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作者&投稿:朱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圆周率的故事
1.祖冲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2.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16位;
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35位;
1990年,计算机4.8亿位;
2002年12月6日,东京大学,12411亿位。
◆“0”
罗马数字没有0;
五世纪时,“0”从东方传到罗马,当时教皇非常保守,认为罗马数字可以用来记任何数目,已足够用,就禁止用“0”,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介绍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发现后,对它施以酷刑。
◆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两位古代神化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伏羲手中物体就是规,与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物体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古代中国的抽屉原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成功地运用抽屉原理来分析问题的例子。例如宋代费衮的《梁溪漫志》中,就曾运用抽屉原理来批驳“算命”一类迷信活动的谬论。费衮指出: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八字)作算命的根据,把“八字”作为“抽屉”,不同的抽屉只有12×360×60=259200个。以天下之人为“物品”,进入同一抽屉的人必然千千万万,因而结论是同时出生的人为数众多。但是既然“八字”相同,“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

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都有类似的文字。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我国学者虽然很早就会用抽屉原理来分析具体问题,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抽屉原理的概括性文字,没有人将它抽象为一条普遍的原理,最后还不得不将这一原理冠以数百年后西方学者狄里克雷的名字。

抽屉原理的应用

1947年,匈牙利数学家把这一原理引进到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当年匈牙利全国数学竞赛有一道这样的试题:“证明在任何六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三个互不认识的人。”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屉原理,要证明这个问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用A、B、C、D、E、F代表六个人,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如A吧,把其余五个人放到“与A认识”和“与A不认识”两个“抽屉”里去,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三个人。不妨假定在“与A认识”的抽屉里有三个人,他们是B、C、D。如果B、C、D三人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三个互不认识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两个互相认识,例如B与C认识,那么,A、B、C就是三个互相认识的人。不管哪种情况,本题的结论都是成立的。

由于这个试题的形式新颖,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使不少人知道了这一原理。其实,抽屉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在起作用,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等,都不难看到抽屉原理的作用。

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普乔柯趣题
普乔柯是原苏联著名的数学家。1951年写成《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这本书中有下面一道有趣的题。

商店里三天共卖出1026米布。第二天卖出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卖出的是第二天的3倍。求三天各卖出多少米布?

这道题可以这样想:把第一天卖出布的米数看作1份。就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第一天为1份;第二天为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为第二天的3倍,也就是第一天的2×3倍。

列综合算式可求出第一天卖布的米数:

1026÷(l+2+6)=1026÷9=114(米)

而 114×2=228(米)

228×3=684(米)

所以三天卖的布分别是:114米、228米、684米。

请你接这种方法做一道题。

有四人捐款救灾。乙捐款为甲的2倍,丙捐款为乙的3倍,丁捐款为丙的4倍。他们共捐款132元。求四人各捐款多少元?

鬼谷算
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比如,一篮鸡蛋,三个三个地数余1,五个五个地数余2,七个七个地数余3,篮子里有鸡蛋一定是52个。算式是:

1×70+2×21+3×15=157

157-105=52(个)

请你根据这一算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新华小学订了若干张《中国少年报》,如果三张三张地数,余数为1张;五张五张地数,余数为2张;七张七张地数,余数为2张。新华小学订了多少张《中国少年报》呢?

1.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2.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4.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把图形分成全等的两分。
  5.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6.图形对称。 编辑本段定理及其逆定理
希望采纳!!!!!

抽屉原理的应用

1947年,匈牙利数学家把这一原理引进到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当年匈牙利全国数学竞赛有一道这样的试题:“证明在任何六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三个互不认识的人。”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屉原理,要证明这个问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用A、B、C、D、E、F代表六个人,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如A吧,把其余五个人放到“与A认识”和“与A不认识”两个“抽屉”里去,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三个人。不妨假定在“与A认识”的抽屉里有三个人,他们是B、C、D。如果B、C、D三人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三个互不认识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两个互相认识,例如B与C认识,那么,A、B、C就是三个互相认识的人。不管哪种情况,本题的结论都是成立的。

由于这个试题的形式新颖,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使不少人知道了这一原理。其实,抽屉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在起作用,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等,都不难看到抽屉原理的作用。

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普乔柯趣题
普乔柯是原苏联著名的数学家。1951年写成《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这本书中有下面一道有趣的题。

商店里三天共卖出1026米布。第二天卖出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卖出的是第二天的3倍。求三天各卖出多少米布?

这道题可以这样想:把第一天卖出布的米数看作1份。就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第一天为1份;第二天为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为第二天的3倍,也就是第一天的2×3倍。

列综合算式可求出第一天卖布的米数:

1026÷(l+2+6)=1026÷9=114(米)

而 114×2=228(米)

228×3=684(米)

所以三天卖的布分别是:114米、228米、684米。

请你接这种方法做一道题。

有四人捐款救灾。乙捐款为甲的2倍,丙捐款为乙的3倍,丁捐款为丙的4倍。他们共捐款132元。求四人各捐款多少元?

