事件,恐怕早就得到验证了。不过事情总没有空穴来风,就像古人喜欢根据一些新鲜事物写诗一样,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段佳话或许也是有据可依的。关于历史上是否有唐伯虎和秋香这两个人我们倒是值得揣摩一下。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商州区18817607157: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存在?几天前看百家讲坛,说经过考察烽火是在西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所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可信度不大.烽火戏诸侯到底... -
宋承血栓:[答案] 说实话,我很怀疑那件事的存在,我觉得李山教授讲的有一定道理

商州区18817607157: 历史上“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
宋承血栓: 是真的.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商州区18817607157: 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
宋承血栓: 假的,当时的烽火台比较原始,还不能被较远处看到,何况诸侯诸候即使赶来也需要几天或数月赶到

商州区18817607157: 真的有烽火戏诸侯一说吗 -
宋承血栓: 有.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

商州区18817607157: 真的有烽火戏诸侯这么荒唐愚蠢的事情发生吗? -
宋承血栓: 首先,历史上确有此人此事,荒唐愚蠢、荒淫无度的君王比比皆是,在一个万人之上、为哦独尊的位置上,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不知民间疾苦,只图自己享乐的人大有人在. 当然,在历史长河的传承中为了给世人警醒,,多少会稍加夸大演绎一点.

商州区18817607157: 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的事例有没有 -
宋承血栓:[答案] 有一个孩子在放羊,他很无聊,就撒谎说:“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山来,发现狼并没有来是小孩子在说谎.一连几岁小孩子都在说谎,之后人们再也不相信这个孩子.终于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小孩子拼命呼唤,可是大人们都不相信这个孩子了,...

商州区18817607157: 急!要关于名人诚信的真实事例! -
宋承血栓: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

商州区18817607157: 烽火戏诸侯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是谁,当时的历史背景怎么样? -
宋承血栓: 西周,周幽王,诸侯割据

商州区18817607157: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历史发生在那座山上 -
宋承血栓: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商州区18817607157: 周幽王和褒姒的事例谁能提供 -
宋承血栓: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