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的常见理论

作者&投稿:福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入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入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其凯夫斯(RZ.Caves)等学者补充和进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入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

垄断优势理论的前提:企业对外直接投入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1.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国际直接投入。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并进展了“结构性市场非完美性理论”(StructuralMarketImperfection),不完全竞争问题,表现为四个方面: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2.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入的决定因素。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优势要素解析

根据凯夫斯的分类,这些静态优势要素紧要由两部分组成:

1.知识资产优势

技术优势;

资金优势;

组织经营管理优势;

原材料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理论贡献

1.理论贡献

(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入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入与证券投入的区别;

(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入;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出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进展提给了基础。

2.理论局限性

(1)缺乏动态解析;

(2)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入,而不是通过出口或技术许可证的转让来获取利益;

(3)该理沦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入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它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进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入行为;

(4)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出产部门跨国投入的地理布局。

二、内部化理论

(一)内部化理论的由来及其含义

所谓市场内部化,是指由于市场不完全,跨国企业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入,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企业所属企业之间实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也就是说,跨国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入和一体化经营,采用行政经营管理方式将外部市场内部化。

(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

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入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

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企业。

(三)市场内部化的动因和实现条件

1.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避税等目的。

2.市场内部化条件

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紧要包含:

通讯成本

经营管理成本

国际危机成本

规模经济损失成本

(四)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内部化理论贡献

(1)优势理论区别的研究思路,提给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企业与对外直接投入行为。

(2)内部化理论解析具备动态性,更接近实际。

(3)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企业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企业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入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企业进一步进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跨国企业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

2.理论局限性

(1)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解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入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历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

(2)在对跨国企业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维农(R.Vernoon)从动态角度,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历程,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直接投入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企业建立在长期性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入经历的历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1.产品的创新阶段

具备影响的是高知识的研究与开发技能和潜在高收入的市场条件。维农认为美国最具备这些条件。

2.产品的成熟阶段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但产品尚没有实行标准化出产,因而追求产品的异质化仍然是投入者避免直接价格竞争的一个途径。

3.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进入标准化阶段,意味着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期已经期满,企业拥有的技术诀窍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进入标准化阶段,市场上充斥着类似的替代产品,竞争加剧,而竞争的核心是成本问题。

to为美国开始出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进口时间,t2为进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时间,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进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图2-5中纵轴正方向表示出口量,负方向表示进口量;横轴T表示时间。to为美国开始出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进口时间,t2为进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时间,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进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进展

在维农的产品周期三阶段模型基础上,美国学者约翰逊则进一步解析和考察了导致国际直接投入的各种区位因素,认为它们是构成对外直接投入的充分条件,这些因素紧要包含:

劳动成本;

市场需求;

贸易壁垒;

政府政策。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从应用范围来讲,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入比例增加的现象,也不能说明今后对外投入的进展趋势。该理论没能解释清楚进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投入现象。此外,该理论对于初次实行跨国投入,而且紧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较适用,对于已经建立国际出产和销售体系的跨国企业的投入,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说明。

四、国际出产折衷理论

国际出产折衷理论(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Dunning)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一国的商品贸易、资源转让、国际直接投入的总和构成其国际经济行为。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种国际直接投入理论只是孤立地对国际直接投入作出部分的解释,没有形成一整套将国际贸易、资源转让和国际直接投入等对外经济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理论。

(一)综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宁认为,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区别组合,决定了它所从事的国际经济行为的方式。

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

它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出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出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经营管理技能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紧要包含两大类:

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入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经营管理技能等。

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入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出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入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

它是指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包含两方面内容:

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紧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种状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行为的共同利益不能实现;

认识的不完全性,这紧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实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

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入区位上所具备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含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入政策等。

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入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实行对外直接投入和对投入地区的选择。

(二)综合理论关于国际出产方式选择的结论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入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入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区别,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邓宁据此列出了一个表(如图表),以说明三类优势与经营方式选择的关系。

(三)国际出产折衷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理论贡献

(1)国际出产折中理论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入理论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解析来解释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入应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强调经济进展水平以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入能力和动因起决定作用,都是符合实际的。因此,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对外直接投入理论,它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2)该理论为跨国企业运作的全面决策提给了理论依据。要求企业有全面的决策思路,指导企业用整体的观点去考虑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决策失误。

