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生的酸气这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投稿:单于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写了什么100字~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寒酸”似乎原作“酸寒”。韩愈《荐士》诗,“酸寒溧阳尉”,指的是孟郊。后来说“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都是失意的人,作的也是失意诗。“寒”和“瘦”映衬起来,够可怜相的,但是韩愈说“酸寒”,似乎“酸”比“寒”重。可怜别人说“酸寒”,可怜自己也说“酸寒”,所以苏轼有“故人留饮慰酸寒”的诗句。陆游有“书生老瘦转酸寒”的诗句。“老瘦”固然可怜相,感激“故人留饮”也不免有点儿。范成大说“酸”是“书生气味”,但是他要“洗尽书生气味酸”,那大概是所谓“大丈夫不受人怜”罢?
  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我想这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说的。晋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读书注重声调,从《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殷仲堪的话可见;他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说到舌头,可见注重发音,注重发音也就是注重声调。《任诞》篇又记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熟读《离骚》”该也是高声朗诵,更可见当时风气。《豪爽》篇记“王司州(胡之)在谢公(安)坐,咏《离骚》、《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正是这种名士气的好例。读古人的书注重声调,读自己的诗自然更注重声调。《文学》篇记着袁宏的故事:
  袁虎(宏小名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从此袁宏名誉大盛,可见朗诵关系之大。此外《世说新语》里记着“吟啸”,“啸咏”,“讽咏”,“讽诵”的还很多,大概也都是在朗诵古人的或自己的作品罢。
  这里最可注意的是所谓“洛下书生咏”或简称“洛生咏”。《晋书·谢安传》说:
    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
  《世说新语·轻诋》篇却记着:
    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婵声’。”所谓“重浊”,似乎就是过分悲凉的意思。当时诵读的声调似乎以悲凉为主。王孝伯说“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胡之在谢安坐上咏的也是《离骚》、《九歌》,都是《楚辞》。当时诵读《楚辞》,大概还知道用楚声楚调,乐府曲调里也正有楚调。而楚声楚调向来是以悲凉为主的。当时的诵读大概受到和尚的梵诵或梵唱的影响很大,梵诵或梵唱主要的是长吟,就是所谓“咏”。《楚辞》本多长句,楚声楚调配合那长吟的梵调,相得益彰,更可以“咏”出悲凉的“情致”来。袁宏的咏史诗现存两首,第一首开始就是“周昌梗概臣”一句,“梗概”就是“慷慨”,“感慨”;“慷慨悲歌”也是一种“书生本色”。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举的五言诗名句,钟嵘《诗品·序》里所举的五言诗名句和名篇,差不多都是些“慷慨悲歌”。《晋书》里还有一个故事。晋朝曹摅的《感旧》诗有“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两句。后来殷浩被废为老百姓,送他的心爱的外甥回朝,朗诵这两句,引起了身世之感,不觉泪下。这是悲凉的朗诵的确例。但是自己若是并无真实的悲哀,只去学时髦,捏着鼻子学那悲哀的“老婢声”的“洛生咏”,那就过了分,那也就是赵宋以来所谓“酸”了。
  唐朝韩愈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开头是:
    纤云四卷天无河,
    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
  接着说:
    君歌声酸辞且苦,
    不能听终泪如雨。
  接着就是那“酸”而“苦”的歌辞:
    洞庭连天九疑高,
    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
    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
    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朝清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张功曹是张署,和韩愈同被贬到边远的南方,顺宗即位。只奉命调到近一些的江陵做个小官儿,还不得回到长安去,因此有了这一番冤苦的话。这是张署的话,也是韩愈的话。但是诗里却接着说: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韩愈自己的歌只有三句:
    一年明月今宵多,
