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绸——温州

作者&投稿:村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帮忙做下课件,介绍温州的?~

温州,属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总人口744万人(2003年)。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流经温州的河流叫瓯江。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温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树是榕树 。 地理环境 温州地图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气候特征 温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全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 自然资源 温州港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橘、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160余种。 海洋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贝类有430余种。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蛏、蚶、虾、蟹、蛤等。用材林有松、杉、栎等280余种。 非金属矿产资源有明矾石、花岗石、石英石等,始终明矾石矿储量占全国储量及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温州港有生产性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洞头、乐清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开发前景很好,可建2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 温州以东近海大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泰顺县乌岩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的绿色宝库。 历史沿革 温州市温州是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采纳哦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拥有面积11784平方千米,辖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 东南丘陵,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温州2009年GDP突破2527亿元,浙江省内排第三,2009年温州GDP比上年增长8.5%,增幅与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60.72亿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增长7.1%。   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总人口799.8万人(2008年)。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30个街道、119个镇(包括2个民族镇)、143个乡(包括5个民族乡)。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温州,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温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   温州文化灿烂,史称“东南邹鲁”。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树是榕树,市鸟是海鸥,市歌是《会飞的家乡》。   还有一本描写温州的小说《温州别恋》,作者是六百里。历史文化   温州五马街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据《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将这座城市称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这座山称为“郭公山”。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历代人才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璀璨: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   温州历代鼎甲:温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间,共有文科状元7人,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历代共有武状元19人,武进士近400人,其中两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80人。 温州历代状元、榜眼、探花   1、文科状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叶适、陈栋、陈求鲁、林公一、陈宜中、邹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瓒   3、文科探花(3人): 陈桷、黄中、孙希旦   4、武科状元(20人):潘文虎、陈鳌、陈鹗、蔡必胜、黄裦然、林管、薛贽、朱嗣宗、林梦新、朱熠、赵国华、项桂发、章梦飞、侯畐、张宗德、朱应举、蔡起辛、翁[木鄂]、林时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应发、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陈元普、孔元圭、叶宗泽、薛应龙、陈龙发 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傍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①白石遗址: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②大坪遗址: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③下湖墩遗址: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④山前山遗址: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⑤牛头颈遗址: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鹤屿山遗址: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⑦狮子岗遗址: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⑧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温州旅游景点: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温州网: http://www.66wz.com/

  温州处于东海之滨,气候温暖宜人,雨量充沛,适宜种桑养蚕。在古代,蚕丝生产一度比较发达。西晋时代,曾出现过“城郭桑园成片,采用土丝缫丝”的局面。据南朝郑缉之《永嘉郡记》记载:永嘉有八辈蚕:珍蚕、柘蚕、蚕、爱珍、爱蚕、寒珍、四出蚕、寒蚕,因而有“八蚕之乡”之称。这为温州早期各类丝绸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

  远在宋元时期,温州生产的绫、绢、绸就很出名了。宋嘉定间,温州已有机织户,“嘉定五年,除驾员外郎。去之日……有机户尝被徒,亦手织锦字大帷颂德政。”(见杨《慈湖遗书》)。机户的出现,说明当时有部分农民已经脱离原始农业生产,独立从事手工业,并由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发展。元至元间,温州设有官营织染局,局内立有专业匠籍,子孙世袭,不得改业。那时在平阳,民间缫丝业十分发达。这在元代平阳人王虎臣所写的《缫丝行》一诗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明代是瓯绸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根据弘治、嘉靖《温州府志》载:当时温州府织染局每岁额造常课,均为“各色花素串五苎丝二百六十五匹,内织金胸背花五十四匹,六侧八宝骨云朵七匹,光素二百零四匹”。万历元年(1573),温州府在德清坊设立了织染局,派官监造宫廷中所用的丝织品。当时的工匠制度已采用轮班和住坐两种方式,每年规定出产各色瓯绸数量,从数十匹至200多匹不等。可见当时的瓯绸生产已十分发达,并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高的技术,品种也较多。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载:“潞油小方,温州方绸,皆独织者。”这里的“方绸”,即瓯绸的瓯巾。

