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大小官员职位表

作者&投稿:辉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汉代职位表~

  论汉代禄秩之从属于职位 【内容提要】汉代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如果从品位与职位的视角加以观照,禄秩等级便显示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从属于职位的,从而有异于先秦的卿大夫士爵制与南北朝隋唐的散阶制。在爵制和散阶制下,官员个人的品位与官职的品级是分离的;但在禄秩制度下,有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即从其秩。文章从无罪过一度离职时的再仕、从“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从增秩贬秩问题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禄秩大致上还未构成从属于个人的品位。

  【关 键 词】品位与职位/汉代/禄秩

  一、引言

  在揭著“禄秩从属于职位”这个论题之时,对这个论题为何得以成立,我们首先做些解释。一般说来,文官等级结构有“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两大类型。在职位分类下,等级与职位是合一的,无官则无级、位可言;而在品位分类之下,在职位之外别有官阶。职位确定权力、职责和任务,而官阶则确定官员自身的地位、资格、报酬等等。在后一情况下,阶与职是分开的,既可以有阶无职、有职无阶,更可以阶高职低或阶低职高。职位分类重视效率,同工同酬,是以“事”为中心的;品位分类则有利于保证官员的个人资位薪俸,赋予其安全稳定之感,是以“人”为中心的。(注:以军衔制为例,大将、中校、少尉之类军衔与各种军职分离为二,这就是一个品位分类的典型例证。又如我国曾经实行多年的27级干部制度,在其之下,同是局长或县长,其“行政级别”及相应工资可能颇为不同,由此就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工作调动之时,这“行政级别”是跟人走的,将跟随干部到达另一职务。美国则最早实行了职位分类制度,日本、中国台湾也已完成了从品位分类到职位分类的发展。我国的有关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古今政制和社会当然有复杂的差异,我们不好直接拿这两种分类到古代去套用。不过中国古代有很发达的文官制度,它已具现代分科分层的官僚体制之雏形;“品位”、“职位”这类概念,对于分析各代官员等级制度的变迁,仍然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工具。

  比方说,先秦存在的卿、大夫、士这些爵级以及“命数”,就构成了与官职分离的“品位”。越在历史早期“身分”越是个人的立身之本,相应地爵位也比官职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它是各种权势、利益和声望之所归依。直到秦代的二十等爵,依然是“爵”重于“官”。又如在南北朝和唐代的官阶制度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由散官构成的散阶,当时称为“本品”,它标志着官员的个人资位。在任满解职之时,这本品依然维系着官员的个人资位不至丧失;在授予职事官之时,本品的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散阶跟随人走而与职位相分离,这时就会产生散阶高于或低于职事官品的现象。如王寿南之概括:“职事官有职、有位、有权、有责,乃是真正的文官,不过,每一职事官必带散官,职事官乃是现职,通称‘官’,散官则为铨叙之阶级,亦称‘阶’。……职事官可随时调动,而散官则须按部就班升级。”(注:王寿南:《唐代政治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页。)就此而言,唐代散阶体制明显构成了一种“品位”。宋代改以“寄禄官”为本阶,也具有相近意义。

  汉代则不相同,这时的禄秩是附丽于职位的。“若干石”所确定的是职位之高低,它并不跟随人走,如无职位,则官员本身无等级可言。比方说,某位郡守被解免,那么其“二千石”的禄秩也就非其所有了。陈梦家先生指出:“所谓俸给或吏禄制度,其内容是秩别、俸禄数量、官职和俸禄性质;即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每年或每月应得多少俸禄(所谓岁禄或月俸),用什么物资作为俸禄(如钱、谷或二者各半)。”(注:陈梦家:《汉简所见俸例》,《文物》1963年第5期。)陈先生并无意图透过现代文官理论审视汉代禄秩,但他对禄秩内容的叙述却颇精确,尤其是“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一句,一语道出汉代禄秩的如下特点:秩级与官职直接相应,而不是与官员的个人品位直接相应的。杨树藩在总叙历代“阶职分立制”之时,也明确指出:“阶称代表一切文官之共同身分标准,职称代表各官府个别职务性质及权力范围。……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至隋始见‘阶制’之初型。”(注: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绪论”第10页。)这“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一语,就在事实上表达了不把汉代禄秩看成是“官阶”的意见。尽管禄秩也以“若干石”构成了序列,但与“阶职分立制”仍有很大不同。