    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他说认命算了,还是喝酒赏月罢。这种达观其实只是苦情的伪装而已。前一段“歌”虽然辞苦声酸,倒是货真价实,并无过分之处,由那“声酸”知道吟诗的确有一种悲凉的声调,而所谓“歌”其实只是讽咏。大概汉朝以来不像春秋时代一样,士大夫已经不会唱歌,他们大多数是书生出身,就用讽咏或吟诵来代替唱歌。他们——尤其是失意的书生——
  的苦情就发泄在这种吟诵或朗诵里。
  战国以来,唱歌似乎就以悲哀为主,这反映着动乱的时代。《列子·汤问》篇记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引秦青的话,说韩娥在齐国雍门地方“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后来又“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舍瑁ツ茏越薄U饫锼岛鹚淙荒艹У母瑁*也能唱快乐的歌,但是和秦青自己独擅悲歌的故事合看,就知道还是悲歌为主。再加上齐国杞梁的妻子哭倒了城的故事,就是现在还在流行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悲歌更为动人,是显然的。书生吟诵,声酸辞苦,正和悲歌一脉相传。但是声酸必须辞苦,辞苦又必须情苦;若是并无苦情,只有苦辞,甚至连苦辞也没有,只有那供人酸鼻的声调,那就过了分,不但不能动人,反要遭人嘲弄了。书生往往自命不凡,得意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太多了。所以总是叹老嗟卑,长歌当哭,哭丧着脸一副可怜相。朱子在《楚辞辨证》里说汉人那些模仿的作品“诗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就是所谓“无病呻吟”。后来的叹老嗟卑也正是无病呻吟。有病呻吟是紧张的,可以得人同情,甚至叫人酸鼻,无病呻吟,病是装的,假的,呻吟也是装的,假的,假装可以酸鼻的呻吟,酸而不苦像是丑角扮戏,自然只能逗人笑了。
  苏东坡有《赠诗僧道通》的诗:
    雄豪而妙苦而腴,
    只有琴聪与蜜殊。
    语带烟霞从古少,
    气含蔬笋到公无。……
  查慎行注引叶梦得《石林诗话》说:
    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掇拾摹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体,格律尤俗,谓之“酸馅气”。子瞻……尝语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失笑。
  东坡说道通的诗没有“蔬笋”气,也就没有“酸馅气”,和尚修苦行,吃素,没有油水,可能比书生更“寒”更“瘦”;一味反映这种生活的诗,好像酸了的菜馒头的馅儿,干酸,吃不得,闻也闻不得,东坡好像是说,苦不妨苦,只要“苦而腴”,有点儿油水,就不至于那么扑鼻酸了。这酸气的“酸”还是从“声酸”来的。而所谓“书生气味酸”该就是指的这种“酸馅气”。和尚虽苦,出家人原可“超然自得”,却要学吟诗,就染上书生的酸气了。书生失意的固然多,可是叹老嗟卑的未必真的穷苦就无聊,无聊就作成他们的“无病呻吟”了。宋初西昆体的领袖杨亿讥笑杜甫是“村夫子”,大概就是嫌他叹老嗟卑的太多。但是杜甫“窃比稷与契”,嗟叹的其实是天下之大,决不止于自己的鸡虫得失。杨亿是个得意的人,未免忘其所以,才说出这样不公道的话。可是像陈师道的诗,叹老嗟卑,吟来吟去,只关一己,的确叫人腻味。这就落了套子,落了套子就不免有些“无病呻吟”,也就是有些“酸”了。
  道学的兴起表示书生的地位加高,责任加重,他们更其自命不凡了,自嗟自叹也更多了。就是眼光如豆的真正的“村夫子”或“三家村学究”,也要哼哼唧唧的在人面前卖弄那背得的几句死书,来嗟叹一切,好搭起自己的读书人的空架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只能“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书生本色”虽然有时是可敬的,然而他的酸气总是可笑又可怜的。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这种典型自然不免夸张些,可是许差不离儿罢。
  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老聚在失意的书生身上。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会不再执着在书上,至少不至于过分的执着在书上,那“酸气味”是可以多多少少“洗”掉的。而失意的书生也并非都有酸气。他们可以看得开些,所谓达观,但是达观也不易,往往只是伪装。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至于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因此也就不再执着那些古书。文言渐渐改了白话,吟诵用不上了;代替吟诵的是又分又合的朗诵和唱歌。最重要的是他们看清楚了自己,自己是在人民之中,不能再自命不凡了。他们虽然还有些闲,可是要“常得无事”却也不易。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早些时还不免带着感伤的气氛,自爱自怜,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这也算是酸气,虽然念诵的不是古书而是洋书。可是这几年时代逼得更紧了,大家只得抹干了鼻涕眼泪走上前去。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
  1947年11月15日作。
  (原载1947年11月29日《世纪评论》第2卷第22期)

