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作者&投稿:蓟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都是什么态度?~

12位铁帽子王中主要分为四种态度,一种是坚持支持溥仪退位,一种是坚决反对溥仪退位,一种是认为要以大局为重,既然已经无力回天了,还是退位比较好,还有一种是没有明确的态度。

“铁帽子王”不是官衔,是一种世袭制的特殊爵位,它的正式称谓叫做“大清世袭罔替君王”。寓意是永远都不会降级,一直世袭罔替。其中庆亲王就是坚持要溥仪退位的,而溥伟和善耆两人就是属于坚决反对溥仪退位的那一派,载沣就是觉得应该以大局为重的那一派,而其他几位亲王就是没有明确态度的那一派。

其实,不管是在后来坚决反对还是支持溥仪退位的亲王,他们在最开始都是一致对外坚决反对溥仪退位的,因为满清一旦灭亡,或者是换一个统治者,那么这些亲王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在当时不管是这些亲王还是其他的满清王族和满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是后来因为满清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就逐渐发生了很多的分歧,大家的态度也没有最开始那么坚决,这其中主要以庆亲王为主要求退位,因为当时袁世凯拿了很多的钱财和利益诱惑于他,所以他就投身于袁世凯的阵队,坚持要求溥仪退位,甚至于在后来袁世凯有几次遇到危险,都是他出面保护袁世凯,所以在他死了以后,任凭其家人再三请求,溥仪都始终没有给他谥号。

溥仪让位以前,段祺瑞叫嚣要领兵进京,名义上是讲道理,事实上便是逼宫。那时候清朝八旗名流权贵之中有的人收了贿赂,劝溥仪让位;有的人怕麻烦,一言不发,不表明态度。可是抵制的人也极其的多,因为溥仪让位就代表着清朝八旗名流权贵的权利没了,面临这般现实的局势,只要没有iq值欠费,必定是有人要抵制的。

比如知名的宗社党便是清朝末年八旗权贵抱团抵抗民国政府的产物。只不过,清朝灭亡是势在必行,这群清朝八旗名流权贵再如何上窜下跳,终究也只是螳臂当车,不太可能有什么作为。
清代在历史上总共册封过12位“铁帽子王”,在其中八位清代开国时封的皇家宗室,分别是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硕塞、岳托、勒克德浑;此外四位是在清朝后半期因为功勋卓著而被册封的,分别是胤祥、奕欣、奕譞、奕劻。

依照清王朝的规矩,铁帽子王的王爵可以世袭罔替,一直传承下去。即便是他们的后代中出了作奸犯科的子孙,也可以将爵位移交给旁支保持爵位永存。到了后来辛亥革命时,清代的铁帽子王们依然很有地位,那时候执政的醇亲王载沣(宣统帝溥仪的生父)便是12位铁帽子王其一。但是清王朝对南方地区各省市的控制能力早已彻底分裂,局势摇摇欲坠。

此时,手握重兵袁世凯另一方面恐吓革命党,另一方面迫使溥仪让位。那时候袁世凯所操纵的新军基本上占据了清王朝直接控制队伍的绝大多数,因此清王朝最终被迫屈从,同意了皇上让位、建立共和。

礼亲王世铎:

1911年,礼亲王世铎已经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廷“少壮派”赶到弼德院当顾问去了,对醇亲王一系一肚子意见,什么都没说,他说了也不算,就这么看着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

郑亲王昭煦:

自从郑亲王端华和胞弟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后,郑亲王一系虽然“铁帽子”没有丢,但是已经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亲王,除了领亲王俸禄什么差使也没有。

1911年时,第十代郑亲王昭煦只有11岁,他能有什么意见?他就算有意见,又有谁会听他的呢?