2.理论局限性(四个方面)

(1)国际出产折中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入条件过于绝对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入,并把这一论断从企业推广到国家,因而解释不了并区别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进展中国家迅速进展的对外直接投入行为,特别是大量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入行为。

(2)该理论也还是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实行解析上,并且微观解析也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解析框架,换句话说是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解析区别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入的动机。因此,该理论对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来讲是恰当的,而对于一些进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企业,这些解析并不恰当,缺乏解释力。

(3)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解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没有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解析。

(4)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解析基础上,但它假定区别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实际。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入产生的收人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许可证贸易最低。事实上,企业在决策最赢利的进入方式上是考虑收入差别的。

五、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进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称其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解析国际直接投入产生的原因,应从宏观经济因素,尤其是国际分工原则的角度来实行。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入应该从投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实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备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

1.对外投入的产业。

日本对外投入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美国对外投入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入,由于把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

2.对外投入的主体。

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则实行对外直接投入,决定了日本对外投入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主;

美国对外投入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外直接投入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入周期仅限于寡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入基本由垄断性大跨国企业所控制。

3.投入国与东道国在投入产业上的技术差距。

日本对外直接投入,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实行;

美国对外直接投入,则是凭借投入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入产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4.对外直接投入的企业形式。

日本对外直接投入一般采取合资经营的股权参与方式和诸如产品分享等在内的非股权参与方式;

美国对外直接投入的股权参与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资子企业的形式。

因此,按照边际产业依次实行对外投入,所带来的结果是:东道国乐于接受外来投入,因为由中小企业转移到国外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出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东道国的劳动力实行了有效的培训,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与此同时,投入国可以集中进展那些它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直接投入的输出入国的产业结构均更趋合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

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投入应能同时促进投入国和东道国的经济进展。因此,小岛清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虑,把对外直接投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自然资源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交叉投入型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理论贡献

(1)从投入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企业角度来解析对外直接投入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际投入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入的国家动机,具备开创性和独到之处。

(2)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解析对外直接投入行为,从而对对外直接投入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入行为。

2.理论的局限性

(1)理论解析以投入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入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入国的动机。这样的假定过于简单,难以解释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之下的企业对外投入的行为。

(2)小岛清提出的对外直接投入和国际分工导向均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的方向实行,作为进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进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入。

(3)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入的状况。而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入状况早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入的大企业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入迅速增加,以进口替代型的投入为主。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投入行业的投入行为,具备极大的局限性,不具备一般意义。

六、国际直接投入进展阶段理论

(一)邓宁的国际直接进展阶段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进展阶段与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入(外资流入)以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入(资本流出)与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入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对外直接投入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国际直接投入的特征和国际直接投入进展阶段顺序推移的内在机制,实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紧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或等于400美元)。不会产生直接投入净流出的现象,这是由于一个国家的企业还没有产生所有权优势。同时在这一阶段外资总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于东道国各种条件的制约。

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l500美元之间)。在这一时期内,外资流人量增加,但紧要是利用东道国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实行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出产性投入。在对外投入方面,东道国的投入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临近国家实行了一些直接投入行为,并通过引进技术及进入国际市场等形式,来实现进口替代投入的经济进展战略。

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由于东道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大大增强,人均净投入流人开始下降,对外直接投入流出增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专业化国际直接投入历程的开始。

第四阶段(人均GNP在2600—5600美元之间)。这一时期是国际直接投入净流出的时期。随着该国经济进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具备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具备发现和利用外国区位优势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入状况和该国人均GNP之间的关联性,是从该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三类优势变化而言的。

(二)国际直接投入进展阶段理论的进展

包含邓宁对其上述理论作了一定的修改,还有波特的竞争阶段论,都对国际直接投入进展阶段理论的进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泽辉智(1992年)。

小泽辉智的提出了国际直接投入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理论可以称之为新的综合的国际投入阶段进展论。其理论核心是强调世界经济结构特点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投入的影响。

1.世界经济结构特点

它紧要表现在:

(1)每一个经济实体内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着差异;

(2)企业是各种无形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

(3)各国经济进展水平和实力的科层结构明显;

