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与王昭君的相同点,并用诗句分析

作者&投稿:雷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用什么表现出王昭君客死异乡?~

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表现王昭君客死异乡的使用描述的手法

写王昭君一生悲剧的诗句是第二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离开汉宫前往塞外漫无边际的沙漠,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对着黄昏供后人凭吊。“一去”并不是简单的离开,而是一去不返啊。黄沙漫漫的沙漠和孤独凄凉的青色坟墓,这是诗人借物抒怀,虽然没有直写悲剧,但每一个字无不透露深深的悲哀和同情。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昭君村所在之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的一生,十分孤独凄凉,引人泪下。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诗人看到昭君图,想起昭君昔日的容颜,更是想着,昭君的魂魄会在月明之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一句才直写恨字,分明是替昭君鸣不平,同时也有感伤自己的身世在内。

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整首诗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咏怀古迹其三》唐代 杜甫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

咏怀古迹(其三)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

秋兴八首其三全篇及翻译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

咏怀古迹其三中的琵琶指的是什么
荆门 紫台 青冢   琵琶 摘要:《咏怀古迹》 (其三) 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已不再是简 单的自然景观。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 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关键词:《咏怀古迹》 (其三) ;黄昏;意象 ...

《咏怀古迹其三》怎么翻译?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原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际上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诗人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全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中能反应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词有哪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
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离之苦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

咏怀古迹其三 中意象的意义
原文:《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什么意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意思是: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全文:《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 【朝代】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千...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结合背景和诗句,请简要说明王昭君与杜甫有何想通之处? -
司怕更昔: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咸阳市15391645291: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司怕更昔:[答案] 寄予的情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与杜甫的连接点是什么? -
司怕更昔:[答案]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与杜甫的连接点是什么?咏怀古迹
司怕更昔: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

咸阳市15391645291: 在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与王昭君的相同点,并用诗句分析 -
司怕更昔: 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咸阳市15391645291: 杜甫 永怀古迹(其三) 全诗翻译 -
司怕更昔:[答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

咸阳市15391645291: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的诗在风格上有何异同?(5分)     王昭君... -
司怕更昔:[答案] 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立意巧妙,诗歌以王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试与下面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 -
司怕更昔:[答案] 略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先说昭君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但不愿让汉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跟白诗相比,杜诗深沉得多.杜诗好就好在有沉郁一面(就内容而言),又有绵丽一面.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与杜甫有什么相似点 -
司怕更昔: 有两点是相似的.1、两人皆命运多舛,有志难伸,一个的蛾眉遭嫉,一个则怀才不遇;2、两人皆生不逢时,一个为画师所误,漂泊异域,一个生当乱世,流离西南;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显然是把自己的诗比作明妃的琵琶曲,都是充满了幽怨愤懑之气.

咸阳市15391645291: 咏怀古迹其三 中意象的意义 -
司怕更昔: 意义: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