睿亲王魁斌:

睿亲王这一系承袭的是多尔衮的血脉,大家也都知道多尔衮和顺治帝的关系,所以多尔衮死后他儿子(多铎之子过继)就被革除了睿亲王爵位,降为贝勒。

之后睿亲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帝觉得多尔衮毕竟有大功于清朝,于是就恢复了多尔衮这一支睿亲王的爵位,依旧是世袭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亲王这一系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关系不亲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世职,睿亲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担任礼仪性质的职务。

比如魁斌在光绪二年袭爵后一直担任什么管宴大臣、镶白旗都统这样的职务,后来干脆做了资政院议员,睿亲王这一系本来和皇室主脉仁宣系就不亲密,辛亥时更不可能找睿亲王来商量,睿亲王也就是听从旨意的份儿。

豫亲王懋林:

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顺治帝亲政后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世职。

所以豫亲王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亲密,豫亲王懋林于1892年才袭爵,基本上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爷,除了王爷俸禄以外,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自然,溥仪退位这件事情上,豫亲王懋林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肃亲王善耆:

肃亲王和睿亲王、豫亲王不一样,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血脉,而且豪格又被多尔衮整的“自尽”,所以肃亲王这一支很受皇室重视。

肃亲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壮派”一支,而且也比较开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伟、铁良等人还组织了“宗社党”,属于满清强硬派。在隆裕太后召开宗室会议上,善耆也极力表示要和同盟会战斗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1912年2月,善耆带着子女离开京师,发誓要恢复“清朝”。

庄亲王载功:

庄亲王这一系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血脉,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庄亲王博果铎无嫡子为借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

从此,庄亲王这一支就从皇太极第五子血脉传承变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脉传承。庄亲王这一系在雍正、乾隆两朝都非常显赫。

1900年庚子国变时,慈禧重用几个载字辈皇亲,其中就有庄亲王载勋,慈禧还任命他为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治安,但是他却非常信服义和团,极端排外,结果八国联军事变后,列强把载勋列为“祸首”,一定要惩办,慈禧只能让载勋自尽。

庄亲王爵位也由载勋弟弟载功继承,因为庄亲王这一脉和义和团牵涉太深,又是列强点名要杀的“祸首”,所以庄亲王载功在1900—1911这最后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他也毫无发言权。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血脉。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称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亲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女儿。

1910年的时候,十四岁的晏森承袭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计他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会有人听他的。

顺承郡王讷勒赫:

顺郡王传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血脉。

1911年时顺郡王是讷勒赫,讷勒赫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禁烟大臣、镶黄旗都统这些闲职,并不是清廷“少壮派”核心,虽然比之前几个“空桶子”王爷要强,但是强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估计也是“随大流”,顺便说一句,顺郡王王府是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地点。

怡亲王毓麒:

(左六·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就不说了,实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爷”胤祥的血脉。

可能是因为胤祥实在太显赫了,乾隆帝继位后比较忌惮怡亲王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着收拾康熙帝废太子长子弘晳的机会,把弘晓也捎带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晓的俸禄,还让他担任乾清门侍卫。就这样,怡亲王这一支在乾隆帝时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丰时期,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深得咸丰帝信任,最后竟然成了顾命大臣,可倒霉催的遇到了辛酉政变,被慈禧赐死了。

到了1900年,怡亲王溥静又跟着端郡王、庄亲王等勋贵支持义和团,结果事后被革爵。怡亲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岁的毓麒头上。

1911年毓麒才13岁,宣统帝退位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见重要吗?

恭亲王溥伟:

恭亲王溥伟当时和肃亲王善耆一样,是宗室里的强硬派,但是悲剧的是从载沣开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备着溥伟,所以溥伟虽然是恭亲王,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他虽然极力反对宣统帝退位的决定,但没有任何作用。

不过1911年后,溥伟和善耆一样,成了一心想复辟清朝的“强硬派”。

溥伟最好玩的事情是张勋复辟时,溥伟根本不管张勋手握重兵,而且才复辟了清朝,居然公开责怪张勋一个“直隶总督”居然敢不和他这个铁帽子王商量就仓促复辟,擅断国事,结果直接被张勋扇了两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溥伟很长一段时间被日本人当做了溥仪的备胎,日本人在鼓动溥仪逃去关外时经常拿溥伟吓唬他,说溥仪要是不去关外,他们就拥立溥伟

庆亲王奕劻:

庆王一脉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脉,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才奖赏庆亲王奕劻听话,而授予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的殊荣。

在1911年的时候,庆亲王奕劻正和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斗的不可开交,在庆亲王奕劻看来,只要能打击到载沣,哪怕是拖着整个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庆亲王奕劻强烈要求袁世凯复出主持大局,并且要求隆裕太后赶走载沣。

