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

作者&投稿:赞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甫怎么从安史之乱叛军那逃出来的~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点。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并不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在从长安前往奉先探亲的路上。对于这次变动,杜甫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但是,凭借官兵的善战,这些胡兵会被很快镇压下去。

对于在战乱中要投身战场的百姓,杜甫感到了怜悯。不过,也正是这种怜悯,可以感受到,杜甫觉得战争依然离自己很远。他刚刚升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前途大有所为。
在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乱世哪有太平日。安禄山进逼潼关后,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往天水,准备避难。仅过一月,京师陷落,唐玄宗仓皇西逃。安禄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最快的速度,攻破唐帝国的核心中枢,促使唐王朝的覆灭。
在无法劝阻唐玄宗逃亡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只能在灵武即位,继续号召天下义军,共同抗击叛军。
杜甫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避世逃难。他主动前往李亨的灵武大本营,希望能为国效力。不料,却在半道上被叛军抓回长安。如果说,唐玄宗的逃亡,只能杜甫对这场叛乱的耳闻。在长安的经历,则是他的亲生经历。叛军在城中比土匪更加残暴,妇女老幼,统统难以幸免。
老百姓只能卑躬屈膝,换取活下去的机会。昔日王公贵族,现在流落街头,形同乞丐。战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仍在写诗。只有诗歌,还能让他的内心的积压可以得到宣泄。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712),见证了整个大唐开元盛世(713-741),又遭逢八年安史之乱(755-763),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丧乱中的国与家、个人与时代、社会与百姓构成杜诗的重要题材,其间有兴亡治乱的历史大疼痛,因此被称为“诗史”。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杜甫草堂又称杜诗为“政治诗”,缘于同一个道理。

杜甫的家族说来十分荣耀。西晋大将杜预灭东吴,结束汉末、三国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战功赫赫。这个杜预就是杜甫的远祖,此人还注释过《左传》。杜甫的曾祖做过县令。祖父杜慎言,武则天时代为膳部员外郎,后为修文馆直学士,也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做过县令。一切都很正常,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结交的也是士大夫,这使杜甫具有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是儒家“仁政”的圣君,他们所处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鸟。传说,黄帝游洛水之上,凤凰衔太平图置于黄帝面前;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因此,孔子视凤凰为国家祥瑞象征。7岁时,杜甫写下平生第一首诗《咏凤凰》。日后,凤凰成了杜诗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就像李白诗中的“大鹏”)。凤凰也是杜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设置的图腾——这种孔子式的“士志于道”的诗歌情怀,也使杜甫赢得了“诗圣”的美名——后来,《凤凰台》、《朱凤行》等诗让杜甫一再地歌咏凤凰。只不过,杜甫的凤凰注定是一只穿越烽火的凤凰。

开元23年(735),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写下最初的名篇《望岳》。这首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落第的郁闷不掩豪情。天宝5年(746),宰相李林甫主持全国招贤大考,杜甫从洛阳赴长安应考,结果与全体举人一起落选,而忌贤妒能的李林甫反倒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杜甫明确意识到个体命运因衰败的国运而跌宕。次年,名臣李邕等人被杀,再次透出天宝政治黑暗的消息。此后,玄宗专宠杨贵妃,日夜行乐,“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任人唯亲,让杨国忠擅权;连年穷兵黩武,征战吐蕃,放纵安禄山(为贵妃养儿)藩镇跋扈,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祸。这一时期,生活潦倒的杜甫以《兵车行》、《前出塞》(9首)、《丽人行》等诗前瞻性地暗示了朝政腐烂即将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和时代剧变。

天宝14年(755)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在杜甫“介入”(现实主义)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其实,杜甫回奉先探家的时候,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正好在北边起事,反叛大唐帝国,图谋天下,只是长安一时还不能证实消息。11月中旬,安氏伪称奉密诏诛杨国忠,举十五万大兵南下,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大部分唐军不战而降,所经州县尽皆占领,并“长驱洛河”,在大唐的东都洛阳称燕帝,大模大样地设置百官。当时杜甫的《后出塞》(5首),最早反思了安史之乱的起因,暗示这场兵乱其实与玄宗过度开边有关:正是过度开边导致边塞将军以功邀宠,并逐渐拥兵坐大,威胁朝廷。

756年(至德元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大军压境,长安已完全失去最后一套屏障。与此同时,玄宗皇帝惊慌逃往西蜀成都。长安转眼沦陷。杜甫在战乱中逃难,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逃到白水,6月里又从白水逃到鄜州羌村。7月,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年号至德。8月,杜甫离家只身投奔肃宗行在灵武,不幸被叛军捉拿带往长安,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杜甫出生入死,以个人的苦难亲历国家丧乱,目击了一个时代仓皇悲恸的真切面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说起来不那么动听,但的确是国家丧乱成就了杜甫的“诗史”。这个“诗史”里饱含了史识,具有以诗证史的功效。叙沦亡之事抒悲愤之情的〈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新乐府诗,是长安陷落、诗人被俘时期的“诗史”名篇。同一时段,杜甫还写了怀念家人、盼望家书的〈月夜〉、〈春望〉,后者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千百年来一直盛传人口。

