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似乎比侯宝林弱?

作者&投稿:宏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相声家谱里,马三立是“寿”字辈,侯宝林是“宝”字辈,马三立比侯宝林大一辈,所以侯宝林一直称呼马三立为“三叔”。在讲究师承和辈分的相声行里,这个规矩不能乱,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二人合影,永远是马三立坐着,侯宝林站着。

但辈分不代表名气和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点似乎也存在于马侯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内,侯宝林的名声都要比马三立更大,侯被称为“相声大师”,而马直到晚年才被尊称为“相声泰斗”,大师是跟水平有关的,泰斗凭的还是辈分和资历;政治待遇上,侯也明显比马要强,虽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代表着对其 社会 贡献的肯定程度的。

那么马三立是不是真的不如侯宝林说的好?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两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帅卖怪坏”的说法看,马更接近“怪”,侯更接近“帅”;从“说学逗唱”来看,马更擅长“说”,侯更擅长“唱”;马更长于叙述和塑造,因此其作品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小人物,侯更长于文化和技法的运用,所以其作品中戏曲、方言、 历史 等内容十分丰富;二人都善于讽刺,但马更多以自嘲形式来完成,而且大多时候只讲不评,留给人自己品味,侯则更多以旁观角度揭露,是杂文式的;马显得更平民,侯显得更精英。

其次,某种意义上马的许多作品或许比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时代痕迹非常重,这些东西可能在当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义,但时过境迁未必好使;而马的作品时代痕迹就淡了许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恒的丑陋和弱点,因此无论观众如何迭代,其表达意图依然有效。

既然如此,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地位看起来确实不如侯宝林呢?

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直接原因。侯宝林一直在北京从艺,而马三立从1950年起就扎根天津了,虽然两个城市的距离不过一百三十余公里,但北京是首都,对于全国都有辐射作用,其文化也更多的带有全国性,天津只是一个地方,影响范围有限,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侯的艺术是殿堂性的,马是江湖性的,因此侯与权力的关系更近,反过来得到的加持也就更多。

1949年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所有旧的艺术形式都要接受新 社会 的改造。侯宝林是相声改革的积极分子和领导者,在他的努力下,相声这门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文明化清洁,也获得了可以配合形势、发挥宣传作用的新功能。马三立虽然也 积极编演新相声,也对相声文明化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着力更多还是一个艺术行当自身水准的提升,政治色彩始终淡了许多。加上1958年开始,马就被运动波及,此后19年远离舞台,错过了最能创造作品的壮年时光。

马三立的《买猴》、《开会迷》等也是新相声的代表,但同时与侯的新相声有明显不同的面相

侯宝林的相声新,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演出影像里,他永远都是穿大褂的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有另一种误解的危险了。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民间的”就是好的、独立的、纯粹的,而只要与权力产生关系就一定是不好的、依附的、另有所图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民间也会有阿谀奉承、也有醉翁之意、 也有坏的,殿堂里同样有专注的、坚守的、优质的。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仍然是以相声为本位的,和后来的歌颂相声、政策相声、口号相声是不一样的,徒子徒孙们丢了底线走了歪路,锅还是不好一味算到前辈头上去。

说回前面,也因为侯的这种特殊地位,因此侯门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断开枝散叶之后,即使是为了抬高自身,也要壮大本门声势,所以就会一直去强化侯宝林的重要与独特,侯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而马三立的徒弟们显赫者寡,话语权也就掌握得少,对马的追认和抬升自然不及。这都是后人的作用,而且有时与事实并无关系。

所以,马侯二人其实 没有绝对的高下,只能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马三爷什么时候影响力和行业 历史 比侯宝林弱了?

