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特点、离子机制和生理意义。(突触前膜均去极化)

作者&投稿:菜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答案】: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K+、C1—尤其是C1—的通透性,则后膜产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为什么会作为一个抑制电位
突触后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另外还区别为以化学传递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传递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与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流进行电传递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

临床医师资格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EPSP,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导致递质门控通道开放,使Na+流入,引起局部去极化,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IPSP,由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epsp和ipsp是什么意思
EPSP 和 IPSP 是什么意思?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和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是神经元相互作用中的两种电位变化。神经元是大脑中的基本单位,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通过突触连接实现。当神经元受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时,会产生 EPSP 或 IPSP,导致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评论 13 3 小轩凌雪 采纳率:29% 擅长: 人体常识 为您推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仰制性突触后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突触产生兴奋 ...

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C 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的一种局部电位,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钠和钾(主要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部超极化电位。故...

突触后抑制是什么?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突触后膜 - na+,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i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突触后膜 - cl- 内流 - 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好似一个整合器,突触后膜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的代数和1.兴奋性突...

ipsp是什么?
1. IPSP是什么?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这种递质主要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其作用是导致突触后膜对氯离子(Cl-)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氯离子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2. EPSP是什么?EPSP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为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它是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

生理学论述题:试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
1. 当兴奋(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纤维末端时,它通过化学的或电的方式被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在那里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超极化和离子透性的增大,这种短路效应减少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去极化,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发生。3.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都由突触前膜、突触后...

什么是IPSP和EPSP?
要理解IPSP和EPSP,首先要知道它们是神经元间通信的重要机制。IPSP,全称为抑制性突触前膜后电位,是由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Cl-(氯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神经元内部出现局部超极化电位,抑制神经活动。相比之下,EPSP,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为ex置citatory postsynaptic ...

突触后膜电位相对幅度
不同的神经元和突触类型中会有所不同。突触后膜电位的相对幅度在不同的神经元和突触类型中会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突触后膜电位的幅度可能较小,例如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会使神经元的膜电位下降,幅度通常在几毫伏到几十毫伏之间。相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会使神经元的膜电位上升,...

电白县17751878487: 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及特点 -
逮虎重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

电白县17751878487: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
逮虎重酒:[答案] 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的可以让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就是纳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造成电位差,而抑制性的神经地质则抑制膜电位的变化.

电白县17751878487: 比较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不同
逮虎重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们的不同这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以及这些递质与突触后膜的不同受体相结合来决定的.EPSP沿着轴突传导去影响其他神经元,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IPSP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因而出现抑制效应.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呵呵,me的生物,就这样了.不知道你懂了没.

电白县17751878487: 叙述突触的信息传递过程? -
逮虎重酒:[答案] (一)突触概念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按接触部位不同,可将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三类;按功能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据电镜观察,突触由突触前膜、...

电白县1775187848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选项:a、极化b、超极化 c、后电位 d、复极化e、去极化 -
逮虎重酒:[答案] 选e. 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电白县17751878487: 若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则下一神经元会不会引起膜电位变化 -
逮虎重酒:[答案] 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机能活动的影响不同分为两类: 1.兴奋性突触.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受体,与之结合,使后膜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特...

电白县17751878487: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
逮虎重酒:[答案] (1)突触连接: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 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则提高突触后膜对K+...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