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商鞅或孝文帝或沙皇亚历山大或日本明治天皇或康有为或梁启超的小传记、800字左右

作者&投稿:俞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商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日本明治天皇三位改革者身上学到了哪些宝贵品质?~

古往今来,改革总是要面临巨大的挑战。改革者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往往就会缩手缩脚,甚至知难而退.他们都有其雄心大志,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用人有度量,讲究克制、容忍、宽恕,学习先进文化,注重改革创新,重视农业的发展。
兢兢业业,富有魄力,

商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除制定"复其身"的奖励措施外,还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出加倍的赋税和劳役,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把大家庭分割成小家庭,成为户头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护下,游手好闲。户主为了不被"举以为收孥",就只有努力耕织。   商鞅发展秦国农业生产的另一个措施是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为此他制定"徕民"政策。他用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三国)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题都得到解决。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55年,亚历山大继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史称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认识到,俄军在克里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实质上是俄罗斯工业和政治体制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基于这个判断,改革俄罗斯陈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势在必行。首当其冲需要废除的就是农奴制。 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数百年来农奴制与沙皇俄国的统治基础紧密结合,以至于历代多少高瞻远瞩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实际上,亚历山大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从亚历山大的改革条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说俄国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须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1857年,农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较为开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开始试行。在立陶宛境内,农奴主门宣布解放农奴,让这些农奴成为独立的自由农民,此后农奴主和原来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雇农的关系。此后改革措施又开始逐渐在彼得堡等省份开始推行。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触动了俄罗斯广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他们提出反对改革的论据是:这样会造成俄罗斯政局动荡,加剧克里木战争后的经济困难。此时俄罗斯的革命者大多已经流亡海外,革命者中也对俄罗斯未来的道路有不同主张。地主贵族们利用激进革命者的言论,放大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来对抗改革措施。此外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库空虚,整个国家依靠举债度日,由于经费紧张,甚至重新装备军队这样的头等要务都暂时被搁置下来。地主贵族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农奴制改革。   面对重重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仍将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罗斯宣布了新的农民法令。3月5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宣布解放俄罗斯所有的农奴,从此农奴成为自由耕种的农民。尽管自由农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土地,在经济关系上必须依附原来的地主老爷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农民们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迁徙,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新开垦的土地致富,从而在经济上也获得完全的独立。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是俄罗斯在质量上的社会进步。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就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的时期走向新时代。
日本明治天皇 首先是废藩置县,这大概是维新过程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项了,但最终完美地获得成功。250个地方藩主被剥夺了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之后,又被免除了职务,迁往首都居住,取而代之的是3府72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从此,日本结束了封建领主制的漫长岁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有力量去进行各项改革。


接着,土地买卖的禁令被废除。土地不再是领主的土地,而是国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地税。土地像商品一样可以转移主人,地主和佃农之间只有契约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破产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开地主,到别的地方出卖劳动力。这是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制度。

明治天皇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20/05/2285590_87754745.shtml

康有为传:康有为是近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矛盾体,新与旧、中与西、成功与失败、现代与传统、前进与后退、巨人与矮子,融于一身,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继从朱次琦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汨其灵明,因弃之”,“静坐养心”。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返粤后,受今文经学家廖平启示,“明今学之正”。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将《公羊传》的“三统”说阐发为“改制”、“因革”的理论,“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历史的演变程序,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割让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的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要求“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还向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话。康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思想与李鸿章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讲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经翁同□奏报推荐,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请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制度局以行新制。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根据翁同□、徐致靖、杨深秀等人建议,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亦于6月16日被光绪帝召见,深得倚重。康又将所撰《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变政考》等进呈。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见戊戌变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时时准备扑灭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将康通缉。康有为由北京逃沪转港,又离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赴英国,再返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次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自立军因宗旨模糊,经费无着,旋即失败。康亦再无作为。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仍以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一百三十九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日本明治维新(186),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封建国家,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切,都和“明治”这个年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庆应三年,1867年(庆应3年)倒幕运动开展之际,孝明天皇骤然死去,睦仁十六岁继承皇位。他在位四十五年期间,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走上了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道路。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国家诞生的同义字。明治天皇的陵墓为京都的伏见桃山陵。大正三年(1914年),昭宪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宫,把明治天皇神格化。