先说行业 历史 地位,按评书和相声等艺人理算

马三爷的爷爷马诚方已经是评书艺人而且还很有名。

马三爷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的师父周德山外号周蛤蟆,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平辈亲戚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外号万人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三爷还有一位平辈亲戚马四立先生(女),师承郭瑞林。

马三爷的侄子马敬伯,师承侯一尘。

马三爷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师承朱阔泉。这点介绍一下,由于马三爷辈分高,当时跟马三爷平辈的相声艺人还活着的全国就3位,是侯宝林提的收少马爷代拉师弟,侯宝林是朱阔泉的徒弟,朱阔泉师承焦德海,也是相声八德之一。

这种行业 历史 地位我不知道是提问人是怎么觉得马三爷比侯宝林低呢?

再说影响力

金文声金大爷说过相声艺人 有名 有钱 有能耐 三样不挨着。60年代相声界一共评选出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人,一位是济南的孙少林(孙少林艺名是马三爷起的),一位是南京的张永熙,然后半个是侯宝林。

马三爷57年被错定成右派分子,下放郊区,受苦受罪。61年才回到天津市曲艺团,而且经过挺长时间的冷嘲热讽,受尽白眼。

2001年告别演出时 问观众“我值吗” 如果没有深厚的影响力试问哪位相声艺人敢问这三个字。

侯宝林60年已经参加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了。

电台电视基本都是侯宝林了。

不能说侯宝林相声不好

问题是相声来源于生活体现于市井。

马氏相声主要是接地气。我认为接地气的相声是最让百姓接受和回味的。

加上地域的氛围也不一样,天津别称哏都不是白叫的。当年在天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水平不够台下真轰人。多大的腕儿能耐不够观众一样不买账。说的真好也是真捧。天津人可以不知道市委领导的名字,没有不知道马三爷的。 论影响力我没觉得比侯宝林低。

论辈分,家族 历史 都比侯宝林高。

论能耐,天津是相声的窝子。马三爷影响力绝对不差。

如果侯宝林57年也被错定成右派呢?我是说如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以后不要为了蹭点击率弄这些话题。

在我心中就等于是拿宝马7系和帕萨特做比较。

这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若是单论某个阶段,或是单论政治地位,这个问题似乎成立。

但相声是门艺术,特别是门语言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比如讲,相声讲究师承,讲究口传身教,从相声发展到鼎盛时期,也就近百余年 历史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时代。经过众多相声艺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相声至到今天,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众所周知,中国相声主要有马候常三派,这个顺序至今没有改变,究其原因,就是马三立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 历史 时期。马候二人仅差三岁,算是同时代艺人,两个人在解放前都已能登台演出,且都师出有名。论辈分,马三立是候宝林师叔,论籍贯,都是天津人,马三立是回族,候宝林是满族,相似之处甚多。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相声八德之一。祖父马诚方是著名评书芝人,马三立算是艺术世家了,从小耳濡目染,师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受益非浅。候宝林相比之下,这方面不如马三立。

中国不讲血统论,但要形成独树一枝的派别,的确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马三立的父亲和祖父,虽然是旧 社会 艺人,但对相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对相声定位及发展,影响巨大。旧 社会 靠相声吃饭,确非易事。露天撂地,就地抠饼,当面捉贱,那是真功夫。

马候二人在解放前都有真功夫。那时候的相声内容,自黑自嘲,相互黑嘲,不敢讲有关当朝之事,更不敢借古说今,不然,饭碗不保,命也难保。而观众,更是市井小民,贩卒走夫,这就决定了相声原本是市井文化,草根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才从江湖之远,逐步到庙堂之高。马候之人,也都有了政治地位。就连马三立都成了天津市曲协副团长,市政协委员。也曾赴朝慰问演出。1958年,所在单位划右派,,本来是四人指标,后来增加至十一人,把马三立加了进去,于是成了右派。至此到1977年,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下放改造,其间有三年是奉命返津参加演出。在此期间,多次挨斗,有次马三立以死相争,纵身跳楼,整个人身体己出窗外,幸亏有人出手,紧紧抓住其一条腿,救了一命,救了一名后来的相声泰斗。

