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孙权偏安一方,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的心思?

作者&投稿:通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开宗明义,魏蜀吴三分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是不想统一天下、南面称孤的。说孙权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要知道孙权在位期间多次亲征北伐,期间就包括四次规模极大的合肥之战。嘉禾二年公孙渊遣使向孙权称臣,孙权狂喜之下封其为燕王并赏赐了大量珍宝,这样的孙权,怎么能说是甘于偏安不思进取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降,实际上只能自保,再无力南征,这也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后来,曹操死,曹丕立,魏国形成,刘备称帝,蜀国立(自称汉),最后孙权立,是为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然而,这个时候的三国,国力实际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刘备经夷陵一战,十万大军全没,仅自身逃往白帝城,最终死在白帝城,所以,三国之中实力本来就最弱的蜀国,经此一役,已名存实亡,不但关羽张飞已死,法正、庞统早亡,就连刘备自己也驾鹤西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即使再厉害,那也独木难支,所以,蜀国只能完全依靠联盟吴国而存在。而北方的魏国,在曹操死后,曹丕也在几年时间内追父亲而去,皇位传到了曹睿手中,虽然名义上仍是三国老大,但形式多于实质,一方面一大群通天的谋士、武将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司马懿等人,而且曹睿的才能相比曹操、曹丕,那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曹魏政权已开始显现出不稳定因素,各种叛乱、谋政者经常出现,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只能依赖司马懿在北方抵御蜀国的北伐,曹休在东边抗衡吴国。相比之下,占据江东的吴国实力相对稳定,孙权还依然健在,威信还有,在经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后,局势稳定,最终收回了荆州,将蜀国赶到了四川盆地,而且一大批老臣都还健在,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陆逊,还有朱恒、全琮这样可以依靠的大将,特别是经济有了充足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实际上处于全盛时期。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和北方的魏国相比,其实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机会,吴国实际上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个机会就出现在公元228年。
据《三国志》记载: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
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十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睿
(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恒、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
此时,奋武将军朱恒看到了全面击败曹魏的最好机遇,他献计孙权:“曹休本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今如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这两条道路都很险要狭隘,如若能让一万士兵用柴断路,那么可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虏,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请求用我的部队断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长驱直入,进而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划分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
如果此时孙权的身边是周瑜、吕蒙,对于朱恒的想法,那或许会全面考虑,再度出现赤壁之战和斩杀关羽的壮举,因为这一计如果真如朱恒的设想走下去,那曹魏政权至少要从首都洛阳逃走,而且曹魏政权不是没有迁都的想法,当年关羽北伐时,曹操就因害怕关羽会打到其首都,要将首都迁往河北,可见,曹魏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已经不济,即使是曹操,那也害怕南方两国的进攻,要不是司马懿坚持,那曹魏政权可能在曹操手中就衰落,更何况,现在的曹魏政权实已不堪。
可惜的是,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孙权没有勇气,询问陆逊,当时作为吴国实际上的军政核心人物,再加上有夷陵之战的影响,他却认为风险太大,不敢冒险。其实,陆逊之所以不敢冒险,根本原因是陆逊脑海里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还是来源于鲁肃倡导的向西联盟蜀国,统一战线,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战之所以最终不去消灭蜀国,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国打怕,逼迫蜀国联盟。因为在吴国的智囊团基本上形成了魏国不可战胜的思想,只能想办法自保,以求偏安。而正是陆逊的这一否定,让孙权失去了唯一统一全国的机会。
而后来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实际情形正如朱恒的预料,双方最终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这一吴魏之间的经典之战,本可以继续扩大胜利果实,至少可以全歼曹休十万大军,全面改变吴魏之间的格局。虽然吴国取得大胜,但对魏国来说并未伤筋动骨,还依然以庞然大物出现在吴国的面前,事实上在此之前,吴魏之间的战争,魏国几乎就没有赢过。可惜的是,陆逊没有周瑜那样的气魄,在机会来临时不敢把握,而作为最高统帅,由于没有陆逊的支持,最终只能失去统一天下,名扬史册的最好机会。
而对于孙权来说,本来就没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一直以来其实就依靠手下将帅的推动走到今天,如当年曹操令其送儿子作人质,如果不是周瑜的坚决制止,孙权也许会臣服于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如果不是周瑜、鲁肃的坚决要求一战,那天下早就被曹操取得,可惜的是,周瑜早逝,鲁肃也追随周瑜也去,而且有勇有谋的吕蒙也已仙逝,虽然陆逊有通天之才,但却没有通天的勇气,最终导致他不敢冒险,而失去最强依靠的支持,孙权也就没有了勇气,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面前不敢把握,最终只能偏安一方,在孙权之后,最终被崛起的司马懿后代司马炎建立的晋所消灭。

