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但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作者&投稿:守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643年九月的一个下午,长安城的大门缓缓而开,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里面开出了一辆看起来非常华贵的马车。车轮缓缓向前,马车上的人慢慢地将车帘打开,伸出头,看着越来越远的宫殿,心中失落不已。

这位由长安城失落而出的男子,就是刚刚被贬到黔州的废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自古以来皇帝立太子都以嫡长为主,可以说刚出生的李承乾就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人选。然而,就在643年,李承乾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他竟然起兵谋反,联合侯君集等人打算一起把自己的父亲打下龙椅,结果失败被废。

那么,李承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一,弟弟的强势让他心中担忧

其实李承乾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太子,为了当好太子,小时候的李承乾经常跟随父亲听政。父亲外出时,小小的李承乾还会把监国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腐化堕落,不但在生活上过分沉迷声色,态度也变得刚愎自用起来。

史书记载

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阴图害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承乾为人狂傲不悛,经常派人偷偷找机会害人。这里所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派遣到东宫的于志宁。一个太子天天想着害进谏言的官员,这让太宗感到非常失望。


 

可能是为了培养下一个储君,也可能是为了制衡和刺激李承乾,唐太宗逐渐开始让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处理政务。不但不断地给李泰升职,从扬州大都督直接升为左武候大将军。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允许李泰在家里设置文学馆,为自己招募人才。

唐太宗的种种行为,让李承乾不免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当年父亲唐太宗不就是通过一步步掌握军权、招募自己的人才,这才得以一步步取代隐太子李建成坐上皇位的吗?想到这里,李承乾越来越忧虑。看着弟弟越来越被重视,李承乾感到害怕极了。


 

第二,权力争斗使得李承乾对父亲和弟弟的爱逐渐泯灭。

虽然已经逐渐对李承乾失望,但是因为长孙皇后还在,唐太宗以及李承乾、李泰这父子三人之间还维系着一丝情分在,兄弟夺嫡、父子反目的矛盾还没有一触即发。不过,这种假意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母亲去世之后,擦干眼泪的李承乾和李泰开始了真正的较量。

原本李承乾还是非常自信的,他的维护者里有魏征、侯君集等重臣,而李泰的维护者里只有房遗爱等人。很明显,李承乾的维护者的能力和实力明显要高一点。然而,不久之后,李承乾再也不敢这么自信了,因为他的腿瘸了。


 

在我国古代,皇子有缺陷是很难继位的,这是一条十分苛刻的要求。想到这,李承乾开始越来越着急,甚至开始偷偷制作李泰的画像,用厌胜之术诅咒李泰消失。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承乾的行为还是被太宗知道了。之后,父子矛盾逐渐加深。

公元640年开始,唐太宗李世民逐渐远离东宫,反而常去李泰家,这让李承乾越来越心灰意冷。不久之后,李承乾开始宠幸一个名叫称心的男子,闹得东宫沸沸扬扬。得知消息的太宗大怒,下令诛杀了称心。事后,李承乾怀疑是李泰告密,在猜忌的情绪下,三人关系更加恶化。


 

第三,宫内宫外势力的此消彼长,彻底点燃了李承乾心中谋反的导火索。

李承乾对李泰的恨意,帮助李承乾的官员都懂,帮助李泰的官员心里也都明白。为了让各自的主子得到皇位,双方人马都在积极地暗斗着。李泰一方的人积极修书、发展文化,李承乾一方的则从武力方面下手,一边多次参与对外作战立功,一边偷偷积蓄武装力量。

在这段时间,积极支持李承乾的侯君集成功在对高昌的作战中大胜,这使得李承乾觉得胜利的天平注定会属于自己。不过,对于是否要杀掉父亲李世民,李承乾还是在犯嘀咕。思来想去,李承乾决定效法父亲当年的举动,通过暗杀的方式除掉李泰。可惜,并没有成功,刺杀李泰的失败让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更糟糕的是,在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的太子太师魏征去世。这位主力去世,让李承乾心神不宁,底气不足,信心跌落谷底。


