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人才的魏惠王,为什么却不重用商鞅且放走商鞅?

作者&投稿:逮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徐州城头旌旗飘扬,城门之下齐国士兵与魏国士兵分列左右,雄纠纠气昂昂。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齐国的国君田因齐与魏国的国君魏要在城上会盟,而且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向世人宣布,那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称对方的国君为王——在这之前,他们的国君只能称侯。不过称侯或称王都只是走走仪式罢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实际上早就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了。这次齐魏徐州会盟的当事人之一魏,出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人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国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是魏文侯之孙, 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魏文侯及魏武侯两代人的努力下,魏惠王继位前,魏国还是当时最为鼎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魏惠王继位的当年,魏国发生了一次争权内斗。这次内斗,差点令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段历史在前文《读通鉴013:韩赵两国为何错失肢解魏国的大好机会?》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合,魏国最终侥幸逃过一劫,而魏惠王在公叔痤的辅佐下,也坐稳了魏国君主的宝座。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危,魏惠王前往相府探望并询问后事安排,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的下属公孙鞅。公孙鞅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公叔痤竟然要魏惠王把国家大事交给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魏惠王自然有些犹豫。后世在评价魏惠王时,总会提及魏国错失商鞅之事,认为魏惠王不懂得珍惜人才。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处在魏惠王当时的位置,你难道不会犹豫?公叔痤见魏惠王犹豫,便接着建议说如果不能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对于公叔痤的这个建议,魏惠王仍然犹豫。公孙鞅与魏惠王无冤无仇,魏国不能用他,也不必杀他啊。最后,综合公叔痤前后自相矛盾的话,魏惠王认定公叔痤是病糊涂了,说胡话。

后来,公孙鞅前往秦国,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特别是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军大败魏昂(公子昂),魏惠王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这时魏惠王才真正理解公叔痤当初的话——对于一个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宁可杀了,也不能让他为他国所用。这是血的教训,然而魏惠王当初哪能想到这么多?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开始重用庞涓。庞涓此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 还是有真本事的。在他率领下,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还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促使魏国称霸诸侯——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成为诸侯的实际领袖。从这点来看,魏国在当时还是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

但庞涓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胸襟不够宽广,好胜心太强,却又有妇人之仁。当初邀请庞涓的同门师兄弟孙膑来魏国,的确是魏惠王的主意,令魏惠王意料不到的是,庞涓竟然害怕孙膑的能力比自己强,从而设法陷害孙膑。陷害也就陷害了,庞涓却又狠不下心把孙膑杀了,结果让孙膑逃亡到齐国,为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埋下祸根。公元前355年,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 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齐威王的话令魏惠王十分尴尬。魏惠王与齐威王聊天,那只是无话找话闲聊,没想到齐威王竟然会上纲上线。后世有人据此说魏惠王只爱财宝,不爱人才。事实上魏惠王也知道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还曾经特意颁布命令,招纳人才。大名鼎鼎的儒家亚圣孟轲(孟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魏国,魏惠王久仰孟轲之名,诚心向他请教,孟轲却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嘲笑魏惠王,所以他们这次见面很不愉快。魏惠王见到孟轲,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听了孟轲的话,魏惠王出于礼节,点头说:对。孟轲说的话有道理,但不实用。战国混战,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大家都讲实际利益,谁还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魏惠王认为孟轲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的人,最终没有用孟子。

公元前322年,秦国张仪被免去国相职务,跑到魏国来。刚开始时魏惠王不了解内情,而张仪又是一位有才能的人,所以魏惠王不计前嫌,任命张仪为魏国国相。从魏惠王任用张仪这件事来看,魏惠王还是很爱惜人才的,且有一定的胸襟。后来魏惠王才知道,张仪之所以在秦国被免职跑到魏国来,其实就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想让魏国带头臣服于秦国,为各国带头。魏惠王知道了真相后,自然不答应,于是秦王便派兵进攻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给张仪丰厚财物。