孙权有自知之明。
孙策临死时就对孙权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的临终遗言,简直是对孙权性格以及能力的品评,也是对东吴未来的战略处境做出了正确判断。
孙权其实也曾试图迈出向北的一部,但最终始终无法有所突破,魏国始终将防备吴国放在重中之重,而防备蜀国则放在第二位。从两方向的守将级别和能力就能明显看出来。

开宗明义,魏蜀吴三分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是不想统一天下、南面称孤的。说孙权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要知道孙权在位期间多次亲征北伐,期间就包括四次规模极大的合肥之战。嘉禾二年公孙渊遣使向孙权称臣,孙权狂喜之下封其为燕王并赏赐了大量珍宝,这样的孙权,怎么能说是甘于偏安不思进取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大降,实际上只能自保,再无力南征,这也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后来,曹操死,曹丕立,魏国形成,刘备称帝,蜀国立(自称汉),最后孙权立,是为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然而,这个时候的三国,国力实际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刘备经夷陵一战,十万大军全没,仅自身逃往白帝城,最终死在白帝城,所以,三国之中实力本来就最弱的蜀国,经此一役,已名存实亡,不但关羽张飞已死,法正、庞统早亡,就连刘备自己也驾鹤西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即使再厉害,那也独木难支,所以,蜀国只能完全依靠联盟吴国而存在。而北方的魏国,在曹操死后,曹丕也在几年时间内追父亲而去,皇位传到了曹睿手中,虽然名义上仍是三国老大,但形式多于实质,一方面一大群通天的谋士、武将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司马懿等人,而且曹睿的才能相比曹操、曹丕,那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曹魏政权已开始显现出不稳定因素,各种叛乱、谋政者经常出现,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只能依赖司马懿在北方抵御蜀国的北伐,曹休在东边抗衡吴国。相比之下,占据江东的吴国实力相对稳定,孙权还依然健在,威信还有,在经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后,局势稳定,最终收回了荆州,将蜀国赶到了四川盆地,而且一大批老臣都还健在,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陆逊,还有朱恒、全琮这样可以依靠的大将,特别是经济有了充足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实际上处于全盛时期。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和北方的魏国相比,其实力已不分伯仲了,如果利用好机会,吴国实际上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个机会就出现在公元228年。

据《三国志》记载: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

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十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睿

(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恒、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

此时,奋武将军朱恒看到了全面击败曹魏的最好机遇,他献计孙权:“曹休本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今如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这两条道路都很险要狭隘,如若能让一万士兵用柴断路,那么可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虏,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请求用我的部队断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乘胜长驱直入,进而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划分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的良机,切不可失!”

如果此时孙权的身边是周瑜、吕蒙,对于朱恒的想法,那或许会全面考虑,再度出现赤壁之战和斩杀关羽的壮举,因为这一计如果真如朱恒的设想走下去,那曹魏政权至少要从首都洛阳逃走,而且曹魏政权不是没有迁都的想法,当年关羽北伐时,曹操就因害怕关羽会打到其首都,要将首都迁往河北,可见,曹魏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已经不济,即使是曹操,那也害怕南方两国的进攻,要不是司马懿坚持,那曹魏政权可能在曹操手中就衰落,更何况,现在的曹魏政权实已不堪。

可惜的是,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孙权没有勇气,询问陆逊,当时作为吴国实际上的军政核心人物,再加上有夷陵之战的影响,他却认为风险太大,不敢冒险。其实,陆逊之所以不敢冒险,根本原因是陆逊脑海里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最大的想法还是来源于鲁肃倡导的向西联盟蜀国,统一战线,全力抗魏,所以,夷陵之战之所以最终不去消灭蜀国,根本原因就只想把蜀国打怕,逼迫蜀国联盟。因为在吴国的智囊团基本上形成了魏国不可战胜的思想,只能想办法自保,以求偏安。而正是陆逊的这一否定,让孙权失去了唯一统一全国的机会。