 

而正在此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举动又激化了李承乾谋反的情绪,他就是齐王李佑。这位李承乾的异母兄弟在同一年起兵造反,想要杀父自立。不过,由于势单力孤,李佑最后还是失败了。李佑的举动激化了李承乾:自己有这么多高官支持又是嫡长子,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李承乾开始私下结交李元昌等人,以模仿突厥文化为幌子,不断暗中积蓄军事力量。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和李承乾一起计划谋反的纥干承基卷入了李佑谋反案被官府收押,因为惧怕酷刑招认了李承乾想造反的事。第一时间得知此事的唐太宗很快就粉碎了李承乾的谋反,除了李承乾之外,参与此事的侯君集、杜荷和李元昌都没有逃过一死。

其实,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谋反,李承乾有自己的解释。史书记载,李承乾曾经亲口说,这是李泰想夺自己的太子位,太过焦虑,这才一时糊涂。


 

然而,李承乾之所以最终选择谋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和太宗、李泰以及支持自己和李泰的大臣一样,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

想当年,李世民英姿飒爽,带领群雄,先是与李渊征讨天下,又在玄武门弯弓射落自己的亲哥哥,这种家族“遗传”式的传统夺位戏码是多么经典,多么不可忘却。李承乾去模仿一下,真真切切是再合理不过了。只不过,他是太子,他式微,害怕弟弟夺位。而他父亲那时,正是弟弟太强,干掉太子。

虽然,二人的角色相反,但是戏码却是一模一样,这怎么能不让李承乾深深体会其中的恐怖?


 

看着黔州渐渐落幕的西山,李承乾的内心难过不已,默默离世。然而大唐王朝的权位争斗却在一直延续,一直延续到大唐覆灭才停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很多人对于他的谋反是很不解的,毕竟他是皇帝钦定的接班人,他只要等到李世民死,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接班了,根本没有必要谋反。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李承乾感到了威胁,一方面来自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因为唐太宗对其他皇子也很宠爱,这样导致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总感觉身边都是与自己竞争的关系。

毕竟话说回来,太子这个位置实在是太敏感了,表面上看是皇位接班人,但其实只要皇帝还在,那么这个位置非常不保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废。

所以太子并非板上钉钉,风险是很大的。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他远比他的父亲李世民出身要好得多了。客观说在早期,李世民对他还是非常宠爱的,他也聪明仁爱。当时在选立太子后,李世民还派了魏征等人对太子悉心教导,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李承乾在将来做一个有能力的皇帝。

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从李世民的种种行为和态度可以看出,貌似太子是板上钉钉的要做皇帝了。

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要知道,李世民是通过政变取得皇位的,可他却有一个和李渊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对待诸多皇子分不清主次。

对皇子溺爱是正常的,想要做到公平也是正常的,毕竟李世民是一个父亲。但他同时也是皇帝,必须分清主次,毕竟太子只有一位。

像当时李渊那样,封了太子,还对秦王李世民给予了太多,导致他有了绝对的实力绕开皇帝与太子竞争。

其实当时李承乾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他患了足疾之后,开始越来越叛逆,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奢华。

与此同时,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非常宠爱李泰。尤其是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后,唐太宗对他的喜欢甚至超过了太子。

这让李承乾非常忌惮和紧张。尽管李世民并没有流露出更换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承乾不能不这么想,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其实对于李承乾来说,这也是正常的。按说既然选定了太子,其实就应该以太子为核心了。

可是,很多事往往不是这样。

李世民对待孩子的态度除了影响了李承乾之外,还影响着李泰。不仅是李承乾这么想,李泰也因为李世民的宠爱,渐渐的有了夺嫡之心。

那么既然两个皇子都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李世民的做法是欠考虑的。 

就这样,李承乾和李泰开始竞争了。而李承乾越来越感到巨大压力,最终对李泰下手了,不过暗杀失败,之后又打算学着李世民那样,直接起兵逼宫,最终事情败露。

李承乾也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李承乾作为唐太宗的嫡长子,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两个月就被立为太子,其时年仅8岁。李承乾天资聪颖,虽有足疾,但“不废步履”,极得唐太宗宠爱。在他12岁的时候,太宗甚至下令让其在尚书省听讼,“有不扶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决断”。唐高祖驾崩后,太宗“行孝”时,便令他“居守监国”,如果事情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下去,李承乾继承大位是本应之事。