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有宁愿便宜袁世凯,也不愿意载沣兄弟得势的心态,袁世凯还没那么容易出山。

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庆亲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统帝复辟。

醇亲王载沣:

载沣这个人,很复杂,他的生平经历我就不介绍了,在1911年的时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凯斗争中输得干干净净,被迫“归政太后”,辞掉了摄政王的职务。所以,在宣统帝退位与否的问题上,就算他持反对意见,也不好意思明说了。

以上就是宣统帝退位时清朝铁帽子王们的反应。



铁帽子王是皇帝封给皇室宗亲和有功大臣们的一种封号,被封王的人享有封地,俸禄等一系列特权,而且还是世袭,子子孙孙都可以继承王位,一般情况下不会剥夺。

大清在开国前期和统治时期,皇室宗亲一共有12个人被封王,因为可以世袭,所以人们把他们叫铁帽子王。

在溥仪被迫退位的时候,铁帽子王总内心来说是不情愿的。皇帝是他们的保护伞,没有了皇帝,所有特权都不复存在,兔死狐悲,他们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说的,是掌握实权最大的铁帽子王、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 ,此人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觉得自己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于是就选择急流勇退,同意儿子溥仪退位。其余十一个铁帽子王是什么态度呢?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处境不同,在溥仪将要退位的时候,采取的策略和立场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有三种态度。

一、旗帜鲜明、誓死保皇

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六个铁帽子王态度一致,那就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要放手一搏,孤注一掷,拼个鱼死网破。他们希望用武力来对付国民党,维护大清统治。他们为此还建立了一个保皇组织——宗社党。

宗社党的宗旨非常明了,那就是坚决拥护溥仪英明领导,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和革命党人乱。

在这些大清铁帽子王中,以恭亲王奕欣鬼子六的孙子溥伟和爱新觉罗·良弼态度最坚决。

剩下的人,也都是亲王大臣的后代,他们打算将袁世凯的内阁总理罢免,让毓朗、载泽取而代之主持内阁工作,由铁良担任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对"乱党"进行严厉打击。

但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螳臂当车粉身碎骨,宗社党头头爱新觉罗·良弼在1912年1月溥仪退位前被革命党刺杀身亡,群龙无首,作鸟兽散。

二、吃里扒外、见利忘“义”

对于大清灭亡,大多数铁帽子王都是非常悲伤的,哪怕不能表示反对,心里是无比难过的。但是却有一个人非常例外,他不能不难过,而且像过节一样高兴,这个人是庆亲王奕劻。

武昌起义前,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非常重用他,任命他为首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一度组成庆亲王内阁。

可是这个庆亲王是个跟和珅一样贪得无厌的家伙,因为太贪早已被袁世凯收买,多次吃里扒外帮袁世凯的忙,堕落成一个“内奸”。

武昌起义后,奕劻毫不掩饰跟大清作对,让袁世凯代其出任总理大臣。袁世凯逼为了逼溥仪退位,偷偷送给奕劻五十万两白银,奕劻见钱眼开,就居心叵测劝说隆裕太后,把权力转移给袁世凯,让溥仪退位。

三、审时度势、保持沉默

溥仪退位前,由于宗社党爱新觉罗·良弼被刺,铁帽子王爷被吓破了胆,他们知道大局已定,胳膊拧不过大腿,不能做无谓牺牲,所以他们就选择默不作声,听之任之。顺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等人都是抱着这种态度,识时务者为俊杰。

无论支持也好,反对也罢,大清灭亡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12位铁帽子王中主要分为四种态度,一种是坚持支持溥仪退位,一种是坚决反对溥仪退位,一种是认为要以大局为重,既然已经无力回天了,还是退位比较好,还有一种是没有明确的态度。

“铁帽子王”不是官衔,是一种世袭制的特殊爵位,它的正式称谓叫做“大清世袭罔替君王”。寓意是永远都不会降级,一直世袭罔替。其中庆亲王就是坚持要溥仪退位的,而溥伟和善耆两人就是属于坚决反对溥仪退位的那一派,载沣就是觉得应该以大局为重的那一派,而其他几位亲王就是没有明确态度的那一派。