与马老相反,候老在运动中没有受到较大冲击,政治地位稳定,有了发展空间。候老赴朝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候老与时俱进,尝试相声的改革和创新,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并多次为中央领导演出。候老还为对越自卫战的将士慰问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79年7月,候老告别舞台,同年11月,当选中国曲协副主席,此后,多次组织到国外交流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候老抽出时间,著书立说,把相声由实践推向理论高度,完成促进相声在那个阶段的质的飞跃,成为一代大师。

反观马老,在1977年结束劳动改造,己蜕蛹成蝶,厚积薄发,欲挫弥坚,重登舞台。由于下放劳动,马老也有时间把相声真谛,传给一起下放劳动改造的儿子马志明。马志明也不负父望,刻苦学习,成为今日无人能比的武哏相声大师。

马老的相声,看似零金碎玉,实乃一串珍宝。其贯口的功夫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演出风格飘逸,语言结构缜密,不紧不慢,一个目的:逗你玩!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从艺八十年的告别演出。相声泰斗的演艺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马氏相声,三代心血,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在天津,无人不宗马。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相声艺人有个共识:冲不出天津,进不了北京。真要找个标志,只能是马氏相声。作为观众,大多不会欣赏大师们出的书,更愿意听原汁原味的相声,除了从事相声专业的人员。

纵观马候,各得其所。一个是相声泰斗,一个是相声大师,一个是草根,一个是人参。没有草根,哪来山清水秀,繁华似锦,没有草根,草原将变沙漠,高山将会秃顶。

马氏相声,有马志明在,仍然言犹在耳。

候氏相声,因候耀文去,似乎失去象征。

观众记不住那么多段子,只记住了逗你玩。

演员需要掌声,观众需要笑声。

还是侯宝林先生的影响力大。过去相声有“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之说。过去天津人认可的相声不仅只有马三立一个人,应该是有名的“五档相声”,即承上启下的相声艺术大师张寿臣、“小蘑菇”常宝坤、马三立、戴少甫和侯宝林。1941——1945年,侯宝林先生在天津一演就是五年,不但跻身于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而且在天津一流的“小梨园”曲艺剧场演出时,成为相声届拿“攒底”包银的第一人。侯宝林凭借儒雅、潇洒、大气和一条字正腔圆的好嗓子,不仅在天津站住了脚,出了名,还挣了钱。所以,侯宝林也是成名于天津,是天津的精彩演出,奠定了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所以说什么侯宝林先生是因为在北京,得意于首都的缘故出的名是不客观的。解放后,侯宝林先生净化了相声的语言,纯洁了相声的表演,提高了相声的格调,使相声从一门比较抵挡的地摊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侯宝林先生通过钻研、进取,在相声“俗”的形式中,赋予相声“雅”的生命,是相声俗中见雅、化俗为雅的带头人,这是侯宝林先生对相声最大的贡献!

两位大师同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都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相声老艺术家。那么为什么马老给人一种比侯宝林大师稍弱的印象呢?

首先说,相声艺人在旧 社会 的地位相当的低。再牛的相声艺人在杂耍园子里说相声,也只能是倒二。但是从侯宝林走红后,相声才第一次压大轴。这就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的影响力自然高出一头。

解放后侯宝林又与老舍,刘宝瑞等人组成相声改革小组,为相声的改进与发展呕心沥血。而且还专门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官方对侯宝林大师的宣传肯定会比马老多一些,这种情况自然而然会影响老百姓的认知。

其次,从两位大师的个性来说,马老性格更内向,为人低调,朴实无华。除了演出,很少离开天津,在行业内更是长期远离北京政治中心。

而且马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更多的展示的是天津卫市井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京津冀一带的观众能听得懂。但是稍远一点的观众,理解起来很费劲。

而侯宝林大师,是官方承认的,相声界唯一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话字正腔圆,是标准的普通话。这就使侯宝林大师的受众范围比马老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两位大师只是细微的差距。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马三立在影响力和 历史 地位上一定是低于侯宝林的!这跟他们是什么相声辈分无关。

当然这个高低不是从他们的功力和艺术上说的。文无第一,马三立和侯宝林的艺术特色不一样,谁好谁不好没法比较,只有看他们各自的粉丝喜欢什么了。在艺术上,二者各有特色,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说侯宝林的 历史 地位高于马三立主要还是从对相声这个“圈子”的贡献上来说的。