但到了636年,也就是李承乾17岁之时,事情突然起了变化。宫中有关李承乾的负面信息日益增多,诸如“骑射畋游,酣歌戏玩……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心”等等,甚至还有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而对于上书劝谏的东宫师傅,李承乾不仅不听,反而多次起意加害……最终他在643年走上了谋反之路。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本应能继承大位的太子走上了谋反之路?很多人对此的解释大多停留在批评承乾自甘堕落不求上进,太宗的骄纵和溺爱,以及太子教育失误等方面。但我认为其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大约从636年开始,唐太宗突然表现出了对另一个皇子李泰的过度偏爱,给李承乾造成了强烈的不安感和危机感;内因则是其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李承乾作为未来储君,承担着太宗国运长久的沉重愿望,承受着东宫师傅犀利尖刻的批评,再加上自身身体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以及青春期的孤独与叛逆,在种种压力之下,心理日益扭曲,直至崩溃并最终走上了谋反之路。

外因:唐太宗对魏王李泰的过度偏爱,给李承乾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

从636年起,唐太宗突然表现出对另一皇子李泰的过度偏爱,给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例如从这年起,唐太宗下令:

“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因李泰体胖,太宗就特许其“乘小舆至于朝所”。听说朝廷官员看不起李泰,太宗勃然大怒说:

“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

房玄龄等“惶惧流汗拜谢”。642年,朝廷每月对魏王府李泰的供给超过了东宫。太宗还下诏让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几与太宗朝夕相处。后经魏征进谏,才得以更正。这种超乎寻常的举动,正如褚遂良所形容的:

“爱之逾嫡,嫡庶不分。”

种种迹象表明,在太宗心目中,太子承乾和李泰的地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太宗甚至说出了“人生寿天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这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话。也难怪《旧唐书·韦挺传》说:

“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太宗对魏王泰的偏爱,对尚在太子位的承乾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威胁和打击,给承乾造成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但这不应该是承乾最终变得不可理喻走向谋反的唯一原因。因为在17岁之前,李承乾是一个标准而优秀的继承人,但在这年,他的行为却突然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不正常和有失体统,极有可能出现了心理疾病从而导致精神失常。如果梳理承乾变化背后的心理因素,也许会对他谋反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内因:李承乾的心理原因

就李承乾自身来说,导致他最终崩溃并走上谋反之路,有以下3个方面的心理原因。

第一、承乾身上担负着唐太宗实现“国祚长久”的沉重愿望。

太宗对培养太子十分重视,从承乾被确立为太子到643年,太宗先后挑选了10余位“宿德鸿儒”之老臣、名臣担任东宫辅臣。这些人包括萧瑀、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等。应该说太宗对太子的老师们是寄予了厚望的,希望他们能给予太子良好的教诲和引导,从而使太子成为理想的继承人。太宗曾多次表示出皇位继承人的优劣是与王朝命运息息相关的。他曾说:

“成迟败速者,国之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这番话,把太宗对王朝数世而亡的那种忧患和焦虑心理表露无疑。他因为自身对王朝前途命运的忧虑,自然就会更加期待自己的继承人有良好的品德和表现。而面对年轻的太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容易出现缺乏耐心、过分严厉乃至患得患失的态度。这都很容易使太承乾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据《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记载:

“(承乾)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

显然承乾很清楚他的一些不良表现是无法被太宗认可的,因为害怕受到谴责和惩罚的恐惧心理,他只能极力掩饰自己,阳奉阴违。也就是说,承乾的不良表现,事实上与太宗过高的期望值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很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变得越来越难以克服和修正,也就越来越得不到理解和原谅,成了恶性循环。最终承乾也就放弃了努力,自暴自弃。