  这样看来,汉代禄秩既不同于先秦爵制,也不同于南北朝和唐宋的官阶,由此便能够窥见汉代官僚政治的特色与倾向。不过在作此发挥之前,有必要对“汉代禄秩从属于职位”这一特点作出论证,并通过官员的任用情况作出切实说明。可如何更明快地证成这个论断呢?在此我们打算提出这样一个思路,这就是对因病、因丧而一度离职后的再任情况进行考察。

  相比之下,寻常的迁升降黜由于涉及了才干专长、功过奖惩,过多的因素纠缠其间,将之用为证据就不够明快简捷。此外汉代官职大多没有确定任期,所以也无法像后世那样,可以对任满解职后的安排加以排比。在这个时候,考察因病、因丧等情况下的离职及再任,我觉得就是一个很便利的视角,因为这既不涉及因罪过而来的左降,也不涉及因功次而来的升迁,疾病或丧事甚至是个人所不能左右的遭遇,那么在官员为此而一度不能提供勤务之时,朝廷对官员已往所曾达到的秩位作何安排,显然就与前揭主旨密切相关。如果在无罪过情况下一度去官离职,官员通常也要丧失既往秩位,那么就能清晰显示,在汉代禄秩之下,官员未能获得从属于人身的品级。说得再直截一点儿:如果他丧失了秩次仅仅因为离开了职位,那么这秩次显然就是从属于职位的。

  汉代官员在遇病时则须提交“病书”(请病假的文书)“移病”,经批准后在三个月内可以保持原有职位;但如果到了三个月未能痊愈视事,朝廷即予免职,除非皇帝特恩“赐告”(注:参看宋杰《汉代休假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5年,下册,第488-493页。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休假与告”,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据杨鸿年所论,有一种“长假”、“长告”,或为变相免职,或有优待之意。其所举例证中的郑小同,是以郎中长假在家,并未丧失官职。其余则大抵都属“变相免职”。)。日人大庭修对汉代“病免”问题专有研究,但对病免后的再仕,则未予深论。(注:大庭修:《秦汉法制史研究》,林剑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节“病免的规定”。)至于服丧,汉文帝以来法定丧假为三十六日。此后儒家力倡的三年丧期制朝廷时行时废,如赵翼所谓:“是终汉之世,行丧不行丧迄无定制”,不过“士大夫有独行己见、持服三年者,遂以之得名”(注:赵翼:《陔余丛考》卷16“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2页。)。除此之外,官员的离职还可能是出于辞职。由于这是个人自行退出官场,因而与本文论题无干。不过,三公因灾异而引咎辞职者却有不同意义。这个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注:参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灾异策免三公”条,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第47-48页。)即使在最初人们确实认为灾异的出现罪在宰相,但后来它也已成为“例行公事”了。就本文论题而言,不妨也将之算在“无过错一度离职”的范畴之内。

  二、无罪过一度离职时的再仕

  稽之史料,病免或服丧之后官员的再仕,至少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有重新拜郎中者,有重新接受察举者,有接受三府征辟者,有接受州郡征辟者,有直接征举任命者。对由此引起的秩位变动情况,下面抄拣史料一一以明之。

  (一)以拜郎再仕者:

  郭旻:数迁敬陵园令、廷尉左平、治书侍御史。……以父忧去官,还拜郎中、侍御史。遭母忧,服除,复拜郎中、治书侍御史。(《丹阳太守郭旻碑》)

  王纯:还谒者官,迁左都侯。丧父服除,复拜郎,敬北(阙三字)……(《冀州刺史王纯碑》)

  范丹:以处士举孝廉,除郎中,菜芜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遂不从州郡之政。(《范丹碑》)