鬼谷算
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比如,一篮鸡蛋,三个三个地数余1,五个五个地数余2,七个七个地数余3,篮子里有鸡蛋一定是52个。算式是:

1×70+2×21+3×15=157

157-105=52(个)

请你根据这一算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新华小学订了若干张《中国少年报》,如果三张三张地数,余数为1张;五张五张地数,余数为2张;七张七张地数,余数为2张。新华小学订了多少张《中国少年报》呢?

采纳一下啦~~~我要提高采纳率啊 ~~~拜托拜托~~~~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
这两句仍是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却比原文来得委婉有含蓄,弃彼取此,亦全凭趣味。如果在趣味上不深究,黄山谷既写成原来两句,就大可苟且偷安。 以上谈...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

图解小学生常用成语典故词典
内容简介:《青苹果精品学辅2期:图解小学生常用成语典故词典》中每一条成语的解释,均从字到词,从本义到引申义,解释全面到位,深入浅出;每一条成语均配有原创例句,内容极富有趣味,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每一条成语均附有经典近、反义成语,方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积累和运用成语。《青苹果精品学辅2...

三苏祠有哪些趣味历史典故
三苏祠,是祭祀苏氏父子三人的祠堂。这祠堂原是苏家故居,元代改为祠堂,历经明清二朝,曾焚毁于兵火,又多次由官方修缮与重建,民国一度改名为三苏公园,千年来香火不断。大约是苏家兄弟二人少年登科、名动京城的故事太传奇太让人艳羡,在明代,还传说如果三苏祠中莲花并蒂而开,就是有人登科之象。门...

2020年小学趣味语文知识汇总
七、根据成语典故,在横线上填写历史人物的名字 1、(曹植)煮豆燃萁。2、(岳飞)精忠报国。3、(李白)铁杵成针。4、(诸葛亮)大摆空城计。5、(项羽)四面楚歌。6、(包拯)断案,铁面无私。7、(韩信)背水一战。8、(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9、(更羸)惊弓之鸟更羸 10、 (秦始皇)焚书坑儒 11、(...

汉字 典故
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

如何创设适当的数学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本文笔者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那些趣味横生的历史典故、...

快乐国学一本通:关于中国文化的1000个趣味问题图书目录
第二章聚焦朝政职官与名臣轶闻,如封建制度的古今含义,‘三公九卿’的职责,丞相和宰相的区别,文武官员的划分,以及明清官制的特色。科举制度的创立,官员的服饰与礼节,以及古代官场的称谓和休假规则,都将深入解析。接下来的章节,如法制揭秘、天地奇观、汉字奥秘、典故探源、思想智慧、教育趣谈、科技奇闻...

欧洲民间故事有哪些故事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后来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

适合小学生 的趣味数学
所以想请问大家关于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趣味数学故事。然后希望能提供些数学名人的故事。谢谢 展开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万圣节不只是玩装扮!原来有这4个典故
后来敬畏鬼神的意味逐渐转薄,到了近代美国万圣节晚上,大家更奇装异服地上街狂欢,小孩子打扮成各种鬼怪在各家门口大喊「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这种「勒索」的趣味习俗,演变成要大人请吃糖果。南瓜灯的典故 在万圣节还有雕刻南瓜灯的习俗,这是一则趣味的爱尔兰民间传说。据说有一个叫杰克...

石峰区17771886275: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
郟元人参: ◆圆周率的故事1.祖冲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16位;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35位...

石峰区17771886275: 关于小学生的趣味数学小故事 -
郟元人参: 1、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

石峰区17771886275: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50字数 -
郟元人参: 1、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

石峰区17771886275: 数学趣味小故事 -
郟元人参: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

石峰区17771886275: 数学趣味小故事 100字左右 -
郟元人参: 蝴蝶效应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石峰区17771886275: 数学趣味小故事 -
郟元人参:[答案]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

石峰区17771886275: 关于数学的小故事要短一点的,最好是6至10个小故事. -
郟元人参:[答案] 我现在觉得在这里也能做好事,我感到很高兴. 我找了一个故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

石峰区17771886275: 数学典故及数学故事 -
郟元人参: 鬼谷算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

石峰区17771886275: 有趣的数学故事,短一点,急要!!!!!!!!快快快!!!!!!!!!!!!!!! -
郟元人参: 大清早,公鸡就大声地叫起来“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一只小喜鹊被惊醒了,不高兴的喊:“这么冷的天,谁在叫啊,真烦人.” 喜鹊妈妈说:“孩子,该起床啦,公鸡也是为大家好,告诉我们天亮了.其实,他的叫声不但优美...

石峰区17771886275: 两则数学小故事,20--30字左右. -
郟元人参:[答案] 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