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作者&投稿:愈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新课程不被教师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抗反映,新课程实施的结果就更令人担忧了。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我们的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初步成果,自然存在着一些还值得继续讨论和探索的地方。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标志历史教育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之路,那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养成与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何关系呢?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容回避和并要着力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如《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大约公元前 21 世纪,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而《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中则笼统地指出:“中国古代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史上奴隶社会的下限与封建社会的上限问题实际上采取了淡化与削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分界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处理,也是吸取史学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现。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了解:中国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南北皆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多处,并呈现出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状态,一定要纠正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后才向四周扩散”的观点。另外近年来,海内外 100 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普遍认为,过去习以为常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和历史事实不尽相符。中华文明史应该追溯到一万年前。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我们相信,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在 6000 年前已经过台湾,移民海外,散步到东南亚一带和太平洋上诸岛屿。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建议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限度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如《历史课程标准》建议历史教学“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使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实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人民起义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人民起义的内容被删减之后,直接反映劳动人民力量的场面少了。我们认为,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这一变化缘于《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吸取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在旧的史学理论指导下,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阶级斗争方面,而新的史学观,则坚持认为,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人民群众的反抗暴政的起义方面,还有其它诸多的方面。比如: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人民的勇敢、不屈,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捍卫;而在盛世,更多反映出来的则是他们的勤劳、智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唐、清两朝都曾造就出千古传颂的盛世景象。
另外在维护国家统一及反对外敌侵略的诸次战争中,劳动人民给予了政府以极大的支持。唐朝和清朝尤为明显。劳动人民的第三类作用可以从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中体现出来,其中有不少仍存于世。在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中,除了设计者与主持者的功绩之外,更凝聚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
农民起义是劳动人民显示其力量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在传统历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这些诸多的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往往被忽略了。那么在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注意从以上诸多方面全面、加强渗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意识的教学。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如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这里可以提示学生,我们认为的“夏朝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分析的,并不是说夏朝的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进步,都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
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并整理成文以及文字阐释和表达能力。因是初写,教师不必要求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章不必太长。在选题上,要有意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坚决反对拼凑和抄袭别人论著中的内容。并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予以点拨和指导。另外历史教师在阅读完学生的小论文之后,要及时认真讲评。对学生的小论文,要做到鼓励多一些。对于文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建议教师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予以纠正。
《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绝对不能理解成去鼓励学生去追求所谓的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如史书记载孔子有 3000 求学弟子,成材 72 人。有学生认为孔子培养的学生成材率非常低,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不正确的,令人诧异的是,学生的“创新”、“求异”竟然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我们认为,我们鼓励和提倡学生的创新,只能是科学的创新,而不是缺乏充分事实基础和理论根据的“标新立异”。
第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不计其数,历史课堂的时间也不允许对每一个人物都予以评价。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范例教学”的理论值得借鉴。“范例教学”就是主张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的、典型性的知识,通过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范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把历史人物参与的重要活动进行分类,然后予以评价。一般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也可以采取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一般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述评。这个标准,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立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的双边互动来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经过学生的评价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出来。
又如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现象。建议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学生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使学生既要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又要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第五:《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意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能否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1997 年 5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 9 省市 72 个地区的 16000 名学生、 2500 名教师、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其中调查结果显示:
60% 的教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 50% 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 10% 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个性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由此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之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存在着潜在忧患,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的倾向。
就历史学科教学来看,我们认为,其教学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由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然而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还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而争论不休,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其实在我们看来,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我们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而新《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涉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和层面,提出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的课程目标。
以商鞅变法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渲染,以期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教学中,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改革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学习“闭关锁国”这一历史内容,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渗透、和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认为,学生如果能产生这种认识,那么便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如科技史的教学,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另外建议教师对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做初步的分析,以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了过分的沾沾自喜。比如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就针对科学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多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工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的长处和短处,古今科学家的奋斗事迹,立足今天,放眼世界。……不搞狭隘民族主义。” [1]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科技史的教学最终要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科技成就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第六:新课程改革充分尊重教师在参与和开发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表现在“课程目标”上,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发掘和探索《历史课程标准》背后的隐性目标的实现。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目标,一般属于显性目标,除此之外我们的历史教师还要潜心发掘古代史内容教学中的诸多隐性目标。
如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其中隐含着如何对待和处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理论指导。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上我国汉族建立的政权,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政权都是中国境内的政权,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所指出的:“依据历史记载,共同开发中国的各民族,一般说来,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东夷族最先开发了沿海地区,苗族、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最先开发了青海、西藏,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开发了蒙古地区,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北各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2]
历史教师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民族与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是个民族人民之间却以友好往来为主流。对于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性质,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的界定,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区分。
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尤其是战争形态的民族关系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分析。比如元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表现,而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又属于正义的斗争。我们不能因为元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就否定文天祥领导的斗争的正义性,也不能因为文天祥领导的斗争性质正义性,就认定元的统一中国的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
“民族英雄”一词也是指那些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抵御外敌的侵略和骚扰,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在评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时,称他们是爱国英雄,而不是称呼他们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们领导的抗金或者抗元斗争,有力地减弱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对南方经济的破坏,保护了南方经济的饿发展,维护了南方人民的利益。总的来看,这种战争还是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
《历史课程标准》中当然还有其它的隐性目标,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作用、女性在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传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科技史教学中处理好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关系,通过汉字的演变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开发。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在是传统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

