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重用谁掌握军政大权

作者&投稿:刀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军事上,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军事大权,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的政策,并且重用(~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通过黄桥兵变登上帝位的,所以他怕哪天帝位不稳出现同样的事情?于是,想到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巩固了地位,稳固了大宋江山

赵匡胤很早就注意到了李崇矩。

李崇矩性情醇厚,沉默寡言,在官场是个另类。当年周太祖和名将史弘肇的关系不错,周太祖当了皇帝,史弘肇却被小人残害,周太祖就想帮帮史家的后人。他打听到史弘肇的部下多四散逃离,而李崇矩和史家还有来往,就找到李崇矩,让他帮忙找寻史弘肇的亲属,好加以抚恤。谁知李崇矩说,其实自己一直在帮助史家打理家务,并向周太祖推荐史弘肇的舅舅。周太祖很欣赏李崇矩的有情有义,赏赐史弘肇的舅舅一个官职之后,让李崇矩到柴荣帐下效力。而李崇矩将史家的钱财和账目一一交代清楚才离开史家。当时的人们都说李崇矩重然诺、守信用,堪比古时季布。

赵匡胤当时也在柴荣帐下服务,看到李崇矩对去世的领导都如此尽责,实在难得,便将李崇矩一直记在心里。

多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李崇矩还只是一个作坊使,之后判四方馆事,在外交部门当个闲职。赵匡胤有心栽培李崇矩,便在讨伐造反的昭义军(治所在潞州,即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时,任命李崇矩率领禁军中的数千精锐进攻。李崇矩不负所托,斩首500级,大胜而归。数日后,李崇矩和主力会师,成功击溃昭义军主力。赵匡胤知道李崇矩为人稳重、不贪图钱财,攻占泽州(今属山西晋城)、潞州时特意让李崇矩率先进入州城,视察府库、搜集户籍图册。李崇矩果然分文不取,全部封存后上交朝廷。赵匡胤更加满意了。

很自然地,大军回京之后,赵匡胤命李崇矩出任三司使,管理全国财政。

四年后,三位宰相同时辞职,赵匡胤命枢密使赵普出任宰相、三司使李崇矩接任枢密使(最高军政机关首长)。

李崇矩是个厚道人。乾德年间,西川叛乱被平定后,27个参与谋逆的禁军成员被押送进京。赵匡胤很重视这个案件,亲自审理,这些人也全部认罪。有官员提出,这些人的亲属有的还在朝中为官,有的在军中任职,既然这27人已经承认犯下谋逆大罪,那就应该按照株连的律法,将其亲族全部诛杀。赵匡胤听后,有些心动。他在别的地方都算是仁慈,唯独对将士谋逆之事冷血无情,毕竟他自己就是通过兵变夺权的,对军队叛乱有着天生的恐惧。

当他询问李崇矩的意见时,李崇矩提出:这些人参与谋逆,确实该杀;但如果株连亲族,将有数万人被杀死,那将成为立国以来的第一大案,牵连实在太广,势必影响皇帝的圣德美名。赵匡胤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便不再搞株连了。

在军政决策方面,身为枢密使的李崇矩没有提出过什么过人的见解。赵匡胤知道其才干,也了解其为人,只要李崇矩能够一心效忠于他,军政要务上自己可以亲自处理。

一晃,李崇矩担任枢密使已经十年。开宝五年(927年),赵匡胤却忽然下令,罢去李崇矩的枢密使一职,令其改任为镇国军(今属陕西渭南)节度,离开朝廷前往地方。

原来,有个叫郑伸的人在李崇矩的门下十年了,他多次向李崇矩伸手要官,可李崇矩知道郑伸品行不端,就一直没有答应。郑伸看到许多比自己晚来李崇矩门下的人都顺利出仕,心中满是怨恨,就跑到皇宫前,敲响登闻鼓,宣扬李崇矩接受了某太原人的黄金,然后转托一位私下结交的翰林学士在科举考试中作弊,取那个太原人为进士。

这类指控在宋朝极为严重,就算是宰相级别的枢密使也承受不住。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郑伸还说自己有军器库使刘审琼作为人证。赵匡胤听后大怒,招来刘审琼询问。不料,刘审琼在皇帝面前反口说绝无此事,是郑伸满怀怨恨、诽谤枢密使。

既然事情已弄清楚,李崇矩并没有在科举中舞弊,赵匡胤本应该还李崇矩一个清白,并且严厉处罚诬告的郑伸。可事实的发展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赵匡胤下令罢去李崇矩的枢密使职务,赏赐郑伸为同进士出身,前往酸枣县(今属河南新乡)担任主簿。郑伸告了一个刁状,竟然还得到了官职,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多年之后,李崇矩和郑伸都去世了,郑伸的儿子混得很差,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跑到李崇矩的儿子那里蹭饭吃。李家人全都气呼呼的,要赶走郑伸的儿子。李崇矩的儿子却给了郑伸之子100贯钱,将其安然无恙地送出府去。天下人都说李崇矩之子酷似李崇矩,家风醇厚,更相信当年郑伸是诬告李崇矩了。

那么,赵匡胤当初为何还要强行罢去李崇矩的枢密使职务呢?其实,赵匡胤在很早之前就对李崇矩很不满了,那次罢黜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赵匡胤即位之后,为了安抚朝中大将,把几个女儿还有妹妹、侄女都嫁给了朝中大臣;儿子、侄子成年,他也会做主为之迎娶臣下的女儿,充分利用婚姻关系笼络朝臣。

