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作者&投稿:尉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顾茅庐全文翻译~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它的写作背景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

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平?”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官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平?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日大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逐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赏析:
《三顾茅庐》作品原名为《隆中对》,是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然后与诸葛亮纵谈天下大事。
它的写作背景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三顾茅庐隆中对翻译及原文如下: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乐毅,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相连、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三顾茅庐有什么意思它的出处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据相关文史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形成了《隆中对》,即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通俗意思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

你觉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刘备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为其出谋划策,短短三百多个字,却体现出诸葛亮对于天下局势的真知灼见。《隆中对》对于刘备帮助极大,最主要是改变了刘备的心态,刘备手下猛将云集却总是失败,因为方向错了,《隆中对》刷新了刘备的认知,只要方向对了就离成功不远了。一、刘备三次拜访...

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相同点
隆都出自闻名史册。三顾茅庐是刘备求贤若渴,请诸葛亮出山,表现了刘备的诚意。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的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一个战略和政治上的分析,表现了诸葛亮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政治能以及对时局准确的判断,相同点都出自闻名史册。

三顾茅庐与隆中对有什么不同
呃,,,你可以这么理解,《隆中对》是“三顾茅庐”换来的结果,它们一个阐述了刘备三次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的这一过程,主要展现的是刘备的仁德之心,体现的刘备此人的性格等等,同时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而《隆中对》则是诸葛亮同意与刘备相见后展开的一系列君臣对话,完全可以表明出诸葛亮的运筹...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三顾茅庐到底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又可以称为三顾草庐,出自一个典故,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求到第三次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来比喻一再诚心地邀请有贤能的人。

诸葛亮的故事:隆中对
从民间故事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诸葛亮的故事:隆中对: 刘备北宋年间,山东临清出了个大财主,名叫萧百万。他有个独生子叫萧天赐,十多岁的人了,成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来,竟是几十捆竹简,足有几百斤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在隆中对中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

刘备和诸葛亮的两件事是什么
1.刘备“三顾茅庐”,在草庐中听诸葛亮的《隆中对》,最终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2.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将幼主刘禅和蜀国交给了诸葛亮,即“白帝托孤”。

清浦区13072183194: “三顾茅庐”出自《隆中对》的原句是? -
褚畏氢溴:[答案]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三顾茅庐草庐之中.” 隆中对中是这句: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是这句: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
褚畏氢溴: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清浦区13072183194: 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
褚畏氢溴: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隆中对》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的对是什么意思 -
褚畏氢溴: 隆中对的”对“的意思是指”对答“.拼音:duì 释义:1、回答:对答如流.2、向着;朝着:枪口对准敌人.3、对抗;敌对:对手、针锋相对.4、对待;例 :对事不对人.5、正确;正常;相合:这话很对、神色不对、数目不对,还差一些...

清浦区13072183194: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是什么意思? -
褚畏氢溴: 1、《三国演义》198页,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亮应以《隆中对》,“只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芦,已知三分天下”.孔明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此处为诸葛亮出山之时不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国终归晋,自己是不得已才出茅庐,并已提前安排了归隐之事)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君臣是什么意思
褚畏氢溴: 就是指的君主和臣下的关系,也特指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主要讲了那几件事? -
褚畏氢溴: 主要有三件事,分别如下: 1.分析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的现状以及要采取的不同方针. 2.张鲁和刘璋的无能以及刘备的光明前景. 3.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清浦区13072183194: 杜甫诗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三顾”问天?
褚畏氢溴: 三顾,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天下计,是说刘备问计于诸葛亮,《隆中对》两朝,是说刘备和他儿子刘禅两朝皇帝老臣,就是诸葛亮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第三段中,刘备的话有几层意思?请概括大意.
褚畏氢溴: 第三段翻译: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第三段的理解: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

清浦区13072183194: 隆中对阅读理解 -
褚畏氢溴: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为刘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