(4)各国经济结构升级和进展具备相应的阶段性和继起性,

(5)各国政策中有一种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的趋势。

在以上这些内容中,小泽辉智认为(3)和(4)最重要。前者说明经济进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利用外资和对外投入的形式和速度;而后者则说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入经验的积累。

2.波特的竞争进展理论

在波特的竞争进展理论中,提出了四个特征明显的国家竞争进展阶段:资源要素驱动阶段、投入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以及财富驱动阶段。

3.国际直接投入模式

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特征,结合波特的竞争阶段论,小泽辉智认为,国际直接投入模式只应是一种与经济结构变动相应的资本有序流动。具体表现为:

(1)要素(资源与劳动)驱动阶段的国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属于资源导向型或劳动力导向型的外国投入。

(2)当一个国家处于劳动驱动阶段向投入驱动阶段过渡时期,紧要在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业中吸收外资;与此同时,在劳动密集的制造品产业中,会产生向低劳动成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入。

(3)从投入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时期,将会在技术密集产业吸引国外直接投入;与此同时,在中间品产业中会发生对外直接投入。

七、投入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一)理论要点

1.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入产生的紧要要素。它紧要是指各类出产要素,包含劳动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及信息等。

2.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之外的其他非要素因素。

间接诱发要素包含:

(1)投入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入的因素:鼓励性投入政策和法规;政治稳定性及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

(2)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入的因素:投入硬环境状况(交通设施;通讯条件;水、电、原料供应;市场规模及前景;劳动力成本等);投入软环境状况(政治气候、贸易障碍、吸引外资政策、融资条件及外汇管制、法律和教育状况等);东道国政府与投入国的协议和关系。

(3)世界性诱发要素和影响对外直接投入的因素: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进展;科技革命的进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及汇率波动;战争、灾害及不可抗力的危害;国际协议及法规。

进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在起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当代对外直接投入中越来越重要。

(二)理论贡献

1.投入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从投入国与东道国的双方需求、双方所具条件的综合这一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入的决定因素,同时着重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该理论在阐述对外直接投入的决定因素时注意了东道国的需求和条件所产生的诱发作用,以及国际环境条件投入决定因素的作用,克服了先前理论中只注重投入目的、动机和条件,忽视东道国和国际环境的因素对投入决策影响作用的片面性。

(三)理论局限性

投入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仍然是局限于在静态上对对外直接投入决定因素的解析,没有从动态上对对外直接投入的进展历程及进展规划实行解析,故而对投入行为实践解释力必然是有限的。

八、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入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提出的。

威尔斯认为,进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有三个方面的相对比较优势:

(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给服务的小规模出产技术;

(2)进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出产上颇具优势;

(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的。

拉奥认为,进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

(1)在进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实行的,这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2)进展中国家出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

(3)进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出产历程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


最著名的投资理论有几种,并详细叙述?
(1)最优投资比例:组合的风险与组合中资产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存一组在使得组合风险最小的投资比例。 (2)最优组合规模:随着组合中资产种数增加,组合的风险下降,但是组合管理的成本提高。当组合中资产的种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风险无法继续下降。 3、现代投资理论主要贡献者(Pioneers): 贡献者 简介 ...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篇-小岛清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国内边际产业外移-FDI...
生产要素导向:追求成本优势,跨国公司倾向于在东道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国际化生产与销售:为实现生产链的垂直或水平整合,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实现全球化布局。然而,小岛清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它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美化了日本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顺贸易”与“反贸易”投资的划分,...

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的内容
投资组合理论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包括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在发达国家,马科维茨理论在投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市场,其适用性一直存在争议。投资组合,从广义上讲,是由多种证券按特定比例组合而成,其中,股票和无风险资产是最常见的构成。投资的核心是风险与收益...

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那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一门理论,尽管在本科阶段频频出现,却仿佛记忆中的迷雾,难以持久停留——那就是投资组合理论。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其核心概念,揭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关键作用。1. 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石<\/ 投资的必要收益率并非孤立存在,它由实际无风险...

小白一文搞懂投资经济学之需求理论
深入理解投资经济学:需求理论的全貌与实际应用在投资经济学的世界里,需求理论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价格与消费行为。它揭示了一个核心原理:需求并非简单地由价格决定,而是由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的双重因素共同塑造。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两者在需求理论中的重要角色。首先,需求量是价格与消费者欲望的交汇点,它...