坊间都有流传,二人的性格是很不同的。马三立不问世事,醉心于相声艺术。他不喜欢与外界交流,他喜欢关上门自己过日子,害怕惹事,甚至遇到事也会“忍气吞声”。而侯宝林是一个不服输,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他不允许别人看不起相声,他会为了相声“出头”。这样的性格就导致了他们二位在相声界的地位不同。

侯宝林擅长于唱,当然说学逗也都很强。在旧 社会 ,相声的地位很低。在 社会 大众心目中,相声就是个逗乐的“玩意儿”,跟京剧甚至鼓曲都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很多曲艺园子里都是鼓曲一类的东西是大轴,相声最多也就是个倒二,因为大家都觉得相声没那个分量。但侯宝林把当时观众认为的“阳春白雪”的东西加进了他的相声里,让他的相声在艺术品位上得到了提高。侯宝林的相声不但逗乐,而且还有“艺术”的享受,因此侯宝林在曲艺园子里逐渐成为了大轴!这被认为是侯宝林对相声地位提高的贡献。

解放后,对于相声的评价一直不高。对于是不是保留并发扬这个总体上还是“地摊文化”,掺杂着各种胡说八道、伦理、屎尿屁、暧昧黄段子的东西还是有争议。这时候,侯宝林为了保住相声出面呼吁成立“相声革新小组”。小组吸收了老舍、侯一尘等一批文学家和老相声艺人,对传统相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力求净化舞台,让相声跟上时代的需求。说到底就是要给相声寻求一条活路!结果大家都知道,在以侯宝林为主的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相声得以保留并发扬了。

也正是因为侯宝林这些对于相声界的贡献,他成为了当时绝对的相声领军人物。于是他的作品也被官方大规模的传播了,在全国各地侯宝林的名声大振了。而此时,马三立还是天津相声的一个著名演员,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 社会 活动中。而且后期侯宝林告别相声舞台,为相声著书立说,四处讲课宣扬相声艺术;而马三立一直活动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期。

说句实话,马三立就是个说相声的,而侯宝林不但是个说相声的,而且是个 社会 活动家,相声教育家和相声的研究者。侯宝林对于相声界来说,贡献巨大!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侯宝林的 历史 地位和影响力超过马三立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侯宝林是京派,马三立是津派。侯宝林的徒弟(学生)在京城的舞台上颇具影响力,而身居天津的马三立在这点上也差得很远。名师出高徒,高徒捧名师,这绝不是虚言。

马三立的相声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只是由于旧 社会 的封建礼教,使得马三立辈份及宗派的地位无人敢撼动。就相声技术水平评论,马季,候宝林,刘宝瑞等,包括后辈冯巩,郭德纲等都比马三立的强。只是老艺术家都去世了。才被称“相声泰斗"当时"单口大王"刘宝瑞被同行认可,"相声大师”候宝林被同行认可,马三立辈分高被认可。另外一个相声天才马季,是相声界唯一活着被授于"终身成就奖"的大师。国家授于同行认可的最后个'相声大师!'准确的讲相声大师只有三个,即候宝林,刘宝瑞,马季。由于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太高,加之相声界规矩太多,只有称马三立为“相声泰斗"。如郭德纲所戏言。谁长寿谁是大师,更何况辈分高呢!

