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那些名人,懂得是怎样度过“中年危机”的?

作者&投稿:诸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43岁的时候苏轼遇到了中年危机,他是怎么走出来的?~

现在流行一个词——“逆商”,全称叫逆境商数,说的是人们面对挫折和走出逆境的能力。
人生很漫长,而其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何面对逆境,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逆商与性格差不多,都是从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中习得。要想提高自己的逆商,除了身体力行之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学习,特别是向逆商高的名人学习。
我认为,在这方面苏轼是最好的导师。

苏轼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词、诗、赋、书画等多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
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苏轼的人生其实是高开低走,大起而后大落。
苏轼20岁就高中进士,并获得欧阳修的赏识,仕途也因此而一路通达。但因为年轻气盛又个性耿直,他在北宋朝堂上得罪了很多人。
因为亲眼看过王安石变法对百姓的损害,苏轼曾连续上书请求废止新法。而后来,苏轼又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得罪了本来支持他的守旧派。
这种两边不讨好、两边都不站队的行为,被他的侍妾朝云讥讽为“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43岁的苏轼被政敌投入了大狱,就连宋神宗也想拿他开刀,以一儆百。

好在,宋朝的祖宗家法和许多人的求情,最终还是救了他。苏轼捡了条命,被贬到黄州,从此开始了多年的贬谪生涯。
在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之中,苏轼尝尽了人世间的凄凉,但他最终还是勇敢的走了出来。
从最开始那个顾影自怜的中年失意男人,他成长为我们熟知的那个潇洒豪放、魅力四射的“苏东坡”。
这中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一、人生谷底
苏轼曾经写过几首讽刺王安石变法的诗,而这些诗经过政敌们断章取义,就变成了讽刺宋神宗的反诗,这就是“乌台诗案”。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性质却十分严重。
苏轼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甚至把后事都安排好了,但最后还是老天帮了他一把。在渡过了一百多天牢狱生活以后,苏轼最终得以起死回生。
而初到黄州,苏轼的生活困难重重。
第一,在原来的“朋友圈”之中消失。苏轼落难,许多原来的同僚好友因避祸而不再与他联系,这就是生活中的世态炎凉。
而为了不再连累亲友,苏轼也主动断绝了与他们的来往。

第二,不敢再显露自己的诗文。苏轼被贬黄州,苟全了性命,但他的政敌们仍然关心着苏轼,看他有没有借诗文发牢骚。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苏轼不再写文字,即使忍不住写一点,也小心翼翼,生怕再被对手拿去做文章。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苦闷。
第三,贫病交加,生活困苦。北宋元丰年间的黄州(今属湖北黄冈),多自然灾害,生活条件艰苦。苏轼水土不服,因此还患上了多种疾病,甚至几乎右眼失明。
更艰难的是,他的物质生活还无法得到保障。因为收入微薄,他甚至每月都要把钱吊在梁上,精打细算的花。
第四,内心的悲凉与无奈。苏轼初到黄州,写过这样一首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给人一种冷清凄凉的画面感。他把自己比作是无处安身的孤鸿,想找人诉苦却“无人省”,想要高洁的活下去,却又发现在现实中就已无处安身立命。
年过不惑之年的苏轼,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二、破茧成蝶
面对逆境,如果苏轼的心境再这样阴郁下去,那么,中国词坛上估计会再多一个“李煜”,而不会再有豪放的“苏东坡”。
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无常,“逆商”超高的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继续顾影自怜。
1、苏轼选择用身体力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用那双拿惯了毛笔的手,扛起了农夫的锄头,开垦出来一片数十亩荒地。这片地就是他的“东坡”。

