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褒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QAQ为网络词语,是一种表情,网络小说里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伤等,QAQ有什么梗?

1、用;使用。
战国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3、认为。
战国时代《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请求交换和氏璧。
5、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6、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而且在强大的秦国的缘故触犯强大秦国的欢心,不可。
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东汉班固《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西汉《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天下有变,王割让汉中一带和楚求和。
9、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险远去,那么来的少。
10、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
1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12、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北宋陶渊明《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样茂盛,泉小而像当初一样流着。
13、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唐代韩愈《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作《师说》来赠给他。
14、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东汉范晔《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从王侯以下,没有不超过奢侈。
15、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然而,从约他心的,表达你的冤屈,我没有想到的。以说千万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罢了,难道有意义吗!
16、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座买鱼煮食,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本来已经感到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
【以往】以后。
【以为】认为。使……成为。把……当作。作为;用作。
扩展资料“以”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勿以善小而不为。译:不因为善事小而不作为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译: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龄仅四十七岁。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译:不太急了吗?
11、及,连及:富以其邻。译:连及邻居都富裕起来。

“同”有tóng、tòng两个读音,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比较常见的表示同一、一样、相同的含义。在“胡同”一词中,读tòng;在“相同”一词中,读tóng。

tóng

(1) 聚集

(2) 相同,一样,共同

(3) 参与;一起干某事

(4)共;一共

(5) 齐一;统一

(6) 给,为 




文言文里有哪些通用的字
4.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的意思是“我” 汉语里,我的表示法太多了。除了“我”以外,从古到今,用过的,正在用的有:台(yi)、吾、余、予、俺、咱、小人、小子、小可、不才、在下、本人、仆、愚、洒家、们、阿拉、老子、爷、爷爷、你爷爷、老爷、你老爷、偶…… 身份不同,自称不同:寡人、孤、不谷、朕、哀...

古文中有哪些意义相同,但字不同的字?越多越好
「烈烈」、「律律」:山势高大险峻貌。「发发」、「弗弗」:风疾貌。二、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异」、「变」:不同。三、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尽。四、《礼记》:「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等同的文言文
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 又如:等夷(等侪。同等地位的人) 2. "比"在古文中的用法 比bǐ〈动〉(1) (会意。 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本义:并列;并排)(2) 同本义 [...

在古文中“矜”是什么意思?
1、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widower]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礼记·王制》白话释义:从小就没有父亲的人叫做孤立;老而无子的人叫做单独;老而无妻的人对他同情;年老而没有所谓的对的少。2、[动]∶同“瘝”。

文言文通用字
6. 什么是常用字、通用字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部门,不同职业的人所需要的用字量是不同的;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也需要规定不同量的识字标准。因此,汉字的字量标准就不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就用字来讲,首先应该区分出常用字和通用字。 常用字就是经常使用的,阅读一般报刊书籍必须...

高中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

关于团结友善的文言文
3.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要词性用法例句和翻译 与:yǔ释义:和:我与他|批评与自我批评|战争与和平.跟;同:与时俱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给:施与|赠与|与人方便.交往;友好:彼此相与|与国(外交关系好的国家).与其:在比较两件事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 不如… ” 和与其相呼应.例句:老师生病了,我们与其在这...

得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一般读作dé 一、作动词1. 得到,获得2. 找到3. 得知4. 捕获5. 成功;完成 6. 适,合7. 具备8. 同“德”,恩惠,感恩9. 助动词。 能,能够10. 得意,满足 11. 看到 二、作名词1. 收获,心得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作副词 必须,应该 四、作形容词 合...

文言文同义复用现象
2. 文言文里面的同义连用和同义复指有什么区别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个句子中的“泣涕”是“眼泪”的意思,“庖厨”是“厨房”的意思,都属于同义连用。 “复指”是说用一词语(通常是代词)指代话语中已出现过的另一词语,例如: 李老栓他是你的什...