然而李崇矩和赵普却联姻了。赵普性格刚强,李崇矩性格敦厚,同朝十年来,军政大事上都是赵唱李随,从来就没有红过脸。每次朝会的时候,宰臣们都要在长春殿拜谒皇帝,商议国政。在等待皇帝到来的时候,宰相赵普就会和枢密使李崇矩在办公室喝喝茶、聊聊天。多年下来,彼此可谓知根知底。当赵普提出希望和李家结亲的时候,李崇矩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赵普

赵匡胤知道后很不高兴,可是又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大臣之间不能联姻。于是,赵匡胤下令:即日起,宰相和枢密使在等候朝会的时候,不得待在同一个办公室。他就是要用各自分开等候这件事来给赵普和李崇矩敲敲警钟。

不料,李崇矩并未吸取教训,私下里和赵普走得更近了。在李崇矩看来,自己和赵普乃是亲家,彼此来往有何不可?赵匡胤却认为,赵普一手掌握朝政大权,李崇矩一手掌握军政大权,此二人联手,那还了得!既然李崇矩和赵普不知道收敛,那么,就必须抢先下手,把二人贬出朝廷。二人之中,赵普权力更大,赵匡胤也更需要赵普,在没有合适的铺垫之前,赵普不宜挪动。因此,向李崇矩下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对于李崇矩的“科场舞弊案”,赵匡胤也有自己的解释:既然郑伸敢于告状,就说明李崇矩有问题,无风不起浪嘛。至于为什么最重要的人证刘审琼当场翻供,或许是刘审琼不想得罪李崇矩和李崇矩背后的赵普,甚至可能是赵普找到了刘审琼,威胁刘审琼,不许他揭露真相。

赵普会这么做吗?以赵匡胤对赵普的了解,这种事情,赵普绝对做得出来,并且会做得滴水不漏。不过,就算是没有证据,也不能说明李崇矩没有问题。于是,不管他是不是宋代季布、是不是厚道人,在帝王心机的操作下,李崇矩被贬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立下“与士大夫(做官的读书人)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

宋太祖赵匡胤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他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称王的时候有多少历害的人,第一是谁,第二又是谁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政,号称计相,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县的行政长官经常调整。以知州知州事,并设通判,互相牵制。在财政上,削夺地方上的财权...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后,如何划分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职责?
明朝初期,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明太祖朱元璋在1376年作出了重大改革。他决定摒弃古老的行中书省制度,取而代之以全新的机构架构。 曾经作为中央权力延伸至地方的代表,行中书省的权力被划分为三个关键部分——部政司、都指挥司,以及按察司。这三司借鉴了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精神,但更侧重于实际...

唐宗宋祖分别是谁
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宗宋祖这个词语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原文如下: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

明太祖和明成组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明太祖:废丞相制,设三司(巡检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明成祖:设立军机处。

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_百 ...
1.废丞相,权分六部 2。跟本原因: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 3。(1)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使皇权独尊,当统治者的素质不高时会导致政治黑暗。

宋太祖的贡献
安史之乱中,宦官李辅国拥立肃宗为帝,控制了军政大权,开唐代宦官掌握中央军政大权之先例。德宗时宦官典掌禁军更成定制。此后,宦官不但左右皇位废立,甚至谋害皇帝,从宪宗起至最后的哀帝十个皇帝中,有八个是宦官拥立的,宪宗、敬宗更为宦官所杀。唐代后期除宦祸外,还交织以党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

隋太祖杨忠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隋太祖杨忠不仅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帅哥,还是一个精通兵法的军事家。凭着个人的勇猛和韬略,白手起家,官至柱国大将军。为儿子杨坚的崛起,奠定了军政的人脉和基础。后来被追谥为武元皇帝。北魏末年,天下动荡,英雄豪杰纷纷闪亮登台。青年杨忠,虽然武艺绝伦,但是却只想...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宋朝统治是利多还是弊多?
1、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政策,显然对宋朝统治是利多弊少。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国家安定,得以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封建文明发展到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国祚较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安定、农业发展、中国南方得到大开发,人民生活质量较高、统治阶级政策开明温和。3、宋朝...

宋太祖为掌握兵权,对军制作出了哪些改革?
在中央,以“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宿将的兵权;在地方,则以文臣知州军事,将节度使的行政权与兵权解除。为了从体制上限制军队将帅的权限,使兵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得以实现,宋王朝在中央实行了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三衙分掌马步军的训练与日常管理、临时派将统兵出征的分权制度。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什么策略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 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这样就使得调 兵权与领兵权各自分离,相互制约,有...

永修县15033176568: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这些措施是哪一国策的具体体现?() -
柞贵开瑞:[选项] A. 藩镇割据 B. 君弱臣强 C. 重文轻武 D. 重武轻文

永修县15033176568: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是哪个时期的谚语? -
柞贵开瑞: 北宋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入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当时有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估军.

永修县15033176568: 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柞贵开瑞:[选项] A. 宋太祖 B. 宋太宗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永修县15033176568: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
柞贵开瑞:[选项] A. 宋朝重文轻武 B. 宋朝重武轻文 C.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从军收入低

永修县15033176568: 太尉、太师在古代是什么职位? -
柞贵开瑞: 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

永修县15033176568: 宋代的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判断:___改错:___. -
柞贵开瑞:[答案]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