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的春秋大义与人心的道德自律

作者&投稿:剑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一文一武,交相辉映,文成武德,庇佑中华。

关公是宋元明清以来社会各界共同礼拜,万民争相效仿的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中,祭祀、崇信、膜拜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及精神思想领域。举凡宗教仪式、官府祭奠、社会教育、商业交往、集会结社、文学创作、戏曲演唱、人际交往、风俗民情等等领域,都有对关公及关公忠义节勇信精神的仿效和传承。正如明神宗钦定的醮典献词所云:“恭维关圣帝君,生前忠义,振万古之纲常;身后威灵,保历朝之泰运”。崇祀关公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最辉煌也最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

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公在儒家体系中不仅是因为他是一名忠肝义胆、英勇善战的武将,更主要是关公对于儒家经典《左氏春秋》的偏好和具体实践。史书《三国志》多有记载:《三国志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三国志吕蒙传》云:“斯人(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

《左传春秋》是儒家五经之首,有着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强调文明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左传》通过对人物事件的细致描述,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氏以记载完整的事实注解春秋褒贬善恶的大义。

南宋大儒朱熹以春秋大义为基础,在所著《通鉴纲目》中尊蜀汉为正统,后经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宣扬,使得“寇魏帝蜀”的观念得以流行,关公熟读春秋,践行春秋大义精神的形象也愈发受到尊崇。

湖北省汉口山陕会馆《汉关夫子春秋楼碑记》云:“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河南省北舞渡山陕会馆《创建戏楼碑记》云:“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之为纬,必有武以之为经。唯我关夫子生于山右,仕于汉朝,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尤可称秉烛达旦,大节垂于史册,洵足媲美孔子,躬当武夫子之称。”

清魏介裔《柏乡庙记》:“自有帝君(指关羽)以身任《春秋》之统,君臣之义,灿然复明。”

清年遐令《重修当阳汉寿亭侯关夫子庙碑记》:“自孟子而下读《春秋》者不乏人,而能于《春秋》大义见诸行事之实者,唯(关)侯一人而已。”

清张鹏翮在《关帝像赞》中称关公“《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张鹏翮还在《关夫子志序》称:“侯虽未登洙泗之堂,而刚直之气,忠义之概,暗与道合。”即指与孔子《春秋》之道相合。

张鹏翮是康熙雍正年间有名的清官廉吏。康熙帝以他为名臣的楷模。生前,康熙对他的评语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并加少保,谥“文端”。

张鹏翮一生公正节俭,“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御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 1725年2月19日逝世时,家中无多余财物,其子懋诚“四顾茫然,无法举丧”。雍正赐白银千两,才得奉丧回遂宁安葬。雍正悲悼减膳,两次御制祭文悼念,赞他“秉性贞介,特身廉洁”,“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芳竹帛,卓然一代完人”。

1713年至1722年,张鹏翮任吏部尚书近10年。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均归吏部负责。为了对付有人来说情、请托,张鹏翮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圣帝君塑像,周仓持刀威严旁立。神座的侧面,摆一书案。每逢亲朋好友有私事请托时,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有些交谊甚笃的人,硬要求得一好的差使,张鹏翮微微一笑,诙谐地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于是打消登门请托者的邪念妄想。

张鹏翮以敬畏、崇祀关帝作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砥砺道德节操的手段,也由此希望关公精神能够推行广远,传承万世。张鹏翮随内阁大臣索额图等经蒙古去俄罗斯议和时,沿途见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有关帝庙,其记说:“故使远人,知其忠义也”。张鹏翮在《关帝志》卷三中说:“天下后世之人,因得以景仰神灵,感奋激发,学其存心,考其行事,而慨然想见其为人,读斯志也可以兴矣!”表明“关公神灵感应”之神奇功能,及对于道德良知塑造的神奇力量,因为这神灵来自于自心。

《大学》曾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意思是,那些没有信仰、又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他们见到善良的人品好的人,会心生嫉恨造谣泼污,但在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想方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这样自欺欺人有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不是傻子,每个人都有心灵的触角,真诚人看伪君子,就像能看到他的五脏六腑一样清楚,这就是所谓内心的真实意念会显露于外表。所以君子慎独,独自一人的时候也在坦诚谨慎地做人做事。

张鹏翮“以景仰神灵,感奋激发,学其存心,考其行事,而慨然想见其为人”,先把关公春秋大义的神性摆正,确定春秋大义精神的绝对权威,这样做事时才不会让外物扰乱自己的内心。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心正了,在面对许多外物的诱惑时,能保持内心镇定,不为外物所动,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超然境界,从容自如地面对各种挑战。

关公精神中春秋大义思想的最基本价值就是唤起人们对规则的尊重,是非善恶褒贬都各归其位,人心要受到道德良知的约束和奖罚。关公精神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道德实践行为。从关公信仰中引申出的道德原则,将会成为忠孝节义诚信等行为操守的根据和良心的约束。