索罗斯投资理论-彻底可错性思想:主要内容、如何运用、意义启示_百度知 ...
“彻底可错性”思想实际上已成为索罗斯的基本信念,并由此形成其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及实际行为方式。将索罗斯的“可错性”理论推而广之,我们不仅要经常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尽管金融投资家们无数次试图使用模型、理论来推演市场的发展,但是“为了能把接触...

投资学原理投资的一般分类
二、杠杆原理——运用财务杠杆带来大收益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杠杆原理也充分应用于投资中,主要是指利用很小的资金获得很大的收益。比如我们买房子时的按揭,就是使用了杠杆原理。绝大多数人...

简单阐述一下价值投资的八大原则
格雷厄姆将市场波动比作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年轻人,他要么将市场看的极度悲观,要么将市场前景或现状看的极度乐观。正是由于市场的无效和非理性,才使得价值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利。巴菲特曾经批评固守市场有效理论的金融理论家,他认为如此多的价值投资者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水平,本身就证明了市场至少在短期...

投资函数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主要关注投资需求者和厂商在决策投资行为时的考量因素。投资行为的关键在于预期利润率与实际投资成本,也就是利率的对比。当预期利润率高于利率时,厂商认为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会选择追加投资;反之,如果预期利润率低于利率,投资则不具备吸引力,他们会选择不进行投资。在预期利润率恒定的...

什么是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简介投入组合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投入组合理论指的是马柯维茨投入组合理论;而广义的投入组合理论除了经典的投入组合理论以及该理论的各种替代投入组合理论外,还包含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证券市场有效理论构成的资本市场理论。同时,由于传统的EMH不能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在投入组合理论又受到...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投资理论 - 论述题国际投资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斐竖泊瑞: 有现实的直接投资资本或效益资本发生了跨国的流动,因此在东道国,跨国公司所控制的资产至少在理论上是新创造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FDI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投资理论的阶段理论 -
斐竖泊瑞: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以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与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投资理论的组合理论是什么?
斐竖泊瑞: 1.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要素.它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等. 2.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代对外直接投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之外的其他非要素因素. 间接诱发要素包括: (1)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治稳定性及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 (2)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投资硬环境状况(交通设施;通讯条件;水、电、原料供应;市场规模及前景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投资理论的区别 -
斐竖泊瑞: 主要区别如下:1、包含的范围不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巴克莱等人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2、二者产生的优势不同:企业之所以选择直接投资来利用其垄断优势 ,一是为了绕过东道国关税壁垒 ,维持和扩大市场 ;二是为了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 :“凡是通过许可证方式不能获得技术优势全部租金的地方 ,就会采取直接投资.”海默认为 ,各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规模经济方面的相对优势决定了直接投资的流向及多寡 ,决定了一国是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还是主要的直接投资接受国.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
斐竖泊瑞: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之前.它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国际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如果一国利率低于另一国利率,则金融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直至两国的利率没有差别为...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区别 -
斐竖泊瑞: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讲国际贸易的相关基础知识,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后者包含了前者,贸易和投资实际上是同一国家对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往既可以商品、劳务的国际贸易为形式,也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为形式.

镇坪县18328441325: 什么是KK模型? -
斐竖泊瑞: KK理论基础——纵向和横向直接投资理论. 两个理论主要将跨国投资的目的归结为 要素禀赋 的差异,纵向 FDI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模型由 赫尔普曼 (Helpman, 1984)提出,纵向FDI是指企业把不同生产阶段分别配置在 成 本相对较低的不...

镇坪县18328441325: 什么是国际投资产品周期理论 -
斐竖泊瑞: 产品生命周期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说明产品技术垄断优势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每一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对...

镇坪县18328441325: 国际投资投资理论 日语翻译
斐竖泊瑞: 垄断优势理论,:独占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不変优势理论 投资周期理论,:投资周期理论, 生产折衷理论.:生产折衷理论 正确写法见参考资料

镇坪县18328441325: 外汇投资中基本面分析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
斐竖泊瑞: 1、购买力平价 (PPP)2、利率平价 (IRP)3、国际收支模式4、资产市场模式(目前为止的最佳模式) 当以另一国货币估价一国货币时,基本面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指标、资产市场以及政治因素的研究.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等数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