757年4月,杜甫有幸逃出长安,直奔肃宗行在凤翔,脚踏麻鞋,袖露两肘拜见了新皇帝。5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倍感“主恩深厚”。当时,宰相房琯遭人诽谤,被肃宗罢去相职。作为谏官的杜甫,秉公上疏为房琯说情,这就令肃宗非常愤怒,因此被推交三司审问,从此失信于肃宗。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而去,结束了仕途生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莫过于“三吏”、“三别”。诗中描述的兵荒马乱年代官府征兵、亲人别离、共赴国难、共克时艰的惨烈民生力透纸背,催人泪下。更有140行纪行长诗〈北征〉,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双峰并峙,黄庭坚称其“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这些诗同样是“诗史”,是诗能证史的巨构。的确,杜诗深刻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政治史和社会史,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的时代镜像。

安史之乱之初,叛军安禄山南下,叛军史思明留守范阳。757年10月,洛阳、长安两京已为唐军收复,而759年7月,史思明又在范阳称帝,继而进犯河北,各地烽火连绵不绝。弃官后的杜甫把家搬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不久又转往同谷(今甘肃成县),继续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12月,南下成都。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同谷,再到成都,杜甫艰难度过这行役复行役的759年。这一年杜甫47岁,却俨然白发苍苍的老人。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也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落成。依靠故人接济,诗人稍微安稳地过了两年田园生活。其时,天下尚未安定。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却在梓州避乱,一时还回不了成都。历时八年的离乱流亡生涯真的结束了吗?是的,诗人喜极而泣。“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洋溢的喜悦之情,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朝发白帝城〉中被赦罪的喜悦之情。764年春,返回成都草堂的杜甫,被代宗诏补京兆府功曹,因道路受阻未能就任。这年秋,又因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因此就地入严武幕府。

