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切音”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桂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汉语中的切音和现代汉语中的拼音有些什么区别?~

切音,又叫反切,汉字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据说是东汉时梵文随佛经传入中国而带进来的。其法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例:冬,都宗切。即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第一声,拼合出dong第一声的关于“冬”的读音。)

三国以前,有些难读的字,采用“读若某”的直音法,如“侜读若舟”(侜的读音和舟相似)。但有时前后两个字人们都不认识,如“窡读若叕”,那跟没注音一样。若用反切法:“窡,直浊切”(直的声母zh和浊的韵母uo相拼)可以知道窡读zhuo第二声,这就是好处。不足的是这种方法不甚严密,拼法也不易掌握,有时也不大找得到完全恰当的两个字来进行反切。而且会反切的人必须已能认读许多汉字,否则,如果用来反切的字也不知读音,哪如何能拼出来呢。
3、有的字怎么感觉切音不对?比如祯(zhen)怎么是陟(zhi)盈(ying)切?(zh)是对的,但后面怎么会是(ing)?那切出来不成了(zhing)?
古音和今音已有不少变化,如《广韵》:“见,古甸切。”反切后的音不是今天的jian而是gian ,又如“上,时亮切”,反切出来的读音是shiang(一些方言中仍有这样的读法,就是古音的遗留。)祯,古音也可能就是读zhing 你可以查看《广韵》《集韵》和《康熙字典》再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字音比较一下,就可发现很多字古今读音不一样了

那时候还没有拼音,就用通假字。音同意不同。



清末“切音字运动”宋恕首先提出利用切音(拼音)帮助识字教育。他在1891年写的《六斋卑议》中提议,“课本酌集外国之长,读本专用赤县之字”。他注释道:“按今日本小学教法,先授和文,后授汉文,若师其意,则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

卢戆章于1892年、1893年和1906年分别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新字初阶》和《北京切音教科书》。他说,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的办法编写读物,可以“不数月,通国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无不识字”,“免先生自能以此新字母注明中国之字音,”“虽一生未入孔子门,也能无师自识汉字”,“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弱,人民何致鱼肉”。

王照于1900年拟成《官话合声字母》。

刘孟扬于1908年出版《中国音标字书》。

郑东湖于1910年写成《切音字说明书》。

民国时期“注音识字运动”吴敬恒于1930年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的资格,发起一个利用注音字母帮助识字教育的“注音识字运动”。他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88次常务委员会上提出《该定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以免歧误而利推行,请求公决案》,紧接着又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与其他人联名提出《拟请教育部在最短期内积极提倡“注音识字运动”案》。于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决议,通令各级党部遵行,并函知“国民政府”照办。随之,教育部成立了“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并由其制定了《各省市县推行注音符号办法》二十五条。对组织领导、宣传、传习、出版、应用、注音办法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定了“奖惩”措施。

解放后“拼音方案及汉字简化”运动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提请,批准建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次年初,文改会确定叶籁士、庄栋、赵平生为正、副秘书长,吴玉章、胡俞之为拼音方案部正、副主任,叶恭绰、魏建功、曹伯韩为汉字整理部正、副主任,丁西林为技术指导部主任,韦悫、庄栋为宣传推广部正、副主任林汉达为编辑出版部主任。丁树声为方言调查部主任,吕叔湘为词汇研究部主任,叶圣陶为语文教学部主任。——最后,创定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共简化了515个字符和54个偏旁。

1977年,文改会再次创定并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说的该是反切。古汉语一种读法。
简单来说,前一个字的生母,后一个字的韵母。连一起。
切是急速的意思。


切音字运动的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老式拼音在字典中可以看到: b p m f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d t n lㄉ得 ㄊ特 ㄌ讷 ㄋ勒g k hㄍ哥 ㄎ科 ㄏ喝j q x...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

古时候,没有拼音。人们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

欸汉语字典
汉语字典中"欸"字的解释"欸"在汉语字典中有四个不同的读音和含义:当读作[āi]时,它在《广韵》中有三个不同的切音:乌开切(平咍,影)、於改切(上海,影)、许介切(去怪,晓)。其主要含义包括呵斥、叹息以及指代叹息的声音。 在某些情况下,"欸"也可以写作"诶5",此时它表示应答声或...