文言文并
2. “并”在古文中的意思例句 并:读第三声时1【动词】兼并,吞没 《战国策》:“魏~中山,必无赵矣”2【形容词】同 《荀子》:“名与三王~”3【副词】一起,一并 《老子》:“万物~作,吾以观复”4【动词】并列,排列 《礼记》:“行肩而不~”5【副词】皆,都 《春赋》:“河阳一县~是花”6【连词】...

西和县19497864802: 古文当中的“同”和“通”意思一样么
别菁安吉: 意思不一样,“同”表示两个字是异体字或古今字,“通”表示两个字是通假字. 作为一般读者,不去研究的话,可以不管这些区别,只要按后一字的意思去理解就行了. 如:《郑伯克段于鄢》:佗邑唯命.佗同他.指“佗”是“他”的异体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指“莫”是“暮”的古体.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指“信”是“伸”的通假字.

西和县19497864802: 文言文中通和同字还有俗字有什么区别 -
别菁安吉: 通:通用.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等同.指“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俗字:俗体字,异体字的一种.过去文字学家称流行于民间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

西和县19497864802: 文言文解释中解释通假字的时候“同和通”有什么区别?
别菁安吉: “通”与“同”在文言文中的注释中常见.以现在的语文概念,一般是没什么区别的,“同”和“通”表的是“与...字通用(同用)” 用“通”的情况一般都是指通假字,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而用“同”字时则是指它们之间使异体字或古今字(如“莫”与“暮”,前者为古字,后者为今字.也就是最初的“莫”就是日暮的意思,后来人们再造了“暮”表示这个意思). 而现在,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统称为“通假”.

西和县19497864802: 古汉语学习中“同”和“通”的区别在哪?
别菁安吉: “同”和“通”这两个字有所区别: “同”,等同,相同,在古文当中来说,两个字音,形,意都相同或者相近,用“同”. “通”,通用,相通,在古文当中来说,同一个意思,在现代和在古代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两个字的音,形可能相差很大,就用“通”.

西和县19497864802: 文言注释中“通”和“同”的区别是什么? -
别菁安吉: 文言文注释中的【通】与【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对古诗文词的注释中,常有或“*同*”的训释句式,这里的训诂术语“通”与“同”是不是一回事呢? 有的人望文生义,误认为“通”、“同”没有区别,因为“通”、“同”后面的字都是对...

西和县19497864802: 同志的志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
别菁安吉: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个姓氏.《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在表示志向时,在古代,仅用“志”;在现代汉语里,也仅用“志”.比如立志(树立志向)、意志(意愿和志向)、志气(志向和气概)、志趣(志向和情趣)、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志愿(志向和愿望)等.在表示记载或者记载的文字、文章时,在古代,“志”与“志”通用,但不用“痣”;在现代汉语里,仅用“志”.比如博物志、三国志、碑志、墓志、杂志、志乘、志书、志异等.

西和县19497864802: 古文中"已"是"同矣"还是"通矣" -
别菁安吉:“同”是指异体字、古今字的关系;“通”是指通假关系. 大多数字典不认为“已”与"矣"存在同或通的关系,而是解释为“古同以”.如《康熙字典》说“又与以通.”如“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 已,古同以,是说这两个字是古今字,又是上古的异体字,那时候已、以不分. “已”确实有时候借用来作助词,用如“矣”,仅仅是通假而已,局限于特定环境的“相通”,不是“同”. 不过,古人在注释中,同与通并不是严格区分的.

西和县19497864802: “始”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
别菁安吉: “始”在古文字有如下3个意思: 1、用作动词,意思是:开始. 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释义: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2、用作副词,意思是:当初;起初. 出处:北宋...

西和县19497864802: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别菁安吉: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一、作名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2、姓 目前姓...

西和县19497864802: 与君今夕同是什么意思? -
别菁安吉: 大概意思就是,和你的今天是相同的! 但是,这句话应该有语言环境吧?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和你说的这个话? 大概是想表达和你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吧!也有可能是想同你在一起!关键还是看什么时候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