  首先来看郭旻,他两次服除后都拜为比三百石郎中,依汉代选官通例,为郎是士人出仕朝廷的起点;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则为六百石官。也就是说,郭旻曾两次丧失了六百石的秩位而重新从郎官仕起。与之类似,王纯初任的左都侯亦为六百石官,他也因丁忧而丧失了昔日秩位。《王纯碑》之“敬北”当作“敬丘”,即沛国太丘,其地东汉设长。(注:据《汉书》卷28上,《地理志》,沛郡有敬丘为侯国。应劭注:“春秋‘遇于犬丘’。明帝更名大丘。”《续汉书》卷20,《郡国二》沛国有太丘。《后汉书》卷62《陈寔传》:“迁除太丘长。”时约桓帝。知太丘设“长”而不设“令”。据《王纯碑》,王纯举孝廉在顺帝永和2年,为敬丘长更在其后,此时敬丘仍未更名太丘。应劭“明帝更名大丘”之说似乎不确,或桓帝始更其名也。)王纯直至为敬丘长时,仍未达到昔日都侯之秩。《范丹碑》谓“服阕后还郎中”是“故事”,但我想范丹当时未能离京上任便遭母丧,其行服时的身份仍为郎中;这“服阕后还郎中”仅是针对郎署而制订的,且仅是朝廷允许官员服三年丧时的制度。但东汉行丧“迄无定制”,在三年丧被废止的时候,“服阕还拜郎中”的规定恐怕是要一并废止的。再看后面的各种服除再仕事例,就知道这“还拜郎中”不是普遍适用的。

  (二)重新接受察举者:

  辕固:拜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汉书》卷88,《儒林传》)

  杜邺:哀帝即位,迁为凉州刺史。……数年以病免。……(元寿二年)诏举方正直言,扶阳侯韦育举邺方正。……邺未拜,病卒。(《汉书》卷85,《杜邺传》)

  谯玄: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后汉书》卷81,《独行谯玄传》)

  杨弼: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司隶校尉杨淮碑》)

  曹全: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迁右扶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光和六年,复举孝,除郎中,拜酒泉福禄长。(《郃阳令曹全碑》)

  辕固、杜邺后来未得任用,但其仕历可以证明察举是病免再仕的途径之一。哀、平之际谯玄自千石之太常丞去职,后因察举对策方复拜比六百石之议郎。东汉杨弼、曹全都官居三百石至千石的令长,因丧去官后以又举孝廉再度起家。举孝廉者依例入三署为郎中,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与上述“还拜郎中”之例相似;然而从仕途上看二者的意义便不同了:不是直接再拜郎,而是经过“举孝廉”才再度拜郎,这更多地意味着仕途的重新开始。杨弼和曹全并未得到“服阕后还郎中”的待遇,可见那只是朝廷允许行丧时的一时之制,并且是只针对郎署的。

  (三)重新接受中央三公、大将军之征辟者:

  杜钦:后为议郎,复以病免。征诣大将军幕府。……优游不仕,以寿终。(《汉书》卷60,《杜钦传》)东汉大将军有掾属29人,其禄秩应与三府掾属相类,约在比三百石、比二百石至百石之间(注:据《续汉书》卷24《百官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将军幕府组织没有叙述。大庭修谓:“《汉书·百官表》……还记载了位比三公的将军幕府的组织系统。其中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为千石之官,司马主兵。还有从事中郎二人,为六百石之官,参与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见其《秦汉法制史研究》,第323页。按,大庭修过于粗率,把《续汉书·百官志》中的东汉制度,误叙为《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容了。《续汉书·百官一》叙公府掾:“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这段史料所叙颇有含混不清之处:掾属“皆自辟除”之后,似乎也不会有掾、属“通为百石”之事。从“或曰”看,作者对大将军掾属的秩位并不十分清楚。《宋书》卷39《百官上》:“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从事中郎六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这是晋宋制度,但也可供推测东汉。);西汉将军幕僚大概也是如此。不过《杜钦传》后文又称其“优游不仕”,似乎他是以私人身份入幕的。无论如何,这个例子可资说明大将军征辟是病免者再仕之一途。又:

  鲁峻:举孝廉,除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丧父如礼,辟司徒府,举高第,侍御史、东郡顿丘令。(《汉故司隶校尉鲁峻碑》)

