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乘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介绍~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二十年的专注与努力,国家的大力支持,关键部件的联合研制,良好的团队协作开发,完善的保障条件,严谨的试验测试流程,才能成就大型科研项目的成功。

3000米级海试
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5000米级海试
5000米级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后技术改进的效果,以及其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海试任务。海试期间,全体队员在位于东太平洋的E1、E2、E3三个试验海区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
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已从第三备选区抵达300多海里外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按照计划将于28日凌晨择机下海,具体时间需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当时天气、船体状况确定。
该合同区为“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的首选海域。7月16日抵达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海试指挥部原定17日下午进行首次试验,但由于试验海区风浪较大,无法满足作业要求。海试现场总指挥经请示“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决定向南前进,最后选择海况相对好的第三备选区。
第一次试潜
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2011年7月21日8点,“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此次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
第二次试潜
2011年7月26日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
2011年7月26日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
2011年7月26日5点40分,达到4072米;
2011年7月26日6点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
2011年7月26日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
2011年7月26日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
2011年7月26日9点30分,浮出水面,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2011年7月26日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整个过程历时近6个小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次试潜
2011年7月28日历经9小时14分,中国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再次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
第四次试潜
2011年7月30日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
2011年7月30日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
2011年7月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全程历时8小时57分。
在这次下潜试验中,它还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的采样。在“蛟龙号”带回的记录资料里,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锰结核画面首度曝光。这些锰结核覆盖在海底表面,含有锰、铜、钴、镍等30多种元素,100万年时间才能形成几毫米的大小。
第五次试潜
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11年8月1日3点准备,2011年8月1日3点28分开始下潜,2011年8月1日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全程历时8小时32分。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返航仪式
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团队在完成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的海试任务后,8月18日顺利返回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5000米级海试返航欢迎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
海试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各有关部门、参试单位通力合作的典范。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本次海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检验,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
7000米级海试
2012年6月1日上午,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开展首次集结演练。
2012年6月1日9时30分,停靠在江苏江阴苏南码头的“向阳红09”船上所有参试人员抵达各自岗位,做好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2年6月1日10时30分,三名潜航员着统一蓝色潜航服站在潜器上端,舱门打开后,叶聪、付文韬和唐嘉陵依次进入潜器,开始舱内操作检查。
工作人员利用L型架将已经准备好的声学吊阵装备放入水中,检测其功能。潜器下潜之后与船上的通讯就要依靠声学吊阵装备,它类似于“水中天线”。
第一次试潜
2012年6月15日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15日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
2012年6月15日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
2012年6月15日7时37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
2012年6月15日9时40分,潜水器打破2011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
2012年6月15日10时整,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最终成功潜入水下6671米。
第二次试潜
由于潜水器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推至2012年6月19日5时进行,并最终成功深潜至水下6965米。第二次下潜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故障排除的效果,继续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项功能和安全性,并在潜水器状态良好的前提下进行海底作业。
这次试验中科学家首次从6900米深海底取回一系列海水和沉积物样品。
第三次试潜
2012年6月2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并安全返回。这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963米,并获得了一个生物样品。
第四次试潜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24日5点29分,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
2012年6月24日6点44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
2012年6月24日7点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00米;
2012年6月24日8点54分,下潜深度7005米;
2012年6月24日9点15分,潜水器已经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
试潜意义
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此次“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意味着它将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
第五次试潜
2012年6月27日5时29分开始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中,蛟龙号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左右,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68米;
2012年6月27日12时左右,抛载开始上浮;
2012年6月27日15时30分左右返回水面。
第六次试潜
此次试潜由叶聪、崔维成和张东升担任试航员,刘峰担任海试现场总指挥。本次下潜试验主要任务是在对前五次下潜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地进行检验,安排相应试验内容。
2012年6月30日5时23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防入水,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也是全部海试中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30日9时56分,“蛟龙号”到达最大深度7035米,并坐底。随后,“蛟龙号”在完成海底两个小时的作业后开始上浮。
2012年6月30日14时33分,“蛟龙号”浮出水面,完成了中国“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
试潜凯旋
2012年7月16日上午,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于2013年4月27日在江苏无锡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在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及海试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了科技部批复的各项任务,全面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蛟龙号研制及海试项目通过验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蛟龙号通过验收后,即正式由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移交其用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在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深海科学研究中发挥开拓者的作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和海洋技术领域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历时10年,863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5亿元。该任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等系统共10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完成。
