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评价诸葛亮曰:【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在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一、基本概念
科学是分科建构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科研活动)。
科学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都是日本人的创造,日本人考虑到近代欧美science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客观事物,于是翻译为“科学”。科学的原义是“分科之学”,“分科”研究学问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真理。后来,科学成为真理体系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之前,学术界一般把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改革开放后,从社会科学中分列出人文科学。党和政府的文件有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其中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有时称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分列。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九大报告2017
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
1、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关于数学是否属于自然科学,存在争论;英国有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并列,即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
3、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文化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知识体系少有科学性、多有主观性,因此认为只能把它们称为学科,而不能称为科学。

二、相互关系
1、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科学性(真理性)不同
自然科学的真理性最强;社会科学次之;人文科学最弱。
2、联系
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两者都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内容上难以明确切割。极少有人能够对二者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意思是: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

出自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节选原文: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译文: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

扩展资料

《诸葛亮传》是出自《三国志》里面一文,本文是作者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作的传,详细写了诸葛亮的一生。

《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

详细资料看这里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20541.html?si=2

说诸葛亮不善长打仗,善于内政,经济建设,搞好民族关系


为什么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将略为短”_百度...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引发诸葛亮才能高低之争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争论。与陈寿几乎同时代的郭冲就曾驳斥了与陈寿类似的说法。提一下,郭冲五事中的空...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治军理民,短处便是不善于领兵对战。那么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现代对《诸葛亮传》的看法 现代对《诸葛亮传》有两种看法,差别主要集中于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 一、有人认为陈寿在黑诸葛亮,理由有...

西晋史学家陈寿简介,《三国志》作者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历史上名人们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
诸葛亮的评价1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

求对诸葛亮的评价
另外诸葛亮还强调将厉行法治与加强教育相辅而行,使法真正实现“赏以兴功,罚以禁奸”的目的。因此他主张“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12) 晋人习凿齿在评价诸葛亮的法治时说:“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怨,天下有不服者乎!渚葛亮于是可谓能...

真史里诸葛亮此人到底如何
对于诸葛亮,早期的历史学家已经有不错的评语。陈寿的“识治之良才,管、萧之匹亚”,习凿齿的“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对于一个偏处一隅的小国宰相,都应该算是很高的评价了。但是,基本上都将其定位在“良才”、“能臣”的框架里。从三国到隋代,不...

《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翻翻诸葛亮的履历,攻心平南中,而后无再反。一伐奇袭,二伐牵扯,四伐诱敌深入,我实在是不觉得诸葛亮是个缺乏临场应变,不懂奇谋的人。司马懿确实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从事后的“天下奇才”看来,要么就...

诸葛亮创造了哪些伟大的业绩
开发了我国的西南边疆,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与汉族的融合。此外,他还有一些发明,比如孔明灯,木牛流马等。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并且是一个很有文采的美男子,并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和忠诚。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陈寿评价诸葛亮曰:【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竺罚小儿: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三国志 陈寿评价诸葛亮的文字的翻译?急!! -
竺罚小儿: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在于治理蛮夷,出奇制胜的谋略是短处,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但当将领的才能.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情势不一样,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居间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精通的缘故.诸葛亮的才能在于管理政治,是可以匹敌管仲萧何的人,但是当时没有将领有韩信城父那样的将才,所以使得功绩事业被推迟,是大道理没有到么?只是因为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
竺罚小儿: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为什么评价诸葛亮为“治戎为长,将略为短 -
竺罚小儿: 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对诸葛亮的事迹有夸大或者虚构的成分. 而三国志纪录的是真实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并非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这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共识. 我们应该以真正的历史记载来评价一个古人.而不是一部小说.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有关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评论(是非好坏)...详细点 -
竺罚小儿: 陈寿评论诸葛亮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正如陈寿所说 刘备入蜀带庞统 进攻汉中带法正 那么诸葛亮在什么地方呢 入蜀的时候诸葛亮留守荆州 进攻汉中的时候诸葛亮留守成都 也就是说诸葛亮擅长看家 入蜀的时候刘备怕孙夫人闹事 就让诸葛亮赵云看着 进攻汉中的时候益州刚刚平定 需要来安抚民心 诸葛亮是不二人选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三国中,谁是最有智慧的? -
竺罚小儿: 说诸葛亮最有智慧的人显然没读过正史,看来很多人都被三国演义给误导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陈寿对诸葛亮评价如下:“……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于长,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诸葛亮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
竺罚小儿: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

呼图壁县15184817481: 为什么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失公允 -
竺罚小儿: 首先他在蜀为官,晋灭三家后,他开始著书《三国志》,因为要承认当时的晋王朝的正统,就必须先承认魏的正统,所以极力的褒魏贬蜀.光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了,刘备称帝时并未自称为“蜀皇帝”,而是自称为汉家正统的皇帝,“蜀”只是魏、吴在嘲笑刘备时才称的巴蜀小国. 其次陈寿的父亲,早年曾经是马谡的部下,在马谡失街亭之后,也被追究了责任,被判了髡刑,也就是被处剃光了头发,以示惩罚.髡刑在古代是一个很重的刑罚,远比鲁迅笔下的七斤丢了辫子严重.陈寿对这件事心怀不满,在给诸葛亮作传时,有意贬抑诸葛亮. 最后,陈寿在蜀国为官时,一直得不到重用,有不满情绪,故意在传记中埋下了曲笔.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