  瓯绸在温州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温州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温州的蚕桑业虽然在南朝时一度比较发达,但到中唐以后开始衰退,至宋代仍处于低落状态。原因是温州土壤大多为涂田,土性浇薄,不宜种桑。但宋政府又规定农民交纳赋税,以绢代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只好忍痛用高价到外地买丝织绢,也有一部分农民克服困难仍坚持种桑养蚕,甚至自愿从外地买进桑叶和蚕种,进行育蚕缫丝。故当时温州知府何伯澄曾说:“永嘉不宜蚕,民岁输绢,以贸丝旁郡为苦。”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农村情况仍然如此:“温州不产桑柘,虽有植桑者极其垦锄之力,亦枝短弱,高不过数尺,叶亦稀细”,织绸者“悉仰于衢婺之丝商”。在这“地不宜桑”和外地丝成本高的情况下,温州人动脑筋把开发重点放在改进与提高织丝技术上,“机杼之家,涩于买贵,故人力取精,以倍其赢”,产生了“女子夜织,男子以织名家者相望”的现象。当时的瓯绸织工,上等手一年工钱为四十八两银子,最低的也要二十七两,一般为三十二两。就这样,温州人克服种种困难,在成功创造缂丝的基础上,又蓄意创新,刻苦求精,使瓯绸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又一件名扬世间的纺织品,体现了“地不宜桑而织�工”的创新精神。

  说到瓯绸,不能不叫人想起温州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传说明嘉靖年间,平阳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织绸名手叫高机。他织的绸花纹新颖,色彩鲜艳,绸面细密光泽,被誉为“高机绸”。他不仅在本地织绸,并且受聘到龙泉等地织绸。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瓯绸瓯绸,高机起头”的谚语。这个传说后又被温州地方戏曲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瓯剧名剧《高机和吴三春》,写的就是高机被聘于龙泉绸商吴文达家织绸,后与其女吴三春相恋的悲剧故事,被称为“温州的梁祝”。1964年5月,郭沫若先生来温州考察,我当时在市文化局工作,曾陪同观看瓯剧《高机和吴三春》。郭老为此写过一首五言诗,其中对瓯绸也倍加赞赏:

  瓯绸本无花,添花在锦上。

  上织并蒂莲,下织双鸳鸯。

  利剪剪裁之,制就新衣裳。

  衣被天下人,百花颂齐放。

  到了清代,瓯绸又有了新的发展。康熙年间,瓯列为帛属之首(见康熙《永嘉县志》)。瓯,即瓯绸,又名温。乾隆《大清一统志》载:,染五色丝织成,名温。据古镜水所写的《鄞中日记》:“物之出产各有擅长,如杭纺、湖绉、潞绸、东茧、瓯绸、广葛等,自可单行。前客四明杨观察署中,适有馈瓯绸。其名雪里青、火里烟、出炉银之类,似觉精彩独擅。又一种正侧互看,色彩炫变,此即所谓‘闪色’也。”(载自黄汉《瓯乘补》卷三“物产”引)这段记载,向我们传递了三方面信息:一是清代的瓯绸,已与杭纺、湖绉、潞绸、广葛等齐名;二是瓯绸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技术精湛,凸现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人们喜爱;三是瓯绸产品不仅在本地,而且远销外地。

  瓯绸的发展,促进了织绸业行会的建立。道光二十二年的“温州丝绸业行规”,就有“受雇于某一作坊主的工匠,不得私给别人做工,违者罚戏一台、酒一桌(十人)”;“偷窃雇主的丝,以革除本行为惩”;“购买赃货者,罚戏一台及宴请十人以上”;“对东家负债未清的工匠,任何雇主不得雇用”;“有三台织机的织户,只许带两个徒弟,不准多带”等各类规定。

