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 回回炮

作者&投稿:穆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忽必烈 回回炮~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那么,这种“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武器呢?人们的看法迥异。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笔者也认为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罢了。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外国,很早就有了“炮”。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而欧洲古代却称为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抛石机(炮)是古代战争双方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据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炮架上横置可以转动的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稍”,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稍的称为单稍,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稍,稍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炮索,索长数丈。小型炮有索数条,大型炮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炮索由1——2人拉曳。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曳炮人同时猛曳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在火药用于军事后,也还常常用炮抛掷火毯、毒药弹以及爆炸弹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炮,多数炮是将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
些在炮架下安装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炮。也有的炮,其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炮。
“礟”(今简化字为炮),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炮石发射情景为“炮石雷骇”。唐朝人李善注:“炮石,今之抛石也”。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郑繻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炮。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炮”(《新唐书•李密传》:“命护将军田茂广造云旝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攻打汴梁,架设炮数百具攻龙德宫,昼夜发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曳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炮攻取城堡。明朝以后,发石机之炮逐渐为火药之炮所取代。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于《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的说法,与“回回炮”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的说法并不相矛盾。因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回回炮手的总管和头领,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可能是回回炮的具体制作的指挥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在《元史》里都有传。说(蒙)元军攻打樊城、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是发石机的最原始的记载可能是《元史•亦思马因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当时指挥攻打襄樊的元军将领之一的阿里海牙传里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传》云:“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康宁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术》一书中,采用了《元史•亦思马因传》中的说法。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发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时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药炮弹。
“回回炮”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第501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第1042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图4)。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第四卷第7页载:
1272年 壬申 元世祖至元九年 宋度宗咸淳八年十一月
Δ亦思马恩献巨炮
元阿里海牙言:“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断其援,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元主以为然,适值回回人亦思马恩创作巨石炮来献,其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乃命送襄阳军用之。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第1318页载:“元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襄阳,用回族人亦思马因制炮,称‘回回炮’,利用重力下坠抛掷石弹,重达150斤”。
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第290页载:“襄阳、樊城之战 忽必烈对南宋用兵,采纳刘整的建议,首先攻打襄阳。襄阳地处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相对,是扼守长江的屏障。二城借浮桥来往,互为声援,唇齿相依,守御甚固。襄阳、樊城先后被元军围困六年(1267——1273年),人心无动摇,镇静如一日。但南宋救援不力,来援者均被击败,致使二城最终不保。1273年,元军又焚毁襄阳、樊城之间的浮桥,使二城不能互相支援,又使用新炮——回回炮(一种巨大的投石机)攻打樊城,遂破城。不久,襄阳因为孤城援绝,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取得襄阳和樊城,即打开了长江的门户”。
《中国古代史讲座(下)》(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在第264页,元史专家韩儒林先生讲:“中国最早的火炮出现于公元1350年(在宋蒙元襄樊之战后约一百多年时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枪,现在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
在第278页又讲:“打襄阳时,除了蒙古和各族的军队以外,还有新式武器。如回回炮(抛石机),就是从伊拉克传来的,能够抛出几百斤重的石头,攻打城堡非常有效,打樊城就是利用这种炮。当时,蒙古几乎把全世界最精锐的武器都集中到襄阳来,先后打了五、六年,最后还是因为襄阳的南宋守将投降,才打下来”。
那么,为什么说“回回炮”不是火炮呢?
这得从火炮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以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一说22世纪)——公元10世纪;后一阶段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约10——19世纪中叶。发生在13世纪的宋(蒙)元襄樊之战是处于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
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北宋发明的火药箭、火球 类火器,主要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南宋发明的铁火炮、火枪类火器,已有较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但这两类火器除少数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礟(发石机)等冷兵器来发射和投掷。因此,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
火枪的出现和演进,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进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制出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
然后是铜、铁火炮、火枪等火器陆续问世。
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是一种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的是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但就是这尊距离宋(蒙)元襄樊之战约60年的火铳,其盏口口径也只有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6厘米,重6•94千克。像这样的火铳怎么可能发射重达150斤的石弹呢?
总之,作为抛石机的“炮”,在中外古代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宋(蒙)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是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在早已经有的“炮”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而创制出来的更具威慑力、杀伤力的巨型“抛石机”。而决不是发射火药炮弹的“炮”。火药枪炮的使用那是宋(蒙)元襄樊之战百年以后的事了,到了明代中叶,火药枪炮的使用,才使作为抛石机的“炮”逐渐废弃了。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非常重要战役,历时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此战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对抗侵略的奇迹。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南宋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请求在襄阳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要求在襄阳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阳的第一个据点。 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在襄阳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蒙将史天泽在襄阳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阳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阳外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阳的据点,完成了对襄阳的战略包围。其次,建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  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  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从而揭开了襄阳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阳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阳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阳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阳市)、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 率轻舟 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 励士卒说:“这次救援 襄阳的行动,任 务十 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 死 的决心和斗志,你们 当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 愿,那就赶快离去 ,不要影响 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 情振 奋,斗志昂扬, 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 连成 方阵,每只船都安装 火 枪、火炮,准 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船 队到达 磨洪 滩, 被布满江 面的蒙军船 舰阻住,无 法通 过。