第二,极言劝谏的背后,是对承乾来说不堪重负的责任和使命。

应该说贞观前期承乾很好学,对东宫师傅也相当敬重。例如,80余岁德高望重的老臣李纲死后,承乾还为之立碑;李百药在631年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颇留意典坟”; 633年,孔颖达任太子右庶子,承乾常与之“评论古事”……

但之后的承乾与东宫师傅之间矛盾却日益尖锐,对于谏言也十分抵触。一方面是东宫辅臣态度强硬:张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杜正伦“显谏无所避”;另一方面是承乾恼羞成怒:张玄素谏在宫中击鼓,承乾“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承乾嫉恨张玄素谏言不断,曾怒骂张玄素“庶子患风狂耶?”并曾密令户奴趁张玄素早朝时,“以大马棰击之,几毙”。对于于志宁的切谏,承乾大怒,“遣刺客张思政、干承基杀之”。承乾曾说过:

“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与其说承乾的反应是一意孤行拒谏饰非,不如说是他在诸多谏言“狂轰滥炸”下不堪承受的一种歇斯底里的病态反应。承乾乳母遂安夫人曾经对孔颖达说:

“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这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众位辅臣在劝谏承乾时,有过于苛责、不留情面甚或是教训之嫌。例如,于志宁就在谏言中说:

“历代贤君,莫不丁宁于太子者,良以地膺上嗣,为处储君。善则率土沾其恩,恶则海内罹其祸。”

这本是善意的提醒,却激怒了承乾,几乎引来杀身之祸。而张玄素的谏言中更有诸如“龙楼之下,惟聚工匠;望苑之内,不睹贤良……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等犀利尖刻之语,将承乾批的体无完肤。

尽管太宗君臣间的良性互动,留下了很多佳话,然而承乾毕竟不是唐太宗,尽管谏言都是有着良好的初衷,但是忽略了承乾的承受能力,毕竟承乾8岁即被立为太子,肩负着过于沉重的责任,日慎一日对于唐太宗来说都不易做到,似也不应过于苛责承乾。可惜太宗君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苛责中与培养继承人的初衷适得其反。

第三,孤独、叛逆以及身体缺陷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从8岁被确立为太子,到25岁被废,东宫师傅们居高临下不留情面,备受打击的承乾只能在身边的家臣奴仆身上寻找情感寄托。从这个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他对太常乐童称心的同性情感。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宗收杀称心后,承乾才会如此哀恸和绝望:

“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官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

承乾甚至几个月托病不上朝达数月之久,彻底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身体的残疾往往会对心理有影响,比较敏感和多疑,加上承乾肩负着太宗“善始令终,永固鸿业”的美好期望,重压之下,各种善意的批评和教诲都被曲解成对他的不满和指责,从而采取了更加抵触的对抗情绪。承乾曾经说过:

“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撇开其话语中癫狂的成分,所谓“若当一设,不居人后”恰恰说明承乾一直希望以某些特殊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据《旧唐书·承乾传》记载:

“宫臣或欲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枢机辨洽,智足饰非,群臣拜答不暇,故在位者初皆以为明而莫之察也。”

承乾在大臣面前为掩饰自己、美化自己、标榜自己而信口开河的这种现象,已十分接近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的“病态说谎者”,致他如此作为的原因,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满意,于是极力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另一种令人满意的形象。换言之,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和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容易沉酒于虚幻难以自拔。比如,承乾后来就对突厥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十分痴迷,在宫中:

“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

他甚至想象自己是死去的可汗,模拟被追悼的感受。承乾还曾和汉王元昌玩战场厮杀的游戏:

“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槊,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

他还说:

“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

这些几近病态和癫狂的表现,或许可以解释为承乾幻想着在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内心的释放,从而忘却或舒缓现实中的心理压力。如果在这种虚幻中越陷越深,完全找不到回归现实的路,那便是精神失常了。

