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

作者&投稿:依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朗读者开场白第五期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董卿华丽转身朗读者 :因为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

央视春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20xx年一开春女主持董卿人气攀升。特别是《朗读者》舞台上,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20xx年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

不录节目的时候,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董卿一定在办公室,让工作人员能找到她。选读本她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文章,两分钟后在座的人可以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这篇文章就被淘汰。

董卿泪点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才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后来她跟同事说:“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演员赵文瑄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说自己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让他谈伤感话题,但他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打开了情感阀门。

有些观众奇怪的是,《朗读者》为何不打嘉宾朗读篇章的字幕。这也是董卿的提议,“当时有人提议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我严词拒绝。我说一定要把读本展现在屏幕上,用一种特殊的包装方式,让观众能一行行读下来,让他们变相阅读。”

转身:自认前20年使命已经完成

董卿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被录取。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2002年董卿入央视,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终央视选择了董卿出镜春晚。

这些年观众习惯了各种晚会上的董卿,她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20xx年是董卿到央视整十年,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始《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说,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再过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个节目可以什么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机器在院子里,放一本书在那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安安静静地说文字里的故事。”

朗读者第5期开场白台词


朗读者第5期以第一次为主题,那么你人生中难忘的第一次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5期开场白台词。


朗读者第5期开场白台词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朗读者第5期观后感:


不少人形容《朗读者》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有些专家认为,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而这也正是节目火爆的文化密码。


形式上,《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首先会分享一段人生故事,然后再朗读一篇文字。这些文字是嘉宾一段人生经历的投射,而不会显得是两张皮:故事是故事,朗读是朗读。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这也是《朗读者》的核心策划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点评:“《朗读者》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内容上,朗读者既有濮存昕、柳传志这样的名人,也有蒋励、成都鲜花谷夫妇这样的普通人,至于读什么,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鸣。执行总导演夏欢欢回忆说:“我们确定要请成都鲜花谷的夫妇,但让他们读什么呢?董卿听了他们的故事后,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生豪写给妻子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期节目播出后,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朗读被网友誉为最美丽的“遇见”之一,网友评价:“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荧屏上,《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激起了不少观众对诗词、书信、朗读等传统文化方式的热爱。这也呼应了董卿做《朗读者》的初衷:“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


《朗读者》在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享受人文艺术之美的同时,更满足了不少观众的审美需求。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精神食粮。从朗读的层面看,不是每一位朗读者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情实感,与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回应了人们内心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初为人母的张梓琳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

第九期朗读者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下面为大家带来第九期朗读者开场白,欢迎欣赏。


第九期朗读者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找寻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


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最让我们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


“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第九期朗读者潘际銮的励志事迹


颠沛流离的少年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的铁路职工家庭。抗日战争前,家庭经济条件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和和睦睦,他像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贪玩、淘气,但学习却是非常的认真和努力。从小就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潘际銮,小学只读了一年便跳级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后又跳级到五年级。


1937年,就在潘际銮快读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日本的侵略,九江告危,父亲只得领着一家人匆匆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爬上了一辆到南昌的火车,后在赣南的泰和县暂时安家。到泰和后,潘际銮没有插班入学,但他利用半年的时间,自学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全部课程。1938年秋天,他在100多人的考试中以第11名的优异的成绩考入泰和县立中学。这时,九江已经沦陷。


在泰和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一家人背着铺盖和饭锅,一路走了3个月,过着难民的生活。他们一路上躲过了数次日本战机的轰炸,到达株洲时,潘际銮和表哥都得了伤寒病,父亲只得背着儿子上路。在路上既无医院也无药,也许是父母的细心照顾,也许是年轻旺盛的生命力,潘际銮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


1939年,全家在昆明安顿下来,在一个由城里搬到乡下躲日本飞机轰炸的学校读书。家离学校大约有二三十里路,要翻过3座山梁,然后沿着河边行走。有一次潘际銮和哥哥全都掉进洪水里,两人在河里沉浮好几里,直往下游冲去,最后多亏几位赶猪的农民将他们救上来。