而后来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实际情形正如朱恒的预料,双方最终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这一吴魏之间的经典之战,本可以继续扩大胜利果实,至少可以全歼曹休十万大军,全面改变吴魏之间的格局。虽然吴国取得大胜,但对魏国来说并未伤筋动骨,还依然以庞然大物出现在吴国的面前,事实上在此之前,吴魏之间的战争,魏国几乎就没有赢过。可惜的是,陆逊没有周瑜那样的气魄,在机会来临时不敢把握,而作为最高统帅,由于没有陆逊的支持,最终只能失去统一天下,名扬史册的最好机会。

而对于孙权来说,本来就没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一直以来其实就依靠手下将帅的推动走到今天,如当年曹操令其送儿子作人质,如果不是周瑜的坚决制止,孙权也许会臣服于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如果不是周瑜、鲁肃的坚决要求一战,那天下早就被曹操取得,可惜的是,周瑜早逝,鲁肃也追随周瑜也去,而且有勇有谋的吕蒙也已仙逝,虽然陆逊有通天之才,但却没有通天的勇气,最终导致他不敢冒险,而失去最强依靠的支持,孙权也就没有了勇气,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面前不敢把握,最终只能偏安一方,在孙权之后,最终被崛起的司马懿后代司马炎建立的晋所消灭。



孙权并非偏安一方,而是“坐拥青山等树茂”。

三国是一盘大棋是一个神奇时代,他赐予有志者实现梦想的权利,但却让英雄们看不到梦想的尽头。

孙权并不是偏安一方的人,他拥有孙坚志向,具备孙策的能力,优厚的基础为孙权打下一统六合的梦,但梦想于现实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一片长夜,还有能力、资本、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

三国之时,三分天下,论曹操谈刘备哪个不是不可一世的英雄?

孙权即使有称霸之心也无称霸之实力。

壹——局势使然

卧龙隆中对,三方战赤壁。从此天下三分;魏、蜀、吴各霸一方,其中魏国实力最胜,东吴实力最稳,蜀国发展空间最大,三家鼎立,互不敢倾全军而交锋,以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国实力最大,若吴蜀联合攻魏,魏国必败,但因孙权杀关羽使得吴蜀结成大仇,吴蜀联合不能坐实。

吴国攻魏,蜀国则趁机夹击吴国,正中了“鹬蚌之计”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步错步步皆错,与其倾兵伐魏蜀,不如坐拥东吴江山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所以孙权并非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而是时势使然,孙仲谋是虎子,虎子岂能没有野心?

贰——英雄三唱

老人常说“少不看三国,老不看西游”,三国被定位为权谋史诗,而我对《三国》的看法则不然,我认为《三国》是一部“英雄浪漫史”;

·只身刺杀董卓、诸君向北我自向西、三哭郭嘉、终生不篡汉,

曹操让我看到了“若天无有孤不知将几人称王几人称霸”的霸气!

·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请卧龙生、兵败不弃民,

刘备让我读到了“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豪气!

·孤子坐江山虎帝守东吴、火烧赤壁千里船、射虎杀阀气冲天,

孙权让我品到了“敛锋东南霸三江,

驱众射虎看孙郎”一方好男儿的担当。

英雄三叹,叹只叹,既生孙权何生曹刘?

野心、雄心、江山,尔虞我诈、机关算尽,谁又能气贯长虹谁又能一统天下?

孙权有心一统六合,但天命使然,三位英雄固有雄才大略也只是历史的棋子,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弎——英雄迟暮·大江东去浪淘尽!

刘备走了,曹操走了,孙权老了,英雄逝去,三国不负雄风,问天下有几人能与司马家交锋?