  鲁峻已仕至郡守,只因父丧归宁,便失去了二千石的秩位,只能从二、三百石的司徒掾属再仕;此后所迁侍御史、县令,亦不过六百石。与三署郎中相似,公府征辟也构成了出仕朝廷的起点;鲁峻再辟公府,也等于其仕途重新开始了。以征辟再仕者又如:

  杨仁:拜什邡令。……行兄丧去官。后辟司徒桓虞府。……后为阆中令。(《后汉书》卷79下,《儒林杨仁传》)

  王纯:复拜郎,敬丘(阙三字)失妹宁归,遂释印绶。司空辟,举高第,选侍御史。(《冀州刺史王纯碑》)

  王元宾:察孝廉,郎、谒者、考工苑陵叶封丘令。……以母忧去官,服祥,辟司空府,补阙(下阙)……(《封丘令王元宾碑》)。

  张纳:迁甘陵、冤句令,亲病去官。念(阙二字)复义章海内,辟司空、司徒府。……复辟大尉。举高第,拜侍御史。(《巴郡太守张纳碑》)

  樊敏:察孝除郎,永昌长史,迁宕渠令。布化三载,离母忧,五五断仁,大将军辟。(《巴郡太守樊敏碑》)

  其中《樊敏碑》中的“五五断仁”一语指服丧期满。(注:汉碑称三年丧期为“五五”,二十五月也。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5“三年之丧”,《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上册,第244-245页。)以上诸人,也都因服丧而丧失了昔日三百石到千石的令长秩位,而从较低的府掾再仕。

  (四)重新接受州郡征辟:

  虞延: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后汉书》卷33,《虞延传》)

  李翊:拜广汉属国侯,……至建宁元年,遭从事君(其父)忧,去官。……礼服既尽,州郡争取。……栖迟不就,童冠相娱。(《广汉属国侯李翊碑》)

  胡硕:除郎中,宿卫十年,遭叔父忧,以疾自免。州郡交辟,皆不就,后以大将军高第拜侍御史。(《陈留太守胡硕碑》)

  虞延原任之县令六百石至千石,李翊之原任当是属国都尉之下的侯官,其禄秩约比六百石。他们仅因丁忧就失去了旧秩,而面临着接受州郡征辟的局面。李翊、胡硕虽然未就州郡之辟,但其事例可以反映这是丁忧再仕的途径之一。这州郡掾属大抵以百石者居多,州郡征辟又低于公府征辟,往往是布衣白民的发身之阶。并且众所周知,汉代出仕州郡与出仕朝廷有很大不同:州郡掾属是地方长官的私属,而不是朝廷王官。那么,再仕州郡者的已往仕历就等于白费,又与布衣初仕者处于同一起点上了。

  (五)接受朝廷征召或再次任命而起家再仕:

  刘歆: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汉书》卷36,《楚元王传》)

  王骏:迁赵内史。(父)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汉书》卷72,《王骏传》)

  萧由:为大鸿胪,会病,不及宾赞,还归故官,病免。复为中散大夫,终官。(《汉书》卷78,《萧望之传》)

  朱博:徙为山阳太守,病免官。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汉书》卷83,《朱博传》)

  召信臣: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为谏大夫,迁南阳太守。(《汉书》卷89,《循吏召信臣传》)

  李咸:征河南尹,母忧乞行,服阕奔命。孝桓皇帝时机密久缺,百僚佥乞,诏拜尚书。(《太尉李咸碑》)

  刘歆、萧由、朱博、召信臣原来均是郡守二千石,再仕之属国都尉比二千石,中散大夫六百石(注:中散大夫,《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不见。《资治通鉴》卷76魏劭陵厉公纪嘉平5年胡三省注:“中散大夫,秩六百石,在谏议大夫上,按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时在平帝元始年间。),光禄大夫比二千石,谏大夫比八百石(注:据《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谏大夫比八百石:据《续汉书》卷25《百官二》,谏议大夫六百石。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成帝时。《汉书》卷10《成帝纪》阳朔二年:“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师古注:“李奇曰: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查召信臣为零陵、南阳二郡太守之事均在宣帝以前,故此时谏大夫应为比八百石。),均低于原官。王骏原任之王国内史约二千石(注:按,王国内史禄秩,《汉书·百官公卿表》无载,不过记有“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又查《汉书》卷11《哀帝纪》:“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由国相二千石,推知王国内史原亦二千石。),再仕为六百石刺史;李咸原任之河南尹中二千石,再仕为六百石尚书(按,以议郎再仕当然也可以系于“以拜郎再仕”部分。但郎中多为初仕之职,而议郎官秩已高,故归于此类)。下面再把几位三公的情况列示如下:

