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何把皇位传给智障太子,为何坚持这么做?

作者&投稿:江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典型支持中国嫡长子继承制度,被妻子和下属所蒙骗, 自身过于乐观。 

按照正统的说法,嫡长子继承应该是司马轨,但是他二岁夭折了,司马衷为皇后杨艳二子,替代逝去兄长成为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他有典型的智商缺陷,但是广大朝臣不是不知道,但是别有用心之人认为有一个智商有缺陷的皇帝,对于他们是十分有利的。皇室继承人的选拔,一贯以来是十分严苛。虽然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度生根蒂固,但是不是没有废除嫡长子继承制而立其他继承人的。 但是司马衷他首先被选拔为太子就是依靠制度的优势。

国家选拔继承人肯定有众多考量,也有众多人员下注。因而继承人不是一家人的事情。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作为一个开国君主,而且是通过手段从曹家获得地位的。 虽然有依靠祖父和父亲等人几代优势, 但是他自身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可见他自身本人智商肯定没问题,他也想过废除司马衷的太子地位。起先朝廷的大臣出于国家的未来考虑,多次提醒司马炎他儿子智商问题。司马炎自己也清楚,但是如果废除太子,司马炎弟弟司马攸也有成为太子的权利。司马炎与他弟弟司马攸不和,司马攸因为曾经和他竞争过晋王王位,因此他一直在记恨他。 为了防止他弟弟成为国家预备皇位的储备人员,他一直用自己的儿子强行拖着。

皇后杨艳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多次干涉司马炎对太子的考验。 临终前担心自己儿子的太子地位,像皇帝司马炎提出将皇后宝位杨芷 ,杨芷是她叔父的女儿(杨艳和杨芷是表姐妹),两人结成政治同盟,巩固他儿子的太子地位。(临终时,头枕晋武帝膝说:“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才貌兼备,愿陛下选她来备六宫。 )当时最大的外戚杨俊,他肯定愿意看到皇帝是自己的外甥继承 。他本人在司马衷继承皇位后,因为司马衷智力问题也是权倾朝野。

司马炎本人多次出题目考太子,但是都被太子妃雇佣代笔给解决了。有了答案,堵住悠悠众口。司马炎把上表的大臣贬到幽州。就这样,司马衷最后成为了西晋的皇帝。



因为司马炎非常宠爱司马衷的母亲,而且司马衷有个儿子非常的聪明,司马炎很喜欢,司马衷的岳父贾诩是当时著名的谋士,他认为贾家也可以辅佐他的傻儿子。

司马衷是嫡长子,而且他生母杨皇后势力也很大, 再者就是司马炎看中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司马遹,所以把皇位传给了司马衷。

这是托他长子司马遹的福。

司马遹天纵英才,有其高祖父司马懿遗风。小小年纪一句,“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颇得晋武赏识。再一句“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让司马炎大为慨叹“此儿当兴吾家”。

然后的然后,他的爸爸司马衷就被立为太子了。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智障太子,坚持这么做的原因 掩人耳目,不让真正的继承人受到危险迫害


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最后结局如何?
1、皇位,见者有份 马炎好不容易结束,小一百年的分离和纷乱,但他不是一代雄主,之恰好站在历史的浪尖,成了时代的英雄。可惜的是统一后的中原帝国,还没来得重建和发展,世家大族的地主,就开始忙着争权夺利,忙着与民争利。而身为掌权人的司马炎。却无能而为。巨大不受到制约的绝对权力,也...

一样都是篡位,为啥都瞧不起马炎篡魏反而认同曹丕篡汉?
首先是曹丕篡汉,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百官联名上书的“劝谏”下,最终宣布退位并将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在此过程中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答应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称帝,立国号大魏,定都洛阳,自此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拜拜了。其次是司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间...