  亚历山大一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十位皇帝(俄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1),至今仍然是谜一样的历史人物。和他同时代的拿破仑评价他是“真正的拜占庭人,细心,虚伪,狡猾”,赫尔岑对他的评价是“加冕了的哈姆雷特,一生都受到被弑父君阴影的折磨”,俄罗斯历史学家维亚杰姆斯基说亚历山大是“至死都没有让人琢磨透的斯芬克斯”,而诗人普希金则说他是“一个软弱而又虚伪的统治者”。在所有这些评价背后,隐约折射出亚历山大作为历史人物的人格特征。


求商鞅 秦孝公 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我有第三次的,
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惟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商鞅和孝文帝有什么精神者的我们学习
要敢于改良自身的的执政理念。用严刑峻法确保良好的、正常的社会活动。勇于接受外来文化,关心基层老百姓利益。 勇于改革的精神商鞅 创新精神,勇于同旧贵族斗争的精神 孝文帝 善于借鉴,善于吸纳 勇于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精神

商鞅徙木立信文言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孝公既用卫鞅, 鞅 欲 变 法, 恐 天下 议 己。 卫鞅曰:“疑行 孝公任用卫鞅后,商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 无名, 疑事 无 功。 且夫有高人 之行者,固 见非于世; 就不能成名,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 知 之虑者,必 见...

求一篇600字以上对司马迁的评论(散文)
司马迁指责商君的三大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我却不以为然。 言辞浮夸,乃是商君试秦孝公的真意也。 商鞅初次...2010-10-16 一篇关于司马迁的文章 522 2015-10-21 求一篇600字的人物散文。谢谢了,急啊 2 2008-04-06 求一篇600字至700字的《追思怀古》的散文!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去世前说了一句话,加速了商鞅的死亡
于是,在一次私下的交流中,秦孝公对商鞅说:“还是由你来做这个秦国国君吧!”当然,被一身正气的商鞅拒绝了,原因是如果他当上国君,秦国变法必将付之东流。如今,新法登基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商鞅成为国君,那么变法就会被说成是为了谋权篡位的野心谋划,届时,秦国必将大乱。当然,这是一次私下的谈话...

关于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小论文
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 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 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 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

求《商鞅变法》的剧本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

有关于诚信的故事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我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5、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魏孝文帝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典型事迹. -
酆春乐知:[答案] 商鞅惩罚太子老师: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孝文帝废太子:八月,孝文帝...

洛龙区19264795677: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小论文,有关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写一篇小论文,怎么写? -
酆春乐知: 首先就说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吧.他们的相同一: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二: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三: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四:变法者的下场基本相同(没有善终).五:变法...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
酆春乐知: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内部 不牵涉民族问题 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这一落后游牧民族向先进农耕文明学习的改革过程 重点是文化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一种比较深层次的改革 商鞅改革的重点是经济和军事 政治 当然 这两次改革最终都达到了富国...

洛龙区19264795677: 写出商鞅和孝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贡献 -
酆春乐知: 共同历史贡献是.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商鞅变法: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作用: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洛龙区19264795677: 经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谈谈你的看法 -
酆春乐知: 首先他们都是通过改革改变国家面貌,使国家实力增强.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一套人人应该遵守的制度,提升了国家信誉和人民的积极性.对国家是好事.孝文帝的北魏本是鲜卑族,他的改革就是为了学习汉文化和制度,首先可见汉文化的优越性和可取处.最后要说两个事件对我们的意义或启示是,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时,需要改革时就得果断,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有利于民生)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洛龙区19264795677: 孝文帝和商鞅的哪些精神 -
酆春乐知: 商鞅改革使得秦国民富国强,兵强马壮,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孝文帝迁都汉化,促进民族大融合.体现的值得学习的精神如下: ①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②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③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1就背景和实质,有何相似之处2对后世经济方面的开创性措施3共同影响 -
酆春乐知: 背景:秦国、北魏旧的生产关系、制度、文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这两次改革实质上都是封建制改革.对后世经济方面的开创性措施: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了秦国的农业,同时在今后也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一贯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孝文帝改革推行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隋唐时期,这种制度被广泛实施,同时也对唐末藩镇割据有一定影响.共同影响: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缓解了统治危机,建立了新的生产制度和生产关系,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别是什麽?他们的影响如何?他们的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
酆春乐知: 商鞅变法 1.改革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影响:1.秦国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将烟和郑国渠.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改革制度 2.从平城迁都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如穿汉服,改汉姓,吃汉食,通婚等等 影响: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两次成功原因? -
酆春乐知:[答案] 一、顺应历史潮流;二、都得到了最高权力的支持;三、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四、都有详细而完备的操作方案;五、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六、都巧妙地回避了与贵族的直接冲突.

洛龙区19264795677: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
酆春乐知: 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