总而言之,自承乾被立为太子之后,他的人生应该是在比较压抑的氛围中度过的。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他自己生理的缺陷和心理的敏感,也包括唐太宗过高的期望值给他的压力,东宫师傅的批评以及用唐太宗的标准来要求他,缺乏恰当的引导等等所有这些都给了成长中的承乾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幸的是,承乾并没有他老爹唐太宗的抗压能力,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舒缓内心苦闷,最终导致他心理失常直至最后崩溃,以致于走上了谋反之路。

最后补充一个有趣的现象:隋文帝、炀帝、唐高祖到太宗这4位皇帝都是即位伊始便确立嫡长子为皇位继承人;然而,事实上李承乾之前的几位最初被确立的继承人,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顺利继位。也就是说,这种隋以来的嫡长子未能顺利继位的“宿命”是否也对李承乾产生过影响,犹未可知。



他不确定自己在父皇心目当中的地位,同时受到了外界的很多影响,才鬼迷心窍打算逼宫造反。

第一,他自己患有腿疾,有些不自信;第二,他自己犯过错误,还因此惹怒了李世民;第三,受到其他人的蛊惑。


李承乾明明已经是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为何还要去冒险谋反?
其次,"即让李承乾开始听讼,有意培养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现也让唐太宗很满意,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时,唐太宗对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培养,贞观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岁时,唐太宗下诏:"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

李承乾明明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从小就倍受宠爱,古代君王给孩子取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李承乾的名字就代表了李世民对他的期望和宠爱,生下来没多久就已经是太子了,关于他后期的谋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李承乾在当太子期间,十分受人喜欢,据记载,他长得俊俏,聪明,又十分仁厚,还懂得孝顺,试问这样的儿子...

大唐太子李承乾,明明一路顺风顺水,为何最后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我们知道,他是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李世民眼中属意的太子人选。所以说,李承乾基本上已经是李世民的接班人,也就是未来大唐的皇帝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李承乾在后来却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谋反,那么既然他都要当皇帝了,为什么还要冒这么大的危险去谋反呢?首先,李承...

李承乾都已经是太子了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
不过这让侯君集很是恼火,他觉得自己明明是个大官,居然还被关在牢里,显然是被人利用了,心里充满了愤懑,甚至生出了造反的念头。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怕自己被人给弄成残废,正好自己的姑爷贺兰楚石也在朝中当差 侯君集见李承乾不成器,便劝他放弃了继承帝位的想法,学着李世民的样子,刺死了李泰,逼着...

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已经当上大唐的太子了,为何还要谋反?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以及后来李承乾太过着急,想要尽早登上皇位,所以在已经当上了太子的李承乾,最后还是选择了谋反。我们先来看看李承乾的一生经历。李承乾是长孙皇后在承乾宫诞下的嫡长子,李承乾的祖父李渊亲自赐名“承乾”,也是表达出了对李承乾的厚望,而且李承乾的父亲李世民更是将他作为继承...

为什么李承乾明明被封为太子,却还要起兵造反呢?
李承乾虽然已经被封为了太子,但是在他之后坐稳自己的君王之位还是有一段路程的。如果这时候他不起兵造反,有可能在之后的一些时间里,他的父王就会剥夺他的太子之位。毕竟李世民的儿子们有很多,而真正有能力的儿子又大有人在。如果李承乾没有抓紧自己太子的位置,现在李世民封给他的太子无疑是一条...

太子李承乾原本可以继承皇位 李承乾为什么还要造反
不过这让侯君集很是恼火,他觉得自己明明是个大官,居然还被关在牢里,显然是被人利用了,心里充满了愤懑,甚至生出了造反的念头。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怕自己被人给弄成残废,正好自己的姑爷贺兰楚石也在朝中当差 侯君集见李承乾不成器,便劝他放弃了继承帝位的想法,学着李世民的样子,刺死了李泰,逼着...