还有值得特别一提的:在蜀中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再次将自己塑造成经典的儒家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己及人,诗人胸怀牺牲自我拯救苍生的伟大愿望。自此,理想之光照彻“诗圣”高迈的思想境界。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为唐朝重创太平局面。武将失控、藩镇之祸频仍,始终困扰朝廷,直到唐朝灭亡。甚至,五代十国时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割据连绵烽烟,都不过是安史之乱的回声。在严武幕府中,杜甫深陷于对大唐盛世(甚至西汉盛世)的遥远追忆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如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一千一百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一支乐队以一种怪异的风格,重蹈杜甫的追忆“梦回唐朝”,一时风靡天下激进的年轻人。依然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依然是“天下朋友如胶漆”,不过,这支名为“唐朝”的乐队,弹唱的是一曲扭曲撕裂的摇滚……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当过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军师和文学老师,在平定四川出了不少力,尤其在南诏攻打成都外城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随后更是击败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收复四川全境,为北方郭子仪唐军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当时杜甫为这次大胜利还送了首诗给严武: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严武在杜甫的教育帮助下也是一名有为的诗人将军,总的来说他们的情义大于恩怨,这就是羁绊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712),见证了整个大唐开元盛世(713-741),又遭逢八年安史之乱(755-763),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丧乱中的国与家、个人与时代、社会与百姓构成杜诗的重要题材,其间有兴亡治乱的历史大疼痛,因此被称为“诗史”。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杜甫草堂又称杜诗为“政治诗”,缘于同一个道理。
杜甫的家族说来十分荣耀。西晋大将杜预灭东吴,结束汉末、三国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战功赫赫。这个杜预就是杜甫的远祖,此人还注释过《左传》。杜甫的曾祖做过县令。祖父杜慎言,武则天时代为膳部员外郎,后为修文馆直学士,也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做过县令。一切都很正常,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结交的也是士大夫,这使杜甫具有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是儒家“仁政”的圣君,他们所处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鸟。传说,黄帝游洛水之上,凤凰衔太平图置于黄帝面前;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因此,孔子视凤凰为国家祥瑞象征。7岁时,杜甫写下平生第一首诗《咏凤凰》。日后,凤凰成了杜诗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就像李白诗中的“大鹏”)。凤凰也是杜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设置的图腾——这种孔子式的“士志于道”的诗歌情怀,也使杜甫赢得了“诗圣”的美名——后来,《凤凰台》、《朱凤行》等诗让杜甫一再地歌咏凤凰。只不过,杜甫的凤凰注定是一只穿越烽火的凤凰。
开元23年(735),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写下最初的名篇《望岳》。这首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落第的郁闷不掩豪情。天宝5年(746),宰相李林甫主持全国招贤大考,杜甫从洛阳赴长安应考,结果与全体举人一起落选,而忌贤妒能的李林甫反倒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杜甫明确意识到个体命运因衰败的国运而跌宕。次年,名臣李邕等人被杀,再次透出天宝政治黑暗的消息。此后,玄宗专宠杨贵妃,日夜行乐,“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任人唯亲,让杨国忠擅权;连年穷兵黩武,征战吐蕃,放纵安禄山(为贵妃养儿)藩镇跋扈,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祸。这一时期,生活潦倒的杜甫以《兵车行》、《前出塞》(9首)、《丽人行》等诗前瞻性地暗示了朝政腐烂即将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和时代剧变。
天宝14年(755)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在杜甫“介入”(现实主义)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其实,杜甫回奉先探家的时候,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正好在北边起事,反叛大唐帝国,图谋天下,只是长安一时还不能证实消息。11月中旬,安氏伪称奉密诏诛杨国忠,举十五万大兵南下,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大部分唐军不战而降,所经州县尽皆占领,并“长驱洛河”,在大唐的东都洛阳称燕帝,大模大样地设置百官。当时杜甫的《后出塞》(5首),最早反思了安史之乱的起因,暗示这场兵乱其实与玄宗过度开边有关:正是过度开边导致边塞将军以功邀宠,并逐渐拥兵坐大,威胁朝廷。
756年(至德元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大军压境,长安已完全失去最后一套屏障。与此同时,玄宗皇帝惊慌逃往西蜀成都。长安转眼沦陷。杜甫在战乱中逃难,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逃到白水,6月里又从白水逃到鄜州羌村。7月,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年号至德。8月,杜甫离家只身投奔肃宗行在灵武,不幸被叛军捉拿带往长安,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杜甫出生入死,以个人的苦难亲历国家丧乱,目击了一个时代仓皇悲恸的真切面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说起来不那么动听,但的确是国家丧乱成就了杜甫的“诗史”。这个“诗史”里饱含了史识,具有以诗证史的功效。叙沦亡之事抒悲愤之情的〈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新乐府诗,是长安陷落、诗人被俘时期的“诗史”名篇。同一时段,杜甫还写了怀念家人、盼望家书的〈月夜〉、〈春望〉,后者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千百年来一直盛传人口。
757年4月,杜甫有幸逃出长安,直奔肃宗行在凤翔,脚踏麻鞋,袖露两肘拜见了新皇帝。5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倍感“主恩深厚”。当时,宰相房琯遭人诽谤,被肃宗罢去相职。作为谏官的杜甫,秉公上疏为房琯说情,这就令肃宗非常愤怒,因此被推交三司审问,从此失信于肃宗。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而去,结束了仕途生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莫过于“三吏”、“三别”。诗中描述的兵荒马乱年代官府征兵、亲人别离、共赴国难、共克时艰的惨烈民生力透纸背,催人泪下。更有140行纪行长诗〈北征〉,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双峰并峙,黄庭坚称其“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这些诗同样是“诗史”,是诗能证史的巨构。的确,杜诗深刻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政治史和社会史,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的时代镜像。
安史之乱之初,叛军安禄山南下,叛军史思明留守范阳。757年10月,洛阳、长安两京已为唐军收复,而759年7月,史思明又在范阳称帝,继而进犯河北,各地烽火连绵不绝。弃官后的杜甫把家搬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不久又转往同谷(今甘肃成县),继续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12月,南下成都。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同谷,再到成都,杜甫艰难度过这行役复行役的759年。这一年杜甫47岁,却俨然白发苍苍的老人。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也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落成。依靠故人接济,诗人稍微安稳地过了两年田园生活。其时,天下尚未安定。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却在梓州避乱,一时还回不了成都。历时八年的离乱流亡生涯真的结束了吗?是的,诗人喜极而泣。“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洋溢的喜悦之情,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朝发白帝城〉中被赦罪的喜悦之情。764年春,返回成都草堂的杜甫,被代宗诏补京兆府功曹,因道路受阻未能就任。这年秋,又因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因此就地入严武幕府。
还有值得特别一提的:在蜀中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再次将自己塑造成经典的儒家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己及人,诗人胸怀牺牲自我拯救苍生的伟大愿望。自此,理想之光照彻“诗圣”高迈的思想境界。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为唐朝重创太平局面。武将失控、藩镇之祸频仍,始终困扰朝廷,直到唐朝灭亡。甚至,五代十国时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割据连绵烽烟,都不过是安史之乱的回声。在严武幕府中,杜甫深陷于对大唐盛世(甚至西汉盛世)的遥远追忆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如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一千一百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一支乐队以一种怪异的风格,重蹈杜甫的追忆“梦回唐朝”,一时风靡天下激进的年轻人。依然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依然是“天下朋友如胶漆”,不过,这支名为“唐朝”的乐队,弹唱的是一曲扭曲撕裂的摇滚……