战火很快烧到了西南边陲。滇缅铁路停工后,父亲、姐姐相继失业。1942年秋天,父亲又在昆明附近安宁县的兵工厂找到工作。姐姐则被介绍到很偏僻的易隆县郊外公路旁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做职员。少年潘际銮跟着姐姐在汽车修理厂做临时工,干点抄抄写写、登记账目之类的事物。潘际銮有一个办公桌,他就把课本放在抽屉里,领导来了就合上抽屉,领导走了就打开抽屉看书,这样他自学高中一、二年级的书,他回忆说当时觉得读书很有趣味。


1943年春天,潘际銮考入政府为照顾回国华侨子弟办的中山中学,插班进入高中第二学期。潘际銮是以各门功课第一的优异成绩考进该校的。学校虽然不要学费、免费食宿,可是食宿条件极差。


1944年秋天,潘际銮被保送进西南联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到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求学哈工大,与“焊”结缘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年,教育部决定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哈工大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教育做准备。潘际銮由清华大学推荐,于1950年秋天来到了哈工大。一到哈工大,他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突击式的俄语学习。仅半年的时间,潘际銮已经能和苏联的老师、学生用俄语熟练地交流了。这时的哈工大已被确定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重点大学,教育部又决定把潘际銮这批俄语进修生全部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深造和研究。


“在哈工大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指导我如何做研究,我理解了应该怎样去研究一个问题,怎样自己把问题搞清楚,怎么做学问,这些都是在哈工大学习的。”潘际銮的导师是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他是前苏联莫斯科鲍曼工业学院教授,是当时苏联派往哈工大50多位专家中唯一的一位教授、博士,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潘际銮一生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国内还是一片空白,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精通焊接技术的高级人才是国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动报名攻读焊接专业。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一共有6个人,师从普洛霍洛夫。当他报名学习焊接时,一些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你专门到哈工大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焊接的看法。


普洛霍洛夫指导潘际銮选择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热裂纹”是焊接技术中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普洛霍洛夫指导下,潘际銮利用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视实验并善于进行实验的导师,而潘际銮也充分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才干。没有现成的拉伸设备,他用一台旧车床改装成符合要求的拉力机。为了使试件温度均匀并不会由于自重而断裂,他巧妙地把铝试件平托在一个铜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验,他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某些关于金属变形和断裂的理论,而且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一方面他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到了金属塑性在脆性温度阶段及其附近的变化规律,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概念(即笼统地认为当温度达到脆性温度阶段时,金属的塑性与强度均将急剧下降,直至为零),从而丰富了普洛霍洛夫的理论。另一方面他的研究证明了金属在脆性温度阶段的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其应力状态、形变速率。


潘际銮同普洛霍洛夫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机理的物理模型。潘际銮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这一理论,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机械因素(变形、应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温度范围及塑性)等,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运用这一理论,就有可能在各种焊接中预测裂纹产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际銮在整理总结这些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现在,哈工大博物馆里还存有他当年的部分实验报告原件。


“哈工大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发源地,是焊接学者的摇篮,是我们中国焊接事业的起点。”采访中,潘际銮不时地说起类似的话语。在潘际銮研究生学习阶段,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与4位同班学焊接的研究生田锡唐、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开始建设焊接实验室,讲授本科焊接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和清华大学派去哈工大进修的教师一起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慢慢地壮大起来。


