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明代监察系统是如何在土木堡之变后重整朝政的

作者&投稿:超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政府体制内含诸多子系统,各个系统有其不同的作用,各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影响着政府的运转。

明代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极其严谨和周密,明代监察系统的功能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为维持政府工作的廉洁高效和维护皇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明代初期仿元朝建制,形成一套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府系统,全国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但仅凭皇帝一人的精力明显难以维持政府的运转,所以政府的运行也需要大批官员维持。

官员都是通过科举的方式才能获得入仕资格,虽然他们出身于不同的 社会 阶层,但都需要通过科考,科考是筛选官员的第一道门槛,当官员正式进入朝廷政府后,仍需活动在监管范围之内。

为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明代政府设计了一套双轨制监察系统,一条为都察院另一条则是六科。

都察院之下还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和按察司两处衙门,都察院是后两者的上司衙门,主要负责监察御史和按察司官员的考察,但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服从关系。

都察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各类被弹劾官员举证,辨明冤假错案,正天子耳目。六科的工作内容偏重于对行政过程的监察,主要通过审查六部百司的公文,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纠错弹劾。

六科既拥有审核公文奏章的权力同时如果皇帝的批奏出现问题,六科也可以将审核意见附奏在诏令上重新上奏。 这种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完善了公文内容。

明代的双轨制监察系统维护了皇权的稳定和中央集权政府系统的稳定,在都察院对官员的纠劾与六科对公文奏章的审核下,官员的行为与工作都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并且保证监察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

监察权一直都是宦官与内阁夺权时重点针对的对象,它象征着一种强大的权力,掌握监察权便意味着掌控六部诸司百官。政府系统从决策、执行再到反馈都在监察范围之内,监察权的有效性也决定着政府其他系统的执行力。

监察系统既可以维护皇权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军事权的掌控。监察权真正的服务对象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由皇权覆盖的皇室脉络。

各个政府官员效忠的不是皇帝而是皇权,一旦失去皇权的保护,官员就会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者。

明太祖创立监察制的初衷便是希望它能够服务于不断延续的皇室后代而不仅服务于某一代皇帝。例如在“土木堡之战”期间,监察系统作用于整个皇室,而不只服从于明英宗本人。

监察系统对于军事权的监察体制主要包括四种渠道:

一是严格控制军队的调遣权和后勤补给,监察机构可通过审查军队调遣、人员变动等方面来行使监察权;

二是监察官员可以不定期到军队中进行巡察,监察官员可以奉皇帝的命令到各军队中审察是否存在吃空饷、军队贪腐等现象,同时兼具监察该军队作战能力的任务;

三是御史具有直接弹劾腐败军官的权力,如发现该军官存在消极迎战、贪污军饷等行为,御史可直接将该军官的行为弹劾至上;

四是御史具有随军监察的权力,面临战事,皇帝会派遣御史前往营中监督作战过程,适时可参与军事决策,甚至在某些必要情况下,御史可直接担任该军队中的最高长官,统领全部军务。

“土木堡之变”是明代中央集权政府系统遭受到的一次重大的外部刺激,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政府一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中。

在此次危急之时,监察系统在明代政府系统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通过与各子系统之间的适应、协调等功能,迅速对危机做出了正确反应,通过拥立景帝、清算王振党羽等决策,挽救了明朝。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明朝数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围困一夜之后迎来了全军覆没的惨败结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近半数的官员战死沙场,明代朝廷面临着一度瘫痪的局面。

在危机时,幸存官员众说纷纭,人心惶惶,有人提议南迁,也有人提议死守城池,在这种局面下,朝廷内部爆发了著名的“南迁之议”。

最终,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战胜了主张南迁派的声音,决定死守北京、背水一战。为稳定军心,朝廷内部需尽快选出一位新皇帝即位,否则军心时刻有再度溃散的风险。

但当时的皇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无法给惶惶不安的官员带来安全感,无奈之下,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当时镇守北京负责监国的朱祁钰身上。

新皇匆匆即位,为保卫北京城,他迅速调令各政府系统开始工作运转,鼓动所有官员投入到备战中,为决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敌军兵临城下,保卫北京之战一触即发。尽管敌军手握被俘君主,但在此次决战中仍迎来了失败的结局。