机智的黑默丁格
2019-01-24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当过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军师和文学老师,在平定四川出了不少力,尤其在南诏攻打成都外城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随后更是击败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收复四川全境,为北方郭子仪唐军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当时杜甫为这次大胜利还送了首诗给严武: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严武在杜甫的教育帮助下也是一名有为的诗人将军,总的来说他们的情义大于恩怨,这就是羁绊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0 评论 分享 举报
其他类似问题
2016-10-20社甫怎么从安史之乱叛军那逃出来的
2019-02-22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到底经过了什么挫折 18
2012-10-08杜甫的人生经历 138
2020-04-07为什么安史之乱后杜甫诗中满是愁苦潦倒之味? 3
2019-08-29右相李林甫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安史之乱是他导致的吗?
2020-12-26杨国忠在安史之乱中都干了啥,导致唐朝走向衰落?
2017-10-10唐朝安史之乱的最具体情况 250
2019-10-10右相李林甫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安史之乱是他导致的吗? 7
更多相关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的生活和经历 的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普通人应该怎么科学应对『甲流』?
熬夜之后怎么快速恢复精神?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
银行理财亏了,钱被谁赚走了?
等你来答
换一换
你知道的月入过万的年轻人多是做什么行业的?
等137018人想问我来答
你觉得学校给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有必要吗?
等95918人想问我来答
你觉得工作和生活微信有必要分开吗?
等81434人想问我来答
跨境旅游是否会火爆复苏?为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跨境游?
等20948人想问我来答
四天工作制会提高工作效率吗?
等32015人想问我来答
出国打工赚大钱都是骗局吗?怎么识别真假?
等42333人想问我来答
帮助更多人
我的财富值
--
去登录
我的现金
--
去登录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新手帮助
如何答题获取采


右相李林甫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安史之乱是他导致的吗?
由于安禄山大人权力巨大,在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担任了宰相这一职务,当时他把李林甫所安排的一些谋臣全部撤掉了,将他们排挤出去了,但是安禄山在这些过程中算权力比较大的,因为他的军队人比较多,比较有实力,安禄山害怕,排挤到了自己,所以说就掀起了安史之乱,这也是历史上安史之乱由来的...

杜甫生平经历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历史上的李林甫,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
作为唐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是个谨慎的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制度设计方面有很好的才能,行动迅速大胆,因此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和重视。他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尴尬出逃的情况下,仍然认为李林甫很出色,不认为李林甫是安史之乱的罪魁...

杜甫在安史之乱逃到了什么地方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因为这一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

山河破碎,花鸟离散,诗圣杜甫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杜甫生平经历你了解多少...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按做题来回答!
第三,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怠于政事,纵情享乐,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影响:唐朝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第二,安史之乱,使唐...

安史之乱诗歌
最能形容安史之乱诗歌相信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出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于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布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

杜甫爱国故事简介
杜甫的忠诚感动了皇上 ,因此被授予左拾遗之职。然而,杜甫在权力中心仅仅待了不到两年,便因言事触怒皇上, 被放还探亲。 ? 作于“安史之乱”中的这首《春望》,真切地抒写了动乱给唐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坏、给人 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爱国思家的深沉感情: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杜甫一生的经历是怎样
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了当时的盛唐极速走向崩覆。杜甫对于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极度愤恨与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丽人行...

如何评价杜甫的诗歌?
《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锐深刻...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作于“安史之乱 ”的诗有…… -
江须安欣: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三个时期的简介 -
江须安欣: 杜甫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带着妻女经历过那些事? -
江须安欣: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

东区13353098667: 诗人杜甫出生于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时经历艰难他的诗记载了一时期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为什么? -
江须安欣: 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大唐兴衰,被誉为“诗史”.

东区13353098667: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都做了什么快乐的事150字? -
江须安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多年漂泊他乡的杜甫,听闻这个消息后,便不禁惊喜欲狂,脱口而出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言律诗.因为此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比...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的“典型事迹” -
江须安欣: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东区13353098667: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
江须安欣: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什么,和李白并称为什么,他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肺 -
江须安欣: 杜甫世称“诗圣”, 和李白并称为 大李杜.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的经历? -
江须安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虽然杜甫在当朝不...

东区13353098667: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到底经过了什么挫折 -
江须安欣:[答案]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