  光绪年间,是瓯绸发展的最盛时期。“帛之属,有瓯,一名瓯巾”。当时温州拥有瓯绸作坊60多家,织工(不包括辅助工)200多人。“土产温绸,岁入数十万。”(见光绪十五年《浙志便览》)。最高的年产量达到7万余匹,产品销至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还远销亚洲诸国,如印度、朝鲜和南洋群岛等地。

  据调查,光绪年间温州较有名的一间瓯绸作坊是鼓楼下的严日顺,坊主严笑儒,曾考中禀贡。时因科举将废,国势日衰,有识之士纷纷转向工商实业。笑儒无意功名,遂改儒从工,自行开发织造瓯绸,自产自销。“瓯绸之色彩花纹为东瓯特产,高雅贡品,是为独家始创者。”(摘自《百岁老人严琴隐家传》手稿,严琴隐系严笑儒之子)又据现年82岁的严文达(亦为严笑儒之子)回忆:当时严日顺瓯绸作坊位于鼓楼北侧,坐西朝东,约占三亩余地,建有一座二层楼房。这里既是作坊,又是住家,也是温州有名的严宅。楼上全是工场,摆满大小不同的木织机,最多时雇有100多名工人。在城区,尚有其他瓯绸作坊,如陈恒顺、叶永泰、丁永发等。

  当时的瓯绸是手工生产,工人们用8个脚踏的织机生产,其原料是染成各种颜色的熟丝,主要产品为被面与巾帕等,规格每匹绸约长二十丈,阔仅一尺三寸。各种日用的巾帕则大小不同。这些以双丝织成有彩色纹理的瓯绸,其纹如锦,十分惹人喜爱,逐渐成为温州人的服饰民俗。

  特色鲜明 人间佳品

  瓯绸自诞生以来,经过温州历代工人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就是它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清乾隆时期诗人王又曾对瓯绸情有独钟,曾写过好几首《咏瓯巾》的诗,如:

  三尺瓯江水,盈盈剪一方。

  纵横围作格,朱碧灿成行。

  几净敲棋可,春湿拭汗芳。

  封书频寄与,别泪远传将。

  此诗生动地概括了瓯绸的艺术特色:

  其一,轻薄而柔软,飘逸而光滑,轻盈如水。诗人把瓯绸形容为“盈盈瓯江水”,比喻准确,形象逼真。人们喜欢用瓯绸做被面,盖起来柔软舒坦;还特别喜欢用瓯绸做成的瓯巾。瓯巾的绸面窄,花纹可随织工心意自织,花色多样,图案多彩,在民间十分畅销,如做手帕揩汗,做台布铺茶几和做镜罩等,因其绸面光滑,不易沾上灰尘,用起来均很惬意。瓯巾还可作为信物,放在书札中寄给远方的情人,以表思念之情。

  其二,纹理细密,图案排列有序。“素丝经纬,彩线横纵,织就一方文绮。”其中用得最多是回文,亦叫“回纹”,指传统织绣的纹样。以横竖线条组成连环往复的几何纹,图案如汉文“回”字,故名。这种回环往复,再加上色彩红绿相错,形成“纵横围作格,朱碧灿成行”的景象,别有一番韵味,如诗云:“巧制回文成彩被,与欢连爱抱衾。”(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其三,色彩鲜艳,其纹如锦。瓯绸是用五彩染色织成,因此,不论是大的被面,还是小的瓯巾,虽然绸面上没有花草鸟兽点缀,但回文反复回绕,极富韵味,五色可观,十分悦目。诗云:“五色丝缫织锦衾,织成红绿浅和深。”(清郭钟岳《瓯江竹枝词》)

