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非人。

作者&投稿:姬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类学的“东非人”及“能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制造简单的工具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露西”和“东非人”

1974年11月,美国科学家约翰森等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部约300 km处阿法尔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科学家根据对其智齿、四肢骨和骨盆等的分析研究,确认这是一位身高超过1 m的青年女性,取名“露西”。“露西”的骨架化石虽然不够完整,却十分珍贵,这是因为这副骨架化石第一次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远古人类形态结构的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实物。尽管“露西”的腿很短,但是从对其骨盆等部位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判断“露西”大约生活在距今330万~260万年间,属于南方古猿的祖先类型。“露西”又被命名为“阿法尔南猿”。

1959年7月,英国科学家路易斯·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境内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具破碎成约400块的颅骨,经过精心的修复,它们被黏合成一具只缺少下颌的比较完整的颅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具颅骨(特别是其中的牙齿)与南非的粗壮南猿基本相似,但显得更加粗壮。科学家把这种早期人类命名为“”东非人”。科学家还在该“东非人”颅骨化石附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粗糙的石器。科学家利用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测得埋藏“东非人”地层的“绝对年龄”为距今175万年。与“东非人”伴生的石器种类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两面加工(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锐器。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马赛人(Masai)

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马赛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相信万物有灵。马赛人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锡达莫人(Sidamo)

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锡达莫省。系库希特人的一支。包括锡达莫人本支、达拉萨人、坎巴塔人、阿拉巴人、哈迪亚人和坦巴罗人等支系。使用锡达莫语,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无文字。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多数人仍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上苍和祖先。13~16世纪,锡达莫人曾建哈迪亚苏丹国。16世纪起先后受加拉人和安哈拉人控制。锡达莫人婚姻行一夫多妻制。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主要以农业为主,行梯田灌溉,牛拉犁耕,种植高粱、玉米、大麦、小麦、香蕉和咖啡,兼事畜牧,饲养牛、羊。此外,锡达莫人也指埃塞俄比亚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包括卡法省、格穆戈法省、锡达莫省和伊路巴博省部分地区。除加拉人外,所有使用库希特语的各族统称锡达莫人。所使用语言在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中自成奥梅托语支。包括锡达莫人、奥梅托人、卡法人、吉米拉人和马吉人等支系。
吉布提人(Djiboutis)

东非吉布提共和国的民族。主要由3部分人聚合而成:西部为阿法尔人(亦称达纳基尔人),东部为伊萨人、伊沙克人和加达布尔西人(均属索马里人支系),以及聚居首都吉布提市的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官方还用法语。吉布提人长期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存在年龄结群组织。尚存有氏族部落残余。主要从事畜牧业,过游牧或半游牧生活。部分人定居务农、经商。沿海居民以捕鱼为生。
库希特人
库希特人(Cushites)

非洲之角和东非地区的民族集团,约3240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此外,在苏丹东北部、埃及东南部、肯尼亚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中部也有分布。古时一度专指埃及以南的居民。属埃塞俄比亚人种,兼有欧罗巴人和尼格罗人的特征。

据考古资料证明,库希特人在3000年前已分布于整个非洲之角,取代了原来的狩猎部落布须曼人。公元前10世纪左右,其南支到达东非裂谷地带,创造了该地区最早的农耕文化,以梯田灌溉和巨石垒坝为特征。公元初的几百年间,班图尼格罗人出现于东非大湖地区,库希特人多数被迫北撤,一部分保留下来,一部分被班图化。

库希特人按地域分为北、中、东、南4支,主要包括贝扎人、阿高人、萨霍人、达纳基尔人、加拉人、索马里人、锡达莫人、卡法人和伊拉库人。在语言、传统文化和经济生活上互有差异。在与闪米特人、尼罗特人和班图人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农牧混合经济。南支和中支各族从事农业,种植苔麸、高粱、玉米、小谷和烟草;北支和东支以畜牧为主,饲养骆驼和牛、羊。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北支和东支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中支受安哈拉文化影响,多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南支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传统社会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居住,按双系续谱和继承财产。索马里和吉布提正在形成单一库希特人的民族共同体;埃塞俄比亚的库希特人正与闪米特人发生融合;贝扎人为跨界游牧民族;东非地区的库希特人有被班图化的趋势。库希特人在非洲之角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1959年4月4日 英国考古学家利基发现“东非人”化石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生于1903年8月7日,出身于传教士家庭。青年时代在肯尼亚的基库尤人中间度过。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24年在东非开始考古学研究。他曾在英、美一些大学任教。1959年4月4日,他和妻子,在坦桑尼亚发掘出一块人类化石,这块估计有175万年历史的化石被定名为“东非人”(现在称为“南方古猿”)。利基认为,这表明人类起源的时间比过去认定得要早。
“东非人”(现在称为“南方古猿”)。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人是什么,怎么做人.
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跟实际情况没有冲突和跟实际情况有冲突的能力,有呵护、爱护地球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