虽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约束是他律,是依靠外部力量强制约束自己行为的“外因”表现;道德自律是依靠自我约束自己行为的“内因”表现;从中华传统哲学智慧来看,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法律能够起多大的作用,要看全民道德素质的程度有多高。从整体上讲社会秩序的运行良好主要靠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来实现的,没有道德的共同遵守,法律只会处处碰壁、得不到实质的落实。

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是如何得以建构和维持起来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固然需要人人遵守,但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民风民俗也要懂得尊重。即使到现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农村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习俗,村规民约、礼俗秩序、家族宗祠、行业规范、道义规矩,每个个体都在自觉地服膺于这种约定俗成的礼教约束,关公文化、关公精神不仅仅是中国人认可的价值观,也是社会教化民风向善的重要手段,更是法治社会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不二途径。恰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题写的一副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言云:“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之反正,莫近于《春秋》……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春秋大义,不仅是古代传统社会的行事纲领,更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行动指南。


三国演义文言文评价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 赤壁战后 曹操败北 关羽奉命阻击曹操 然操求饶关羽深知春秋大义 遂报当日3约恩惠 放走曹操 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原文: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

三国演义评析加原文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 赤壁战后 曹操败北 关羽奉命阻击曹操 然操求饶关羽深知春秋大义 遂报当日3约恩惠 放走曹操 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原文: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

摘抄三国演义前六回文言文翻译
关羽深知春秋大义 遂报当日3约恩惠 放走曹操 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 原文: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之中,先...

关于关羽春秋楼的诗句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荆州区关帝庙两边的楹柱上,题有一副对联: 荆州形胜即中原,得之则进取易,失之则退守难,天意苍茫,莫怪公犹立马 壮武大名垂宇庙,生不为曹氏臣,死不为孙家妾,人心维系,遂令我欲登龙 河南省洛阳市关林戏楼上楹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

春秋篇:晋文公
齐姜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为了丈夫的前程考虑,屡屡苦劝重耳不得,便果断的杀死贴身丫鬟,防止她泄露消息,找赵衰和狐偃商量,设计把重耳灌醉,然后强行带走。...晋文公的文治武功不亚于齐桓公。早年晋文公饱读诗书,结交当时的名人雅士,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深得人心,属下都是精明能干之人,忠心为主之士。谋士赵衰品德...

《春秋公羊传》
《公羊传》的作者认为,《春秋》在经文中贯穿着圣人的深奥含义,所以必须予以阐述解析。如《春秋》经文的第一句话:“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为这句话作注,用一篇文章阐发它的“微言大义”,也就是所谓的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文章的前段从“王正月”三字,阐明“大一统”的思想:元...

关羽忠义的资料和你的感受
第三,重义不惜废公。 关羽的“义”,有浓厚的个人义气的成份,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因义害公之举,不足为训。《三国演义》写到此处,多次提到“义”,如借曹操之口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又偌作者之口说“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年曹操许多恿义,与...

春秋读后感(2)
“春秋决狱”属一种典型的“因义生例”的形式。董仲舒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儒家的法律意识和原则为依据产生判例,即以《春秋》之“微言大义”创制判例,如“原心论罪”、“父子相隐”、“君亲无将”、“以功覆过”、“王者无外”、“恶恶止其身”、“子不复礼非子”等等。这种因义而创制的判例在当时...

春秋战国典故故事40则
30、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30、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伊川县19662243497: 三国演义的关羽的品质 -
独郎蓓乐: 忠义 诚信

伊川县19662243497: 历史上,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
独郎蓓乐: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这是关羽伟岸的形象.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伊川县19662243497: 关羽的性格特点是? -
独郎蓓乐: 关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勇、义、忠、智、信、傲 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扩展资料 ...

伊川县19662243497: 关羽的什么品质
独郎蓓乐: 傲上而不欺下,忠义两全,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

伊川县19662243497: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关公精神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独郎蓓乐: 关公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 有一句话这么写到“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讲的就是关公文化,谈的就是民族精神. 因为关公文...

伊川县19662243497: 凝聚在关羽身上的忠、义、信、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渗透着懦学的“春秋精义”,可关羽为什么会被阿蒙之流算计,丧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死不瞑目呢?
独郎蓓乐: 关羽的死是意料之中的事也是情理之中,他居功自傲 争强好胜 轻敌大意,做事从来不低调.失败是必然的!

伊川县19662243497: 对关羽的评价 -
独郎蓓乐: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伊川县19662243497: 无厘头 - 关羽为什么只读春秋!不读冬夏呢? -
独郎蓓乐: 汉末三国时期,阅读《春秋》蔚然成风.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把《春秋》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及其他领域,体现了古文经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关羽作为刘备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肩负着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他是独当荆州一面的军事...

伊川县19662243497: 关羽有什么事迹说明他最有义气? -
独郎蓓乐: 在谈到关公的“义气”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华容道释曹”的有关情节.确实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关公“华容道释曹”是“以个人恩义取代天下之公义”,于是认为关公这是“舍忠之实而取忠义之名”.但为什么历来人们对此情节却津津乐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