在文艺界,有人天生就具备旗手的气质。侯宝林大师好像就属于这一种。

相声是门语言的艺术,评判标准其实很复杂,你把一段贯口说得很溜,可以把绕口令倒着背,也不一定是位大师,相声表演是要看很多综合起来的素质。

实话实说,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很崇拜马三立大师,更多的是出于他本身的那些传奇经历,并不是喜欢他的相声。主要是他的相声包袱少,就像《逗你玩》,听了老半天就一个包袱。还有《秘方》,通篇都是铺垫,到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挠挠。中国的观众很有意思,都知道那个梗在那里,大家还是喜欢听,憋着等那个包袱出来然后哈哈一笑。

在这老几位大师中,论作品数量,刘宝瑞留下的作品最多,马三立老师可能少一些,侯宝林应该属于中游。马三立最好的时光应该是最富创作型的阶段去下放劳动改造了,这可能是作品少的主因。我记得少马爷说过落实政策回城的时候,老爷子差不多有整建制旳鸡鸭兵团了,都不想返城了。可以看出老爷子的隐忍能力。侯宝林大师最然也有下放的时候,但是时间上应该比较短。侯大师的相声包袱密集为大家喜闻乐见,而且是京派相声,侯大师表演功力较深,早期学过京剧,又比较擅长模仿,不论是作品还是表演基本上属于史无前例的。

论政治影响力,侯先生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并当过主席团成员,多次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表演过相声。而马三立影响力低多了,仅当过天津的政协委员。当然这和马老不是那种喜欢出风头的人有关。

论理论研究,侯大师是行业翘楚,不仅是针对相声的研究,对于笑做过深入的研究和 探索 ,比如喜剧也有研究并有论著传世。就好比曲艺界的王国维,作品就是相声理论方面的《人间词话》。

所以从多个方面,侯宝林大师影响力比马三立大师要高出许多。

这本身就是两个问答。影响力?那是泛指的。单就业内“无人不宗马”,在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时,马季说:我们永远忠于您,并题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其他场合马季言道:什么是马三立?马三立就是相声,相声就是马三立。由此可见一斑!再者马三爷是当时相声界文化最高的,人品最好的,为人最低调的。他的相声不以哗众取宠迎人而以娓娓道来见长,铺平垫稳……不经意间这包裹响的你躺在被窝都想乐。泰山北斗妥妥滴!

马三立和侯宝林,这两位在中国相声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按照薛宝琨教授的观点,如果相声界大师的名额只有四个,那么侯宝林马三立都稳稳入选。

但这两人对于相声的贡献又不大一样,或者说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层面,马三立更像是艺术上的大师,而侯宝林则是改变了整个行业格局的人。

一个在艺术上给后世子孙留饭,一个在技术层面改变了相声的根基,两位对于相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伟人,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现在相声界为什么有“无人不宗马”的说法,因为但凡还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多多少少都有模仿马三立的痕迹,马老对于相声的诠释跟演绎,已经到了化境一般。尤其是晚年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马三立留下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基本上都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而且马氏相声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人物处理,还是在倒口的运用上,你无论听哪段都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故事肯定发生在天津。这也是马老被誉为津门相声神的原因所在,因为再也没有比他更贴切的城市标签了。

马三立马志明父子对于传统相声的坚持,也是对从业人员有深远影响的,在侯大师跟相声改进小组大刀阔斧的净化相声,马季姜昆们拼命创作新相声的时候。马家父子保留了很多传统相声的精髓和表演技法,比如“死纲死口”,这种技法对于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现挂”也必须建立在死纲死口的基础上,如果一味追求活词儿,那就不是相声,而是出洋相耍宝。可惜马老的这种坚持,现在已经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了,不能不说传统相声市场化,对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摧残。

可以说没有马三立这种坚持传统的精神图腾存在,也就没有今天传统相声市场化的繁荣,当然这个结果未必是马老想看到的,毕竟所谓的传统相声,已经被流量和炒作带跑偏太远了。

而侯宝林大师,对于相声的贡献又是另一个层面,侯宝林的起点相比马三立来说,低微到可以忽略不计。马三立名门之后,大名鼎鼎的马德禄之子,兄长马桂元师承万人迷李德钖,而且马三立还是相声界学历最高的,妥妥的高富帅。而侯宝林则是一个无根之萍,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小小年纪为了养家,要过饭当过花子,跟一个唱戏的师父天天挨打,后来为了生计改行说相声,结果凭着自己的戏曲功底,一炮而红。后来在天津成为五档相声,侯大师的标签是“文明相声”,在同一时期里,侯宝林的名气和地位都高于马三立。