李世民那么厌恶司马家族的司马懿,为什么却喜欢司马炎?
第三,司马家族虽然抢夺了皇位,但是对于魏国的后代还是给了很好的待遇。一般的贵族在完成朝代替换的,都会把前朝的皇帝是做洪水猛兽,希望他们尽早的离开人世才好。但是马岩不这么认为,不仅没有杀掉曹家的后代。反而给他们封侯拜相,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边儿生活。而且保留了他们之前的行政待遇,虽然这些...

我想问下面是哪代的历史?出自哪里?
他之所以不因为痴呆而保持住了皇位,一是因他的母后杨皇后力争,二是因其子司马遹聪慧,为晋武帝所宠爱。他继位后,因其皇后贾南风欲意干政,导致“八王之乱”,他在位的所有时期,即17年间,从没有间断过战乱。而他自己的一生,除享乐外,别无所知,实在是一个既无作为,又没有做任何事的古代帝王...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时发生了什么?
马炎文韬武略十分了得。在位16年后去世,传位给惠帝。由于惠帝痴呆无能,辅政大臣杨骏、皇后贾南风争相操纵惠帝以把持朝政,引起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的不满,朝廷内讧争斗,八个藩王争夺皇位,前后持续16年,国内大乱,这就是八王之乱。乘着中原汉族政权衰弱之际,永嘉年间(307-313,共计7年),匈奴、...

青川县17515877850: 司马炎为什么传位给白痴儿子? -
谏琬香砂: 司马炎“素知太子闇弱”(《晋书》),对他这个儿子的智力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还要选一个白痴作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舆论导向.司马衷是嫡长子(之前有个哥哥夭折),长子继位符合传统思维.废长立...

青川县17515877850: 晋武帝司马炎英明神武,为何最终传位给了智力低下的司马衷? -
谏琬香砂: 我觉得司马炎一生英明神武,他之所以选择立司马衷为帝,也是考虑到很多种原因.第一就是司马衷的身份是嫡出,而且因为他的哥哥早逝,所以他就是嫡长子子,古人讲究立嫡不立庶,所以说司马衷就是最有权力去继承皇位的人;第二,司马...

青川县17515877850: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傻儿为太子 -
谏琬香砂: 1、废了唯一的嫡子,容易造成诸子争位骨肉相残. 2、太子母家和太子妃家势力都很强大,司马炎不得不有所顾忌.太子妃贾南风. 3、很喜欢皇孙司马遹,也有传说司马遹实际上是司马炎的儿子. 4、司马炎最畏惧的,废了太子可能会导致齐王司马攸争位. 5、司马炎认为司马衷虽然不聪明,但好在靠谱的大臣很多.

青川县17515877850: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傻儿子司马衷 -
谏琬香砂: 晋惠帝于267年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是晋武帝的皇后杨艳.作为次子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哥哥司马轨很早就死了,也有说是晋武帝为了将来传位给他宠爱的聪明孙子湣怀太子司马遹.晋惠帝一般被评价为“甚愚”或“白痴”,这个说法可...

青川县17515877850: 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
谏琬香砂: 是母后的力挺.

青川县17515877850: 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弱智儿子惠帝呢? -
谏琬香砂: 1.惠帝是长子 2.惠帝和司马炎都是长子 3.司马昭当时想立小儿子司马攸后来被贾充劝住才立了司马炎 4.惠帝的儿子很聪明 5惠帝的老婆是贾充的女儿贾充的爹曾劝司马师让司马昭接司马家族的班贾充劝司马昭立司马炎

青川县17515877850: 为什么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傻子他为什么还要传给此子? -
谏琬香砂: 司马炎想立司马衷的子嗣为太子 所以就立司马衷为太子 好让司马衷的子嗣来继承大统 可结果没有司马炎想的那么好……

青川县17515877850: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传位于白痴 因为他是长子 -
谏琬香砂: 因为他也没办法自己德才兼备的弟弟司马攸被自己杀了而且司马衷在他面前的时候还被弄的挺聪明的所以就只好传位给他了而且据说司马衷也没那么笨只是他老婆和那八个王太强势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