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心和识的区别

作者&投稿:衅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谈潜意识于心意识区别~

- -标题跟内容完全不符合
常理来讲 我们可以把潜意识比作无法察觉到的原动力 潜意识之所叫潜意识就是因为他不会进入意识层面 但她是你所有行为的归依 心意是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 佛家的?
人们经常会处在这种混乱的心理感受里 自我预感 自我求证 再自我建构 这种预感有很强的建构能力 一个有强迫性行为或观念的人 会突发一种预兆 然后停下来 等待一个糟糕的观念产生 又被迫似地重复一种行为直到预兆变弱 观念淡化 正如失眠使人焦虑 焦虑使人失眠一般 因“害怕”而害怕 明知自己不喜欢 却总是全神贯注地在内心去体验 去寻找

至于你现在的情况 想知道为何会如此 要么是把你身活的近况全全透露出来 自己做分析 要么就是求助专业人士 但我觉得很是没有这必要 用思维个
其实你说得很好 不去理它 任由它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也是森田疗法的特点 一切顺其自然
精神病院是让患者接受那些他们认为不正常的思维和想法 而不是去排斥

  您对佛学比我精通。我试着来回答问题,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佛的因缘说、唯识说其实都是遵从般若说的,很多人认为佛的因缘说、唯识说和般若说有矛盾,那是他们还没有读懂佛经。   “现代唯物论的客观”是说“有”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有”。唯识说“有”不是“有”,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生”(心念)并不是佛要说的根本,根本是“明心见性”,“性”才是“诸法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也是自己的真相)。   可见“现代唯物论的客观”是错认了假相,认为假相是实实在在的,如梦中人不知道是梦境。唯有见性的人真知道“现代唯物论的客观”是“有”同时是“空”。   “性”不在别处,就在相中,不是离开相另外有一个“性”。“无”、“断灭空”是邪见。因缘不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佛成佛,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因缘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客观规律,事物变化演绎遵循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和“现代唯物论的客观”的根本差别在于:   “现代唯物论的客观”,错在不知道相有性空。   佛教的因缘说:万法皆空(相有性空),因果不空。   这个问题能体现佛法的妙义,是一个好问题。但本人智慧浅薄,难以说圆满。还有,这个问题的彻底答案,不在思想言说,是要摈弃言说的。

阿弥陀佛!
佛教所讲的心,不是肉团心,而是灵性自性,也叫做妙觉真心,
识,为根尘意识,六根都有自己的“识”,眼耳鼻舌身意,比如把眼睛蒙上,给你尝水果,舌识立刻就能知道是苹果葡萄香蕉,这就像本能反应,但是,细分下来,还要靠曾经的记忆,如果没有尝试过的水果,因为没有了记忆,就判断不出来了,而起到最终判断的决定者,还是自心自性。
自心自性不生不灭,而六识却依附于肉体的六根,肉体死亡火化,六根六识也都随着灭尽,这和十二因缘里由胚胎发育成器官之后,六根意识进入肉体,到出生这一生中,六识在掌控肉体的感受,拼命的和自心自性争夺掌控权,而人在世间,如果过分依赖六根六识的感受,不能让灵明自性妙觉真心出来做主,在怎样努力修行,也不能见性,徒劳无功!

心和识的区别如下:
1.心是生理学概念,是心脏,是人体血液流动的发动机,而识是心理学概念,是感觉和知觉,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2.心是物质概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识是精神概念,是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3.心是生理学概念,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识是心理学概念,是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4.心是生理学概念,是身体器官,而识是心理学概念,是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总之,心和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都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惠民县13433377415: 识心和心识的区别,佛教 -
绽送利多: 潜意识一般说来就是第七识意根,心意识在大乘佛教中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禅宗的典籍中)主要是说的第六识,也就是意识. 两个识虽然都属于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也就是了别的主体我们称为识.但是两者的特性差距很大. 首先末那识他...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语 心意识指的是什么? -
绽送利多: 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储藏很多的“种子”,类似于前世的记忆.这些种子遇到一定的机缘,可以变现成现实的活动(现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末那识是无间断的执着第八识为“我”,佛教认为这是众生一直处于染污状态不能觉悟和解脱的原因.识是指前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色识、身识、意识.前五个是我们的五官的感官认识,第六个意识是我们的思维活动.我这是最浅显的解释,其实这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比较复杂.如果楼主对佛学有兴趣,可以站内联系,一起探讨交流.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教是唯识论还是唯心论、有什么区别? -
绽送利多: 佛教,既不是唯识论,也不是唯心论. 还得修习禅定,没时间讲,而且,也给你讲不明白. 如果想明白,推荐你读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之外,也不可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华严经. 如果诚恳读经了,十年之后再来问.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教中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分别指什么? -
绽送利多: 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 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教说的,心识是有开始的,请问心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绽送利多: 心识,指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惠民县13433377415: 心、意、识的概念 -
绽送利多: 心、意、识通常,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佛教里对心所赋予的内涵是“积集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有情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

惠民县13433377415: 识.是什么意思 -
绽送利多: 识,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

惠民县13433377415: 五蕴指的是哪五蕴? -
绽送利多:[答案]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 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教的五蕴之苦是什么?
绽送利多: 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惠民县13433377415: 佛教心法是什么 -
绽送利多: 佛教心法有两种,一种叫心王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前六识,还有末那识,再加上就叫前七识,也叫七转识,因为都是转生出来的,不是本有的,最后加一个本有的第八识,阿赖那识,一共叫八大心王. 1、心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