验收专家组由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单位的15位专家组成,徐冠华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 从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据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计划6月初起航。“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船舶与水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一航段43天,2013年6月初从青岛起航,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的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第二航段42天,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
第三航段28天,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航段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自2013年6月10日从江苏江阴起航,到2013年7月10日完成最后一次下潜,共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标定、长基线系统的试验、冷泉区科学考察、海山区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进一步验证了“蛟龙”号的其他各项技术性能,取得了丰硕的生物、地质样品和数据资料,锻炼了载人深潜队伍,为二三航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6月18日9时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乘客”下潜,这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区域仍然是2013年6月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
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下潜继续进行定位系统测试,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观测。航次现场指挥部表示,这个潜次是工程和科学应用相结合,下潜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得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2013年6月18日14时左右潜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业约4小时。
2013年6月20日16时11分左右,搭载了首位女科学家的“蛟龙”号浮出海面,顺利完成下潜任务。这是“蛟龙”号第56次下潜,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连续第4次下潜作业,创造了“蛟龙”号4天连续下潜的纪录。此次下潜最大深度1350米,水中作业时间6小时53分。
2013年7月12日“蛟龙”号返回厦门停泊,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一航段圆满完成。在南海的10次下潜后,向阳红09船满载而归。
第二航段
2013年8月8日1时许,“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最大深度5268米。主要任务是状态确认、土工力学原位测量,以及拍摄海底结核和生物照片兼顾大型底栖生物诱捕。下潜人员为叶聪、杨波、张同伟。
2013年8月8日7时12分,全体人员各就各位;
2013年8月8日7时45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
2013年8月8日8时02分,潜水器开始下潜;
2013年8月8日12时许,“蛟龙”号下潜至5200多米。叶聪等3人分别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的检测,开展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量,兼顾进行生物诱捕,开展近底航行拍摄;
2013年8月8日14时30分,“蛟龙”号抛弃压载返航,3个多小时后,被回收至甲板;
本次下潜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良好,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12日的天气状况和海况符合下潜作业要求,科考队2013年8月8日对“蛟龙”号进行检查维修,8月9日—12日或将进行2—3次应用下潜。
随着第二航段任务的完成,母船“向阳红09”搭载“蛟龙”号马不停蹄地赶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港进行补给。
看点一:考察时间有讲究
夏季风浪这么大,为什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2013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都安排在这个时节?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介绍说,太平洋上3至4级风、2至3米浪很常见,长时间风平浪静几乎不可能。往往坏天气后有几个好天气,这就是潜水器下潜作业的最佳时间窗口。
看点二:目标区域有“探”点
第二航段的目标区域是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多金属结核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锰、铜、钴、镍,品位高的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范围4000米到6000米的大洋海盆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是结核富集区,结核的平均丰度较高,干结核资源量约有380亿吨。
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中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计划中的几次下潜会兼顾平坦海底、海丘、海山、迎流面和背流面多种地形地貌条件下结核、沉积物和海底生物的详细勘察,以期获得更丰富的科考成果。
看点三:海底勘探有“利器”
对这一海底“聚宝盆”的精细勘探离不开深海利器——载人潜水器。现场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说:“深海就是海洋科研的第一线。”2013年,“蛟龙”号从冲击大深度转入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始了服务科考和资源勘探的业务化探索之旅。
看点四:科研人员有重任
按计划,“蛟龙”号在第二航段要预定下潜5次、机动下潜2次,下潜深度5200米左右。除首次下潜由潜航员测试潜水器性能外,其余潜次科学家均有机会参与。科学家们此行重任在肩,任务包括使用“蛟龙”号近底航行,为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高清视像资料;采集海底巨型底栖生物样品,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采集微生物、水样和沉积物样,提取和保藏生物基因资源样品……借助“蛟龙”,中国的大洋科考将彻底告别“取样基本靠拖网、人在水面干等”的粗放阶段。
第三航段
2013年8月31日下午,“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驶离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港,赶赴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进行第三航段资源环境调查任务。这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个航段任务。
2013年9月2日下午“蛟龙”号于到达第三航段作业海区——位于麦哲伦海山链的采薇海山区。采薇海山基底水深5000多米,山麓与山顶高差约4000米。
2013年9月4号,“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成功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载人下潜,并在海底进行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等采集工作。
第三航段计划用10天时间完成“4+1”次下潜任务,即4次预定下潜和1次机动下潜,具体分为2次5000米级深度、2次3000米级深度和1次1000米级深度作业。该航段下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确认载人潜水器的工作状态,对采薇海山区不同深度底栖生物分布结构特征、结壳分布特征等进行对比研究,拍摄海底高清生物视像以及继续锻炼潜航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013年9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百余日的科考任务后返回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2014年11月20日,“向阳红09”船20日从青岛母港起航,前往江苏省江阴市搭载“蛟龙”号,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
2014年12月18日,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母船驶离毛里求斯路易港,前往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开展科考作业,这将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印度洋下潜。
2014年12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第88潜次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在印度洋首次执行科学应用下潜。
2015年1月5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完成两次下潜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热液区下潜科考任务。这两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2835米,取得了海底热液区构造带岩石、高温热液流体,还取得了带有贻贝、茗荷等生物的完整低温“烟囱体”等丰富样品,对研究海底热液区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外,在这两次下潜中,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齐海滨、陈云赛分别以副驾驶的身份参加“蛟龙号”的下潜,标志着我国潜水器驾驶与作业队伍的培养进入新阶段。
取回仪器
2015年1月10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取回了8天前在一热液喷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温温度计和硫化物生长仪。这是蛟龙号首次从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学仪器。
海底有特殊的温度、压力和酸碱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实验室难以模仿的,因此科学家非常希望在海底布放科学仪器,进行原位科学试验,而这是传统科考手段难以做到的。 随船科学家表示,蛟龙号能精确在科学家定点的热液口布放科学试验和观测仪器并在一段时间后成功回收,体现了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的强大优势,蛟龙号对深海研究来说是一把“利器”。
2015年1月14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采集到一透明生物以及一只30厘米长、直径3厘米的粉红色生物,随船科学家尚不能确认它们是何种生物。 当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在这个航段的第9次下潜。这次下潜结束后,“蛟龙”号将搭乘母船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随后继续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潜科考任务。