5.人类源自何方?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科学家作出了种种推断和论证,其中属 ...
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人类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全球扩散,但考古证据支持也不足。所以,人类起源的争议尚未完全解决。但从现有证据来判断,东非起源说目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和科技手段的提高,人类起源这个科学难题或将在不久的将来揭开奥秘的面纱。这无疑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人的基本定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人
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生物定义: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线粒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5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同属人科的灵长目动物。精神定义: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

给我能人,直立人,智人的特征急!!!
至于出现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早期智人可能在35万年前出现于东南欧,20~25万年前出现在西欧,13万年前出现于东非。以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远东地区都有智人出现的踪迹。约2万年前智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情报(INFOrmation)[编辑本段]智人的档案 中文名称( Chinese)→ 人 (考古学...

东非有哪些国家?
乌干达 乌干达位于东非的东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湖泊、河流和森林等。乌干达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和服务业方面。此外,乌干达还致力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总的来说,东非的这些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正在努力推动...

第一个人类是谁呢?
第一个人类是露西少女。从考古学上讲的话是露西。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取名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这具化石也被奉为人类的祖母露西是一具发现于东非的古人类化石标本。露西生活于约320万年以前并被归类人族,这副骨架具有类似猿的脑容量和类似于人类的二足直立行走方式,支持了人类进化争论中直立...

人类的始祖?
它是猿人与猿最后的共同祖先,抑或是人与猿分手之后,人类的始祖?人类学的历史可能因“图迈”改写。“图迈”的消息公布后,科庞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赞叹“图迈”这个有700万年历史的小脑壳真是可爱极了。他倾向于接受贝鲁内的观点,认为“图迈”是人而不是猿。考古学界目前对“图迈”还有不同看法:...

人到底是什么动物?
人(学名: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动物。粒线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5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同属人科的灵长目动物。发现人类2号染色体可能是黑猩猩丙条染色体着丝粒融合的产物,(平衡易位)并且有臂间多次倒位,其余的...

现在世界上人口少于1000万的国家有哪几个?
6. 玻利维亚:人口8,586,443,位于南美洲,是一个以高原和亚马逊雨林为主要地形的国家。7. 奥地利:人口8,188,207,位于中欧,是一个以阿尔卑斯山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的国家。8. 索马里:人口8,025,190,位于东非,是一个以沙漠和海岸线为主要地形的国家。9. 阿塞拜疆:人口7,830,764,位于高加索...

人类进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人亚科传统上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学划分,但是使用上比较方便。第一阶段的代表是能人Homo habilis,最早是李基夫妇在和东非人同样的地点发现的,被称为最早的工具制造者。与能人大约同时期生活于东非的还有另一种卢多尔夫人Homo ...

栾城县15930016846: 东非人 - 搜狗百科
褒戴重组:[答案]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任何动物都会.

栾城县15930016846: “东非人”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
褒戴重组:[选项] A. 初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B.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C. 直立行走的能力 D. 运用火的能力

栾城县15930016846: “东非人”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
褒戴重组: 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

栾城县15930016846: 关于“东非人”的论断正确的是
褒戴重组: 答案D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具颅骨与南非的粗状南猿基本相似,但显得更加粗大.科学家还在“东非人”化石附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的粗糙的石器,且种类繁多复杂,既有两面加工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锐器,科学家利用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等科学研究法测得“东非人”化石地层的“绝对年龄”约为距今175万年.

栾城县15930016846: 世界上各国关于人类产生的说法 -
褒戴重组:[答案]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 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

栾城县15930016846: 东非人时代距今多少年
褒戴重组: 大约340万年科学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大约340万年前的新型原始人足部化石.古猿人化石“露西”是早在数百万年前的祖先,一项研究显示,东非祖先正在非洲大陆留下他们的足迹之时,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类原始人种.

栾城县15930016846: 在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早制造工具的是谁?能人还是直立人?为什么? -
褒戴重组:[答案] 中文名称:能人英文名称:Homo habilis定义:距今260万~150万前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能人是最早制造使用工具的人类,... 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曾被称为“东非人”,而现在一致认为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东非人”这个名字已经废弃.从...

栾城县15930016846: “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是() -
褒戴重组:[选项] A. 直立行走 B. 使用工具 C. 制造工具 D. 产生语言

栾城县15930016846: 露西时代的古人类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有什么区别 -
褒戴重组:[答案] 露西 在科学中,露西(Lucy)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古人类化石的代称.露西生活的年代是320万... 经研究研究小组确定该早期人类能够直立行走,从而提前了科学家之前所认为的人类直立行走进化历程. 东非人 南方古猿的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