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应对课程改革挑战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和管理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机制,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 注重课程评价和反馈: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课程评价和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课程改革服务。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向社会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成果,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 总之,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注重课程评价和反馈以及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都是重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生成是什么意思
这些认知冲突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必须运用相关的现代课程理论加以解决。下面笔者从教学的生成性出发,谈谈在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处理的原则,希冀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实际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

...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有何区别?该如何应对这类试题?
首先你要知道,教材里面加入了系统与要素是怎么回事,这个是现代系统论的提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是要补充进来的。第二你要知道,教材中是怎么表述的,写的很明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什么意思,差不多,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总还是差着点的,差在系统的...

为什么说不进行课程改革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意义何在?
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介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形势,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才能更好地应...

教师心得讲座
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构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我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我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职责感做好本职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日志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

语文日记作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

幼小衔接问题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尚存在着单向衔接、片面衔接、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诸多问题。我认为,应该辩证地...

新课程下教师备课应注意什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更加重要。学会学习既包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检索、搜集分析信息、主动学习探究的意义,又包括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备课应充分设置学生质疑、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招生制度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呢
以及防止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因此,如果我们要实施这样的改变,我们需要在制定评估准则和方法时慎重考虑,确保公平、客观和可靠的选拔过程。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支持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和应对这种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更公正、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洛川县17784105443: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
司马店益肝: 1、结合自身体会,?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

洛川县17784105443: 作为未来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挑战 -
司马店益肝:[答案]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也...

洛川县17784105443: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
司马店益肝: 一、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无论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还是高考改革、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不同版本教材...

洛川县17784105443: 面对新课程改革怎么做一名合格中学数学教师 -
司马店益肝: 新课改是个全新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师一生面临的不间断的时时面对的新课题.简单点说,对一个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充电,充实自己,才能一生立于不败之地,用过去的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做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其实很...

洛川县177841054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怎么做 -
司马店益肝: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了重大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新的...

洛川县17784105443: 数学教学论课程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司马店益肝: 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能否及时吸收新的教育观点、接收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并传授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

洛川县1778410544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 -
司马店益肝: 这个问题好深奥哦.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单就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来说,我认为:现在不是进行新课改么,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每个教师都要做导学案,.我发现好处是的确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但是弊端就是毕竟学生自觉性还是不够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慢慢来实现了.

洛川县17784105443: 一线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实施新一轮课程
司马店益肝: 小学课程改革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效果,学生的负担还是很重,虽然轻了不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被调动起来.说不上什么全面发展,很多学校的好 学生,学习好,就是身体不好,课间操站着站着就晕倒了的事情,不少! 从现在的择校热,可以看出整体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换. 说到底就是应试教育导致了只抓成绩,成绩好压倒一切的形式导致的后果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没有挖掘,死读书的现代孔乙己多的是! 这样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累、老师更累! 因为天天有领导来“视察”、天天要有论文. 向尊敬的老师致敬!!!

洛川县17784105443: 怎么面对新课程改革?
司马店益肝: 课程改革时都会提供培训,培训后就能可以将新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啦~ 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摸索~

洛川县17784105443: 农村小学如何面对课改 -
司马店益肝: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审视课堂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