在农人的指点下,他还知道了如何种庄稼,如何才能有更多收获。他终于可以用劳动消解经济上的困难。于是,苏轼赠给自己一个“东坡居士”的雅号。
一个殿堂级的文人和原朝堂上的大官,肯放下架子和面子,亲自躬耕于荒野,和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样戴斗笠、扶篱笆,苏轼终于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实现了生活层面上的突围,一个崭新的“苏东坡”诞生了。
2、在完成了身体上的解放以后,苏轼又去寻找心灵的慰藉。
苏轼一生与佛有缘,早在杭州时期,他就常常与僧人交往,写下了许多与“禅”相关的作品。
被贬黄州后,由于生活的巨变,他更体会到了人生如梦与生活的无常。于是,苏轼开始在禅宗身上寻找解放自己心灵的钥匙。
通过修行,苏轼深刻体会到:原来的我只是“故我”,而不是现在的“今我”,只有放弃昨天那个追逐功名的“故我”,才能找到当下这个追求纯真的“今我”。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返璞归真,回归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三、超然豁达
在完成了身心的解放后,苏轼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拮据,也在苦中作乐的过程中,找回了往日的闲适心情。

耕作之余,他也抛弃了初来黄州时的那种拘谨,开始寻僧问道、饮酒赋诗、游山玩水。
一个深夜,苏轼饮酒晚归,见家门已关、敲门不应,于是便一个人来到江边,看着这夜阑风静的江景,苏轼吟出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成为千古名句,而这也是他已经超然豁达的表现。
又一个秋夜,苏轼与几个朋友乘一叶小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那水光接天的美景,他乘着酒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赤壁赋》。
同年的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意犹未尽,再次来到了赤壁之下,又写下了名篇《后赤壁赋》。

而那首震铄古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在同一年写就的。如今提到苏东坡,相信几乎每个知道他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来一声“大江东去”。
从最初的“寂寞沙洲冷”,到后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用自己超强的“逆商”,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艺术史上那个永恒的“苏东坡”。

1、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2、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积雪囊萤
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
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
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同朝的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之后,人们用积雪囊萤来形容家境贫困却学习努力。
4、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中年是一个孤独的年龄,尤其对一个中年男人而言,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大,健康开始出现问题,甚至已遭遇了长辈的病亡,开始真实感觉死亡的威胁;家庭已到“改善型”阶段,孩子还小,各种开销,经济压力骤然加大;自己的事业亦处于瓶颈期,以前没被提拔,原因是太年轻,现在又不提拔,原因是年纪太大了,下面是一群咄咄逼人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学历比自己高,身体比自己好,甚至为人处事还比自己圆滑……怎么办?

李宗盛有首歌叫《山丘》:“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很多中年男人把李宗盛引为知己,区别是:沧桑老男人与有才华的沧桑老男人。

中年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阶段: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人生,却发现,这是距离真实的自我最远的时候,受困于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身不由己,力不从心。

“中年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和英国华威大学曾作了一项数据量庞大的联合研究,主题是关于人类生活满足感,分析了世界上80个国家200万人在35年内的数据,并剔除掉收入、婚姻状况、职业等外在因素,单独考察年龄对人类幸福感的影响。


结果发现,抑郁症、幸福感和年龄,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中,成年阶段最初几十年,人的幸福感会随着年龄而下降,在40~50岁的时候触底,50岁初期结束情绪低潮期,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幸福感又会逐渐反弹。

在U型最底部,是沉浸在往事中却又无力改变的中年人,发呆,憋闷,捧着保温杯,泡着枸杞和满腹心事。

辛弃疾:“这真的是我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之作《青玉案·元夕》,世人多以为写苦苦寻觅意中人,殊不知,辛弃疾写的是在一片热闹狂欢中,对那个孤独的自我的寻找。


写《青玉案·元夕》时,辛弃疾约35岁,在那个年代,已是不折不扣的沧桑中年男。二十出头,他已是天下闻名的青年英雄,聚集义军在山东反抗金国。他体型雄壮,武艺高超,又智勇双全,“主演”了很多“英雄大片”,比如孤军踏营,比如单骑擒奸,都是让天下人热血沸腾的战狼南宋版。