  温州过去有句俗话:“瓯绸仍取湖丝织,浪说温州八辈蚕。”这是由于19世纪末叶,温州一带养蚕仍沿用老法,所产蚕丝虽然尚有一定数量,但质量上粗细不匀,不能供作瓯绸原料,故瓯绸作坊大多仍向湖州等地买丝制绸。光绪末年,温州尚有织绸业30余户,工人100余人。瓯绸的织绸技术本属高超、精致,在原料上又采用上等湖丝,工艺质量进一步提高。如光绪三十四年,永嘉县年产绸缎三千匹,其中瓯绸衣料曾以每丈二元五角和三元二角的价格,一次销往福建,营业额达五千元;瓯绸被面则以每条一元四角、三元二角的价格,一次销往平阳,营业额亦达五千元(见《温州府永嘉县光绪三十四年实业统计表》)。后销路又空前扩大,推销至全国各省,国外则畅销于日、美等国,受到中外用户的普遍赞扬。清宣统年间,严日顺作坊的瓯绸曾先后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和美国巴拿马万国展览会,分别获得银奖和金奖。

  呼吁抢救 同谋良策

  瓯绸的历史,从古代文献来考查,距今至少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已在温州流行,清代曾辉煌过一个时期,不仅在本地流行,还一度销售到海内外。可惜瓯绸的黄金期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鉴于外货销数激增,采取关税保护政策,提高进口税率,于是瓯绸在美的销售深受挫折。我国国内军阀混战,各项生产俱受影响,再加上各资本主义国家纺织工业品进入市场,尤其是日本花布和人造丝织品大量倾销,使瓯绸无法与它们竞争,从此便一蹶不振。至1925年左右,瓯绸作坊几乎倒闭殆尽。

  建国后,温州市于1958年建立了丝绸联合工厂,淘汰了旧时的“手拉机”,改用缫丝车和半自动丝绸机生产丝绸。后又吸收了先进工艺,使产品花色美丽,鲜艳夺目,品种有锦绸、富春纺和织锦锻、横罗、真丝格子纺,香罗呢、香云纱等一批新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这似乎已不是传统的瓯绸了。


温州有哪些特产值得游客购买?
温州,浙江省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而著称。游客到访此处,常常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特产带回家。以下是温州值得购买的特产清单:1. 温州皮革制品:作为中国皮革之都的温州,其皮革制品以质量上乘、设计时尚而闻名。精美的皮鞋、手感舒适的皮包、耐用的皮带等,不仅实用,且...

在温州旅行有哪些当地特产值得推荐?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商贸城市。在温州旅行时,除了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外,品尝和购买当地特产也是不可或缺的体验。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温州特产:温州皮革:温州是中国著名的皮革生产基地,尤其以皮鞋最为出名。温州皮鞋以其优良的质量、时尚的...

温州有哪些特产值得游客购买?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有许多特产值得游客购买。以下是一些温州的特产介绍:温州皮革制品:温州是中国著名的皮革之都,这里的皮革制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和时尚的设计而闻名。游客可以购买皮鞋、皮包、皮带等皮革制品,这些产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较...

温州的哪些旅游纪念品值得入手?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许多独特的旅游纪念品。以下是一些值得入手的温州旅游纪念品:温州剪纸:温州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美的剪纸技艺而闻名。剪纸作品通常以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非常适合作为装饰品或礼物。温州木雕:温州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的...

在温州南塘文化旅游区旅行有哪些当地特产值得推荐?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南塘文化旅游区作为温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有许多当地特产值得游客品尝和购买。温州皮革制品:温州是中国著名的皮革之都,这里的皮革制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和时尚的设计而闻名。游客可以购买皮包、皮鞋、皮带等...

去温州旅游,有哪些推荐购买的土特产?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侨乡。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众多的土特产,是游客们喜爱的购物天堂。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温州土特产:温州皮革制品:温州是中国著名的皮革之都,这里的皮革制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和时尚的设计而闻名。从皮包、皮鞋到皮衣...