若是曹操、刘备、孙权再活五百年,三国恐怕又是另一番时局,

历史长河,你方唱罢我登场,任你有霸业之心、任你是偏安之君也终斗不过时局,斗不过光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关于称帝这件事,合法性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孙权老早就想称帝,他一直喜欢自比刘秀,手下也给过不少称帝的路线建议,孙权都比较赞同。


之所以称帝晚不是因为合法性的问题,孙权自己都说过,他之所以迟迟不称帝是因为形势不好,没有底气。

至于会不会因为合法性使得蜀国翻脸,孙权也担忧过,所以他一直是等到石亭大胜,觉得魏蜀都吃不下自己时冒着和蜀国断交的危险称了帝。

使节来到蜀国后,蜀国大臣很多都觉得这称帝也要按基本法来啊,咱都已经称帝了,你也搞大新闻称一个帝,还说要和我们建交,国体何存?于是不少人说干脆和吴国断交。

综上,蜀国是不能和吴国追究合法性问题的,吴蜀都是互相承认合法的。而对于魏国而言,吴蜀都不合法。这中间有没有道理呢?

有个屁的道理!如你所见,有实力有利益就是合法的,所以像答主说的从道理上面反驳吴国合法性这件事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答主提的这个为什么没人提的问题,我想起曾经有个学姐问我说,心理学有那么多的流派理论,被质疑和诟病最多的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然而却至今经久不衰,是不是代表这套理论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有效理论。































我回答说,咱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历史贴吧为例,曹操手下有五个谋士的知名度最高,其中郭嘉和贾诩在贴吧的粉和黑都是最多的,其次是荀彧,而荀攸和程昱的粉和黑要少得多,这俩人的才能未必比另外三人差,最初也未必没人粉和黑,但有人发了一贴黑荀攸结果应者寥寥,另外一人发贴黑郭嘉然后回复爆满,于是大家就都去讨论郭嘉了。

孙权第一次统帅带兵,对李术予以讨伐,就旗开得胜,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立威,屠城。那一年,他才十九岁。后又三次领兵攻打荆襄,逼死黄祖,吞并江夏。虽军事能力远不如孙策,但比当年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联盟中的大多数前辈都要强的太多了。

当然,若仅仅只是这样的能力,还远不能让孙权有资格与曹操、刘备这些老江湖鼎足而立。孙权更大的本事,在于他能在外部压力的客观条件下,短期内就搭建起属于自己的领导核心班子,有了这套班子,孙权才不用仰仗父兄留下的所谓“遗产”了,才能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方诸侯。



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吴国长期是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刘备!吴主孙权选择偏安一隅,貌似并没有逐鹿中原的远大志向,因此吴国在我们看来也是三国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国了。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主要还是受小说演义影响。可以肯定的说,孙权从始至终都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恐怕连刘备都是不及的!

不是没有,只是可能想坐收渔翁之利,看着他们先斗。


孙权为何会消极北伐,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认真思索上面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可谓一针见血。有人就说了,蜀汉未能一统天下,是因为关羽丢了荆州,导致《隆中对》中诸葛亮战略无法实现,同时蜀汉国力最弱,最终困死在四川。东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虽然地盘没有曹魏大,但是立国久矣。诸葛亮也认为东吴不简单,“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孙权的历史地位
评价孙权的历史地位,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他立国江东,以及他为什么不能统一华夏? 历来认为孙权是一个“保江东,观存败”,满足于“限江自保”的偏安之主,是一个次等的英雄,这是不符历史实际的。旧时史家、以及《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受正统思想局限,突出魏蜀对峙,把吴国放在配角地位,把孙权放在刘备之后,这个...

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呢?
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

为什么孙权在三国鼎立的时候,不想着称霸中原?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同样为汉末三国,笑到最后的三大枭雄之一,孙权为什么没有表现出争霸斗志,没有一统三国的想法,一直偏安一隅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个观点。一、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是一种错觉 很多人认为,孙权没有争霸的野心,都是受《三国演义》影响的...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且有周瑜倾力相助,火烧赤壁使东吴扬眉吐气,操也不得不佩服“生子当如孙仲谋”。正是孙权的敦厚性格,无操般雄野霸心,注定了他只能在江东偏安一隅,无心一统天下。后来东吴衰落,实乃其子孙为争权夺势、自相残杀所致。孙权继承祖业,统领江东一段时间,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来看,孙权亦为一代...

