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登轼而忘之的之是什么?

作者&投稿:毛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中的“轼”是什么意思~

轼,汉字,读作“shì”,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登轼而望之”翻译为:曹刿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望见得主要是齐国军队的旗帜,因为后文中曹刿在回答鲁庄公时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并且在追逐齐军之前, 原文中又专门提到“下视其辙”。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曹刿“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由此他推断出齐军是真败,因为古时打仗时讲究阵形,并且是由将帅用军旗指挥调度阵形变化(古典小说评书中有很多事例)。如果军旗倒了,阵形又乱了,就说明敌方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因此你的语文老师说是指代齐国溃败军队的队形,有一定的道理:但若是他说是指代齐国军队溃败的情形,就更准确了。因为,曹刿登轼望见的绝不仅仅只是军旗,肯定还有齐国军队溃败的情形,只是军旗更具有代表性罢了。

(古典小说评书中有很多事例)。如果军旗倒了,阵形又乱了,就说明敌方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因此你的语文老师说是指代齐国溃败军队的队形,有一定的道理:但若是他说是指代齐国军队溃败的情形,就更准确了。因为,曹刿登轼望见的绝不仅仅只是军旗,肯定还有齐国军队溃败的情形,只是军旗更具有代表性罢了。

我认为是楼主老师解的正确,因为首先后文有此照应,这个你也提到了,而且古代战争的胜败多是看旗帜的,如果旗子都倒了那可能就是真的溃败了,一点见解而已

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


翻译曹刿论战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

曹刿论战译文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曹刿说:“还不可以。”他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向下。 视:察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仔细眺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

曹刿论战翻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和 在 击鼓 击鼓进军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刿:“还不可以。”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溃败 驱车追赶 下车 车印 车前...

《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 还有容易考的试题~ 希望准确,因...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曹刿论战原文和翻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文言文《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所有“之”的归纳 -
植齐炎可: 肉食者谋之:代词.指代“齐师伐我,公将战”一事.小大之狱:助词.相当于“的”忠之属也:代词.指代前面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一事公与之乘:代词.指代曹刿公将鼓之:音节助词,无实意公将驰之:代词.指代齐军(前齐师)登轼而望之:代词.指代齐军(前齐师)故克之:代词.指代齐军(前齐师)故逐之:代词.指代齐军(前齐师)

眉县17871339934: “之”在句子中的作用 -
植齐炎可: “之”字在句中的意思一般如下: 1、代词(代人、事、物).如“下车引之”(指元方) “学而时习之”(指学过的知识) “又数刀毙之”(指狼) 2、助词.结构助词“的”,如:见藐小之物.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

眉县17871339934: “之”是万能词吗?什么形容词、代词、名词、副词、动词等等都可以用“之”使用吗? -
植齐炎可: “之”用法很多,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以下是分享来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中的“轼”是什么意思 -
植齐炎可: 轼,汉字,读作“shì”,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登轼而望之”翻译为:曹刿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 登轼而望之的而是顺承连词还是修饰连词? -
植齐炎可: 表顺承关系 【希望得到好评!谢谢,祝您学习愉快!】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
植齐炎可: 因为齐国是大国,曹刿怕齐国撤兵是假的,怕齐国有埋伏,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谨慎,考虑问题周全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的,他 下视其辙,登轼而忘之.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
植齐炎可:[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眉县17871339934: 请分析《曹刿论战》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有谁可以帮帮忙啊? -
植齐炎可:[答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齐国是大国,是难以估计他的情况,害怕他在这里有埋伏. 所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
植齐炎可:[答案] 这还有什么原因 就是看看他们的车是怎么走的 看看他们的旗整齐不整齐 主要看对方是不是装败 原因是想打胜

眉县17871339934: 《曹刿论战》中在指挥的战争的规程中,描写曹刿认真观察敌情,从而确定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
植齐炎可:[答案]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