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别时都喜欢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作者&投稿:仇由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通过学习古代诗文,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每当行人远离,送行者往往折柳相送,以表惜别之情、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一般认为,“折柳送别”发端于西周初期,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被视为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到了汉代,“折柳送别”渐成风气,记录汉代京师长安社会生活的《三辅黄图》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送别”有固定的送别地点及具体的折柳内涵,标志着这一送别形式的定型与成熟。到了唐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和边疆战争频繁,普通庶民为追求功名,或远离家乡以文求仕,或远赴边塞建功立业,“折柳送别”之风大盛,成为时人送行饯别的主要方式,所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多情浪漫的唐代诗人将其作为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引诗入词反复吟咏。如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同时,情感表达也从抒发离别之苦拓展到了表现离别双方的相思之痛。如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领长相思,折段杨柳枝。”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别具一格的送行方式?“折柳送别”的原始意蕴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历来不乏其人,然终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礼俗说 有人从古代的丧葬礼俗中加以解释,认为古人用柳来制作丧车丧具,是借用柳的再生功能,表现了活着的人对逝者生命再生的企盼和愿望;再由“死别”转向“生离”,柳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远行或亲友分离时,寄托生命长在、生命平安这一类朴素愿望的吉祥物。 二、生命说 有人从生物学角度予以阐述,杨柳易活,生命力旺盛,以柳入诗,寄寓祝福,希望远行之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健康地生活,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正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所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 三、文化传承说 有人认为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折柳送别”实际是一种文化传承。 四、介之推说 有人认为“折柳”、“插柳”源于寒食节习俗。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却把他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是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折柳便有了纪念、怀念之意,成为后世“折柳送别”之滥觞。 五、谐音说 有人从音韵学方面给予解释,认为古人注重谐音表意。“柳者,留也。”这样,柳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折柳相送,是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况且,那随风飘舞千丝万缕的柳枝与“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是何等吻合,柳丝飘荡与游子飘泊的情状又何其相似,以柳相送,自然合情合景。 六、信仰说 现代学者追溯出“折柳送别”的起源乃是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的观念,认为柳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就有祛邪扶正的神异力量,是被推崇敬奉的神树,同时也是生殖重版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化为了送别形式。 以上种种观点,虽然丰富发展了“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却使得这一送别形式的原始意蕴愈加变得扑朔迷离、真伪难辨。 笔者认为,任何习俗的产生形成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那个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一文中所说,“民间仪式主要是作为生存的技术而存在的,其遵循的是一种生存的逻辑。”追根溯源,“折柳送别”的起源亦应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因此认为:“折柳送别”滥觞于西周初期的“禁烟改火”制度,源自古人对火的崇拜,是现实生活在习俗中的具体反映。 众所周知,火在人类进程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增强了人类的体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本领,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同时,火所酿成的巨大灾难,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极大损害,又使古人对火产生一种畏惧之感。这种既敬且惧的复杂心理表现在生活上,就出现了对火的崇拜和用火的禁忌。 据专家考证,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周人是以火星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火星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仲春时节火星昏见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此时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去年薪火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做“改火”——《论语_阳货》“钻燧改火”讲的就是此事。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周礼_秋官_司煊氏》云:“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在周代时还专设官职,名曰司_氏,是主持火禁的官,负责仲春的改火,他摇着木铎通知人们熄火,三天后再给人们带来新火。古代钻木取火讲究四季要用不同的木。《论语集解》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_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与春相关的是榆、柳之木。春季正是将士出征、游子远行的多发时节,将用于改火后的柳枝新火赐于行人以避祸祈福保留火种,方便征人生活,温暖游子身躯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为了保证火种不致半道熄灭,就须折柳相送,以备路途不时之需。这应是“折柳送别”的原始起源。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火的认识日趋理性客观,钻木取火保留火种已非生活必需,对火的崇拜、保留火种的原始意蕴就逐渐淡化。后人沿用了其送别的意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折柳送别” 的习俗,并且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不同的理解。 赠火的古老传统即使在唐宋仍留有余绪。韩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唐王朝赐火的情况。据唐末李绰《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日取榆柳枝火以赐近臣。”《宋朝事实类苑》亦有记载:“唐时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非常赐例也。”我们注意到其中赐火的时间与材质同西周时期的“禁烟改火”完全吻合。“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也充分证明赐火之说并非笔者妄加揣测,实乃古亦有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折柳送别”与“禁烟改火”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只不过此时赐火的主体与对象发生了变化,赐火已成为统治者的特权,是封建贵族独享的殊荣,一般的平头百姓则与之无缘。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折柳送别”与“禁烟改火”源出一辙,但其社会功用却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折柳送别”与“禁烟改火”同出于西周,且选用的材质亦有雷同之处,其中的联系似乎很难用“巧合”一词解释。而且,从“折柳送别”习俗的产生发展轨迹看,它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现实生活需要到情感寄托表现的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人类认知水平的。 来源:当代商报