其实,不管是在后来坚决反对还是支持溥仪退位的亲王,他们在最开始都是一致对外坚决反对溥仪退位的,因为满清一旦灭亡,或者是换一个统治者,那么这些亲王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在当时不管是这些亲王还是其他的满清王族和满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是后来因为满清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就逐渐发生了很多的分歧,大家的态度也没有最开始那么坚决,这其中主要以庆亲王为主要求退位,因为当时袁世凯拿了很多的钱财和利益诱惑于他,所以他就投身于袁世凯的阵队,坚持要求溥仪退位,甚至于在后来袁世凯有几次遇到危险,都是他出面保护袁世凯,所以在他死了以后,任凭其家人再三请求,溥仪都始终没有给他谥号。



在慈禧去世之后的第3年,懦弱无能腐败的清朝政府走向了覆灭。在溥仪退位前,革命党在南方不断的取得胜利。

清朝派遣袁世凯奉命镇压革命党,不过袁世凯早已和革命党的领导人士沟通好,并且达成了协议,若是他能够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话,革命党就推举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自然想要自己当一次老大,于是就答应了这样的一个请求。后来袁世凯巧妙的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了溥仪皇帝退位。

那么在溥仪皇帝退位的时候,清朝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又是什么样呢?

清朝的铁帽子王更像是明朝时期的藩王,就是他们的位置也可以像皇帝一样一代一代往向下传,只不过他们没有皇帝那么有权力罢了,但是他们也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清朝时期一般都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皇族才有机会坐上王爷。只有做出极其特殊贡献的人才,有机会被册封为铁帽子王,毕竟铁帽子王可是一个世代传承的铁饭碗。

所以在溥仪退位的时候,铁帽子王的后人自然就不乐意了,毕竟谁想将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给丢掉啊?但是无奈这些铁帽子根本没有能力反抗袁世凯,所以即便他们内心不答应也是没办法。


清朝末年的时候满清皇族一直致力于个人的享受,所以八旗子弟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每日纵情于声乐或鸟虫。

清朝政府所直属的八旗军由于自上而下的体制特别的腐败战斗力更是弱的不值一提。当时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即便这些铁帽子王爷还有八旗子弟内心有1万个不愿意,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反抗。

在袁世凯刚开始提出想法的时候,满清皇室有一些之人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后来都遭到了暗杀。这些满清子弟又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人,他们何必要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呢?

袁世凯在逼迫溥仪退位的时候,明确表示现在镇压在前线的清朝军队已经承受不住压力了,若是在持续打仗下去,可能会让军队发生变动,其实就是在变相的恐吓这些满清皇族们。

关于皇帝退位好几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遭到杀害,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没有了过多的想法。而袁世凯当时是一个聪明人,对于这些铁帽子王爷也都许下了一定的承诺。

比如说可以让他们在新政府中担任一定的官职,并且享受一定的俸禄。而这些前清王爷在权衡之下也就自然接受了袁世凯的和平改变,其实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这些铁帽子王爷自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一个个的能耐和他们的祖先相比确实差了点。因此在清朝灭亡之后,大多都是靠变卖家当维持之前的奢侈生活。

不过再多的家当也撑不了多久,于是有些王爷慢慢的饿死街头。有的也另则出路,比如清朝有个铁帽子王爷“克勤郡王”就曾到街头拉人力车。



溥仪退位意味着大清朝灭亡,那么世袭制的爵位也不存在,所以12个铁帽子王是非常不赞同的,并且发动满蒙独立运动、勾结日本人等,但最后历史的推动迫使他们无奈同意。


溥仪去世时,清王朝已经灭亡55年,为何还能被葬入皇陵?
虽然这个新的陵园有皇陵两个字,但是跟真正的大清皇陵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正好华龙皇家陵园靠近光绪帝的皇陵,差不多有200米的距离,所以说溥仪不能算是进入了大清朝的皇陵内,顶多就算是回到了自己家的旁边吧。溥仪生前就曾做过两次傀儡皇帝,最后还被苏联红军抓走5年,好不容易回来了,...