秦国强盛,魏国渐弱,这是大势所趋,但若说魏惠王不想强大魏国,不想招纳天下人才,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只是魏惠王此人过于现实、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目中不够长远,所以他不用孟子、错失商鞅和孙膑。《资治通鉴》提到魏惠王与齐王谈论国宝之事,司马光正是要说明这一点。




尽道魏惠王拥有雄才大略,那为何还让魏国走向了衰落?
魏国的衰败其实并不全是魏惠王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很难有所作为,同时在魏国后期的时候,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很多能人义士都去别的国家了。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很多强盛一时的国家最终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当年的魏国同样逃脱不了,不过魏惠王并不算是...

魏惠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在位期间有何成就?
此外,魏惠王还在和秦国的边境上修起了长城。这无疑是放弃主动攻击,采取被迫防守的行为。秦王抓住魏国这个心态,屡次进犯魏国得逞,还逼得魏惠王割让出父亲和爷爷辛苦打下来的河西之地,从此,魏国彻底失去对秦国的地理优势。军事上一塌糊涂,政治上也是相当狗血,他曾败公叔座为相,公叔座在去世前给...

魏国有李悝、商鞅、吴起,为什么不能长久的称霸于战国?
但是一直到公叔痤去世后很久,商鞅也没有得到魏惠王的任何指示,魏惠王俨然从来就没有把商鞅放在心上,因此商鞅离开魏国去了秦国。魏国的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吴起的出走,使魏国损失了一员大将,在之后对秦作战中失败,而赵国和韩国渐渐不再和魏国结成同盟,本来三国结盟一致对外的,并且隐隐以魏国为老大...

魏惠王简介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明智的国王还是一个糟糕的国王...
魏惠王,汉族,姬姓,魏姓,名苟。梁又名,魏第三代国君之子。春秋时期,魏国真是超级大国,没有一个诸侯国敢轻易招惹魏国。魏的强大是韩、赵、魏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赵国、南韩和郭玮曾经是盟友,几个国家的君主世代友好。他们的祖先都曾帮助称霸中原,后来又联合灭了芷瑶,将三族分为金。虽然三国...

求贤作秀的魏惠王成为了掘墓人,是因为错失了哪个人才?
而且无法保证他任用的人才真的是全心全意为魏国的发展着想的,一旦臣子功高震主,那么不仅是魏国的发展受阻,就连魏惠王的地位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魏惠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求才的,他也担忧自身的权利不保,可是又不能不堵住悠悠之口。 如此,寻找孟子这样的人是最合适不过的;首先,孟子的知名度很高,魏惠王与孟子的...

魏惠王时期正是魏国鼎盛的时候,他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但是最奇葩的就要数魏惠王了,在魏惠王继位的时候正是魏国鼎盛的时期,但是他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打烂了这一手好牌。第一、对贤能之人却不用。魏国占领地势优势,人杰地灵。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人才,比如魏齐、庞涓等人。而且在魏惠王时期,大梁学宫里面聚集了大量的...

历史上真实的魏惠王,把家底败光的他是如何将好牌打烂的?
然而在魏武侯的手下,魏国虽然武力强盛,但明显已经不复战国“小霸”了,因为用人不当,任人唯贵,导致魏武侯时期魏国人才大量流失,这也给魏惠王开了个不好的头。最为危险的是,魏武侯、魏惠王时期的大量用兵,魏武侯虽然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魏武侯不相上下,甚至在南征北战中打赢不少漂亮仗,但他...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其中魏惠王难辞其咎
可以说魏惠王在战略布局上,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至于说人才的流失,确实为魏国感到惋惜,但真正值得惋惜的不是魏国没有用这些人才,而是惋惜这些人才都跑到了其他国家对抗魏国。在那样的形势下,魏惠王即使留下了如卫鞅这样的变法家也不能改变魏国的根本,因为魏国已经进行了一次变法,而且国内没有什么激烈...