明朝官员凭借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成功地守卫了家园,景帝也在此次决战后顺利即位,没有势力可以撼动这位成功守住明朝未来的皇帝宝座,而且明朝急需稳固政府权力。

此次危机过后,明朝政府内部宛如枯木,各个系统岌岌可危。

历经了土木堡的全军覆没,明朝军队军粮匮乏,兵力不足,一线部队大多牺牲于战场上,二线部队军力十分有限,短时间内无法从南方获得补给,北京城内部虚空殆尽,民心惴惴不安。

其次,此次战争后,大批军事将领战死沙场,明朝军队的军事作战能力急剧下降,政府官员也有大批损失,政府内部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率一时间难以恢复。

监察系统在土木堡之变后迅速确立了保卫北京与清算其余党羽、拥立新君的政策,参与到后勤保障、前线备战等各个环节中,保证明朝政府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监察系统对重整朝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朝廷内部就南迁与守城两个观点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辩论,史称“南迁之议”。在此次辩论中,幸存的官员面临着瓦剌也先兵临城下的压力,聚集在朝堂上讨论之后的道路, “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

监察官员于谦以不容动摇的决心决定了保卫北京城的决议,他提出“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驱散了主张南迁的声音,也奠定了明朝后期的发展方向。

第二,太监王振是此次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他蛊惑皇帝御驾亲征,造成皇帝被俘,虽然王振已被斩首但他的党羽仍活跃在朝廷上,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就清算王振党羽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廷议。

在以陈镒为首的监察官员带领下,大臣对王振及其党羽提起控诉,要求清算王振及其党羽对明朝政府带来的巨大损失,要求严厉惩戒以宽慰人心。

在监察系统的带领下,一众官员敢于提起发动此次清算,瓦解了王振一党的专权意图。王振党羽的清算,奠定了“王振误国”的基调,为今后景泰朝新政局的确立打开了新的局势。

第三,以于谦为首的监察系统官员组织了大规模的廷议以胁迫太后让位于郕王朱祁钰,在郕王再三推辞的情况下,也是监察系统的官员坚定决心力劝郕王即位。

郕王即位后,大批新一代监察官员自告奋勇参与到北京防御战中,除了于谦一类毛遂自荐的将领以外,仍有许多监察系官员为决战贡献宝贵的决策。

李侃督造一种轻型战车并多次向景泰帝进言以战车作战的计策,监察官员也在后勤保障与情报传递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躬耕在各处军事角落的官员在某种协同作用下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将瓦剌也先围攻的气焰一点点熄灭。

土木堡之变后,为适应新的政治环境,监察系统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整。

监察系统仍延续对皇权绝对忠诚的核心宗旨,保持皇权稳定的根本任务,虽然政府内部展开了新旧皇权的斗争,但由于景帝朱祁钰的政治根基已经稳固,因此英宗朱祁镇并不具备能力与他争夺皇权,而且英宗争夺皇权的意愿并不强烈。

但在监察系统内部官员也分成了两派,一部分拥护景帝另一部分则拥护英帝,监察系统内部形成了一种分裂,两派之间出现了斗争。

其次,监察系统内部存在十分高频的人员流动现象。

一是因为由于监察系统的内部官员长期从事弹劾等工作,使得他们与其他系统官员形成了一定的屏障,他们会将这种现象自动归结到监察系统本身的工作环境上,一旦他们离开了监察系统,便会舍弃所有与之相关的工作关系,希望从其他工作系统中获取一种新的归属感。

再者,监察系统的根本利益是皇权的利益,并不存在系统内部本身的利益,所以所有的官员也只服务于皇权,各官员之间不会存在私下纠葛的利益关系,一旦退出监察系统,官员也可以全身而退,他们只会保留从前作为同僚的关系,个人不会存在任何纠葛。

因此,在监察系统合力度过土木堡之变的危机后,系统的光彩也开始淡化,各监察系统官员重新回归本职工作。

曾经他们在官场上大放异彩,但纷争结束一切归为平静后,他们有的人开始退出皇权的保护圈内,有的人开始重新投入纠劾的工作中,这种快速调整的机制对于现代监察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简介及在位时间
明代宗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次子,母亲是贤妃吴氏,明英宗即位后封为_王。主要成就:选贤任能,挽狂澜于既倒纂修《寰宇通志》朱见深,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浚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朱见浚的父皇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

明朝时的名人
3、张居正 张居正,古代三大改革家之一,与商鞅,王安石并列,他的考成法,一条鞭法,使得明朝国库在十来年间,变得由亏损到充实,延续了明王朝40多年寿命。4、于谦 于谦,在明朝土木堡事变,国家精锐损失殆尽,也先大敌压境,人心惶惶之际,亲自组织各地兵马,筹措粮草,保卫北京,击败也先,挽狂澜于既倒...