温州有哪些适合购买纪念品的店铺推荐?
温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经济活力而闻名。在温州旅游时,购买当地特色纪念品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方式。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店铺,您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各种适合作为纪念品的商品:温州丝绸店 温州丝绸以其质地柔软、图案精美而著称。在温州丝绸店,您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丝绸制品,如丝巾...

温州有哪些适合购买纪念品的店铺推荐?
温州,这座浙江省的沿海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和经济活力著称,是购买特色纪念品的理想之地。以下是几家值得推荐的店铺,供您寻找各式纪念品:1. 温州丝绸店 在温州丝绸店,您可以挑选到品质上乘、图案精美的丝绸制品,如丝巾、领带和服装等。这些产品不仅适合自用,也是送礼的佳选,能够展现温州的传统工艺...

去温州旅行,有哪些适合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侨乡。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特色手工艺品。如果你去温州旅行,以下是一些适合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温州皮鞋:温州是中国著名的鞋都,这里的皮鞋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时尚的设计而闻名。选择一双温州制造的皮鞋,不仅...

浙江车牌分别代表的地区
浙A是杭州,浙B是宁波,浙C是温州,浙D是绍兴,浙E是湖州,浙F是嘉兴,浙G是金华,浙H是衢州,浙J是台州,浙K是丽水,浙L是舟山。浙江,一个美丽的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靠江西,北界上海。这里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饮食特点和交通便利。浙江是中国...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由来
於菊康威: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在浙江是什么地位 -
於菊康威: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7′-121°18′、北纬...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属于哪个省份? -
於菊康威: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菜属于什么菜 -
於菊康威: 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的语言、风俗和饮食方面,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素以“东瓯名镇”著称.温州菜也称“瓯菜”,以海鲜人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轻油、轻芡、重刀工.代表名菜有:“三丝敲鱼”、“芙蓉蝤蛑”、"蛋煎蛏子"等.

东兴区15563743490: 谁知道温州名字的来历 -
於菊康威: 温州的由来 温州古为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劳作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朝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有称温州为“东瓯”.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故名温州. 温州有海陆天气所以都是 温带 所以起名叫温州,呵呵温州是个好东西 欢迎大家来 所谓人杰地灵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的地形类型以及地形特点 -
於菊康威: 温州地形多样,既有山川,平原,又有海岛、湖泊.南与福建接壤,闽人很多,闽浙风俗 融合. 就像是一个“瓯”,三面是山一面向大海,当中是平原,好像一个盛满了温州人民世世代代美好希冀的“饭碗”.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辖三区二市六县,全市国土面积11787km2,总人口达760万.温州地形复杂,其中山地面积达78.2%,平原、江河、岛屿面积仅占21.8%.上面是官方的描述,以下是个人看法. 我是温州乐清的,从乐清到温州市区,要渡轮,不方便,现在有了高速公路可以直达市区,不过大概要绕很多路吧. 另外山太多了,明明就在前不远,偏偏要转个弯,你说别扭不? 好在经济还可以,路倒造得四通八达的,交通还是方便的.

东兴区15563743490: 瓯怎么读? -
於菊康威: 瓯拼音: [ōu] 详细解释〈名〉 (形声.从瓦,区( 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 同本义 [earthy ware] 瓯,小盆也.——《说文》 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 又如:瓯杓(瓦盆和木...

东兴区15563743490: 温州是否有瓯绣的地方 -
於菊康威: 联 系 人: 蒋杨淼 区 号: 0577 邮 编: 325000 电 话: 88222875 地 址: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信河街蛟翔巷11号

东兴区15563743490: 浙江温州的邮编是多少 -
於菊康威: 浙江温州邮政区码为325000,电话区号为0577. 温州,简称“温”或“瓯”,浙江省地级市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道的福鼎、柘荣、寿...

东兴区15563743490: '瓯'的来历? -
於菊康威: 瓯 “瓯”“区”同声,《说文》: “瓯,……区声”. “为乌侯切”①.故“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的人.刘师培在其“古代南方建国考”中说; “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