8年前今天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成功




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中国蛟龙号下潜最深是多少米_百度知...
1、中国蛟龙号下潜最深是702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只是一个深海...

蛟龙号最深能潜多少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一、蛟龙号最深能潜多少米在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11000米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
29、北京时间2011年7月30日,凌晨4时26分至13时0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30、“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

从7103救生艇到奋斗者,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什么发展历程?
而今年的奋斗号直接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之后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奋斗者”号将在海底进行包括采样在内的海底作业、巡航等环节,时间将持续六个小时,这也是“奋斗者”号在海底设计最长的作业时间,而这个记录...

蛟龙号的最深下潜多少米?
中国的蛟龙号潜艇最深下潜7062米。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达深度5057米。2012年6月27日,到达7062.68米。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正式靠泊母港在国家深海基地36°20′05.49″N 120°43′54.41″E。...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成功
不论在古代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总是在不停的探索,不论是广阔的天空,肉眼无法观测的微生物,还是浩瀚的宇宙,或者神秘的深海,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2016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吗?具体性能如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成功又意味着什么?“蛟龙号...

蛟龙号是什么意思?
1. 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标志着我国航海技术的重大突破。2. 2012年,在我国深海战略的推动下,蛟龙号成功研制并多次执行深海科学探测任务。3. 蛟龙号被誉为“海底飞天”,凸显了我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4. 潜水器在深海生物多样性、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指的是哪个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

蛟龙号下潜最深多少米
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2013年6月17日16时30分左右,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

我国的载人潜水器主要是什么?
“奋斗者”号核心部件技术的国产化率达到了 96.5%,具备了全海深进入、科考和作业的能力,2020 年 11 月 19 日起其正式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于 2021 年 3 月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

睢县15510543179: 中国蛟龙号第一次下水时间 -
依芳脉管: 中国蛟龙号第一次下水时间是2010年5月31日. 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共进行了几次下潜实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多少米> -
依芳脉管:[答案]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介绍 -
依芳脉管: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是哪一个国家发明的? -
依芳脉管: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2014年12月18日,“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下潜.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
依芳脉管: 二十年的专注与努力,国家的大力支持,关键部件的联合研制,良好的团队协作开发,完善的保障条件,严谨的试验测试流程,才能成就大型科研项目的成功.

睢县15510543179: (2014•衡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于2013年4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已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 -
依芳脉管:[答案] (1)蛟龙号在最大下潜深度时承受海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5268m=5.268*107Pa.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故答案为:(1)5.268*107;(2)载人深潜.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什么时候下海的 -
依芳脉管: 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2012年已经海底深度7000米!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载入潜水器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试验成功的最大下潜深度为多少米 -
依芳脉管: 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26日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什么时候研制成功的 -
依芳脉管: 09年,现在自己人信心爆棚,喊得震天,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第二个高铁工程

睢县15510543179: 蛟龙号载人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的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27日潜水深度7062.68m,这标志着我国具备�蛟龙号载人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的... -
依芳脉管:[答案] ①舱内空气为等容变化,初态:p1=1atm,T1=300K;末态:p2=?,T1=277K由查理定律得:p1T1=p2T2代入数据解得:p2=T2T1p1=277300*1atm=0.92atm,②在上述过程中舱内气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而体积不变,气体不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