科研创新,“焊”为祖国


“我目前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核电站的焊接问题、高速铁路的焊接问题和爬行焊接机器人。”潘际銮年迈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86岁高龄却依然从事着我国最尖端的焊接技术研究。“搞科研就要扎扎实实”,做研究,潘际銮讲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而且重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一支由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组织教师学生从研制氩弧焊装备和工艺开始,到研究铝的焊接冶金问题、工艺装备设计制造,一直到生产,前后花了3年多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这在我国属于首创。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末,潘际銮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他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他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在长期的焊接科研与教学中,潘际銮也十分注重理论的探讨与总结,除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外,还撰写了大量专著,代表著作有《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他发表论文200余篇。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认为,“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正是有了这种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科学作风,他才能够顺利完成核反应堆设备焊接任务、创造新型焊接电弧控制法的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及激光焊缝跟踪系统……几十年来,在新中国乃至世界焊接技术发展的历程上,都深深地印着潘际銮的足迹。


采访最后,潘际銮说:“我有4句话:第一句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四句是坚持真理,不做违心事。这是我做人的信念。”他把这4句话送给广大学子,并希望学子们能继承和发扬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和学风,在未来的事业中知难而进、敢于攀登,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

1.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2.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者》经典开场白

3.朗读,也是一种陪伴。

4.不喧哗,自有声。

5.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6.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

7.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8.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玄的遇见。

10.幸会,今晚你还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朗读者》:衡量

看了四五期的见字如面,偶然看见《朗读者》。第一反映是模仿,都是以“大家”读的一种形式呈现。

然后许多人跳出来说《朗读者》是董卿出任制片人,在见字如面播出时朗读者已经进入剪辑阶段了,无抄袭可说。

当然对于非诚勿扰这类节目火之后,各大卫视相互创新模仿,种种类相亲节目串出来,所以也不知无模仿你说是否真假。

当然不否认现在热度和评分来说,朗读者略胜一筹。

刚播出便带着许多标签:董卿主持,读信,名人等等。

客观来说。董卿远胜于见字如面那两个聒噪的主持人,场景布局更华丽,有名人有普通人,更有如今我们不知名的伟大的艺术家。

比起网剧制作的见字如面,有些在老大哥平台播出董卿主持豆瓣评分9.2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好像被甩了几条街。

对我来说,我更喜见字如面。片头占5分。朗读者意在走近大家,片头采访许多人读信,节目访谈加朗读,以小见大。确是喜人,但在那么富丽堂皇的布局下将小人物,朗读文字搬上去,总是有点过于耀眼,难以放下。

在著名翻译家许先生与董卿的交谈里,我湿了眼眶。只为依旧可以热泪盈眶的许先生,而不是节目。

在见字如面第一期归亚蕾读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时,我更为撼动。这一次,有为节目。

虽然女主持人一直在各种解读抢话,男主持人一直插不上话,蒋勤勤林更新的朗读被各种人吐槽没感情。

但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一张讲台一封信一个人站在那,就仿佛能触到岁月的影子。




采访别人的开场白范文
那份采访记录我后来写了,并且很快就被印刷出来,流传在街头巷尾。看着读者们读到这则采访时的震惊表情,我意识到我已经掌握了取舍之间的平衡。不过,作为代价,我得再次在街上寻找新的工作……

采访稿的开场白和结尾(万能采访稿开场白)
第四步,送对方进电梯。这时候对方放下戒心,可以试着问一个你特别想知道的问题。注意事项:1.不要过早透露某些信息,才能获得用户的真实回答。2.多记录对方的主观信息,例如他们如何表达、什么语气以及什么态度等。3.问问题时不带主观倾向。4.在采访前争取对方同意,进行采访录音,方便后续整理。万能采访稿开场白采访稿...

读书会开场白
【王】好,同学们,现在我们进入作者链接,有请 等同学讲述《西游记》 作者的故事。 读书会主持词\/开场白 开场:播放《华山论剑》(强烈推荐此曲,比较热烈,能带动气氛。) 男(抱拳):各位前辈,各位大侠,各位女侠。大家下午好!在下南宫浩,今天有幸见识各位高人,请多多指教。 女(抱拳):小女子王隽,这厢有礼!今天很高...