  陈球:迁司空,以地震免。拜光禄大夫,复为廷尉、太常。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以日食免。复拜光禄大夫。明年,为永乐少府。(《后汉书》卷56,《陈球传》)

  乔玄:遂陟司空、司徒,托疴逊位。起家拜尚书令。以痴笃称,拜光禄大夫。后拜太尉,久病自替,复为少府、太中大夫。(《太尉乔玄碑》)

  胡广:……进作太尉……援立孝桓,以绍宗绪,用首谋定策,封安乐乡侯。……致位就第。复拜司空。……功遂身退,告疾固辞,乃为特进,爰以休息。又拜太常典司三礼。……复拜太尉,寻申前业,又以特进逍遥致位。又拜太常,遘疾不夷,逊位辞爵,迁于旧都。征拜太中大夫。延和末年,……引公为尚书令。以二千石居官,委以阃外之事。……乃拜太仆,……迁太常、司徒。成宗晏驾,推建圣嗣,复封故邑,与参机密。寝疾告退,复拜太傅、录尚书事。(《太傅胡广碑》)

  刘宽:迁……太尉。股肱元首,宣□□□,臣工允敕。帝载粤熹,寝疾逊位,复拜光禄大夫、卫尉、太尉。□□交会,独引其咎,□□□□□,拜永乐少府、光禄勋。(《太尉刘宽碑》)

  杨赐:列作司空,地平天成。阴阳不忒,公遂身退。又以光禄大夫受命司徒。(《太尉杨赐碑》)

  他们以疾病、灾异或其它原因逊位后的再仕之官,有比千石之太中大夫,千石之尚书令,比二千石之光禄大夫,二千石之永乐少府,中二千石之少府、太常等,却不是直接恢复旧职或旧秩。

  还可看到,汉代官员之再仕有多种方式。有时会同时面临多种选择,如前举胡硕之例,他有幸得到了州郡征辟和大将军征辟两个再仕机会。其例又如:

  刘宽:迁梁令,丧旧君去官。博士征,三府辟,皆又不到。司隶校尉察茂材,太尉公车举有道,征拜议郎、司徒长史。(《太尉刘宽碑》)

  在这个时候,刘宽有征召、征辟和察举等多种再仕途径可供选择。这说明朝廷对离职再仕并无一定之规。

  类似事例当然不止于此,恕不一一征引,以免烦秽。以上事例足资显示,在非因罪过的去官再仕情况中,再任官的官秩低于原官决不是罕见现象。尽管原官较高者的再任官往往也会较高,但无论如何,官员离职后便丧失了旧日秩位,“若干石”的禄秩并没有跟随官员本人走,它是附丽于职位的。

  三、“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

  在官员并非因罪过而一度中断勤务之时,朝廷不予保有其昔日官资,这便使一种观感油然而生:当时统治者对官员的个人利益尚是较为漠视的。当然,官僚阶级构成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其权益朝廷不能完全视若罔闻;曾经仕宦者的经验能力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对此统治者也不会错过。事实上,“故官”确实被朝廷视为一种有异于白民的资格,不过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即令如此,汉廷仍未设立品位序列来满足安排离职官员的需要。

  首先,“故官”在汉代仍是一种身份,故将军、都尉和故吏二千石的家庭依制有免役特权。(注:《汉书》卷2《惠帝纪》:“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如李广赎罪以庶人家居,称“故李将军”,后值匈奴入犯,“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故将军”在朝廷需要时可随时起之于家,这个称呼不仅仅是泛称而已。又武帝天汉年间所遣镇压徐勃起义者中有“故九卿张德”,昭帝始元元年所遣循行郡国者中有“故廷尉王平”,而刘向也曾“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注:《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卷122《酷吏列传》;《汉书》卷7《昭帝纪》,卷88《儒林传》。)。颜师古谓:“前为此官今不居者,皆谓之故也。”语中“今不居”如果改云“今不居官”,则更为准确。他们虽无现职,但仍为朝廷承担着临时性差使。然而也很明显,这种“故官”身份并不十分清晰确定。