当时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本来跟辛弃疾是革命战友,但此人变节投降金军,盗义军大印潜逃。辛弃疾大怒,纵剑单骑疾追,义端正做着发财大梦,猛然看见辛弃疾杀气腾腾追了上来,回头一瞬间,这个叛变的和尚产生了错觉。

他后来跪下来求饶时告诉辛弃疾:我刚才回头看到你是一头“青兕”,你是力大无穷的神兽啊,何必跟我这种小人过不去?放我一条生路吧。辛弃疾当然不会,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但是,战斗力爆棚的“青兕”,渡江南下后,却因为南宋小朝廷的懦弱畏战,硬生生地被逼成了一个文字工作者。后人盖棺定论: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其实,他应该是一个著名的爱国将领。

这是历史跟他开的巨大玩笑。想着自己的梦想,以及光辉往事,再看看如今一派虚假繁荣,自己本应握刀杀敌的手,却只能捏一管毛笔,这愤懑,这郁闷,还有这绝望:这真的是我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他,辛弃疾,曾经的少年英雄,如今的中年牢骚男。


柳永:仕途失意,却收获知己

落差越大,危机感越强。有句话叫作“少年得志大不幸”,人生开始于一个超级高起点,接下来却是持续的下坡路,到了中年,发现自己到了超级低谷,甚至要仰视自己的过去,这种落差,是不少中年男人的共同困境:持续下降的成就感,和不断增加的自我怀疑。

有人曾刻薄地说:男人的中年危机,是因为妻子也变成了中年。如果妻子年轻,他即使已到中年,也不会有中年危机。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的爱情,从来都是争议巨大、众说纷纭。编剧海岩曾在面对“你作为中年人,为什么不写写中年人的爱情”这个问题时,回答道:中年人的爱情很脏。

毕竟,中年男人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不再对年轻女性有吸引力。不仅仅因为欲望,而是不愿意接受自己变老的现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0岁这一年,柳永在黯然离开京师的路上,作了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一年,他第四次参加科举,第四次名落孙山,最令他痛苦的是,多年的情人,几年前与他的关系已出现裂痕,这一次,正式分手了。

柳永才华横溢,堪称当年大宋流行音乐第一词作家,但无奈就是考运太差,屡试不第,索性不再追求功名,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眠花宿柳,专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诩,拥有大量愿意以身相许的女粉丝。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永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仕途失意,却有女人缘,虽然是中年潦倒男,却有红颜知己处处相助。传说,柳永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

《宋史》中无柳永的传记,这应该是后人尤其是后人中的中年失意男的演绎,因为柳永50岁时终于中了进士,后来死于任上,后事不至于如此凄惨。如此演绎,还是一种想象,“梦是愿望的达成”,就像清朝蒲松龄中年的时候穷困潦倒,却在《聊斋志异》中写了那么多穷书生的艳遇。


苏东坡:人生赏心乐事多

苏东坡则是另外一种活法,所谓“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他也有过中年危机,写“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时候,还不到40岁,但已经自感老了。但他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乐观的,无论处于什么困境,都能苦中作乐,用林语堂的话来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从小天资聪颖,志向不凡,22岁中进士,名满天下,得到当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更是直接将他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但是中年之后,折腾不断,他有心理落差,有自我怀疑,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

43岁那一年,他陷入“乌台诗案”,差点被政敌整死,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俸禄微薄,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如此困苦条件,他还兴致勃勃地研发了“东坡肉”——当地人不懂烹调猪肉,肉价贱如泥土,他大感可惜,于是买来猪肉,慢火清炖,美味无比,他得意地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人像苏东坡这样能够如此细腻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美与快乐,辉煌也罢,落魄也罢,他总能感受并享受美与快乐。他被贬到偏远的广东惠州,发现丰腴甜美的荔枝,便“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跟儿子说,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

他认为,人生赏心乐事很多,多达十六件,哪止“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件?他爱美酒美食美女美景,但又不会沉溺于此,不会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但也对生活太珍惜,他不会因为知道结果而放弃享受过程,也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躲避结果。