侯宝林是第一个让相声真正成为固定攒底的角儿,当年侯大师为了跟茶馆经理抗争,提高相声艺人的收入,被茶馆经理指着鼻子骂“欺师灭祖”,相声跟鼓曲艺人收入持平,是侯大师给开的先河。

建国后侯大师带头组建了相声改进小组,并且得到了老舍先生这种顶级文人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传统相声,都是侯大师和老舍先生等人消毒后的纯净版本。可以说没有相声改进小组的努力,就没有相声的文艺轻骑兵时代,电视相声也就不会一度成为文艺界的顶流。

侯大师是进中南海表演相声最多的一位,而且他成为伟人最喜欢的一位相声艺人,这也直接让相声成为了高层重视的艺术门类,给后来的相声黄金年代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侯宝林的努力,可能就没有马季姜昆冯巩们活跃的舞台,也没有中广说唱团铁路文工团煤矿文工团以及各地曲艺团的百花齐放,何迟梁左等顶级编剧也不会进入这个领域,《宇宙牌香烟》《小偷公司》《虎口脱险》等经典作品也不会留在春晚舞台上。

所以啊,按照郭德纲对“艺术”的解释,马三立就是“艺”的大能,而侯宝林是把相声的“术”推到了极致。你的相声水平有多高,可以找马老研究,但你相声能卖多少钱,那都是侯大师努力争取来的。

以上~~


马三立的社会评价
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新华网评) 马三立的相声,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通过...

为什么马三立是公认的相声泰斗?
如果说侯宝林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诸多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于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马三立的相声,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文章...

相声三大家,为何侯家影响力最大?
相声界有三大世家,马家侯家常家。常家胜在人丁兴旺,他们家光自己说相声的就可以组个相声社,而且名家辈出,常宝霆、常宝华都是一时之选,可惜因为“小蘑菇”英年早逝在朝鲜战场,少了个能扛旗的宗师人物。马家胜在艺术成就够高,相声界有句话叫“无人不宗马”,马三立大师,艺术成就之高已经有点...

马三立的相声,凭什么能成为相声界的经典?
马三立、侯宝林两位相声大师仙逝已久,关于二人的争论至今未停。这几年网上有一股很奇怪的言论,说为什么无论行业影响力还是地位,马三立都逊色侯宝林一筹?小编实在理解无能:说谁马三立不如侯宝林?咱们是不是应该先看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是对网友智商最起码的尊重。有一段时间马三立的影响力甚至知名...

马三立的单口相声说的怎么样?
后来拜师,周德山毕业后因为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一直说到80多岁高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这个行业中还是非常的有影响力的。2、马三立的相声有啥特色?我们都知道,马三立先生在相声史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对于相声艺术传承也是有了一个全面的继承,而且马三立的艺术风格主要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体态平常...

相声大师刘宝瑞跟马三立比,谁的艺术造诣更高?
由于相声界“子不拜父”的规矩,马三立16岁那年,投到周德山门下,这位师傅就是将相声带到小剧场的先驱。父亲和师傅的悉心教导,给马三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家境不好,他只好从初中辍学,开始登台演出,在天津大观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并把影响力扩大到了京都。1949年之后,他积极钻研新派相声,将传统段子中的大...

相声界公认的排名三甲,你会怎样排?
相声界公认的排名三甲,你会怎样排?1. 马三立 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自张寿臣以来,相声技艺的集大成者。他所开创的风格,已经成为相声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影响力,直接延续到当代。很多相声演员,都以学到马氏相声为荣,形成“无人不宗马”的局面。马三立先生把平民化的相声,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天津演员都有哪些
天津演员都有郭德纲、马三立、张颂文、鞠健等。郭德纲是天津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在曲艺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不仅精于相声表演,还涉及了导演、编剧、演员等多个领域,是现代中国文艺界的重要人物之一。郭德纲的相声作品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喜爱。马三立是天津相声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相声...