曾火烧曹操、吊打刘备的孙权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

孙权麾下的哪两位名将去世后,江东从此只能偏安一隅?
这两位名将就是周瑜和鲁肃,他们都是非常有军事才能的,还对东吴忠心耿耿。如果有他们在,东吴必然势力会越来越强的。但是他们死后,东吴的军事能力没能再进步,只能偏安一隅。

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孙权年轻时知人善任,年老时,猜忌心重,打压功臣,整个一生,只求偏安江东,是三国开国君主中,最不思统一天下的。

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没有趁机一统天下呢?
孙权能够从关羽手中把荆州夺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曹操刘备先后逝世,孙权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够偏安一隅就算孙权最好的归宿了。首先,孙权不具备攻蜀的条件和能力。在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实力大减,这是攻蜀最好的时机了。东吴要想进攻蜀国,大致有三条路线:一、从荆州出发,走陆路,攻取...

孙权是什么人物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孙权在位三十多年,为什么没有统一? -
殷勤采苄星: 个人认为(此处是参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真正的三国历史未曾理解)1、孙权继位后孙坚和孙策对其还是有一定影响.2、孙权身边有能臣也有一帮遗留的老文臣(古时的门楣和资历远比现在要讲究),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文臣多劝降.除了显示...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斗来斗去曹操死了然后刘备也死了,只有孙权,最终三国也不能统一,其根源在何? -
殷勤采苄星: 那时的统一,需要的是战争,而战争的胜负,跟很多有关系,不是单单一个统治者就能决定的再说了,孙权很好吗?孙权接手后,东吴基本没什么发展,人才大部分是孙坚和孙策留下的,就算不是,也是孙坚和孙策留下的人推荐的,地盘就基...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三国君主之中,孙权30岁的时候,曹操、刘备已经去世.孙权最年轻,为什么活到最后,没有灭蜀、伐魏,一统天下? -
殷勤采苄星: 1.没有骑兵,陆地战没优势.所以只能占长江天险自保. 2.据孙策所言,孙权不善打战,不擅长开辟疆土.由其曾御驾亲征打合肥,被张辽打的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可见.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孙权三国中在位最长,为什么没统一中国
殷勤采苄星: 楼主你好 1,东吴没有野心 2,也没有实力,总是夹在蜀魏之间 问问专家 紫夜小杰 很荣幸为你解答!望【☆☆☆☆☆】采纳 欢迎追问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三国时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原因 -
殷勤采苄星: 一.蜀汉处偏僻之地:守的容易,想出去也难,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证. 二.刘备没有曹操,孙权厉害:若说单是因为地处偏僻,那汉高祖又如何打下江山?所以说刘备不如孙权,曹操.单就人才来说,曹操最盛,孙权次之,刘备最末(仅包括魏蜀吴三国政权). 三.根基不牢:曹操的地盘是多年搏杀得来的,自然稳固;孙权的地盘是父兄打下的,经三代治理,更是根基深厚;而刘备在三国鼎立前不久才有了自己的地盘,之前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自然根基不牢.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魏蜀吴为什么都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殷勤采苄星: 曹魏占地利天时,拥六州之兵,但后有权臣,主上昏馈,蜀据四川,但国小力弱,且后主认人为亲,而江南吴国多水军,只能自守,不能远图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魏国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殷勤采苄星: 但是事实就是曹操失败,三足鼎立,而这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曹操就有先天的劣势,东吴方面都是水战好手,而曹操方面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所以在大江上的话还是曹操吃亏,而且当时孙权雄才大略,手下也不缺一流的...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三国蜀汉为何不能统一 -
殷勤采苄星: 其实若从军事优劣之势上比,曹魏骑兵为强,擅长平原上的攻击,东吴水军较厉害,善于江河上的战斗,蜀汉步兵比较强,善于山川之中的战争.这相应的也暴露了三个国家的弱势,曹魏南征止于江,蜀汉北伐止于山,东吴除了夺荆州时偷袭一...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
殷勤采苄星: 年轻时还有点魄力,在危急时刻敢于启用新人,但年老后,猜疑心重,逼死陆逊,同时,缺乏进取心,只求偏安一方,是三国三个开国君主中唯一一个不以统一天下为理想的君主.

麻阳苗族自治县15725229760: 孙权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殷勤采苄星: 孙权,为人有勾践之忍,但是在后期杀了有功之臣实在是....不过前期做的都比较好除了周瑜,孙权这个人说大志的确是没什么大志向就是偏安一方,也就合肥那地方打了许多次都没结果,孙权论文武还是很嚣张的文他师傅是张昭,武的话是没什么明显的,但是能让曹操说出生子如当孙仲谋足可以看出此人不凡之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