为什么"殷" "张"两姓取切音为"曾"?(这是《倚天屠龙记》中的)
切指反切法,此处张无忌是以父母双方的姓来切音的。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 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 反切原理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与拼音主要有3点不...

为什么说文解字里反切音与现代汉语读音不移样
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士鱼切音怎么读?
古代拼音方法有一种叫反切法。就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去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反切法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士鱼切---士的声母是sh 鱼的韵母是U,一般拼做shu(树的音)具体是不是要参看那个标注士鱼切的究竟是哪个字 反切法 例如 “坛,徒干切。 徒的声母为t 干的韵母为 an 拼在一...

“你zua去?”的zua,怎么写?
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的拼音表达,"zua",它源自对“做啥”快速连读的切音,主要用来询问对方的行动或意图,无论是友好的问候还是不友好的质疑,都可在疑问句中使用。这个词汇在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河北以及陕甘地区广泛流传。在日常交流中,"zua去?"可以用于问候,如熟人见面时询问对方的...

古汉语文字的读音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这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而约定俗成的读音。它可分为两类:① 模仿万物固有之声 比如“也”字,其古音读若à…、yā或ā。很明显,“也”字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气助词,其古音读起来如同今天我们的口语中的“啊”、“呀”等。再如“亚”字,其古音读若ā~~…,很有意思,哑巴所发出的声音正是像ā~~…...

含有谐音的古诗
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汉语中“切音”是怎么回事? -
察临消眩: 说的该是反切.古汉语一种读法. 简单来说,前一个字的生母,后一个字的韵母.连一起. 切是急速的意思.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文字学中的切音是怎么回事? -
察临消眩: 反切法,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比如“东,德红切”“德”是反切上字,与被注音的字“东”的声母相同,“红”是反切下字,与被注音的字“东”的韵母和声...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时候的中国人是怎样识别汉字的字音的 -
察临消眩: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

石狮市15365691801: 问一个古代切音问题? -
察临消眩: 【唐韵】如列切【集韵】【韵会】【正韵】而列切,𠀤音苶. 这是康熙字典里的“热”,我也拼不出来古代的热是不是现在的re的读音. 有的切确实挺复杂的不容易拼出来,我听一个懂的人说过,因此没有老师很难学好音韵学.你可以去“国学数典”问问,里面很多国学大神.

石狮市15365691801: 大徐本切音 是什么? -
察临消眩: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汉语文字的读音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
察临消眩: 文字起源于象形,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是一个陶文,在许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号.有专家将其释为“旦”,即在泰山上点燃圣火以祭祀从东方升起的太阳.近来,有学者把它...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汉语中的反切是什么意思,一个字只能用固定的两个字反吗 -
察临消眩: 房六切,读与“服”同. 但凡把“王车王”说成房六切的,如宋代司马光《类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都把“六”读为力竹切. 但凡把“六”念成栗菊反的,如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都把“王车王”注音为扶目反,还是读“服”. 在宋代司马光的《类篇》中,“六”为力竹切,“王车王”为房六切.不过,他说“王车王”还有另外几种读音:敕六切、笔力切、蒲蒙切.这当与您问的问题无关了.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汉语入声是怎么形成的,上古汉语有无入声? -
察临消眩: 上古汉语的入声有无还在争论中,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入声应该还是有的

石狮市15365691801: 古代的入声是怎么回事? -
察临消眩: 入声:古汉语调类之一,以辅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有些方言(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还保留着入声,韩语和日语也保留有入声(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广州话),有的只保留pt(梅县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晋语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