溥仪退位时异常平静,为什么没有忠肝义胆之臣站出来保护和支持清朝?
我们在看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发现,每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忠肝义胆之士,他们为了信仰和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几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像文天祥等人。即便是非常腐朽的朝代也依然会有人出来保护,但是为什么清朝灭亡,溥仪退位的时候却没有人出来保护?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存在几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清朝...

1912年2月12日,6岁皇帝谁宣布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它标志中国历时 多年...
1912年2月12日,6岁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宣布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它标志中国历时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溥仪只亡了清朝,为何退位三次?还写了三份退位诏书?
1908年十一月大清朝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就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帝国一下损失了两位最高统治者,举国上下无不哀悼。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光绪帝驾崩十八天后末代皇帝溥仪登基。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注定是悲惨的,先后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也就下了三次退位诏书。溥仪第一次登基时大清还在...

载沣在溥仪退位后说了什么话气哭了自己的老婆?
如此过了一年后,在裕隆太后的主持下,溥仪宣布退位,大清亡了。而载沣也随之辞去了“摄政王”这个官职。可让人吃惊的是,载沣对此非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回家后轻松且带有一些兴奋地对老婆,也就是溥仪的老妈,喊了一句:“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溥仪的老妈听闻了这句后,当时就给哭了—...

清帝退位诏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皇帝甘愿发退位诏书?
溥仪是清政府的最后一位皇帝,从小就被接到皇宫,然而虽然他贵为皇帝,但是清朝衰败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他早已经无力改变了,辛亥革命开始之后,溥仪也只能向天下颁布退位诏书,宣布自己退位的消息。那么溥仪的退位诏书究竟有什么作用?政权和平交接,中国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溥仪是中国的最后一任...

大清朝是哪年建的?
清朝自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1912年溥仪退位,退三百年的历史一共出现12位皇帝,而1936年,皇太极才改的国号大清,这12位皇帝当然也包括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明末之时,公元1616年,明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把女真部落统一,年号为天命,称&ldquo...

溥仪退位时仍有百万军队,为何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便可逼宫?
满清朝廷虽仍号称拥有百万军队(很大一部分是不发军饷的练勇,并非朝廷经制之兵),但经过太平天国以及东西方列强的不断打击、蹂躏,加上八旗、绿营本身的腐朽坍塌,这百万军队基本是一群丧失了灵魂与斗志、外加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一句话:溥仪被迫退位时虽然手握百万军队,但这支军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大清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清朝为什么叫清朝
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

大清朝亡国后,皇宫里的宫女和太监下落如何呢?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

光山县13658787518: 铁帽子王是谁 -
一堂心脑: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四位恩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共有几个铁帽子王?
一堂心脑: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礼亲王代善:太祖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显祖三子舒尔哈齐之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太祖十五子.肃武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皇帝皇太极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孙.怡贤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忠亲王奕欣:宣宗成皇帝旻宁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七子.庆僖亲王永璘:乾隆幼子.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哪些?
一堂心脑: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努...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什么 -
一堂心脑: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哪些
一堂心脑: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是什么时候封的? -
一堂心脑: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朝的“铁帽子王”指的是什么?
一堂心脑: 所谓“铁帽子王”,是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表明其身份的高贵和地位的牢固.大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获此殊荣的只有12位,其中有8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4位则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在清朝,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人八分镇国公、不人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的府邸能称为王府,贝勒以下只能称为府.整个北京城内共建有几十座王府,外城没有王府.

光山县13658787518: 清八大铁帽子亲王都是谁? -
一堂心脑: 世袭罔替——清朝的铁帽子王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 1、礼亲王:代善 2、郑亲王:济尔哈朗 3、睿亲王:多尔衮 4...

光山县13658787518: 有哪几个铁帽子王 -
一堂心脑: 清朝除了清初封的8大铁帽子王,后来又封了允祥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干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后又添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一共12个亲王.

光山县13658787518: 什么是清朝的铁帽子王? -
一堂心脑: 清建立后,建立一整套封爵制度:当时确铁帽子王定的皇族爵位共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功封,二为恩封;袭爵方式也有两种:一是降等承袭,二是原等承袭,即世袭罔替.清史仅有十二位王爷被皇帝赏赐为铁帽子王.因此,“铁帽子王”作为一种特定称谓指的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形容身份高贵、封爵如铁样牢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