威王不察细的文言文6
魏惠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惭”“去”)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要翻译出来)小题4:魏王把宝珠、宝物、有宝珠的车当做“宝”;威王把人才和贤臣当做“宝”。(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小题1:试题分析:“ 若 ”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在此应译为“像”。“...

出几个历史小故事
有一个魏国人,叫庞涓,听说魏惠王招聘人才,想去应招,决定先跟同学孙膑商量一下。孙膑是齐国人,他来到魏国,和庞涓一块儿跟一个隐居在鬼谷地方、自称“鬼谷子”的大学问家学习军事。孙庞二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庞涓把打算应招的事向孙膑一说,孙膑挺支持。于是,庞涓辞别了老师,收拾好行装,就出发了。临分手的...

花垣县17160984371: 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 -
强以消结: 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国迁都大梁是为了避开秦国,当时秦国在秦献公的努力下,的确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秦献公也曾六次发兵收回 了河西丢失的地盘,秦国有崛起之势,但是不足以对魏国构成威胁,而恰好这时候韩赵魏三国关系比较紧张.处在这些国家之中的魏惠王怕被夹击,其实这个说法欠妥.魏惠王迁都之前已经和韩、赵两国交换了很多土地,使得魏国的疆域变成了一整片大的区域,而魏惠王迁都到安邑,刚好在东方形成了霸主的姿态,他的目的就是要巩固自己在东方的统治力,问鼎中原.魏惠王迁都以后总觉得魏国国运会大旺,却没料到遭难和失败接二连三降临魏国.

花垣县17160984371: 战国的魏国自从魏慧王以后人才为什么开始流失? -
强以消结: 当时魏国是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强大后魏惠王就自恃老子天下第一,一天想着收拾这个,收拾那个,对人才团队建设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吴起,商鞅,孙膑等人才流失.望采纳

花垣县17160984371: 公叔痤先告诉魏惠王要么杀,要么重用商鞅,可为什么又让商鞅逃跑? -
强以消结: 但是魏惠王不愿意重用商鞅 公叔痤于是就对魏惠王说你不想重用他就必须杀了他 不然肯定是祸患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魏惠王没引起重视商鞅跑了

花垣县17160984371: 如何看待商鞅的少恩 -
强以消结: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

花垣县17160984371: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商鞅为什么要去魏国 -
强以消结: 卫鞅当时在公叔痤手下学习治国经验,同时观察天下形势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3] 公叔痤病...

花垣县17160984371: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
强以消结: 公元前359年,在山东六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来到了秦国.作为中原士子,他从内心深处并不太看得起这个西部蛮荒之国,但是秦国新即位的国君——秦孝公的一纸求贤令还是打动了他.与其在中原无所作为,还不如到秦国碰碰运气,于是商鞅...

花垣县17160984371: 魏惠王齐威王比宝说明了什么道理 -
强以消结: 所以,齐威王的论宝观点,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都是同等的重要,它们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光有千里马而没有识马的伯乐,千里马与普通的又有何异呢?到头来还不是要老...

花垣县17160984371: 是谁曾是门客 让魏王重用 若不用杀 -
强以消结: 公孙鞅.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花垣县17160984371: 战国时期什么因素决定魏国必将走向面王?? -
强以消结: 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分晋国,初步奠定了魏、赵、韩、齐、楚、秦、燕七国并立的战国局面.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强大,为三晋之首,地形险要,大有称雄天下之气势...

花垣县17160984371: 魏惠王当时为何没有一举消灭秦国,任由商鞅变法强大秦国 -
强以消结: 当时秦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秦国军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当时魏国东方的齐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魏惠王一意孤行和秦国火并,很可能灭了秦国,但是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到时候魏国就没有能力应付齐国的挑战了,还有楚国、赵国等也都虎视眈眈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