求<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关于于谦的章节和评价,请帮忙摘录一下,一定高分...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

挽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二、力挽狂澜 1、拼音:lì wǎn kuáng lán 2、意思: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3、出处: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 *** 澜。)三、力所能及...

与于谦对话作文400字
”于谦并不是一名武将,他并没有指挥过战争有这样一个人,他已经是了,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和性命,就死;喜欢他力挽狂澜的勇气,于谦是清白的,民族英雄!他坚毅。当今社会,挽狂澜于既倒、胆大心细?因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大明更输不起,喜欢他坚忍不拔的性格,除了生活用品外没有多余的钱财,...

回澜塔还是回澜塔?
今予等文、武宫弟子,谋作中流砥柱,以回既倒狂澜。承众力赞勷,于此山水相交,龙脉归注之地,建修字库,名曰兴贤塔,以继镇江之芳踪,而培阖郡之风水。”这里的“回澜”之意最早出自唐代韩瑜《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其义为指导异端邪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河川,引导它们...

明朝末年时期藩王们为何没能撑起明朝的半边天?
到了明末之时,藩王们面对时代洪流,自己都难以保全,更别说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了。其次,朝廷供养藩王的措施,使得诸藩王难有成才之人 朱元璋自己出身贫苦,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为了后代子孙不再受苦,为他们准备了极高的爵位和俸禄,并且世袭罔替。当藩王们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之后,多数在自己的封地...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不是励精图治吗 崇祯最后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韩愈有言:“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世人常以力挽狂澜者为荣,然此种人乃不世出之人,岂能以常识度之。然而,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不自量力地去尝试,却总摔得粉身碎骨。自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封建帝制阶段。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帝制社会中。在封建帝制中,...

明朝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臣是谁?
二是人头税,你在皇土之上生活,那也是要收税的,三是服徭役,就是无偿为国家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收税的形式,以前老百姓交的是实物,给了官员极大的可贪污机会,而一条鞭法实行之后,老百姓全部以钱代替实物,考成制度大概就类似于今天的考勤制度,他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作文,石灰吟,要有简介作者,创作背景,含义,联想诗中的...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义子于康扶棺南下,将其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

巴南区13993837238: 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
素鲍乳癖:[答案] 其特点是:严密布网有效监督;监察渠道,畅通迅捷;监督考核,奖惩分明;以卑临高,动态监察.曾经在明朝初期 “纠察官邪、整顿吏治、严肃法纪、惩贪防腐”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一项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巴南区13993837238: 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
素鲍乳癖: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

巴南区13993837238: 试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 -
素鲍乳癖: 1、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2、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巴南区13993837238: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各有何体现 -
素鲍乳癖:[答案] 明代废谏院,把前代的给事中发展为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察内外百官.清代则实行科道合并,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其次创设了部门监察机构,加强了对中央部院衙门的监察,继承了唐代监察御史分道监察的同时进一步发...

巴南区13993837238: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各有何体现 -
素鲍乳癖: 明代废谏院,把前代的给事中发展为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察内外百官.清代则实行科道合并,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其次创设了部门监察机构,加强了对中...

巴南区1399383723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
素鲍乳癖: 古代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

巴南区13993837238: 从秦到清, 中央到地方监察机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
素鲍乳癖: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

巴南区13993837238: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在中央,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这里的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这句话什么意思? -
素鲍乳癖:[答案] 分道是指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与汉朝划分刺史进行监察很类似.通俗的话说,就是对地方分片进行监察和管理.

巴南区13993837238: 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创建组织作家钱反映了怎样时代特征 -
素鲍乳癖: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巴南区1399383723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 -
素鲍乳癖: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同级监察力度弱.古代监察,对权力的监督是一种单向度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即只能是上位权力对下位权力实行监督,同级别的权力主体之间的监督关系一般不很明显,更不存在普通民众对政府官员的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