基本信息词目:梗概拼音:gěng gài 英文:broad outline 基本解释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略举故事主干。[1]详细解释亦作“梗槩”。1.大概,概略。《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陆游《书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2. 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辄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1]单字解释梗:gěng 植物的枝或茎:菜梗子。  直,挺立:梗着脖子。  正直,直爽:梗直。  阻塞,妨碍:梗塞(sè)。梗阻。心肌梗死。  大略:略举其梗概。——左思《吴都赋》。注:“粗言也。”  有刺的草木:梗榆(刺榆)。概:gài大略,总括:大概。概论。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几率”)。以偏概全。 情况,景象:胜概(胜景,美丽的景色)。 一律:一概而论。 气度,节操;气概。 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

读书人又称书生如说一件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异味。正是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有人说书呆子,腐儒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觉厉。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书生(即读书人)的酸气。这种酸气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里。文章似乎在暗示,这种酸气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有社会规范的反抗。
具体来说,文章描写了读书人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态度。他们既感叹生活的艰辛,又表现出一种乐观和豁达。这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体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和他的诗歌创作,以及木法沙和西格的冲突,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书生的这种酸气。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书生的描绘,探讨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并从中传达出一种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论雅俗共赏,百看不厌。书生酸溜溜的主要表现在的描写中。
论秀才的酸[朱自清],也暗示了儿子要在父亲未知的情况下把握这份爱。应该执着于当下,既一扫父亲在面对作者时所做的一切不愉快的掩饰,又从事新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在感叹生活艰辛的同时表现了一个父亲的喜悦和乐观,还有在田里劳作的农民,但两个女人都把生命献给了朱自清。从来没有人认真求婚,朱自清写的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走得太早,衬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世界。这件事激怒了木法沙的哥哥西格,所以拒绝是对的,因为有轻微的挤压。


无病呻吟成语
成语解释: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示例:后来的叹老嗟卑也正是~。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然必有为而作……若无病而呻吟,虽奔涛走石,冶叶倡条,动可人心,於道何补!”明 李贽《复焦漪园书》:“文非感时发...

求朱自清的全部作品
《论雅俗共赏》1948年5月由观察社出版,为“观察丛书”之七,收文15篇。本辑收录《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书生的酸气》,《论老实话》等4篇。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语文影及其他·《语文影及其他》是朱自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个集子,未及印行,几...

一介书生是夸人的吗
在现代语境中,使用“一介书生”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过于书呆子气,不知世故。然而,在古代,这一表达更多是一种自我调侃,透露出一种不问世事的书卷气。例如,朱自清在《论书生的酸气》一文中提到:“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孟宏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

谁能给我一些朱自清的散文?
《论雅俗共赏》1948年5月由观察社出版,为“观察丛书”之七,收文15篇。 本辑收录《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书生的酸气》,《论老实话》等4篇。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酸气 论老实话 ·语文影及其他· 《语文影及其他》是朱自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个集子,未及印行,几个月后, 他就在...

朱自清为什么号秋实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1917年,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字:朱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

与书籍有关的四字成语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3. 关于书籍的四字词语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摊书拥...

什么什么笑组词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瑞宣愣起来。愣了一会儿,他忽然的笑了。对这群人,他没有别的任何办法,除了冷笑。”四、可笑 [ kě xiào ]1、令人耻笑。2、引人发笑。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五、微笑 [ wēi xiào ]1、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2、不...

一介书生是夸人的吗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近义词:一介儒生。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作谦词。示例: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近义词 一介儒生,读音为yī jiè rú...

读书之后,莫有酸气
最近姜文写了一篇怼文,我暂且不去评价文章里所写内容的是非。只去文章写出来的那种口气来议论一番。初看之后,会觉得写的颇有文气,再一读不免要一种端着架子的酸气。想一位迂腐的老学究给娘们儿写的一篇议论家长理短的文章。看过这篇信之后,我是完全想不到在影视剧中,给我们留下一种江湖气...

一个同事,有点清高,也有点书生的酸气,会写诗写文章。长得眉清目秀,文...
应该尊敬他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朱自清散文集分章概括 -
都虎小儿: 朱自清散文全集 前言 ·踪迹· 《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本书收录其散文部分,仍以“踪迹”为辑名,同时将散文诗《匆匆》也一并收入.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求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 读后感一篇 -
都虎小儿: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喜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及理由 -
都虎小儿: 文学来自于生活,写散文更要对生活有浓厚的感受和领悟,并通过优美的文字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朱自清为什么号秋实 -
都虎小儿: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1917年,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字:朱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朱自清写过哪些作品? -
都虎小儿: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都虎小儿: 讲了2个人一起找工作,他们发现了一枚硬币,一个人瞧不起,另一个人却没有这样,他后来找到了工作.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执着”和“ 执著” -
都虎小儿:“执著”与“执着”:形容某人做事坚持不懈、追求不舍,有人用“执著”,如“执著地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人用“执着”,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到底是用“执著”还是用“执着”,不妨看看权威工具书是怎么选择的.《辞源...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无病呻吟是什么意思? -
都虎小儿: 意思是:比喻为不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详细解释:(1)没有疾病而发出呻吟声. (2)讽喻文辞之矫揉作态. (3)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而长吁短叹. 出自: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 朱...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朱自清的文章有? -
都虎小儿: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

昌江黎族自治县19360192585: <论一介书生>作文 不少于800字 急啊!!!! -
都虎小儿: 论一介书生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谈笑风生只靠那三寸不烂之舌,莫笑文人迂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