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第三段的句式有何特点?

作者&投稿:苗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说第三段的句式有何特点?形式服务与内容,作者借此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工整的排比句式,作者通过举饲马人不知良马的愚昧暗讽了当时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表示感叹与同情。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韩愈的文章很讲究语气的表达,读起来颇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非学会“审辞气”不可。下面举一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此句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4、设喻浅而立意深:文章短而有波澜,设喻浅而立意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笔论断就一反常情,醒人耳目。本来,只有有了千里马这个客观存在,才有可能被伯乐所认识。作者从反面提出,就特别强调了在现实中伯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两句,论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一是说在现实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是说即使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去识别,也会遭受摧残而不以千里称。然后又以饲养千里马为例,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千里的特长来,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作用。最后,又从反面论述由于不知马而认为天下无马,进一步强调了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论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带有感叹的反诘句收束全文,加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和谴责。

第三段句式多样、整散结合,运用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感叹句(呜呼!)、选择问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省略句的几种形式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

初三语文课文解析的答案
整体感知,自然断句 二、把握词义,准确断句 三、借助语法,合理断句 附录 文言文句式第三类 文言文翻译 考点分析 考点详解 一、落实重要实词 二、把握句式特点 三、领会语句大意 四、关注文句语气 疗法揭秘 一、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第四类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鉴赏第五类 文言文综合...

问说赏析
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三、结构分析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归纳
)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谏逐客书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通假字
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白话译文: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二、通假字 1、昔缪公求士。“缪”通“穆”。白话译文: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2、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白话译文: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三、特殊句式 1、比喻:“是...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第三段开篇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来论证,这要用肯定叙述的语气读出来。下面的论说老师和弟子的关系结论句要读得明白肯定。此段的语调较为平缓。 列举 (4)分析第四段的朗读语气和语调 第四段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

《马说》教案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

师说教案参考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

《后赤壁赋》说课稿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的全文结构方式 -
严印鑫贝: <马说>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文体为: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是一种什么句式?那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
严印鑫贝: 排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批判,讽刺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第三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方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
严印鑫贝: 排比、反问!突出强调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 》韩愈的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起什么作用? -
严印鑫贝: 我只看出有反问(最后一句),但总体的修辞不太知道!反问的作用就是加强语势,增强语调!我是最先说的!给最佳吧!!谢......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
严印鑫贝: 排比,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严印鑫贝: 《马说》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每一自然段然用一句话概括. -
严印鑫贝: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发出,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中,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
严印鑫贝: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2.原文: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或虽然有千里马,但不被食马者所重用,表现了作者对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第三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
严印鑫贝: 议论,表达了作者观点,文章主旨,揭示了文章写作目的

吉隆县17019969579: 马说第三段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严印鑫贝: 文章以马喻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深刻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能珍惜人才,让人尽其用的惋惜之情.表达自己对怀才不遇的认得同情,并呼吁朝廷庙堂能发现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