张贵率军强攻,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 敌舰,然后用大 斧短兵 相接,冲 破 重 重封锁,元军被 杀 溺 而死者不 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 城中 。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 张入 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 民的斗志。然 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 顺阵亡, 几天以 后 , 襄阳 军民 在水中得 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 顺 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 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阳,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 对樊 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 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 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 炮 攻城。元军烧毁了樊 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 全孤 立了。 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 入 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 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阳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阳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阳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1268年-1279年 襄阳之战 1268年-1273年 淮西之战 1273年-1275年 郢州之战 1274年 沙阳、新城之战 1274年 鄂州之战 1274年 嘉定之战 1274年-1275年 丁家洲之战 1275年 岳州之战 1275年 焦山之战 1275年 临安之战 1275年 常州之战 1275年 重庆之战 1275年-1278年 扬州之战 1275年-1276年 潭州之战 1275年 泸州之战 1276年-1277年 静江之战 1276年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1276年-1278年 厓山之战 1279年 此战,历时12年,由于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确,善择伯颜等良将,注重发展水军和大力实行招降安抚政策,形成了军事、政治优势,致宋军于被动挨打境地,终于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宋则因政治腐败,治国、治军方针迂腐,奸相当权,排斥异己,任用庸才,赏罚失律,致使朝野上下,离心离德,招致败亡。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那么,这种“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武器呢?人们的看法迥异。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笔者也认为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罢了。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外国,很早就有了“炮”。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而欧洲古代却称为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抛石机(炮)是古代战争双方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据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炮架上横置可以转动的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稍”,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稍的称为单稍,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稍,稍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炮索,索长数丈。小型炮有索数条,大型炮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炮索由1——2人拉曳。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曳炮人同时猛曳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在火药用于军事后,也还常常用炮抛掷火毯、毒药弹以及爆炸弹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炮,多数炮是将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
  些在炮架下安装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炮。也有的炮,其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炮。
  “礟”(今简化字为炮),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炮石发射情景为“炮石雷骇”。唐朝人李善注:“炮石,今之抛石也”。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郑繻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炮。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炮”(《新唐书•李密传》:“命护将军田茂广造云旝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攻打汴梁,架设炮数百具攻龙德宫,昼夜发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曳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炮攻取城堡。明朝以后,发石机之炮逐渐为火药之炮所取代。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于《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的说法,与“回回炮”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的说法并不相矛盾。因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回回炮手的总管和头领,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可能是回回炮的具体制作的指挥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在《元史》里都有传。说(蒙)元军攻打樊城、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是发石机的最原始的记载可能是《元史•亦思马因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当时指挥攻打襄樊的元军将领之一的阿里海牙传里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传》云:“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康宁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术》一书中,采用了《元史•亦思马因传》中的说法。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发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时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药炮弹。
  “回回炮”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第501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第1042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图4)。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第四卷第7页载:
  1272年 壬申 元世祖至元九年 宋度宗咸淳八年十一月
  Δ亦思马恩献巨炮
  元阿里海牙言:“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断其援,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元主以为然,适值回回人亦思马恩创作巨石炮来献,其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乃命送襄阳军用之。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第1318页载:“元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襄阳,用回族人亦思马因制炮,称‘回回炮’,利用重力下坠抛掷石弹,重达150斤”。
  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第290页载:“襄阳、樊城之战 忽必烈对南宋用兵,采纳刘整的建议,首先攻打襄阳。襄阳地处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相对,是扼守长江的屏障。二城借浮桥来往,互为声援,唇齿相依,守御甚固。襄阳、樊城先后被元军围困六年(1267——1273年),人心无动摇,镇静如一日。但南宋救援不力,来援者均被击败,致使二城最终不保。1273年,元军又焚毁襄阳、樊城之间的浮桥,使二城不能互相支援,又使用新炮——回回炮(一种巨大的投石机)攻打樊城,遂破城。不久,襄阳因为孤城援绝,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取得襄阳和樊城,即打开了长江的门户”。
  《中国古代史讲座(下)》(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在第264页,元史专家韩儒林先生讲:“中国最早的火炮出现于公元1350年(在宋蒙元襄樊之战后约一百多年时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枪,现在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
  在第278页又讲:“打襄阳时,除了蒙古和各族的军队以外,还有新式武器。如回回炮(抛石机),就是从伊拉克传来的,能够抛出几百斤重的石头,攻打城堡非常有效,打樊城就是利用这种炮。当时,蒙古几乎把全世界最精锐的武器都集中到襄阳来,先后打了五、六年,最后还是因为襄阳的南宋守将投降,才打下来”。
  那么,为什么说“回回炮”不是火炮呢?
  这得从火炮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以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一说22世纪)——公元10世纪;后一阶段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约10——19世纪中叶。发生在13世纪的宋(蒙)元襄樊之战是处于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
  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北宋发明的火药箭、火球 类火器,主要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南宋发明的铁火炮、火枪类火器,已有较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但这两类火器除少数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礟(发石机)等冷兵器来发射和投掷。因此,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
  火枪的出现和演进,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进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制出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
  然后是铜、铁火炮、火枪等火器陆续问世。
  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是一种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的是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但就是这尊距离宋(蒙)元襄樊之战约60年的火铳,其盏口口径也只有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6厘米,重6•94千克。像这样的火铳怎么可能发射重达150斤的石弹呢?
  总之,作为抛石机的“炮”,在中外古代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宋(蒙)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是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在早已经有的“炮”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而创制出来的更具威慑力、杀伤力的巨型“抛石机”。而决不是发射火药炮弹的“炮”。火药枪炮的使用那是宋(蒙)元襄樊之战百年以后的事了,到了明代中叶,火药枪炮的使用,才使作为抛石机的“炮”逐渐废弃了。