“贬在黄州时,他在札记中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今日读起,总是感动,这是一位内心细腻而强大的中年男人,一个堪称极品的中年男人。


其实,中年的危机,又哪在于保温杯里泡枸杞?关键在于心境,与枸杞共泡的,是满腹牢骚、一腔失落,还是像苏东坡那样的沛然元气、纯真智慧?如果宋朝有保温杯,苏东坡很可能钻研出一百种泡枸杞的方法并撰文记之呢。




懂得反思自己最后获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懂得反思自己最后获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15khj1231 2014-12-13 · TA获得超过705个赞 知道答主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

中国名人小时侯的事
2010-01-18 中国伟人小时候的故事 4052 2008-12-07 中国名人小时候故事(200字) 1705 2018-05-14 中国伟人小时候的故事 3680 2008-10-15 中国伟大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200 2008-12-15 中国名人的小时候的故事 88 2012-11-16 名人小时候故事有哪些? 1084 2008-12-27 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1725 更多...

古今中外的名人童年趣事 要简短的
2、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

懂礼仪又不怕困难有恒心的名人事例
懂礼仪又不怕困难有恒心的名人事例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可乐树,是什么树?tjy7511 2010-07-05 · TA获得超过1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我找到三个,不过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美国奥运英雄:威尔玛·鲁道夫 尽管威尔玛...

名人们小时侯故事
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

南北朝有那些名人典故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弓,奔向兵车。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

邵阳市名人蔡锷懂事后有那些成就
蔡锷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

珍惜时间的名人有那些?
鲁迅先生不但要读书,而且要跑药铺、当铺,还要帮母亲干活儿。为了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他的一生,都常常工作到半夜。

名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故事
1、司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

名人那些事(二)
名人那些事(二)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渡边淳一的“歪理”,张学良老年永葆风流个性。【钱杨二人的爱情】视线拉回到1969年,那时钱钟书一家三口被迫成了“掺沙子”的人选。他们只分了两个房子。邻居是一对年纪不大的夫妻,杨绛经常帮他们,可是对方就是不领情,反而恶言相对。当时钱瑗的丈夫因运动来袭而...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代名人是怎么度过30岁 -
吁询盐酸: 三十岁,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认真的年纪.《论语·为政》为,对年龄有一个注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三十而立,是一个共同的期许.但现实往往不如预期,也许“别人家的三十岁”早已完成,你的还前路渺茫,但人有不同,也是常事.古人的三十岁,也同样如此,有的年少成名,有的默默无闻,但无论何种境地,都不应放弃前进的希望.或许,这是另一种而立?

灵寿县18762368821: 有谁知道古代名人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两则?急需!谢谢` -
吁询盐酸: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代名人珍惜时间的例子 -
吁询盐酸: 聚萤读书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

灵寿县18762368821: 有哪些关于古代名人珍惜时间的例子 -
吁询盐酸: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很多,如:祖逖,苏轼,李白,曹雪芹,司马迁,孔子,匡衡,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代名人珍惜时间的事例 -
吁询盐酸: 司马迁为了完成他的著作,每天都要查阅大量史料,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出了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光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资治通鉴》一书. 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代珍惜时间学习的名人例子 -
吁询盐酸: 匡衡 凿壁偷光 祖逖 闻鸡起舞 近代的多些~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代人是怎么过得?以前古代没有电视,手机,电脑.那些人是怎么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啊!他们不觉得无聊啊 -
吁询盐酸: 古人那时候其实很早就睡的.他们那时候天一黑基本上都睡了.电视上晚上出来只有那些大城市的达官贵人才这样.他们活动就是喝喝花酒.听听戏.但是大都是在玩到现在十点左右.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夜场的

灵寿县18762368821: 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 -
吁询盐酸: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

灵寿县18762368821: 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字少一点) -
吁询盐酸: 1、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