  一些史料反映,对故官的任用,朝廷还有些具体安排。请看如下史料:

  《续汉书》卷26《百官三》:“尚书令一人,千石。”注引蔡质《汉仪》:“故公为之者,朝会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

  所谓“公”即三公,在西汉则为丞相。昔居三公而无现职者如被任命为千石之尚书令,则增其秩为二千石,但其昔日秩次——姑且视为“万石”——则不能维持。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对“故公”所尊重的无论是其个人资位还是其才能经验,总之是有所尊重的,所以在其屈居千石之官时,朝廷要略增其秩;但另一方面,相应的优待依然有其限度;昔日的“万石”之秩,并没有跟随官员个人走;所增二千石之秩,比起九卿的中二千石还要低下一级。顺便指出,此时“故公”所佩之“铜印墨绶”亦依从尚书令之职位而定,既不是其故官三公之金印紫绶,亦不是其现秩二千石之银印青绶。增秩并不导致印绶的变化,这作为权责象征物的印绶也是从属于职位的。

  三公居政务官之首,朝廷在秩次地位上仍有些许优惠。至于二千石故官,请看:

  《汉书》卷7,《昭帝纪》:“丞相征事受斩捕桀。”文颖注:“征事,丞相官属,位差尊,掾属也。”张晏注:“《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者为征事,绛衣奉朝贺正月。”

  又《汉旧仪》:“刺史奏幽隐奇士,拜为三辅县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举试守令;取征事。”本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降秩为征事。”

  《续汉书》卷26,《百官三》:“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注引蔡质《汉仪》:“丞,故二千石为之,或选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僚,出为二千石。”

  对“不以赃罪免”的“故吏二千石”,朝廷认为他们仍有利用价值,承认其“故吏”身份。刺史在循行州部之时,有义务从中选取有用之才奏报中央,任用为丞相征事。不过在这个时候,对其曾经达到的二千石秩次,就不像对“故公”那样给予照顾了:征事比六百石而已,比旧秩二千石低好几个等级呢。朝廷还从“故二千石”中选择御史中丞,他们可能是因丧、病或人事变动等而离职,估计也是“不以赃罪免”的;但这时也只能被“降秩”使用,而依从新职御史中丞之千石秩次了。

  这就再度显示了汉代禄秩的一个重要特点:秩次是从属于职位的,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官员此前达到的等级一般不能带到新职上去。“故公”就任低秩之官时,或可稍增其秩,但“故吏二千石”就连这种待遇也没有了,只能“降秩”处理。至于二千石以下故官,朝廷任用时的优待又应较此更为淡薄,如前一节离职再仕之例所显示的那样。

  当时再任官也常常有同于甚至或高于旧位者,西汉已是如此,东汉仍是如此。说那些有幸再次起家的官员,其再仕之官必定就低于原职,这并非本文论点。虽然再仕官高于原官的例子确实也有很多,然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揭著再仕官秩低于原官之例,乃因为后一类事例才特别有助于说明,朝廷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职事”是其关注所在,至于对官员个人地位权益的照顾,则很不周到,决不是“无微不至”的。

  具体说来,对非因罪过而中断勤务者,朝廷并不是全盘否定其昔日资格;曾经仕宦者业已积累了工作经验,朝廷对此也并非视而不见,如果他们才干优异,自不妨再度授予较高职务。但是我们尤其关注如下一点:朝廷不大考虑昔日资历,让其从较低位置重新仕起,甚至听任他们从头再来(如听其出仕州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处理。为父母行服本应受到“以孝治天下”的朝廷的大力褒彰,在职罹疾也有可能是忧勤政务所致,当局应有体恤的义务;然而在官员为此一度离职、不能为王朝效力卖命之时,朝廷便另眼相看,漠视其既往官资权益;二千石以上故官尚有免役待遇,至如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夸张说几乎有点儿视同路人。这不但远较唐宋朝廷苛刻寡恩,甚至都不及许多现代国家的做法。(注:法国规定,文官病假可以长达一年,三个月内领全工资,超过三个月领半工资:需支付昂贵医疗费的长期病号,其病假可以延长到三年,一年内领全工资,一年后领半工资。英国病假六个月内付全工资,超过六个月则付半工资。我国改革之前的干部制度是事实