李承乾被贬为庶民后 李世民为什么想要自杀
李承乾原本就是太子,如果他不造反,等到李世民归天以后,他也能够成为天下之主。但是李世民更喜欢魏王,所以才知是,父子之间出现矛盾。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事情是,明明是太子涉嫌谋反,没有将太子杀掉,他反倒是自己想要自杀,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画像 不想自己经历的事情,再一次上演 李世民在政治方面是...

李承乾是太子,他为什么还造反?
当我十二岁的时候,父皇就开始锻炼我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但我已经开始参与政事,你们在我这个年纪可能还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时,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监国,可见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明明是真正的...

《庆余年》太子明明很聪明,为何常表现的鲁莽、无智,到底是藏着什么原因...
《庆余年》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古装穿越剧。该剧在豆瓣的最终评分为7.9分,个人认为这个评分偏低。该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剧情精彩,悬念迭起,让观众欲罢不能;二是拥有陈道明、吴刚等多位老戏骨以及新生代演员的加入,为剧集增色不少。其中,太子扮演者李承乾的表现尤为出色。在剧中,太子...

临夏县19153377595: 李承乾为何被废了太子之位?立李治只是因为其是嫡出吗?
蔚储复方: 李治当皇帝是必然的结果.在皇子是只有他不参加宫廷的斗争和权力的相争加之李治有孝心这是李世民最看重的.李世民信奉儒家思想而儒家以孝为先.所以他能当皇帝.

临夏县19153377595: 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是个怎样的人 -
蔚储复方: 李承乾,为唐太宗长子,长孙皇后所生,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为名.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

临夏县19153377595: 李世民一方面立了太子,一方面又重用李泰,那不是让两个儿子在斗吗 -
蔚储复方: 事实确实如此.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从史实可以看出,在选择后继者这件事上,作为皇帝和父亲,他处于国家和家庭选择的极度矛盾中.李承乾8岁被立为太子,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李泰仰仗李世民的垂爱,敢于明里暗里与太子争斗,且两人为都有一个重要的小团体在经营.李世民处在中间,左右为难,也许这时候他能体会到其父亲李渊当年在李建成、李世民之间面临的困窘心情了.

临夏县19153377595: 《庆余年》中是太子还是二皇子起兵造反了? -
蔚储复方: 是二皇子在庆帝的设计陷害下起兵造反的,可最后还是敌不过自己的父亲,结局身亡.二皇子与范闲有着良好的关系,不过当范闲被派去北齐后,二皇子的真正目的才显露出来.

临夏县19153377595: 武媚娘传奇中皇上废太子承乾了吗?历史上太子承乾是怎么死的
蔚储复方: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1] 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

临夏县19153377595: 武则天传奇中太子李承乾是怎么死的 -
蔚储复方: 太子李承乾没死,因为当心自己被废所以谋反了,但是李世民没有杀他,只是贬为了庶人.寿命不长,郁郁而终.

临夏县19153377595: 唐太宗瘸腿儿子的典故是什么 -
蔚储复方: 唐太宗的瘸腿儿子是废太子李承乾.关于他的典故记载于《西安通览》,相传唐贞观年间,射得一鹿,治愈太子之病,筑庙祀神鹿,该地被命名为神鹿坊,故以此遗址命名为神鹿立交.

临夏县19153377595: 文言文太子承乾翻译
蔚储复方: 刚开始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贪恋声色,喜好打猎,极为奢侈,他害怕被太宗皇帝知道,便对东宫的臣僚长常谈论忠孝的事,有时甚至还要流泪.但回到东宫,他却与一群小人嬉戏玩耍.宫中臣僚有想要劝谏的人,太子先揣摸出他的意思,然后迎上前去行礼,面色十分凝重,太子神态庄重,端正地坐着,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词句大都是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进谏的臣僚急忙恭敬地答复,以至于无暇再行劝.东宫内部的秘密,外面人无法得知,所以当时议论起来,都称赞太子贤明.

临夏县19153377595: 唐太宗的故事有哪些300字 -
蔚储复方: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