谁是相声界第一大师?
相声行业有句话叫“无人不宗马”,意思是,说相声的都把马三立相声或者马氏相声当学习榜样。话并不算夸张,虽然马氏相声的风格形成时间可以上溯到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甚至更早的马三立外祖父恩绪,但将马氏相声发扬光大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还是马三立。相声大师侯宝林,也称语言大师。这大师,远比艺术家要高...

马三立在相声界可以排第一吗?
说起老相声演员在民众中的形象,马三立几乎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他表演的大部分相声都带有浓浓的市井气息,与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贴近,而马三立本人在舞台之下也没有大演员的架子,尤其在天津老观众的心目中几乎是完美的存在。然而如果说到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相声业务对全行业的推动力,马三立做出的贡献又...

呼中区17286122108: 有没有人来回答一下,为什么马三立的影响力和行业历史地位似乎比侯宝林弱? -
乘选路斯: 其实马三爷的相声高于侯宝林,侯宝林地位弱高于马三爷的原因有三,一是,候在北京文化中心,马三爷在天津,天津的影响力远不如北京,假如把马三爷和侯宝林两人调个个,结果可想而知.第二,侯宝林在中央广播说唱团,而马三爷在天津市文工团,两个文艺单位不一样,一个中央,一个地方.第三,马三爷从五十年代就受政治迫害下乡之后就没有公开出来演出,那时的年轻人根本都不知道马三立是谁?直到八十年代七十多岁才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他说相声,而且一炮就响.

呼中区17286122108: 甘肃马三立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乘选路斯: 祖籍甘肃永昌,回族,生于 北京,我国现当代的相声艺术泰斗.他出身 相声世家,3... 马三立是我国杰 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风格轻松 自然,看似随意,但每句...

呼中区17286122108: 马三立和郭德纲谁伟大 -
乘选路斯: 老郭根本没法和马老比,老郭虽然近几年把相声搞得风风火火,但相声根本没有复苏,郭德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很多人重新开始关注相声,但近年也开始走上快餐化的路线,近几年真没留下什么经典作品,反而都不如他0405年刚火时的作品值得回味.马老的地位在很多相声爱好者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马三立的厉害之处就是单单只靠说,以说见长,没有出洋相扮丑强行让人笑,也没有提高调门搞气氛,马老的风格就很含蓄,含蓄却老道,后劲十足,这就是宗师级的水准

呼中区17286122108: 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一点也不好笑,为什么地位这么高 -
乘选路斯: 典型的脱离时代谈成就. 二十年后下下一代听郭德纲也许都不笑,你还会这么想?

呼中区17286122108: 同样都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三立,谁的艺术成就更高? -
乘选路斯: 侯宝林和马三立都是我非常喜爱的相声大师,他们的相声艺术是各有特色.如果非要相比,我个人认为侯宝林的艺术成就相对要高一些.马三立简介 马三立(1914—2003年),回族. 祖籍甘肃,出生于北京.马三立中国相声第五代传人,为...

呼中区17286122108: 如何评价马志明的艺术地位? -
乘选路斯: 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年纪很大了,提到相声的家学渊源,相声界谁也无法和马志明相比,现在出书,唱京韵大鼓,论辈分是郭的师傅辈的.而且郭德纲也公开表示与马志明同台演出是他的荣幸,可见马志明的艺术地位有多高.

呼中区17286122108: 马三立真是个“糊涂人”吗?为什么? -
乘选路斯: 没有为什么,马三立实在是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历史原因让大多数人装糊涂而不是真糊涂.

呼中区17286122108: 马三立的理论有哪些? -
乘选路斯: 马三立相声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幽默.他经常是在不紧不慢,看似罗里罗嗦的说表中,一下拈出生活的真相.或者在看似不着边际之处,巧妙地沟通了不同现象的内在联系,让笑容好几天不肯从人们的脸上轻...

呼中区17286122108: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北方曲种,还是南方曲种? -
乘选路斯: 我国曲艺中的相声是起源于华北地区,所以是北方曲种,但是后来南方也兴起了相声.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