1是大夫
2是京师的将领
3是掌管军事的人
4是领兵打仗的将士
5是太尉
6是都督
7是都护
8是大将军
9是将军
10是左将军
11是右将军
12是前锋
13是中将
14是校尉
15是祭酒
16是旗门
17是骁骑
18是小校
19是少将

  中国汉代大小官员职位表

  汉代官职一览表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汉朝哪一官职,虽然权力很大,但是担任的人基本被灭族?
汉代的官制,可称为“爵—秩体制”。爵,是爵位;秩,是禄秩,是“秩序”的“秩”。它最大的特点,是权力待遇跟着职位走。禄秩:官有高低,人无贵贱我先来说“秩”。说起官职的等级,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九品。比如一品大员最大、九品芝麻官最小。但是,在汉代还没有九品,人们靠禄秩来排列等级,...

汉代的官职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

汉代州牧下有哪些文官职位和武将职位,职则是?
在汉代丞相(相国)、大将军等官属中皆有长史之职,级别不一。地方上郡、国也有长史,是太守或国相的副手、次官。在地方上,长史是朝廷的正式官员,级别为200石以上。功曹是由地方官员自行聘用的,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因此没有级别,功曹主顾名思议,就是对考核政绩,包括郡吏的任免和赏罚。在汉代,...

给一下古代官职的大小排行
明清官职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大小是怎样分的??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

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
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主要是指在汉代朝廷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官员,以及负责地方行政管理的郡守。在汉代,高级主管官吏的职位十分重要,他们负责朝廷的各项事务,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高级官员的职位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他们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方面的工作,是朝廷的核心管理层。其中...

古代从最小的官到最大的官?排列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

汉代郡守以下的官职有哪些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都尉, 比二千石,郡丞, 秩俸六百石,长史, 秩俸六百石,功曹史,五官掾,督邮,郡府属官: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录事掾史, 主记。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门下督贼曹, 主兵...

我国古代文,武官的大小官位是如何排列的?请说出具体名称,如丞相,骠骑...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序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

广安区19160713111: 中国汉代大小官员职位表 -
崇怪卡立: 中国汉代大小官员职位表 汉代官职一览表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

广安区19160713111: 汉朝的中央官职有哪些 -
崇怪卡立: 中央政府的官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外朝官.包括自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在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第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第三,宫廷官.包括詹事、内侍等.宫廷官依其职守是专门处理皇帝家庭事务的,但在皇权专制时期,这些官员实际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动,掌握了部分权力,所以应该包括在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中.

广安区19160713111: 中国古代汉朝时期有哪些官职,越详细越好
崇怪卡立: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

广安区19160713111: 汉代都有哪些官职?从高到低
崇怪卡立: 汉代的官职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

广安区19160713111: 谁有完整的汉朝官职表..给我发下,,谢了.. -
崇怪卡立: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

广安区19160713111: 汉朝官职大小怎么排?最近看《品三国》涉及许多官职,比如州牧、太守
崇怪卡立: 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 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

广安区19160713111: 高分求汉代官职表,谢谢求汉代的官职表,不管是位极人臣还是微末小吏
崇怪卡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

广安区19160713111: 汉代的官吏职位机构组成一览
崇怪卡立: 汉朝在官吏制度上是“汉承秦制”,与秦朝基本相同(负责监察的官吏“刺史”较秦朝的御史大夫权利大的多,但级别并不高)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全国政事,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全国军事. 东西汉(汉承秦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宋朝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财政权. 元嘛,与宋相比多了一个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另外还设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 明朝废除了丞相,直接设六部(与唐朝那六部职能一样

广安区19160713111: 汉代官职名并指出各官职相当于现在哪个级别 -
崇怪卡立:[答案] 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