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梳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

作者&投稿:姓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女子头发怎么梳~

 中国古代头饰,发型,服饰。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的发式之二
  商代的发式 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商代的发式之三
  商代的发式 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
  商代发式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之一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之二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商代的冠饰之三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之四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在发髻上插步摇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北魏漆绘屏风局部)。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彩色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帏帽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此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丫: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明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妇女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嵌宝珠翠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清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女生自己在家梳古代女子发型,不要选择那些过于复杂的造型,简约版本的古代女子发型才有可行性,比如这款古代女子中分半扎发发型,就是将两边的头发编织成麻花辫,在双耳后面盘成低垂发髻而成。

 中国古代头饰,发型,服饰。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商代的发式之二
  商代的发式 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商代的发式之三
  商代的发式 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
  商代发式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 
  商代发式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 ,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之一
  商代的冠饰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之二
  商代的冠饰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
  商代的冠饰之三
  商代的冠饰 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之四

  商代的冠饰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在发髻上插步摇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北魏漆绘屏风局部)。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本图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彩色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帏帽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唐代妇女发髻演变 
  妇女发髻的演变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此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丫: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明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妇女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嵌宝珠翠发簪。
  明代妇女首饰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清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古代女子有哪些化妆品用?
1,铅粉 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2,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3,黛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

古代女子发型怎么梳
问题三:怎么梳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 中国古代头饰,发型,服饰。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

古代与“君”相对的女子称呼是什么?或者形容女子的字?
与“君”相对的女子称呼是卿,形容女子的字有妇,姬。基本字义:卿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古代夫妻互称:~~。~~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妇 1、已婚的女子:~人...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不同,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早期,妇女相对受到男子的尊敬;二是传统社会中的妇女地位,即男子至高无上,女子无权;三是男女平等,存在于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中国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发展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正所谓“玉主沉浮,源于母系;峰回路转,始于奴隶...

中国古代女人有名字吗?
古代女子地位较低,所以都没有名字,只用氏来表示一下。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而古代女子社会地位都比较低,既不能仕官,也不可经商,很难在外有好名声,所以通常也就不去取名了。姓则是代表家族血缘,起源自母系社会,也叫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

在没有发明内裤之前,古代女人下身穿什么衣服呢?
再来看现代,现代女性的内衣各类繁多,不光是有各种文胸,还有各式内裤,有连体的有分体的,还有各种材质讲究,而对比我们古代,从文献记载到绘画文字的描述,当时女性的内衣似乎只有肚兜,难道没有所谓的内裤么?要说到裤子,其实中国汉族无论男女,至少在西汉之前是穿裙子。男人也穿裙子,女人也穿裙子。为...

古代女子用的扇子叫什么名字啊?
古代女子常用的扇叫团扇。或罗扇、纨扇、合欢扇。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

古代女子服饰描写
1、浅色罗裙缭姿镶银丝边际,水芙色纱带曼佻腰际,着了一件紫罗兰色彩绘芙蓉拖尾拽地对襟收腰振袖的长裙。袖口处绣着的淡雅的兰花更是衬出如削葱的十指,粉嫩的嘴唇泛着晶莹的颜色,轻弯出很好看的弧度。如玉的耳垂上带着淡蓝的缨络坠,缨络轻盈,随着一点风都能慢慢舞动。2、一袭白色拖地烟笼梅花...

中国古代女性缠足的起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女性缠足的起因是什么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这是因为男子比较喜欢三寸金莲。女子对于外形的追求,这主要就是男子对于女子的一种要求,而这就和孔雀开屏求偶是有着相似原因的。中国古代缠足的习俗 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这是因为男子比较喜欢三寸金莲。女子对于外形的追求,这主要就是男子对于女子的一种...

中国各古代的美女都是怎么佩戴哪些玉器的?
精美绝伦的玉器首饰,不仅展示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取向。中国古代女性装饰玉器有很多种类,包括簪子、钗子、手镯、玉梳背、耳环、戒指、颈饰等。玉器首饰一直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专属用品,其规格远在金银首饰之上。云鬓凤钗,流光潋滟,精美...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代女孩发型怎么扎 -
直话还原: 最简单的第一种: 1、先把头发在脑后梳顺 2、用手指从两只耳朵后面往上分头发,把头顶部约三分之一的头发握住,梳平滑后用黑色橡皮筋扎起来 3、如果头发短的妹妹,也许到了这个步骤就不能再绾髻,那么就在扎好的这个小辫上缠上一定...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代头发怎么梳 -
直话还原: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代女人的头发怎么梳 -
直话还原: 1,自己的头发梳成发髻(用一些首饰、工具加以固定) 2,自己头发不够,用假发掺真发梳成 3,用假发做成发髻直接套头上 建议去汉服吧看看,有图,也有一些教程

武江区19455425014: 怎么绑古代头发 -
直话还原: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

武江区19455425014: 怎样梳古代发型 -
直话还原: 古代女子六类发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代发型怎么梳 -
直话还原: 古代发型各朝代梳法各有不同 先秦 已从原始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垂髻.商代结发至顶、脑后垂辫.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秦、汉 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高髻只是见于贵族女子.魏晋、南北朝 发...

武江区19455425014: 怎样扎古代女子头发步骤图解 -
直话还原: 一袭浅蓝色的古代美服端庄清秀,斜刘海的长发在好看的古典发饰衬托下更加小家碧玉范儿了,发顶盘出发髻的造型,下面的头发分为三部分,身前两侧随意披散的直发飘逸好看,剩余的头发则自然披散在身后,这款古代发型可以说很美了.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代女人的头发怎样扎的 -
直话还原: 1、先把头发在脑后梳顺 2、用手指从两只耳朵后面往上分头发,把头顶部约三分之一的头发握住,梳平滑后用黑色橡皮筋扎起来

武江区19455425014: 古典女子的发型? -
直话还原: 古代人物画的发型甚多,特别是以仕女的发髻造型,变化更是富丽多姿.上古时代,男女的发髻比较简单,一般用骨簪贯在发顶,用羊毛系结而挽髻,男女发型皆较简便自然.从记载看,男子成年时则加冠,女子成年时则挽髻,男人的发髻则被冠...

武江区19455425014: 如何盘古代女子的头发
直话还原: 古代的妇女用发髻固定发式,再有用棕树汁将发髻与头发粘住,使之不会掉下来.有钱的贵妇发簪插在头发里来将之盘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