古人送别时为何喜用折柳的送别方式?
柳树谐音就是留住的意思呀,折柳相送则表示希望留住友人,更表达了折柳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愿采纳哟

古人送别为什么要折柳枝?
立即就能看见自己思念的人。而在出门基本上都是骑马或者是步行的古代,两个人若是分开了,此一别,有可能真是生离死别,一分开就是一辈子,所以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有关离别的诗句也层出不穷。诗人们在诗中,把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寄托在“柳”字上。例如“柳丝折尽花飞尽,...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恋恋不舍的心意。亲人们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愫就像随风飘荡的柳枝一样绵绵无期。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人们送别友人时折柳,又意在祝愿远行的亲人或朋友,能够如同折柳一样,到哪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会因为背井离乡而不适。折柳在身,便如亲人在旁,随遇而安。

古人在送朋友时折柳相送是啥意思?这么做的寓意是什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透露着离别时不舍的诗句,又有着对于友人的祝愿。古代,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当官被贬,或者是工作调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亦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就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送朋友离别,折柳相送,...

古诗朋友之间折柳送别寓意什么 古人送别朋友时为什么要折柳
3、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

为什么古人写离别总是喜欢用“柳”这个意象?
正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折柳送别也就蕴含了希望离人能够随遇而安,在异乡可以顽强地...

古人互相送别的时候,为什么要“折柳”呢?
下马吹笛,愁杀客。"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衡量,由于柳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将柳枝插入湿润的土地,它就会生根发芽。"折柳送别 "包含着对朋友 "春风常在 "的一种美好祝愿,也意味着亲人们离别家乡就像折柳枝一样,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生根发芽,因为柳枝在哪里都可以生活。小编针对...

在送别诗中,诗人为什么习惯用柳树在送别诗中?
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白衣,都有过写送别诗的经历。折柳言别是古人经常使用的一种习惯,柳树也成为了送别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杨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经 》中,随风飘扬的柳条寄托着诗人的千古愁绪,杨柳成为了送别诗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意象。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通过谐音来表达想法,“...

为什么“折柳”又代指送别?
折柳也是古乐曲名《折杨柳》的简称。此曲多为怀念之作,曲调忧伤悲凉,有惜别、思念远人之意。据传汉代时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后来李延年作成新声二十八解,为军乐。如唐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及唐朝袁郊《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

折柳送别的典故
在送别亲友时,人们会折下柳枝,赠予即将离去的人,寓意着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深深的思念。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采薇》篇,其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折柳送别的习俗逐渐传承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定仪式感的...

平武县13582663735: 古人送别的时候为什么要“折柳”相赠 -
系琛复尔: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

平武县13582663735: 古代人们为什么常在诗文中用折柳来表达送别之意 -
系琛复尔: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

平武县13582663735: 为什么折柳表示送别 -
系琛复尔: “折杨柳”——汉代已形成的送别风俗《送别诗》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

平武县13582663735: 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系琛复尔: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平武县13582663735: 1、古代送别诗为何常常写到柳?又为何特别看重离别的相送. -
系琛复尔:[答案]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恋恋不舍,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

平武县13582663735: 古人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 -
系琛复尔: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平武县13582663735: 柳树在中国古代代表的意义 -
系琛复尔:[答案]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

平武县13582663735: 为什么古代送别朋友要用柳树 -
系琛复尔: 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 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平武县13582663735: 古人临别折柳是什么意思? -
系琛复尔: 、“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平武县13582663735: 古人送别时为何喜用折柳的送别方式?
系琛复尔: 柳音通留 折柳即使希望留. 这个古时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意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