rs


白城市15785585634: 傲视天地回回炮属于什么攻击?
金居牛黄: 这属机械,所以是普通攻击,并且是单体攻击.想了解更多可以找找忽必烈的战报,这是个能招的回回炮

白城市15785585634: 崖山海战十万人跳海是真的吗
金居牛黄: 首先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崖山跳海这事是有发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是并没有大... 1271年在攻打襄阳的时候忽必烈建立大元.最后利用了西域的回回炮终于把守了六年...

白城市15785585634: 傲视天地忽必列3围是多少 -
金居牛黄: 忽必烈:兵种蛮族回回炮,强大的单体机械附带战法伤害.统106,勇93,智80,招募价格1.1w

白城市15785585634: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派兵攻打过日本?
金居牛黄: 有的.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 三、在出发时,忽必烈拒绝配备马匹和回回炮,否则登陆五龙山部队可能在巨炮掩护...

白城市15785585634: 请问您们知道蒙古战队为什么不先占领韩国而是先打算占领日本呢最好有?
金居牛黄: 有,不过失败了.当时元朝集结朝鲜,女真部队向日本发动进攻,但遇到大风而失败... 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

白城市15785585634: 忽必烈的平生事迹有那些?紧急通知啊,暑假帮我!!!
金居牛黄: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创建者(1260~1294年在位),军事家、政... 后不断增兵,发展水师,督造回回炮,夺宋军之长.八年,定国号大元. 次年,改京...

白城市15785585634: 历史问题;元军两次攻打小日本的大致时间,什么季节,派的什么将领,?
金居牛黄: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 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

白城市15785585634: 元军由四川攻入临安 -
金居牛黄: 元军1235年,由四川攻宋失败,1258年由六盘山攻入四川失败,忽必烈以襄樊为主攻方向,灭南宋.

白城市15785585634: 古代的襄阳是现在的襄樊市襄阳区吗 -
金居牛黄: 古代襄阳、樊城二城为军事重地,并称襄樊.后来合并为一个市的两个城区. 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襄阳一直军事要地,历史上发生在襄阳的军事事件不计其数.金庸在小说中描写的郭靖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