读书会开场白100字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要把书读好,就要读好多的书.我们就要在这茫茫 的书海之中,寻找对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的好书.书读好、读好书、好读书,让 我们在书的海洋里,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 读书会开场白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

7月开场白文案怎么写好
一个好的7月开场白文案,首先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语言,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可以使用生动的描绘来展现7月的特色,如“随着7月的到来,夏日的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热情和活力。”这样的描述可以让读者立刻感受到7月的氛围。其次,开场白文案应该贴合主题,无...

形容五月的开场白
五月的开场白应当捕捉到这个月特有的气息,传达出五月的活力、温暖和生机。以下是一个形容五月的开场白示例:五月,携着春日的尾韵和初夏的序曲,悄然间在我们的期盼中降临。这是一段交织着花香与阳光的日子,每一缕风都似乎带着温柔的问候,每一滴露珠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这个五月的画卷里,大自然...

采访别人的开场白范文
我没有取回。我不要用自己的虚伪赢得老编几句赞许的话或是升职加薪,我不要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份采访稿我写了,并很快印成了铅字,在大街小巷流传着。我看着那些读者读到这则采访时愕然的神情,我知道了自己真正掌握了取与舍的平衡。不过,可怜的我又得在街上流连,重新找一份工作……

描写四月的开场白
四月的开场白应当生动展现这个月份的独特魅力和氛围,同时激发听众或读者的兴趣和期待。以下是一个符合您要求的开场白示例:--- “四月,如同一位轻盈的舞者,携着春风的芬芳和阳光的温暖,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以细腻的笔触,点染出大地的新绿,唤醒了沉睡中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月份...

四月开场白的句子
四月,作为春季的一个月份,常常被赋予了新生、希望和活力的象征。在开场白的句子中,我们不仅要传达出四月的特性,还要激发起听众或读者的兴趣和期待。首先,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界的变化来描绘四月。例如,“四月的序幕缓缓拉开,大地脱去了冬日的沉重,换上了春日的轻盈。”这样的描述,既形象又...

与女性聊天开场白
一、自我介绍今天我在这里做自我介绍,主要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场。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够吸引到女生的注意。这里我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外表:五官端正,长得很漂亮!如果大家在初次见面时看到我,那么我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好让大家可以顺利地与我建立联系。二、谈话的技巧聊天时,一定要...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1 - 6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
吁泻茶苯: 第六期眼泪开场白: 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每期的主题词 -
吁泻茶苯: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节目卷首语: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开场白是什么 朗读者礼物的台词 -
吁泻茶苯: 开场白: 本期我们《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么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礼物; 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第六期开场白 -
吁泻茶苯: 《朗读者》第六期开场白: 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生活.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眼泪,就像一条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最新一期开场白相似短文, -
吁泻茶苯: 看她傲骨铮铮,又何曾惧那寒冷?——题记 这,是一棵树.不知何时,金秋已至,万物凋零.这棵树也顶着一头泛黄的头发,风一吹,就哮喘起来.那金色的叶片还很密,但让人不由得想起一首悲伤的金色赞歌.我站在它下面,看着它饱经风霜...

凌海市17839588065: 董卿《朗读者》第二季开场白和结束语
吁泻茶苯: 开场白“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间的陪伴.结束语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份量,压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就如同陪伴,虽然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开场白仿写 -
吁泻茶苯: (遇见的仿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与杜少府之间豁达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荆轲忠肝义胆的离别;“I love you,jack”这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之间如歌如泣的生死离别;“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背影》里,朱自清与其年迈的父亲之间万般不舍的离别.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我爱我家那一期的经典语句 -
吁泻茶苯: 《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开场白生存还是毁灭自己仿写 -
吁泻茶苯: 我刚刚看完节目根据字幕手打出来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道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 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 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 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 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凌海市17839588065: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是什么 -
吁泻茶苯: 主题词是第一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